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波校長與說不盡的蘇軾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與蘇軾相關的高考滿分作文及片段
滿分作文——
與你為鄰
亮點:設置醉人的意境,表現情感。
那是我一直在尋覓著一種意境,一恍然見到的燈火闌珊處的身影。似乎是醉酒李白眯著惺忪的雙眼大吼「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情萬丈;又好像白樂天筆下「回眸一笑百媚生,後宮粉黛無顏色」的楊玉環般裊娜多情;或者又是易安的那絲絲離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無奈薄涼。
偶爾會坐在書房,捧上一闋詞,讓鼻翼間充斥著茉莉花的芳香。半閉著目,就彷彿完全沉醉。那似真似假的夢境里有的是《飲水詞》中納蘭容若對她妻子的纏綿悱惻,又有著《漱玉詞》里李清照的那份凄凄慘慘戚戚,曾幾何時也看到了曹雪芹那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抹辛酸淚啊。我不禁夢得痴了,在夢中跌宕起伏,體驗人生如南柯一夢。看那些詩人們,流著眼淚笑、皺著眉頭想,最後終究只留下了這幾行墨跡蔓延。直至我們的心底。
我夢到了,夢到李白在我夢境中撒潑。在牡丹擁簇的亭台樓榭里,他命力士脫鞋,國舅磨墨,卻寫下「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在柳條微撫的春風中,他雙眼垂淚,無語凝噎,嘆息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又在皎皎的明月下,他高舉酒杯,對影空自憐,只得哀傷著「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便是愛著他這份率性大方,那一襲白衣、或大氣或清雅;那一樽清酒、也被一句「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寫到淋漓了。我便在夢境里,看透了他的紅塵夢,不過是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可我心中卻泛起了一絲狂放後的凄涼。
我夢到了,夢到蘇東坡在我夢境里的那略一皺眉。是初來黃州任知府時,滿目的荒蕪也敵不過心底的荒涼的那點心酸,是「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的凄涼;是東坡心傲時犯下的「烏台詩案」,其實錯的並不是那句「明月枝頭鳴,黃狗卧花心」的荒唐,而是一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無奈;又或許,那皺眉是為了他那識詞達意的「如夫人」,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道盡了心中的悲切。我看到的他,是「永不背叛感覺」的性情中人,又何嘗不是橫絕百年的男子,天資卓絕的才人,最後、不也是釋然了,不然、如何唱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超曠。他的一生,是一隻荊棘鳥,最後用最痛來換取所有的最美好。
我還夢到了,夢到了易安居士的一顰一笑,是她「驚起一灘鷗鷺」的無措,也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的無奈與荒涼;我也夢到了,夢到那千古情皇李後主的那一聲輕嘆,那句「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的香艷,又或許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那份落寞。
我在夢境中,體會著人生苦短,看他們「今朝有酒今朝醉」,看她們「女為悅己者容」,看他們冷暖自知,看他們……
是夢境與我為鄰。
【考題再現】2010福建命題作文:與你為鄰
含英咀華:本文緊緊扣住「與你為鄰」,寫自己對文學夢境的追求嚮往,表達自己陶醉於斯的情態,對文學形象的嫻熟認識,文學意境描述的逼真,引用的精當,使整篇文章充滿濃濃的文學氣息。文學色彩的濃郁,意境創設的醉人,是這篇文章成功的關鍵。
定風波
亮點:合理想像,細膩描述,極盡其妙。
一
雨來得是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樹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濛……
方才還在樹叢中跳躍的松鼠不見了,方才還在樹林里聒噪的鳥兒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聲喧嘩……他們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斷打在臉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髒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濺起一片泥水,引來一陣驚叫……
風雨來得太意外了,人們猝不及防,方寸大亂。
蘇軾微醺,走在後面。這條沙湖道他已經來來回回走了無數遍,小路曲折、泥濘,全然不像汴梁城裡的那些寬闊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經離開很久了。
二
雨來得是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階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濛……
方才還在廳堂里談笑的朋友不見了,方才還在檐下吵鬧的孩子不見了,剩下的是一片人聲喧嘩……他們大喝著他的名字,把倉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車。
風雨來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亂。
烏台的囚室外,雨還在淅淅瀝瀝的下著。街上的人卻不少,人們要看一看他——這個曾經一舉高中榜眼,曾經被皇帝大加賞識,曾經春風得意的蘇軾。梁城裡的寬闊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輛囚車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著,雨水在他心中流著……
三
雨漸漸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腳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這一霎那,他忽然覺得它們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貴。
白天過去是黑夜,晴朗之後遭風雨。無論你怎樣左躲右閃都無可避免地要與它們相遇,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必然吧?既然如此,揚起臉,面對著風雨,嘆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吧!那麼,黑夜過去是白天,風雨之後見陽光,也就是另一種人生的必然了。
緩緩的走著,心情漸漸的輕鬆而愉快,小曲兒也不覺間哼唱了起來。晚風習習,不覺間雲已經散了,夕陽在西山的頭上又露出了艷紅的臉。
他回過頭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陽的餘暉中另有一種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場風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穫。
【考題再現】2005高考全國卷話題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含英咀華:這篇文章選材於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文章將詞的意境具體化,寫蘇軾在沙湖道中經歷了一場出乎意料的雨,暗示人生中的意外風雨,意外波折,又寫蘇軾在風雨中頓悟,他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的一種必然:以豁達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任何人生的挫折都將成為過去。以蘇軾的豁達而有此感悟是一種必然,是一種情理之中。
文章選材獨到,構思精巧,對人物的性格及命運分析精準,因而在依託《定風波》原詞的基礎上可以遊刃有餘的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文章的第一部分幾乎就是原詞的精裝再現。作者將蘇軾在沙湖道中的境遇具體細緻的描繪出來,使讀者身臨其境。第二部分則完全是合理臆想,依託原詞,對烏台詩案前蘇軾被擒的場景進行大膽想像,使之與眼前的景象形成關聯:人生的風雨與現實的風雨。由此引發心靈上的呼應,促成本文觀點的形成。
細緻的描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這些描寫細膩美好,深得原詞的韻味;這些描寫目的明確,詞詞句句無不為主旨服務。結構清晰是文章的另一個特色,兩大主體結構既體現了原詞的風貌,又形成了內容上的關聯,深刻地揭示了主旨。
肩膀
亮點:引用精妙,一氣呵成。
他將至情流動成筆下四溢的華彩,他將真我交織成理念奔騰的旋律,他將摯意揮灑成行雲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實的肩膀承擔起生命的重量……
在這個有著慘白月色的夜晚,他獨坐短松崗,一壺清酒伴著淚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趕了好久的路後才回到這裡,他來不及洗去臉上的浮塵,來不及整理泛白的鬢角,他只想快快回到這裡,再好好看看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女子,他彷彿又看見她憑欄倚窗,烏黑的長髮傾瀉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樹掩映下的墳冢默默地回應他的呼喚,他的手輕輕撫過墳頭,將清酒緩緩灑在墳前,深深凝望後毅然轉身。這是怎樣的悲痛!曾經伉儷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單影隻,但他沒有沉淪,他用他堅實的肩膀撐起這份悲痛,撐起他殘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撐起對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來被人傳誦的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起對亡妻的思念。
左牽黃犬,右擎蒼鷹。策馬奔騰,錦衣華服,騎匹高頭大馬,浩浩蕩蕩踏過平崗,他挽弓射箭,呼嘯聲間射透天邊雲朵,霞光萬丈,那是他對豪邁忠義的褒獎和勇敢無畏的勳章。他在軍帳中端起一碗酒,二話不說乾脆飲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滿酒。他的襝衽微張,全然忘了鬢角的銀絲,他口出豪言——誓將大宋一統於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撐起報效祖國的鐵膽丹心,用肩膀承擔統一大宋的豪情壯志,一杯酒,映著發紅的雙頰,將忠心與道義用肩挑!他潑墨寫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對祖國的忠心。
他滿腔的報效祖國的熱血被群小破壞殆盡,他被一貶再貶,從京城到黃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涼的海南,他卻執著地挂念天下蒼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蘇堤,惠州有蘇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卻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興修水利,解緩災役,他如此坦蕩的胸懷,沒有裝下半分勾心鬥角的邪氣,卻將社稷與百姓放在比得失寵辱還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撐起熱愛生命,關懷百姓的愛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擔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的豪言壯志。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民計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蘇軾這樣的文人很多,但擁有如此厚實肩膀的人只有蘇軾一個。陶淵明只願躲進精神的桃花源,卻把一片污濁留給世間,自己獨享清閑;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慨嘆的確沉重,但卻放棄了用肩膀承擔為民造福的重任;陸遊和辛棄疾卻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悵滿懷,壯志未酬鬢髮先白,給人的感覺是肩膀弱不禁風……只有蘇軾有如此厚實的肩膀,上關百姓國家,下系骨肉情懷。
仰望蘇軾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考題再現:2006年高考遼寧命題作文:肩膀
含英咀華:文化作文是一座山,文化作文是一條河。山可以橫看成林側成峰,河則奔流到海不停息。文化名人就好像是這座大山,文化文人就好像這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文章側重引用蘇軾的三首詩,表現蘇軾的三個不同時期肩負的不同使命,同時文章又能將蘇軾與眾多的歷史名人進行橫向對比,突出蘇軾的肩膀厚實,寬大,能夠承擔個人和歷史的大任。
風雨任平生
亮點:夾敘夾議,凸顯人格。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的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闊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我們的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了多少英雄豪傑。我們的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面前,像一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是他歷經風雨後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用美酒來面對如畫江山,如夢人生。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風雨任平生。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的道理。於是,一道蘇堤便橫卧西湖。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掉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這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污垢。他寧願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嘗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境,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一詞道盡了詩人在外想念家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的一生得以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
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蘇軾,永垂不朽。
【考題再現】2004年高考福建高考話題作文:人物或文學形象
含英咀華:一句「一蓑風雨任平生」寫出了蘇子的豁達與超脫,以此作為題目,既緊扣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文章題旨,真可謂「一石雙鳥」。首段運用了頂真手法,緊扣所選定的話題——蘇軾,同時也確定了文章的寫作角度,入題迅速;接著緊承首段闡釋「一蓑風雨任平生」的具體內涵,恰當的議論使觀點凸顯,常中出新、平中見奇;然後文章用了四段話結合蘇軾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歷,夾敘夾議,寫出了蘇軾在歷經人生風雨之後的坦然、豁達與超脫,所引詩句與文章內容有機統一,十分恰當;文章的結尾部分的「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一句,不僅高度概括了蘇軾的人生,同時也呼應了開頭,使整篇文章文脈通暢,各個部分的內容都統攝在「風雨任平生」一句之下,作者為文的功夫可見一斑。
不要輕易說「不」
亮點:挖掘人物個性,表達敬仰之情。
流水之畔
不要輕易說「不」,因為——你能!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
成敗任東西,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任平生,踏雪飛鴻。
蘇子——你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渦的掙扎,滿腹屈冤的難鳴!對你充滿希望的家人,和你共同劫難的友人,受你關愛的世人,無一不期待你能才顯四方,官運亨通,濟世為民,但是你知道,命運不濟,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你這樣一個生性放達的蘇東坡。
但你能否依然豪氣長存,依然氣貫長虹,依舊不墜青雲之志?最終,你沒有輕易說「不」——因為你能,所以沒有輕易對命運說不!
