30年媳婦熬成婆:從LCA服役看中印戰機發展異同
LCA戰機首架批生產型SP1於1月17日完成試飛正式交付印度空軍。同樣是為了取代米格-21/殲-7,和LCA幾乎同時開始研製的殲-10常被軍迷拿來和LCA比較。《出鞘》本期將以此點帶面,評述中印兩國近年來在戰鬥機研製生產中的那些相似與不同。
同樣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研製殲-10的611所之前除了几上幾下最終下馬的殲-9項目之外,只有當時還在試飛,最後並不算成功的殲-7III戰機。而之前在Fw190設計師譚克博士幫助下曾研發過HF24風神戰機的印度,於1984年特地建立了航空發展局(ADA)總攬LCA這一重點項目的研發。
雖然有搞無尾三角翼技術一級棒的達索充當技術顧問,但印度人直到1990年才確定LCA採用這一布局。而由於之前有殲-9的設計基礎,殲-10從方案開始就採用近距耦合鴨式布局,節約了不少時間。1991年,殲-10全金屬樣機完工,除了進氣道結構有明顯區別之外,已經具備了殲-10的基本特徵。
90年代初期,中國通過蘇-27的引進獲得了AL-31F發動機(後來衍生為AL-31F),這為當時還在猶豫是使用渦噴-15還是渦扇-10的殲-10來說十分關鍵。印度則在1986年就確定了LCA發動機先美製F404後國產「卡佛里」的策略,這一點和後來殲-11B戰機的先AL-31F後「太行」頗為相似。
但歷經二十幾年發展,印度的「卡佛里」發動機很快就被認為不適合在LCA戰鬥機上使用,慘淡發展後最終於2014年宣告終止研製。「太行」雖然幾經曲折最終也沒有在批量生產的殲-10戰機上應用,但「一發托兩型」的決策使得「太行」最終隨殲-11B/BS一同發展服役,對中國航發意義深遠。
言歸正傳,1995年11月首架LCA驗證機(TD-1)向印度總理拉奧展示,當時首飛定於1997年年初。但由於地面試驗中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時間一再被推遲。1997年5月,殲-10原型機總裝下線。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堅定推動者劉華清上將主持了下線儀式。
1998年3月23日,殲-10的1001號原型機首飛成功。同年,印度由於連續進行核試驗而遭到國際制裁,首飛日期再被推到1998年6月,然後是1999年2月。結果到1999年4月,地面測試才剛開始。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於2000年8月再度宣布:「LCA完成了所有地面測試,將於兩個月內首飛。
2001年1月,TD-1號(KH2001號)驗證機首飛,並在媒體上大肆宣傳。這次雖然又拖了三個月,不過拖了四年也不差這點。同年使用AL-31FN的殲-10原型機(之前使用AL-31F)首飛。但當時連三年前殲-10首飛的消息都幾乎無人知曉,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印度航空工業實力已經「超過」中國了。
真實的情況是,2003年春季首批8架殲-10預生產型就交付空軍試訓中心試用。2003年11月,LCA真正的PV-1號原型機(KH2003號)才首飛。殲-10和LCA在進度上的差距大大拉開,體現的正是兩者技術成熟度和試飛科學程度的差別。12月,殲-10完成設計定型,2004年1月,首批量產型飛機交付。
和其他國家的三代機項目類似,殲-10和LCA均生產了大量原型機和預生產型飛機用於加快試飛進度。在LCA的研製過程中,一共生產了6架原型機(包括2架雙座型)和8架預生產型。殲-10單座原型機即生產了7架,雙座原型機生產了3架,還有多架預生產型裝備空軍試訓中心用於編寫使用手冊。
