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教學相長
07-17
閱讀,與教學相長作者:吳奇?發表時間:2016/2/29 我總想,讀書就是「學」,學完之後,不去用、不會用,只能當個「兩腳書櫥」;當讀書與教學、教育相長的時候,讀書才會進入一種境界。但是,從「學」到「致用」再至「善用」卻是個不斷用心反省、勤于思考、勇於踐行、螺旋上升的過程。 「你回答得不對!」「錯了!」……這樣的聲音至今還像炸雷一樣常迴響在我的耳邊。開始,學生還能壯著膽回答,受到我如此的「轟炸」後,任憑我怎麼「啟發」,學生們再也不開口了。 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再回答問題了呢?我苦思冥想,但無解。當我讀到《自主課堂》這本書時終於找到了原因。 課堂上,學生有誰能承受一次次的「失敗」,又有誰願意承認自己「無知」呢?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對自己的「無知」越來越難以啟齒。因為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們受到教師「無情」的打擊,要麼選擇沉默,要麼選擇逃避學習。 帶著問題,認真閱讀,我找到讓學生重新開口的妙招:教師需要創造能夠保障學生情緒安全感和歸屬感的課堂環境,讓他們認識到:在課堂上,承認自己的知識漏洞或錯誤不是丟人現眼的事——課堂本來就是「允許出錯的地方」。終於明白:過去我太苛求學生回答正確。自此,「課堂本來就是『允許出錯的地方』」成了我的課堂新理念。 在課堂上,我勇敢地撕下教師「全知全能」的面具,輕鬆地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不要向我學習,要向文章作者學習,他們才是你們真正的老師。我無非是一名嚮導罷了。我也要和你們一起向這些名教師學習。」 閱讀恰如春草,又勝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要想徹底解決課堂問題,必須持續地閱讀。當我讀到約翰·D.布蘭思福特、M.蘇珊娜·多諾著的《學生是如何學習的》這本書時,對課堂的理解又進一步了。「你回答得不對!」或「說與不說是態度問題,說得好不好是水平問題」,這些都屬於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反饋,屬於評價。好的評價會促進課堂發展,壞的評價卻阻礙課堂發展。 習慣終結性評價的我,徹底地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評價的目的,是使教師和學生看見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的評價不單單是終結性的肯否,應該是給學生提供修改和改進思維與理解的機會。 「曼紐爾,不要擦掉你的這個題。我知道你可能在想它是錯的,因為你得到了一個不同的答案,但是請記住,錯誤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因為其他同學也會犯同樣的錯誤。」書中這一教學細節又讓我學會一招。從只關注答案的對與錯轉換到關注錯誤答案的產生過程,這是一種多麼高明的教學技巧啊!此後,我不再隨意擦去學生錯誤的板書,我還會告訴學生要保留自己練習或作業中的錯題,讓它成為「鏡鑒」,成為新一輪學習的起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生涯中,遇到「問題學生」是教師很頭疼的事。與「問題學生」過招,我們難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很沮喪。當讀完黃武雄的《學校在窗外》,蘇明進的《希望教室》,李崇建、甘耀明合著的《沒有圍牆的學校》等書之後,我發現智慧的互動才是解決「問題學生」的金鑰匙。 對「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熊孩子」,我一改過去「訓斥、罰站、寫檢查」等被動招數,學習台灣蘇明進老師的妙法「寫反省單」。在處理「熊孩子」犯錯之前,我先讓孩子寫犯錯的經過、心裡的真實想法,爭取自我釐清事情的始末。當孩子有了反省的誠意後,我再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裡,和孩子一起商量出解決及補救的方法。這種妙法不但教育好了「熊孩子」,還治好了我情緒衝動的老毛病。 寫反省單最重要的是覺醒的歷程,教孩子怎樣反省自己的錯誤,遠比老師處罰他還有教育意義。 帥帥是班裡經常搞惡作劇的「壞」孩子,最令老師、家長頭疼。我向李崇建老師學習,從「惡」中發現帥帥喜歡畫畫這一「愛好」,並抓住了這一閃的靈光,讓帥帥參與板報、軟木牆設計,鼓勵參加校徽設計大賽,給老師和同學畫人物肖像畫。漸漸地「壞」孩子走上健康之路。 由此,我記住黃武雄的話:互動,是人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和世界的最直接方式。 解決自己教學教育上的問題,最好是通過讀書先轉變自己的觀念,用拿來主義運用書中的策略。或許,你改變不了他的家庭狀況,改變不了社會環境,但用我們的寬容、愛心、耐心、決心、智慧與學生互動,就可以改變他的心靈。 心靈改變了,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善的春芽,離破土而出還會遠嗎? (作者系天津中學教師)來源:中國教育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那些年,我們開過的讀書會
※漸行漸遠漸無閱讀
※如何打開和閱讀中國這部天書
※《帝少的寵妻計劃》全文閱讀
※閱讀幾本書就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