於是,你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的淡泊,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願「滄海寄餘生」——這一切皆緣於你沒有輕易說「不」——縱然生活是杯烈酒!
不要輕易說「不」,因為——你能!
素月寄孤舟,隻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風疾,梧桐雨,點點愁。
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州,流離苦,幾時休?
滿腹感傷的女子,國破之凄,喪夫之痛,改適之苦,十六歲嫁給趙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你——易安是一個生活富裕、幸福美滿、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變幻,戰亂的離苦,你雖尋尋覓覓自己的幸福,卻總被黑暗氣息壓得凄凄慘慘,在亂世中爭渡,到頭卻迷失歸路,雙溪上的扁舟載起了青春年華,卻載不動滿腔愁苦。
但你能否依然不計逆順,依然不計成敗,依然名留青史?最終,你沒有輕易說「不」——因為你能,所以沒有輕易對命運說不!
於是,你揮灑愁悶,舍掉手中易逝的黃花,看透浮世曲折的滄桑變幻,在雁字回時,勤修《金石錄》,在梧桐冷雨夜,考撰《漱玉詞》,重新認識自我。黑暗中點燃一盞孤燈,蹣跚地走過!——這一切都來自於你沒有輕易說「不」——縱然生活是杯苦茶。
如果,如果生活是一片浩淼無涯的苦海,請不要輕易說「不」,敢於面對會是你掛長帆、濟滄海的勇氣。
如果,如果生活是一座陡峭崎嶇、險境迭生的高峰,請不要輕易說「不」,勇往直前會是你攀峭壁,登懸崖的魄力。
生命讓每一個人都開一次花,但不擔保都會結一次果,請不要輕易說「不」——當你還是一朵花的時候!
【考題再現】2009年廣東卷命題作文:不要輕易說「不」
含英咀華:這是一篇命題的抒情散文。命題作文的寫作關鍵:一是審清題目,二是大題化小,三是行文中要扣題。此文緊扣標題,讓標題數次在關鍵位置出現。在選材時,具體選定了蘇軾和李清照兩個人物,挖掘他們身上堅強的要素入文,寫得文采飛揚,讓人百讀不厭。
我能
亮點:精選事例,增加文章意蘊。
項羽橫劍一揮,生命之勁松瞬時枯槁成蕭瑟秋風中的悲壯。我看到,那偉岸英姿劃掠過滴血殘陽,烏江悲鳴,蒼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余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霸王別姬的千古悲劇,緣於一個男兒對自我認識的太過偏激。當連營掛出了漢家的旗,當垓下響起劉邦的馬蹄聲。我們的英雄惟有以從凋零生命之花來捍衛人活於世的至重尊嚴。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千年,不能飛臨烏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將血刃的劍。輕輕地告訴他「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梏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陽夢;四面楚歌的凄涼,熄滅了男兒曾燃亮過天地的極光。東坡仰天一嘯,生命之佩瑤瞬時飄溢出盈天漫地的馨香。我看到那飄飄白衣獵獵於蕭蕭風中,風度翩翩風情萬種風華絕代。這位被林語堂先生譽為「不能為一」卻「難能有二」的曠世奇才,一生顛沛流離的坎坷命運,便是一篇超越狹隘自我,演繹壯麗人生的輝煌篇章。一場莫須有的「烏台詩案」使我們的文豪幾近陷入滅頂之災,吐納珠璣的玉口在嚴刑拷供中凄慘哀號;潑墨風流的秀士在長枷鎖鐵鐐中迎風顫抖,發配荒蠻,風塵滿懷,浪跡四野,身如浮萍。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無定所的漂泊;濤隱隱的故壘邊卻依然響起你震撼蒼穹的凱歌。你認識的自己是曠達的,所以你在煙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里卷平岡」;你認識的自己是洒脫的,所以你在凄風苦雨的黃州仍「何妨吟嘯且徐行」不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你認識自己是超然的,所以你在獨處荒僻的瓊州仍摯情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絕冠平生」。苦難歷程中的熱忱不減,贏得了東坡浪漫瀟洒的一生,超越狹隘自我的男兒本色,造就了一段瑰麗的文明。項羽被突襲的浮雲遮住眺望的慧眼。鴻圖霸業灰飛煙滅於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蘇子憑藉篤定的自我超越,為漫長的歷史,增添了一片經久不衰的絢麗春色。【考題再現】2007高考遼寧卷命題作文:我能
含英咀華:主題明確:由題目我能聯想到超越自我的中心,以項羽和蘇東坡的事例論證自我超越盡顯本色的主題,明確突出。材料深刻:項羽和蘇東坡的事例使得文章具有了深刻的內涵和意義,作者緊扣這兩則材料,深入分析,使得文章具有了厚重的8意蘊。語言優美:作者行文流暢優美,對古人經歷的描述飽含深情,對詩句的化用巧妙精緻,體現出作者的好文采。
補充推薦——高考優秀片段:
1. 你是否羨慕過東坡的人生?是啊,他樂游赤壁,醉飲山林,寫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內心的累累傷痕?作為一個人,他肩負著出將入相,封妻蔭子的期許,卻接連慘遭貶謫。他的不平,他的鬱悶,他的痛苦,他的無奈,你看到了嗎?是啊,你把蘇軾生命中的傷痛忽略了,只看到了他的光環,看到了世人對他的敬重與讚揚,於是羨慕他的生命,於是恨自己生命的蒼白乏味。你何時才懂得去欣賞自己,去嗅一下窗欞旁梔子花的芬芳?