2006年12月,隨著空44師131團的殲-10形成完全作戰能力(FOC),殲-10正式對外公開,此時空2師和空3師也已經開始換裝殲-10。2007年4月,LCA首次實現超音速飛行。2008年12月,LCA完成高原起降試驗。當月月底,裝備機載相控陣雷達,改用了DSI進氣道的全面改進型殲-10B戰鬥機首飛。
2009年1月LCA完成了1000次飛行,10月進行了空對地武器模擬投放試驗。2009年10月1日,殲-10在國慶60周年閱兵中飛過長安街接受檢閱。此時空軍換裝殲-10戰機的總數剛剛超過100架。11月,LCA雙座型第一架原型機首飛。2010年先後有3架LCA預生產型投入試飛,試飛進度有了加快的跡象。
2011年1月10日,印空軍批准LCA開始第一階段初始作戰能力(IOC)驗證,1月11日,劃時代的殲-20第四代隱身戰鬥機2001號驗證機公開首飛。1月26日,LCA雙座型首次在閱兵式上公開展示。不過和普通國家的閱兵式不太一樣,該機是在平板卡車上展示的,估計是為了讓百姓們看得清楚點。
2013年12月,預生產型LCA開始第二階段IOC驗證, 2014年,殲-10A在完成最後一個團的交付後停止生產;歷經多年試飛的殲-10B開始批量生產(這已經算是中國航空工業近年比較拖的項目了),2014年3月,使用性能更先進航電設備的改進型殲-10C和殲-20的A狀態首架原型機2011號機首飛。
2014年,外形略有放大的,計劃裝備相控陣雷達,使用推力增大10%的F414-GE-INS6發動機的全面改進型LCA MK.2正式進入設計審查階段。10月1日,LCA基本型的首架量產型SP1首飛,1月17日交付後,印度宣布LCA的IOC驗證結束,進入完全作戰能力(FOC)驗證階段(相當於2004年的殲10)。
這段時間,印度另一個重要的戰鬥機生產項目是組裝蘇-30MKI,這和我國組裝生產蘇-27SK非常相似,我國從2000年到2006年共組裝生產了5批105架蘇-27SK(殲-11),第4批(03批)國產化率已提升到70%,印度從2004年組裝蘇-30MKI至今也分為4個階段,「預計」最後一個階段實現完全國產化。
我國在2006年之後停止引進性能已經落後的蘇-27SK散件,並發展了使用國產航電武器和發動機的殲-11B/BS,目前已裝備100多架。而印度也開始在其組裝的蘇-30MKI上試著集成各種國產武器,例如「布拉莫斯」反艦導彈和ASTRA空空導彈,當然它們實際上或多或少都是俄制導彈的複製品。
一如中國通過發展殲-15,殲-16等型號推進了技術發展和裝備進步的過程,印度也不再只是「人傻錢多」;除了繼續推進和俄羅斯合作的「超級蘇霍伊」計劃升級現有的蘇-30機隊之外,也在考慮依託本土力量對蘇-30MKI進行改進升級。但印度目前的技術水平使該計劃一時還看不到太多成果。
技術基礎的薄弱也使得圖中這個印度五代機的風洞模型變成現實還要很久。以LCA的經驗,小編實在無法想像AMCA能夠按照宣傳在2025年服役,印度五代機的現實選擇還是繼續謀求在T-50項目(FGFA)上分得一杯羹。這也是雖然LCA的發展一直被嘲笑,但印度也要把這個自家的孩子養大的原因。
對於印度航空工業來說,無論是艱難成長的LCA,還是蘇-30MKI國產化都是絕對的正能量。印度這個人口眾多,外部條件良好的國家,一旦內因外因條件齊備,其巨大的潛力兌現出的能力也不容小覷。
推薦閱讀:
※土耳其擊落俄戰機 中東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嗎?
※土耳其擊落俄戰機 會否爆發大衝突? | 數讀早餐
※牛牛太殘暴鳥 還研製過戰機載人吊艙!– 鐵血網
※軍事攝影家鏡頭下的中國戰機機群很驚艷
※安 生:簡評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事件及其對中國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