你是否羨慕過陶淵明的人生?是啊,他歸隱田園,品鄉間淡酒,觀風中寒菊,活得多麼瀟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內心的無奈?他也有濟事的抱負,卻無從施展,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容不下這一錚錚的魏晉風骨,於是他在無盡的無奈中選擇出世。他的無奈,他的焦灼,他的傷痛,你懂嗎? 2006山東高考滿分作文《窗欞邊的梔子花》
2.梭羅說:「這兒可以聽到河流的喧聲。那失去名字的遠古的風,颯颯吹過我們的樹林。」或許垂問遠古,能把生命如風的真諦領悟。 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過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鬱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2004年四川高考滿分作文《風,可以穿越荊棘》
3.經歷了少年的意氣風發、鋒芒畢現與青年時的思考,人,終於要真正成熟起來了。他不再像年少時那樣刺目得不可接近;他開始散射出圓潤柔和的清輝。他漸臻圓滿。黃州的蘇東坡不再是那個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員,他回歸成了「寂寞東坡一病翁」,他只是一個淳樸真摯的文人。他在赤壁懷古,在林間穿行;他不再計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經由平面的當下擴展到立體的古今。他的內核充實了。他敢於吟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後《赤壁賦》,成為中華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傳誦。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憤怒,不是針鋒相對,而是如山間的朗月,圓滿無缺,向世間灑下清朗的光芒,卻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隨波逐流,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05福建高考滿分作文《圓潤鋒芒》
4.行走在人生路上,我們笑看窗外花開花落、葉枯葉落,靜觀天外雲捲雲舒、風停風起。在路上,我們經歷著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過程之中,我們學會了忘記該忘記的悲歡之事,學會了銘記該銘記的點點滴滴。
東坡披髮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潛伴著「庄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然採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醜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2005四川高考滿分《 在銘記和忘記之間》
5.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吟嘯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讚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後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出「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後,銘記著世間之美。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2005全國卷三滿分作文《那陣風吹過》
6.於是就有了「為報傾城隨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語,卻也流露出報國無門的憂傷;於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露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悠閑,然而又有誰能了解東坡那無奈而游山樂水的鬱結;於是就有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誰又會去注意「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的自嘲呢?蘇子的可愛與哀傷盡然躍於紙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麼想回到那個遙遠的年代,輕輕走進蘇子的世界,告訴他,別為當權者的昏庸無能,不識英才而鬱結,寄情于山水,縱情於傲物而無所待。用時則行,舍時則藏,無愧於人,無愧於心。我的話蘇子不曾聽到,然而蘇軾就已明白地縱情于山水之間了。他像每一個古人一樣,尊崇而艷羨陶潛。然而我卻因此而為他感到更多的悲傷。因為我知道。2004福建高考滿分作文《窮則獨善其身》
7.料峭春風吹拂柳枝,我和妻牽著驢兒來到了生命中的一個驛站——黃州。太守知道我是一個官降三級的落魄文人,也懶得來迎接我,只把我和妻安排在了一個殘落的院子里。"呵呵!"我搖搖頭對妻說,"就把它叫做定慧院吧。"京城裡的大人們到底沒有忘了報復我這個狂傲的小子。大概是因為在大殿上把李定大人的文才比得一敗塗地吧,大概是和皇上出獵時和舒大人比詠賦惹得舒大人他滿臉濺沫吧。於是,我的詩句中的一個"狎"字成了諷刺皇上興修水利的罪證。"哈哈哈!"我兀自大笑起來,惡狠狠地把書桌上的狼毫統統折斷。"呼……"一陣寒風吹得桌上的文卷滿屋亂飛。"我鬥不過你們。"我痛苦地喊道。大風吹開了小屋的門,屋外站著的,是淚流滿面的妻。…… 2004福建高考滿分作文《春天的覺醒》
8.鷹說
鷹是天之驕子,百鳥之王,一生命齡可達70歲。鷹活到40歲時,便雄風不再:昔日鋒利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捕抓食物;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不再象過去那樣靈活;矯健的翅膀開始變得十分沉重,因為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使它的飛翔十分吃力。這時,鷹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抉擇:要麼消極無奈地慢慢等死,要麼經歷一個長達50天的十分痛苦而漫長的更新過程。而要更新,它先要不顧疼痛用力甩喙擊打岩石,任鮮血染紅自己的脖子;然後,它再用新生的堅利的喙把已經陷入鷹爪的那些老化的腳指甲一根根扯出來;接著,又用新生的腳指甲把那些沉重的羽毛一根根拔掉。鷹有著強烈的再展雄風的決心和意志,有對萬里藍天和悠悠白雲的無限嚮往,再痛再苦,也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經過這五個月的艱難的自我修練過程,鷹便可以「脫胎換骨」,新羽生成,重上九天,添壽30年。
考場作文
東坡的選擇(2002高考滿分作文)
我曾在這秋水之畔永日無言地佇立,凝視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場仕途上的文人,孤獨的我常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擁有了榮華富貴,社會地位,不滅才情。但我年輕的心靈里彷彿總在下著濛濛的細雨。當夕陽西下,羈鳥歸林,疲憊的我不得不黯然離去,空留下幾聲無奈的嘆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來到這裡,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瀾不驚。我聽見遠古的吶喊穿越時空,激蕩迴旋這赭黃色的渾流。當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獵獵東風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點燃了兩岸的蘆葦,濃黑的煙霧瀰漫了整個天際,於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那是歷史的心跳與呼吸。
而今夜,我又來了,帶著朋友,駕著扁舟,抱著美酒。還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著細草微風的原野;還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著亘古不變的憂愁。只是千年前那場著名的戰役,已找不到它一絲一縷的痕迹。而我的心,在這樣的氛圍中,亦迷茫而空靈。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簫,懷古,感傷。微風吹過兩岸的蘆花飄飛起來,如煙如霧。平靜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漣漪。我的心彷彿被一隻天外之手撥動,微微地震顫出一連串的輕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腦海里一一映現:五歲時開始苦讀,老父蘇洵嚴厲的教導,與弟弟子由快樂地嬉戲。十九歲上京趕考,文章震動天下,文壇領袖歐陽修不吝美的讚譽……但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災難忽然降臨,烏台詩案牽連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黃州……妻離子散,獨居僻野,為何命運要如此作弄人?
涼風陣陣,我從無邊的思緒中清醒過來。江水,明月,蘆花,簫聲,在我眼前和耳邊交錯出現。冥冥間,遠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於是,剎那間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頂,我終於超脫了。
——在焦灼與通達之間,我選擇通達。在功名與自然之間,我選擇自然。在官場與赤壁之間,我選擇赤壁。
於是,我的選擇成就了我。我將擁抱東方之既白……
[總評]:作者以蘇軾的簡要一生為緯線,以蘇軾遭受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一段時間為緯線,以《赤壁賦》內容為切入點,演繹了蘇軾出世與入世的心靈煎熬,最終在懷古、感傷、靈魂的拷問中,思想逐漸走向成熟。小作者以手中的如椽大筆再現了蘇軾以江上之明月、山間之清風來撫慰自己寂寞疲憊的靈魂,進而圓熟超脫的心路歷程,化用詩文,渾合無跡,內容與形式得到了高度的融合統一。
風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豪傑。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面前,像一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是他歷經風雨後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來面對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風雨任平生。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道理。於是,一道蘇堤便橫卧西湖。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這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污垢。他寧願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嘗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情,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一詞道盡了詩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一生得到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其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
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蘇軾,永垂不朽。
蘇軾的赤壁
風飄飄,水颺颺,撣撣這一路素衣風塵,駕一葉扁舟,於清秋的黃昏,殘陽如血,蒼海如幕,來到這古戰場——赤壁。
心中沉浸著如此的哀悶漫想:那「烏台詩案」的苦楚,那皇帝謫貶的敕令,那洛陽親友的牽念。於是黃州成為蘇軾的落腳,赤壁成了蘇軾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問自己難道自己不正是那東吳的都督嗎?自己滿腹經綸,胸中有的是治國平天下的筆墨,而此時?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緒像長了翅膀似的,繼續飛揚,斟一杯酒,臨江而釃,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於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他不再悲觀,不再耿耿於懷。
後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頓悟。他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的百姓感念這一位父母官。後來修了一祠廟來緬懷這一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學的殿堂里永遠可以聽見那《赤壁賦》華美的樂章。
余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呼「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
是啊!這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他永遠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
什麼「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於李清照的小女子。
「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後主吟唱。
蘇東坡是關東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他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記載了蘇東坡的崛起。
赤壁沉澱了蘇東坡的不屈。
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與詩情不朽。
赤壁只因蘇軾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屬於蘇軾。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生曲折,曠達傳千秋;亘古輝耀,文章成四家。」當東坡的生命攜著明麗的色彩,浩浩蕩蕩地穿空而過;當幾紙金墨伴著喧囂散落,我思索,是一種怎樣的神奇而強烈的力量,用曠達塑造英雄;又是怎樣一種氣概,用豪情衝破了逆流?
風光霽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華,花萼孕育出一朵塵世絕唱,他是文人的奇蹟,他太出色了。一桿竹管瀟洒地塗畫,便能鐫刻山河,撼動寰宇;多才多藝,超然的風範更能傾倒眾生,俯仰萬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緒飛揚,那是旭日噴薄般的才情流轉,那是中華文化長卷中瑰麗的色彩一抹。他的詩是一種雄渾的蘊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載,讓時空飛騰;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風雅,清新暢達,洗盡浮華。
到處都在傳誦他的華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動間,在晚秋驚鴻的一掠間。仕途順達,皇上重用,才華橫溢,這位天之驕子盡享生命的喜悅。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總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們媚笑著走來,歷史的陰霾從此要羈絆蘇軾一生,「烏台」的暗流褪盡了昔日的榮耀,顛沛流離取代了曾經的風光霽月。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樣的挫折他始料未及,這樣的遭遇註定坎坷,因為小人們總喜歡在暗中加害於他。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能駕一葉扁舟,出沒於驚濤駭浪而從容應對,豁達處之。在白露橫江、清風徐來之際,他要以自己更為曠達、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萬世的思考,來壓制內心深處對人生變遷、世事無常的感傷。他猛然間豁然開朗,終於悟出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萬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理。霎時,他的內心已一片澄明。於是,所有的不幸與困苦,都在這曠達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縷遊絲,一縷輕塵。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風懂了,山間的明月懂了。在這場與邪惡的拔河中,蘇軾取得了心靈上的勝利。於是,他遠離了喧囂,回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繁華落盡見真醇,於是他寄情於優美的詩文,沉澱出不朽的藝術。於是,凄苦得以超越,靈魂得以提升,奇蹟得以出現。歷史永遠記住了這個徹響千古的名字———蘇東坡。後記:痛苦的歷練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困難,我們要做的不是用迷霧來遮蓋心靈的光輝,不是把困難放大來羈絆人生。放大困難的蛹,永遠成不了蝶;放大困難的鳥,決不會在烈火中重生。我們要做的是用心靈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樂觀豁達的浩然之氣點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風」的愜意!
名師點評:
近幾年高考,每年都有考生寫蘇軾。但有一點應注意,寫蘇軾需要一定的識見與才華,否則很可能弄巧成拙。
這位考生的見識與才華表現為:一是用蘇軾的詞句擬寫標題並統率全文,以此作為蘇軾遭遇挫折後走出逆境的內在動因,使主旨鮮明、突出。二是作者有較好的文學素養與描寫功底,筆墨揮灑之處,神采飛揚,與蘇軾本人的才氣相輝映,頗有文化散文之風。三是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內心深處「入世」「出世」的矛盾與困惑,用禪、道的光輝照耀蘇軾的內心星空,使讀者清楚地看到蘇軾是如何走出人生的沼澤地的。
獨上高樓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題記
曾經以為,古代文人的生命會簡單而明了,時代賦予他們簡明的期望:入相出將,封妻蔭子。然而,是誰?偏偏要拋開那些世俗的期望,獨上高樓,為自己的人生另擇一條路?
一、李白
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客么?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於青崖之間。
於是你註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蘇東坡
是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么?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場的痴漢么?
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韜光養晦,遊戲筆墨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慣於黑夜的眼睛,你註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齊潑來的污水。
而我只看見你青青的竹枝,腳上的芒鞋,被雨淋濕的脊背,你的笑容從容洒脫,你的眼中只有秋風綠水泛清波。
你堅守著自我,從而達到讓後世永遠仰望的高度。
三、辛棄疾
是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的江南遊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為狂人么?是不啼清淚長啼血的悲鳥么?
在那個崇尚享樂的年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賣弄詩文罷了,而你偏要獨上高樓,「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
一邊是「斜陽正在,煙雨斷腸處」,另一邊卻是「香車寶馬香滿路」,而你,執意要做燈火闌珊處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黃土」;你彷徨,「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你期待,「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我多想跨越千年時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開篇的南山西疇,臨清流而賦詩;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撫琴而長吟;在明月下你們獨上高樓,拋開世俗的期許,在青山綠水間吟哦著流水般輕揚的詩句。
若一襲單薄的長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進了歷史,從遠古走來,從發黃的線裝書里走來。是你們,因為獨上高樓,堅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護了永恆的精神家園。
在那些「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時代,是你們獨上高樓,拋開了世俗的期許,守護了自我,於是守護了歷史的期許。
【閱卷老師評點】本文主題集中,不枝不蔓,充滿想像。文章選取文學歷上三位成功名人拋開人們世俗的期望,「獨上高樓」,「守護了永恆的精神家園」,「守護了歷史的期許」。文章一唱三嘆,詩意濃郁,形象含蓄,寓哲理於其中,用詞生動,語言暢達。最後畫龍點睛,真是文采斐然。另外,文章所引「香車寶馬香滿路」應為「寶馬雕車香滿路」。
詩人?明月?黃花
一、東坡的明月
浪淘沙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貶謫之後的蘇軾的,東坡的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
對他充滿希望的家人,和他共歷劫難的友人,受他關愛的世人,無一不期望他能才顯四方,官運亨通,濟世為民。但是,東坡知道,命運不濟,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這樣一個生性放達的蘇東坡。
於是,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願「滄海寄餘生」。
認識自我的蘇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從容地走出來,他雖與眾人所望有悖,卻讓我們看穿了一個豪放,淡泊,豁達,開明的蘇大學士--一代文豪。
認識自我就是東坡的明月,照耀他走進了東去的歷史長河。
二、易安的黃花
南樓令
素月寄孤舟,隻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風疾,梧桐雨,點點愁。
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
這首詞是我填給歷盡漂泊的李清照。
滿腹感傷的奇女子,國破之凄,喪夫之痛,改適之苦。
十六歲嫁給趙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個生活富裕,幸福美滿,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變幻,戰亂的離苦,易安雖尋尋覓覓自己的幸福,卻總被黑暗的氣息壓得凄凄慘慘,在亂世中爭渡、爭渡,到頭來也曾失歸路,雙溪上的扁舟載起了青春年少,卻載不動滿腔愁苦。
於是,易安揮灑愁悶,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黃花,看透了滄桑變幻的她,在雁字歸時,勤修《金石錄》,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詞》,重新認識自我,易安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孤燈,蹣跚的走過。
認識自我就是易安的黃花,隨風而逝,哀而不傷,愁苦之中蘊含著辛勤和美麗,它的顏色雖與世人心中的顏色不同,卻總能顯出奇異的光彩。
閱卷老師點評: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暢,充滿詩情畫意。特別是能在很短的考試時間內自填兩首詞作為每部分的開頭,文采斐然,不同凡響。所填之詞雖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類拔萃,足見該考生讀書多,文學修養高,語文素質優。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奔 跑
紮實的功力,奔放的才情,鑄就了他的瀟洒;尖銳的鋒芒,縱橫的才氣,凝聚為他的不羈。他註定了要承受政治與文壇一起潑來的污水。
崢嶸的歲月已去,寧靜的時光在一片朦朧的月光下鋪展開來:大江明月的赤壁之下,詩人駕一葉扁舟,用一份創痛之後的寧靜來丈量千里的皎皎月光;用一支更加穩重的筆來書寫描繪風雲激蕩之後的一段人生。
「竹杖芒鞋輕勝馬」,詩人從容地穿過一片人生的風雨,在「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中歸去。殊不知,在這次輕悄悄的歸去中,詩人抖落一身的污水,以奔跑的姿態闖進一番嶄新的天地。
激情與閑適,豪放與舒緩,曠達與超脫,如上天的仙音降落在大江赤壁之上,徘徊在東坡上一個小小的草廬之中。於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先後以奔跑的姿態在文壇現身,讓我們後人望塵莫及,長嘆不已……
而今捧讀《赤壁賦》,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個曠達之人勇敢地跨越人生的挫折,以昂揚的姿態穿越於人生的風雨之中,以瀟洒的形象奔跑在赤壁的月光之下……
也無風雨也無晴
雨漸漸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腳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這一霎那,他忽然覺得它們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貴。
白天過去是黑夜,晴朗之後遭風雨。無論你怎樣左躲右閃,都無可避免地要與它們相遇,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必然吧!既然如此,仰起臉,面對著風雨,嘆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吧!那麼,黑夜過去是白天,風雨之後見陽光,也就是另一種人生的必然了。
緩緩地走著,心情漸漸地輕鬆而愉快起來,小曲兒也不覺間哼唱了起來。晚風習習,不覺間雲已經散了,夕陽在西山的頭上又露出了艷紅的臉。
他回過頭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陽的餘暉中另有一種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場風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穫。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蘇軾與赤壁
赤壁,終究是古戰場,縱然沒有蘇軾;蘇軾,終究是一代文豪,縱然沒有赤壁。
赤壁,從春秋無義戰的那個年代起,就開始感受宮闕萬間終成土的悲涼,在東風和西風交錯的時空中,赤壁緘默了一個又一個世紀。
公元208年,曹操和劉備、孫權在此展開了激戰,煙塵橫飛中赤壁記下了這次驚心動魄的三分天下的戰鬥。百年之後,蘇軾抖落烏台詩案的污水,頭頂明月振衣而來。
那晚的月,不是秦時的月,不是關山的月,是赤壁之上的大江明月。
疏星殘月的淺照中,亂石穿空的赤壁磯已黯然在朦朧的晚風中。蘇軾站在黃州凄離的晚風中,遠離了曾經的和風細雨,無羈無憂;遠離了官場翻雲覆雨的詭計和陷阱。蘇軾的臉上寫滿了歲月的滄桑與劫後的傷感。
誠然,你的到來使赤壁更加地耀眼,在大江明月的赤壁之上,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從你口中吟詠而出。但天性作詩的人,每到一處總有驚天動地的詩句迸然而出,在定惠院,在杭州,在嶺南,在儋州,蘇軾用詩文一步一步鋪好了通向一代文豪的道路。
所以我說,蘇軾和赤壁,在歷史上只是偶然的相遇,他們並沒有事先的約定,亦沒有必然的相逢,蘇軾之於赤壁,只是一個官場的天涯過客、偶留只爪的驚鴻,匆匆的一瞥,哪裡會「復記東西」呢?
月上西山頭,月光拉長了他徘徊不定的身影,拄杖徘徊已三更,沒有人知道,一場鳳凰涅槃一樣的重生即將開始,一場前無古人的文化突圍已凌然拉開了序幕,浩浩長卷的文學史冊將在此揭開最壯麗的一頁!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一蓑煙雨任平生
上帝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泰戈爾
獨自躑躅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為遭遇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於夜色仍明的街頭,你是否在為生活的不順而將痛苦放大……其實人生中挫折與痛苦時常有之,但調整好心態,以正確的方法面對挫折與痛苦,才能快意人生。
挫折是人生的常態,遭遇挫折不應一味放大痛苦讓其充塞心靈,應學會調適心弦,坦然面對。晚年遭受貶謫的蘇軾面對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正視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鍊了東坡的豪放詞風。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顔面對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內心痛苦鬱鬱而終,但平靜的心境與堅強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後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卻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霍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常人難以想像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與理智為自己折了一隻船,將自己擺渡到宇宙,與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可見遭遇挫折時以一顆平和的心正視以減輕痛苦,不但不會使人生陰晦,而更能在踐志後迎來人生的柳暗花明,並為社會為歷史作出自己的貢獻。
其實,翻開史冊,遭遇挫折便將痛苦放大因此鬱鬱而終者亦比比皆是。伯夷叔齊採薇而食終餓死南山,人皆稱其節義,我獨見其固執頑冥,不知事國實為事民的道理,讓易朝之痛奪去生命;視屈原為偶像的賈誼,屈於長沙,日日咳血,知子歸啼血,終於鬱悶而終……他們的事例,讓人聞之不禁扼腕,若是在挫折面前,能坦然面對,以曠達的心及時調適,戰勝痛苦,風流才子又何以至此!
往事越千年,你我已無法去改變,而平凡的生活中人們面對人生的挫折,而表現出的坦然亦值得慰藉心靈。那扇著扇子趕著蚊蠅的小販與同行的調侃,那滿手油污的修自行車師傅的送給顧客的問候與微笑,那清晨騎著自行車送牛奶的人口中傳出的有力的哨聲……都讓我們感到親切而溫暖,他們的生活中有著多少的不堪重負,會遭遇多少挫折與痛苦,但是他們依然匆匆,像懸崖邊的樹告訴你我這如草芥一樣的生命種子可以在挫折與痛苦中生得如此堅強與美麗。
朋友,不要讓挫折蒙蔽雙眼,不要讓痛苦充塞心靈,「一蓑煙雨任平生」讓你我共勉。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赤壁的蘇軾
那一年,赤壁迎來了蘇軾。
一隻孤舟,兩個模樣模糊的朋友,赤壁下,夜色中,山很高,風很輕,天空一輪滿月無比晶瑩。
山風輕拂,蘇子的思緒飄到何處?
想當年他很年輕,和父親、弟弟,還有美麗的妻子,開開心心地上京赴考,遠離故鄉眉山,一路迤邐而來,到了天子腳下,驀地發現,原來京城的天空是那麼的廣闊,那麼的明凈,生平第一次看到天那麼藍,那麼亮。
皇城是那麼的堂皇,那麼的莊嚴,一代文宗歐陽修,對他是那麼的賞識,就連高高在上的皇帝,對他也是那麼的喜歡。登上皇城,天空高曠,他看到前面的路途是那麼的通暢,他感到自己就像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那麼自由,那麼昂揚。
曾經是多麼受人歡迎的詩歌,皇家也喜歡的詩歌呀!朋友們都爭著看第一眼的詩歌,居然就成了我的罪惡,成了我的百年孤獨。有朋友拿著我的詩歌去換了背叛,有朋友收藏我的詩歌變成了囚徒,而我卻被小人用繩索捆縛,一步一步遠離了皇城的天幕,那理想的帝都。
父親去了,妻子走了,弟弟也受我連累到了遙遠的月亮的另一邊,從此我的填空一片陰霾,偶爾有點點星星閃爍在我人生的黑海。
人前,我的笑聲依然是那麼真那麼軟,哪怕換不來塵世的半分溫暖!人後,有誰見孤鴻飄渺獨往來,更漏殘,身痛復心酸?
赤鼻磯,如此一個狹小的地方,水是那麼淺,山是那麼孤,我的世界,還有我的人生路,為什麼越走越荒蕪?我的天空問什麼總是陰雲密布?我的前程為什麼老是任由一個個小人擺布?是人性的嫉妒?是權力的桎梏?是命運的無情?是老天的垂青?
山上的棲鴉,早已收斂起翅膀,在明月的驚耀中,於齷齪的巢穴里,冷冷地哀號。
淚水漸漸模糊了我的眼,浮起的礁石間,我看到了年輕英俊的周瑜,是的,他剛剛成親,娶了美麗的小喬,是的,他意氣風發,羽扇輕搖,百萬曹軍就在他的談笑間灰飛煙滅,只剩下江水滔滔。
既生瑜,何生蘇?只有長河大川般的人生方能引發後人禮讚駐足,萎靡沉淪的生活態度只會使日子越過越痛苦!
山風吹過我的鬍鬚,江水濺上我的眉目,周瑜和曹操忽然消隱到了暗處。月亮升起來了,天空好像突然就亮了,好像在一瞬間變得明朗清楚。
何生蘇,何生蘇?我感到自己的心靈在飛向高處,一隻白鶴在枝頭飛轉曼舞,上帝他老人家俯下了高貴的頭顱,對我喁喁私語。
於是我拾起枯乾的筆,蘸上滋潤的汁,一道紅光衝天而起,鶴鳴華表,龍翔天際,赤壁的蘇軾創造了一個蘇軾的赤壁,我用自己的痛苦拯救了痛苦的自己。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痛苦是一種情懷
——陸波
想起了蘇東坡。
蘇軾(1036—1101),號東坡居士,21歲中進士,44歲謫居黃州4年,58歲謫居惠州、海南島6年,北返途中患病,一年後逝世。
蘇東坡從21歲道65歲中間,十年謫居,其餘的30多年蘇東坡在惠州、徐州、潮州、登州、杭州任太守,一生被貶20多個地方,連他自己也調侃道:「平生功業何處?黃州、惠州、儋州。」
林語堂說蘇轍讓蘇東坡寫出了最好的作品。蘇東坡與弟弟蘇轍一生感情非常好,那年蘇東坡在密州,時值中秋,想起久未謀面的弟弟,不知道在他鄉生活得好不好,有沒有受到自己的連累,情動於衷,於是寫出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絕唱。
蘇東坡的妻子26歲病逝,他又寫出了那首凄美動人的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可見,痛苦出好詩。如果我們沒有經過痛苦,怎能從一種特別的角度去審視人生?怎麼能捕捉到天地之精華?在靈魂撕裂般的痛楚與顫慄中,是那種難以言說的痛苦浸潤著我們的身心,引領我們走得更遠。當我們在江河上,在崇山峻岭之中,在漫漫的長夜裡咀嚼痛苦心靈卻始終嚮往美好的時候,痛苦便成為一種情懷。
「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痛苦是一種自然現象,就像蚌含珠,蛹變蝶一樣。而人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的感情與生俱來,沒有誰能夠改變人體能夠生出痛苦的生理機制,也就無法阻擋痛苦的發生與存在。痛苦是痛苦本身,大部分人都擺脫不了痛苦的折磨,他們很多時候都痛苦得不能自拔。一旦痛苦到了荒誕的地步,生命就開始蔑視痛苦。有位哲人這樣說道:「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他從來沒有痛苦過。」生命與痛苦一旦拉開距離,痛苦則變得無能為力。人類就是在與痛苦長年累月的搏鬥中,變得自信而充滿激情。
痛苦的自己永遠被自己的痛苦挽救,我絕對相信這是一個真理。
蘇東坡遭受十年的政治迫害,他經常缺吃少穿,甚至沒有房子可住,可他還是在不停地寫書、作詩。他的心智與靈性,他的浩然之氣,刺痛得歷史搖頭嘆息,刺痛得後人感喟不已!我們只要想起他的詩,就能夠多少意識到痛苦的分量,明白一些痛苦的偉大。於是,痛苦從你的對面走了過來,你看見它身上也罩著一層陽光,並不像一開始你認為的那樣黑暗一片。
痛苦過,是一種擁有,是一個人的內心進入思考與創造的必由之路。站在痛苦的高岡上,你望見了什麼?望見了盧浮兒宮、荷蘭的鬱金香、梵高的《向日葵》、孟買、一個巴基斯坦村莊、一部《撒旦詩篇》。
你終於望見了你自己身上從未有過的寬容和坦蕩。
痛苦上升到一種情懷,已不再具體,或者說已不叫痛苦。就像蘇東坡,不可言說的,是那種「不應有恨」「千里共嬋娟」的嚮往與歡欣;就像蚌殼裡的珍珠,是那種擺脫了苦悶與憂傷的希望和聖光。
「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咀嚼痛苦吧,唯有悲苦的情懷方能催生一個人心靈的芬芳!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望蘇軾
舉杯望明月
把酒問青天
——題記
明末清初的學術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論境界」篇里極力推崇宋詞的境界,認為蘇詞高標秀挺,無出其右者。諺云:「憤怒出詩人。」詞人的傑出大抵根植於詞人自己內心的愁苦,所謂病蚌成珠者是也!
舉杯望明月,把酒問青天。胡仔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密州的中秋,他好歹還是個太守。欲攀新黨以求發跡的李定、舒檀、何正臣三御史,斷章取義地從蘇詞中拼湊出「攻擊新黨」的言論,「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這使得蘇軾在思想上從未有過地認識到官場傾軋的殘酷,世道人情的險惡。蘇子開始感嘆「黃葉無風自落」「人生幾度新涼」了。
黃州的中秋,凄涼依舊。「有罪之身」的蘇軾無人敢來探望,僅得一位王先生冒昧相訪,原來此人是三十三年前宋仁宗時罷官安置在此的。人生能有幾個三十三年呢?蘇軾寫了一首《滿庭芳》送給老前輩:「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只君與長江!」他感覺自己也蒼老了吧?「到此豪情已惝恍,看取眉頭鬢上!」
悲哉,蘇軾!
同是浩瀚的長江,李之儀用它來作證愛情:「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夜思君不見君,同飲長江水。」李白用它歌頌友誼:「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煜用它來比喻無限哀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柳永借它沉吟遊子之心:「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東坡居士卻借它抒發壯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真乃品高文自奇也!
壯哉,蘇軾!
蘇軾的詞豪放壯氣,一洗綺香羅澤之態,突破了晚唐以來兒女情長的局限,使詞從花前月下、淺斟低唱之中走向更加廣闊的生活天地。他曾以孫郎自喻(親射虎,看孫郎),以魏尚自比(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可以說,在詞的創作中,蘇軾最善用典,以典中之事為己事,化典中之情為己情,誠如《漫叟詩話》云:「東坡最善用事,既顯而易讀,又切當。」
奇哉,蘇軾!
蘇軾豁達瀟洒,任憑風雨穿枝拂葉,他卻竹林長嘯冒雨前行。東謫西貶的生涯使他學會了蔑視,學會了超越。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正因為如此,不管春寒料峭,不論紅日斜照,是雨,是晴,是寒,是暖,詩人一樣相處,安之若素。
偉哉,蘇軾!
不能忘,那個「大江東去」的蘇軾;不能忘,那個「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蘇軾;不能忘,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
一縷微笑,兩壇美酒。好想握住你的手,同醉同樂同追求,盡享塵世優遊。只可惜,故人已隨大江去,才子又向何處求?書咄咄,恨悠悠,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蘇軾的赤壁
風飄飄兮水颺颺,心怏怏兮淚汪汪。
東謫西貶總流放,幸有月光慰彷徨。
撣撣這一路風塵勞苦,駕一葉之扁舟,於清秋的黃昏,殘陽如血,蒼海如幕,來到古戰場——赤壁處,因風邀月,吟詩作賦。
心中沉浸著如此厚重的悲苦,漫想:那「烏台詩案"的痛楚,那小人弄權的凌辱,那洛陽親友的愛護。於是黃州成為蘇軾的歸宿,赤壁成了蘇軾的明珠。
他想起了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問自己難道自己不正是那東吳的督都嗎?自己滿腹經綸,胸中有的是治國平天下的策賦,而此時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裊裊煙霧,他深感孤獨。
他的思緒像長了翅膀似的,繼續飛揚,斟一杯酒,臨江而釃,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於悲風,取山間明月之朗色,聽江上清風之高歌。
他不再悲觀,不再耿耿於懷。
後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頓悟。他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讀,清廉從政,心憂民生疾苦。黃州的百姓感念這一位父母官。後來修了一祠廟來紀緬這一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黃州迎來了蘇軾,蘇軾登臨赤壁開懷吟唱,從此,文學的殿堂里永遠可以聽見那前後《赤壁賦》里轟然作響的華美的樂章。
余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感嘆「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
是啊!這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他永遠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
什麼「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於李清照的小女子心得。
「揚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的吟哦。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後主哀歌。
蘇東坡是關東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的豪壯,他只唱「千古風流」的激蕩。
赤壁銘刻了蘇東坡的榮光。赤壁沉澱了蘇東坡的沮喪。
赤壁放射著蘇東坡才華橫溢的光芒。赤壁因蘇軾而名揚四方。
赤壁,只屬於蘇軾。
赤壁的蘇軾,嚼盡了痛苦終於綻放出心靈芬芳!
蘇軾的赤壁,執著地堅守當然註定了萬古流芳!
【點評】: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在黃州故壘寫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以抒胸中塊壘。這是一段為中學生所熟知的文壇掌故,寫進作文中本毫無新意,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賦予舊材料以新的思考角度,來抒寫自己對蘇軾的理解,這充分體現出了作者的創新精神和學習語文的用心程度,同時也告訴了下屆考生這樣一個道理:只要用心積累,對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加以創造性的運用,足以應對高考作文了。
文章開頭即創設了一個清秋黃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題;緊接著聯繫蘇軾,點出蘇軾與黃州赤壁的密切關係,銜接緊密,與文題「蘇軾的赤壁」照應自然;接著糅合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的有關語句,嵌入巧妙,也為下文做好鋪墊;緊接著以蘇軾在黃州的政績來證明蘇軾在赤壁邊上的頓悟,再以余秋雨《東坡突圍》中的「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過渡,照應嚴密;由於有了上文對蘇軾頓悟的鋪寫,李清照、柳詠、李煜的愁緒,便反過來襯托出了蘇軾「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和「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這幾處引用顯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最後,排比句式的運用讓文章擁有了一個漂亮的結尾,「赤壁,只屬於蘇軾」,更讓整篇文章顯得結構圓合。音韻鏗鏘,情懷激蕩,難道不足以讓這篇作文獲得滿分嗎?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蘇東坡突圍
一
住在這遠離鬧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靜是有了,但寂寞也來了,有時還來得很兇猛,特別在深更半夜。只得獨個兒在屋子裡轉著圈,拉下窗帘,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卷的海潮,跟睛時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衝過去,是台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台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採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後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記者小姐幾乎沒有停頓就介面道:「您是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我說對,心裡立即為蘇東坡高興,他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著,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電話,我腦子中立即出現了黃州赤壁。去年夏天剛去過,印象還很深刻。記得去那兒之前,武漢的一些朋友紛紛來勸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並不是在那裡打的,蘇東坡懷古懷錯了地方,現在我們再跑去認真憑弔,說得好聽一點是將錯就錯,說得難聽一點是錯上加錯,天那麼熱,路那麼遠,何苦呢?
我知道多數歷史學家不相信那裡是真的打赤壁之戰的地方,他們大多說是在嘉魚縣打的。但最近幾年,湖北省的幾位中青年歷史學家持相反意見,認為蘇東坡懷古沒懷錯地方,黃州赤壁正是當時大戰的主戰場。對於這個爭論我一直興緻勃勃地關心著,不管爭論前景如何,黃州我還是想去看看的,不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古戰場的遺址,而是從藝術的角度看蘇東坡的情懷。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醜而無所謂對錯。
於是我還是去了。
這便是黃州赤壁。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蕩東去的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盪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和倒錯,因此也就有了游觀和冥思的價值。客觀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遊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但是,事情的複雜性在於,自然美也可倒過來對人進行確定和構建。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這實在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有趣關係。蘇東坡寫於黃州的那些傑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兩方面一起提升,誰也離不開誰。
蘇東坡走過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遠比黃州美麗,為什麼一個僻遠的黃州還能給他如此巨大的驚喜和震動呢?他為什麼能把如此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呢?黃州為什麼能夠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驛站呢?這一切,決定於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
他從監獄裡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走來,他滿心僥倖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纍纍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二
我非常喜歡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前後讀過多少遍都記不清了,但每次總覺得語堂先生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態寫得太理想了。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因此由詩文渲染開去,由酷愛渲染開去,渲染得通體風雅、聖潔。其實,就我所知,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凄苦的,優美的詩文,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
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態,已被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說: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我初讀這段話時十分震動,因為誰都知道蘇東坡這個樂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復一日的應酬,連篇累牘的唱和,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內容,他一半是為朋友們活著。但是,一旦出事,朋友們不僅不來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被冤屈的,現在事情大體已經過去,卻仍然不願意寫一兩句哪怕是問候起居的安慰話。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去,卻換不回一丁點兒友誼的信息。我相信這些朋友都不是壞人,但正因為不是壞人,更讓我深長地嘆息。總而言之,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訇然消失,於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跡於樵夫漁民間不被人認識。本來這很可能換來輕鬆,但他又覺得遠處仍有無數雙眼睛注視著自己,他暫時還感覺不到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詩文仍有極溫暖的回應,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這封無關宏旨的信,他也特別註明不要給別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來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覺,晚上一個人出去蹓躂,見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絕不喝多,怕醉後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嗎?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煩,而絕不怕大義凜然地為道義、為百姓,甚至為朝廷、為皇帝捐軀。他經過「烏台詩案」已經明白,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個道理來,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不知怎麼一來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貞不屈的烈士,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無法洗刷,無處辯解,更不知如何來提出自己的抗議,發表自己的宣言。這確實很接近有的學者提出的「醬缸文化」,一旦跳在裡邊,怎麼也抹不幹凈。蘇東坡怕的是這個,沒有哪個高品位的文化人會不怕。但他的內心實在仍有無畏的一面,或者說災難使他更無畏了。他給李常的信中說:
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於死生之際
……雖懷坎壕於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
這麼真誠的勇敢,這麼洒脫的情懷,出自天真了大半輩子的蘇東坡筆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讓他在何處做這篇人生道義的大文章呢?沒有地方,沒有機會,沒有觀看者也沒有裁決者,只有一個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惡染成一色的大醬缸。於是,蘇東坡剛剛寫了上面這幾句,支頤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後燒毀。
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於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那闕著名的《卜運算元》,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精神遭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蘇東坡這樣的靈魂竟然寂然無聲,那麼,遲早總會突然冒出一種宏大的奇蹟,讓這個世界大吃一驚。
然而,現在他即便寫詩作文,也不會追求社會轟動了。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樹木靠著瘦瘤取悅於人,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於人,其實能拿來取悅於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們的毛病所在,它們的正當用途絕不在這裡。我蘇東坡三十餘年來想博得別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項所在,例如從小為考科舉學寫政論、策論,後來更是津津樂道於考論歷史是非、直言陳諫曲直,做了官以為自己真的很懂得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實我又何嘗懂呢?直到一下子面臨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無知。三十多年來最大的弊病就在這裡。現在終於明白了,到黃州的我是覺悟了的我,與以前的蘇東坡是兩個人。(參見《與李端叔書》)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於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節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其他文章
我盼望走進你的世界——蘇東坡
月明星稀的中秋,我盼望搖著船槳,划過長達900多年的歲月河,與你相會,看你在歷史的星空下痛飲放歌搖曳的身影,看你和圓月一起從陰翳的雲層後走出,向我和眾多的後世仰慕者揮灑皎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儒慕之思,照得海天澄澈,照得千秋光明。
我盼望在月光的指引下,走進湖北黃崗,站在赤壁磯岸,面對滾滾長江東逝水,飽覽「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雄奇景色!撫慰你壯志難酬、華髮早生的失意,和你共執酒樽,把酒倒入江中,讓江月分享你的痛苦。我盼望隨月一起飛往瓊州、惠州的荒涼之地,去尋找你謫居於此時不屈求索的足跡;我盼望隨你一起去密州出獵,盡享你「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豪情,和你一起放飛「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理想……
我盼望走進你高貴的精神世界,汲取你的靈魂之光,陶冶我稚嫩的性情。你居廟堂之高,心憂天下,處江湖之遠,仍心憂天下。當你47歲華髮早生,報國無門時,依然仰慕風流瀟洒、運籌帷幄的周公瑾,渴望建立兼濟天下的大業,祖國在你的心中永遠佔有沉甸甸的分量,個人榮辱得失永遠渺小甚微。三起三落的起伏升降不能把你擊跨,儒、道、釋的精華在你身上匯聚,你豁達,超脫,生活永遠是無人可比的生鮮活色,張馳自如。江天山月,日日如斯,歲歲年年,代代相承,有誰如你般如此滲透人生!
我盼望明月照耀你的俠骨柔情,讓我欣賞你錚錚傲骨背後的兒女情長。清涼如水的月明之夜,你面對亡妻孤墳,流淚訴說悠長的相思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這細看來不是揚花點點是離人淚的語句,聽後叫我斷腸,我只能以你自己的詩句安慰你那顆受傷的心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見證著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冬去春來,歲月之河永遠滌盪著你清醒而平靜的心態,滌盪著你的洒脫,你的曠達,你的從容,滌盪著你熠熠生輝的詩詞文賦,你用多彩的才智組合出了獨特的文化光環,照耀中國,和世界文壇!
我盼望走進你的世界——蘇東坡!
(作者:陸波)
走近蘇東坡作者:陸波
月光如水,一如千里嬋娟下蘇東坡如水的心境。
歷代文人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蘇東坡,欣賞他的《赤壁懷古》,欣賞他的《赤壁賦》,更欣賞他的成熟與超脫。
中國歷史上的官場一向都是明爭暗鬥。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的大文豪,本應是他所處時代的無上驕傲,但是他太出色,太響亮,把周圍的筆墨比得十分寒磣,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於是他們想方設法排擠他,絞盡腦汁從他的詩中找出「反對朝廷」的字句,甚至有人棄卻朋友之誼。比如那個對中國古代科技史有巨大貢獻而人格人品還有待評定的沈括,居然把蘇東坡為他送行時的手錄近作當作檢舉他的「罪證」,實在是讓人痛心。
蘇東坡因詩而成名,也因詩而被貶。就算有杭州百姓的求神拜佛,敢仗義執言者的上書求情,甚至是光獻太皇太后的極力保護,他仍逃脫不了被貶的命運。於是他來到了黃州。
經歷了烏台詩案,拷問了生與死,撇開了風花雪月的喧囂與虛浮,撕裂了燥熱的名利之網,黃州的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於是便有了《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這樣的千古絕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茫茫大江,因為一種不同凡響的胸懷而千古激蕩。而蘇東坡本人則漸漸歸於清純和空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隱寓著超然的寧靜與深邃。有人說這是豪邁中的蒼涼,失意中的消極。但事實上,許許多多的人缺少的就是這種與時空融合的對自己的放達,這是痛苦包繞而成的珍珠,幸福淚水中的百合,平靜目光裡層層疊疊的滄桑。痛定思痛後,便是安然度過,便是笑對千層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大自然之無盡藏也,而我與之所共適。」這無聲之境,便是蘇東坡的極致。
或許可以說,蘇東坡是幸運的,在四十齣頭的時候他就真正成熟了,成熟於一場災難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讓他可以瀟瀟洒灑,笑對以後的人生,特別是在晚年被流放海南島時,他居然興緻勃勃揮毫而作:「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這是何等的洒脫呵!在祥和氤氳的聲名之中到一落千丈的頹喪之間打了一仗,激越與沉重融為共同的血液流動在一個人的人格血脈裡面。厚重、明朗、燦爛和諧統一起來。
「一代蘇長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歲月,積毀高城壘。」蘇門第子陳師道這樣概括蘇東坡才高一世卻又備受打擊的一生。面對這樣的人生,沒有憤懣,沒有頹廢,一聲短暫的嘆息後,洗卻人生的喧嘩,剩下的是沒有世故沒有虛偽的純真,沒有功利沒有浮躁的追尋,真誠的勇敢,洒脫的情懷在此時得到了完美結合。清雄韶奇又如行流水的文思與「蘇公堤」一起,折射出這位文貫千古的文學大家獨特而高貴的人格魅力。
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寫道,蘇東坡孤身一人到達蕭條的黃州的時候,「他不知道,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一代風流,就因這坎坷的際遇跋涉到了時代的巔峰,超越了生命的外在極限。於是我們看見,偉人登峰造極,或者更重要的是,中國美學的深刻、雋永、流暢,被演繹得精美而生動。
感謝歷史給了我們蘇東坡
——陸波
東坡是我喜歡的文人,我對這位天才般的文人有著深刻的記憶和無法言喻的崇敬。
東坡生活在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時代,就連鄰國挑起戰端也是用對聯這一方式來為難宋朝,給他一個展現才華的機會,一副絕對「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避免一場生靈塗炭,應該是文人想也不能想的功勞。東坡同樣生活在一個政治變革的時代,兩黨相爭,他不偏不倚說真話說實話,受益的是真理,受苦的是他個人。東坡留下了傳世的華章,也留下了性情中人的佳話,他應該算一個全才,琴棋書畫無不精通,他也是一個極為平常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上可陪玉帝下可交乞丐,他一生好酒,在酒中釋放那份豪放和豁達。
每每讀到有關東坡的文字,心是凈的,也是靜的。東坡給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首詩正好作為寫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做東坡這樣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聖人的高遠。在浩瀚史卷中,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擁有豐富的一生?為人處世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曠達超然?領悟生命有幾個能有他的心智和性靈?檢索命運有幾個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他是一個偉人,留下了曠世奇才,體現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個凡人,任憑世俗塵埃掩蓋;他是現時的石,後世的玉。他也許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也許我們現在感受的東坡只是對他詩文的一種詮注,而千年前的他的所思所為,我們不可體驗,不管他當時如何苦難,後人對他如何美譽,都不可能完整敘說一個真正的東坡。他完成的是一個真誠的東坡,後人接受的是一個美麗的東坡。
記著他的自勉聯: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如果要去比較文人,我覺得李白太狂、杜甫太拘,商隱太悲,李煜太憐。東坡應該怎樣歸納呢?看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在序言中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鍊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見到的對蘇東坡最為精妙的概括。在這諸多身份中,一般人只要具備其中一種,就得耗盡一生的心血。而蘇東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半點功夫。
歷史總是留下一點遺憾讓後人有感可發,彌補進程中的不盡如人意的瑕疵,人也是在過來後回首往昔檢討一路走來的過程,用事後的智慧看到當時的不足。不知道東坡有沒有檢討過自己,只是在每次流放的時候,他會對一些朋友說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但不知道吐了多少只蒼蠅仍是一意孤行本性難移。如果我們妄加設想:他的正直中多一些媚俗,官場會多一個不倒翁;如果他的聰明中多一些圓滑,朝廷也許會多一個宰相;如果他的才華中多一些世俗,風流中也許會多一個騷客;如果他的性情中多一些惡毒,慘遭流放的也許會是另一個人;如果他君子風範里攙雜一些小人作為,歷史的一些章節有可能重新改寫。
而唯一的蘇東坡,正如宋玉描繪的鄰家小婦一樣,歷史給我們一個恰如其分的唯一的蘇東坡,任何的改變都不是我們喜歡和崇敬的唯一的蘇東坡,就是他身上的缺點都是那麼美麗。他為官可造福一方卻老是不得志,他廣交四方朋友卻總是受小人陷害,他的詩文熠熠生輝卻在現實生活中黯然失色。
把酒問青天,不論怎樣,感謝歷史給了我們一個唯一的蘇東坡!
評價蘇軾
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為了他的出現,中國,也許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華,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於瞬間而又影響深遠;他的性格,既洒脫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曠世奇才,罕見的多面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化——不僅僅是文學——巨子。神奇的文筆、淵博的學識、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豐富的人生經歷、多方面的巨大成就,還有,它永遠不滅的那一份詼諧,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他長於散文創作,《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意識和人文精神。他的詩,把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風格巧妙結合起來,多姿多彩,美輪美奐,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他的詞,清新豪健,題材廣闊,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將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列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並且將他們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渾然一個整體,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稱道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蘇軾身上,既無頭巾氣,無山林隱逸氣,亦無以富貴驕人氣,無忠臣孝子氣,無大作家架子氣;既無大臣杜門思過之態,亦無謫宦戰戰兢兢之態。他與你我同在,同悲同喜,絲毫也不刻板,渾是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台詩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繫。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台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築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施藥,都於史有徵;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
由於蘇軾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於他更多的人民性,由於他時時閃現著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於他超凡脫俗的曠代才華,千年以來,他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而有口皆碑;更由於生活經歷的豐富性,他常常成為人們談話的話題及內容。自然而然,學生們在作文時,也往往喜歡用東坡事迹作話題或材料,毫不誇張地說,有作文處盡可以有東坡。這正是因為,蘇軾的精神與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與歷史,還在影響著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和傳承。
來生嫁給蘇軾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這樣卷帙浩繁的歷史長卷中,文人有如宇宙的塵埃,你明明知道他們是存在的,可你想捕捉他們時,他們卻又從你的身邊倏忽而逝。只有才子,才能傾一生之能量在浩瀚歷史中燃燒瞬間,留下一道耀眼的星光;而大才子是可以比恆星的,始終光照天宇,明亮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然而,在這些才子乃至大才子中,人品、才氣堪與蘇軾比肩者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都說女人最容易被文字所打動,五千年來,真正用文字打動我心弦的惟有蘇軾一人而已。才子佳人的婚姻,歷來是婚姻的至高境界,那麼,我要認真地,虔誠地,刻苦地……修鍊今生,也許上帝受了感動,可憐我的一片苦心,讓我轉世投胎為一個才貌雙全的美人,滿足我千年等一回的願望--嫁給蘇軾。雖然他曾經有過三任妻子(姬妾尚不算在內),雖然他的妻子的壽命都不長,然而,我仍然願意把生命濃縮成一束燭光,輝映在他的指間心上。哪怕只有十一年(他的女人總是跟十一這個數字緊密相關)。哪怕為此,歷盡千年的情劫。
縱覽古今,如蘇軾般真性情者實乃鳳毛麟角,這一點,從他對待妻子的情誼上可見一斑。第一任妻子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一年後病逝,蘇軾在她埋骨的山頭親手栽下了三萬株松苗。三萬株啊,要種多長時間,點點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愛!他是把自己那一縷相思化成了三萬株萬古常青的松樹,經寒歷暑,沐雨櫛風,歲歲年年,生生世世,守侯在愛妻身旁。又是十年後,蘇軾為王弗寫下了那首令所有讀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斷肝腸的《江城子·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生時十年相伴,死後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優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難忘」,「年年腸斷」!作為女人,得其中一個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牽夢繞,王弗地下有靈,也該笑得如鮮花般燦爛吧。何況此時的蘇軾已於六年前娶了小蘇軾十一歲的王弗的堂妹王閏之了。蘇軾並沒有因有了新歡就忘了舊情。
再說王閏之。作為進士之女,嫁一個年輕貌美前途無量的書生應該不成問題;作為王弗的堂妹,她是應該了解甚至見過蘇軾這個姐夫的。能以十一歲的年齡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大概就是感動於蘇軾對妻子的深情厚誼了。不幸的是,二十五年後,王閏之又病逝了。這個陪著她宦海浮沉在黃州惠州儋州的窮達多變中絕無怨尤的賢德妻子、視前妻子如己出的賢德母親的去世,使蘇軾的情感再受重創。蘇軾曾誓言生則同室,死則同穴,王閏之死後百日,蘇軾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公麟(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往來生樂土時,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並終於在十一年後由蘇轍將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廟裡的靈柩與蘇軾埋在了一起,真正實現了生則同室,死則同穴的誓言。
除了這兩個妻子外,還有一個由侍妾扶正的王朝雲。這個十二歲進門的丫頭,幾十年來侍奉在蘇軾左右,在他最得意時,也在他最倒霉時。特別是在蘇軾最後的海南流放的歲月里,在那些侍妾「樹倒猢猻散」的時候,朝雲的生死相依,更應該源於刻骨銘心的敬愛,這個比朝雲大二十六歲的「白須消散」的「病翁」,能打動朝雲的除了才氣,應該就是深情了。朝雲沒有看錯,三個妻子中,蘇軾給朝雲寫的詩詞最多,蘇軾稱之為「天女維摩」,以知己看待。大概是上天也嫉妒蘇軾如此得女人的愛戀吧,三十三歲的朝雲在扶正了十一年後又病逝,蘇軾將她埋在惠州城西的豐湖邊上,俯瞰二人一起開闢的放生池,一湖凈水,有如朝雲的一片丹心,竟然令蘇軾不忍重遊。朝雲死後,蘇軾就一直鰥居,再未婚娶。他給朝雲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每逢暮雨倍思卿」,在蘇軾此後的日子裡有多少夜雨孤燈,朝雲就這樣款款地走在暮年蘇軾的深情里,直到永遠。蘇軾的所有真情都是實實在在地落到實處的,不像屈原,對美人空懷一腔愛戀,無一落到具體人身上,還得讓後人來來去去地猜。(我一想到把個又老又丑的楚懷王比成美人,就懷疑屈原的審美水平。)
每一想到蘇軾對這三個女人的情和愛,我眼裡心上總是有些潮濕,思緒軟軟地蔓延開來,瀰漫成一片曠古的遐思
遐思中我又想到了蘇轍。
蘇軾的真性情還彰顯於對弟弟蘇轍的兄弟之情上。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的小序上,寫明了是「懷子由」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無眠的思念,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殷殷關切之禱告,無不流溢著手足深情,在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後,一個陰錯陽差的誤會使蘇軾誤以為皇帝要殺他,在心驚膽戰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給蘇轍留下了兩首訣別詩,願與子由「世世為兄弟」;自海南返鄉途中,蘇軾病重,念念不忘的是:歸來之後始終不見子由。兄弟情深,以至於此,有兄如此,夫復何求?
這樣一個重情重誼的男人,這樣一個兄長和丈夫,普天之下,能有幾人?怎不令無情的「豪傑」仰倒,怎不令遊戲愛情的男人汗顏!應該說柳永和杜牧都是很有女人緣的,可到頭來,不也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既是青樓,又是薄倖,更沒見史書有過他們對妻子耿耿相思的記載。所以,千年的搜尋中,我要嫁給蘇軾,嫁給一個有情有意的兄長,嫁給一個全心全意愛妻子的男人。
蘇軾的率真也可以理解為正直。在新舊兩黨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拼殺得如火如荼時,蘇軾沒有為了一己之私隨風而倒,王安石的新法中有推行榷鹽--食鹽官賣的法規,鹽價高得百姓買不起:「豈是聞《韶》不知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基於對芸芸眾生的關愛,蘇軾不完全贊成這個新法;當司馬光要全部廢除新法時,他又堅持說新法中有利於國富民強的部分,應有所保留,官場中掙扎了大半輩子了的蘇軾,始終沒有學會左右逢源,八面玲瓏,並且一有不快意的事,便「如蠅在食,吐之方快」,此等坦蕩胸懷,玻璃人生,才可以說是真正讀過聖賢書的文人,才可謂書生本色。難怪他入獄後,無論政見上相容還是相悖者,都多方營救(這其中包括王安石和司馬光),不是人格魅力,何能如此?一個征服了同性的男人,才是男人中的帝王,嫁給這樣的男人,你就是王后,走到哪裡,你都可以把驕傲寫在臉上,把胸脯挺得高高,把腰枝扭得亂顫,把腳步走得鏗鏘;走到哪裡,你都可以笑得日月生輝,山河添色。這樣的男人,誰不想嫁呢?嫁給他,我不會像王弗,在他因詩獲醉時,痛燒他的詩稿,我會做朝雲,為他收拾行囊,伴他一路遠行。
從才子的角度上看,李白無疑是大才子。但李白有點冷血。遍尋李白的文字,很少有涉及情誼的,更不要說男女情愛。李白是不屑於談情說愛的。李白與杜甫曾有二十多天的同游蒙山,兩人曾「醉眠秋共被,攜手月同行」,這令杜甫銘刻於心,時時思念,直接寄贈、思念李白的詩,就有十首,《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詩,寫滿了夢中的長相憶,而李白似乎只是在當時分別時留下了兩首後,再也沒有了後來。李白最愛的是他的酒,其次是他的遊山玩水,再其次是他的牢騷。蘇軾也愛酒,還愛喝醉,醉了便與朋友在「杯盤狼藉」後「相與枕籍乎舟中」大睡到天亮,真是如一張白雲般潔凈的心,他從不怕什麼酒後失態,更不介意別人是否嘲笑,喝得酣暢,醉得坦然;他醉後也賦詞:「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賦完後便倒頭大睡。有人持此詞以告太守:「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不是順江脫逃了嗎?害得有監視他行止職責的黃州太守慌忙尋找,坡翁卻在床上鼾聲如雷。一個如此悠然於心、忘懷於外的蘇軾是以把杯為樂的,他是崇尚「詩酒趁年華」的。他「把酒問青天」,他「酒酣肝膽尚開張」,他「一樽還酹江月」,即使沒有酒,「空杯亦常持」,他極少有「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憤懣,有的是「得之心寓之酒」的樂趣和對人生的透徹體悟。可以說,喝酒的態度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本性,狡猾的人總是推脫,推脫不了就耍賴--不是偷著倒掉,就是以水代酒;奸詐的人常常後發制人,看別人喝醉而幸災樂禍。我倒不是說每飲輒醉的人就是好人,但很本色地喝酒的人,必然是坦誠率真的可愛之人。蘇軾把他自己平攤在天宇之下,扒開自己的胸膛晾曬他如嬰兒般的赤膽忠心,千百年來,令人不忍伸手去捧。如此坦誠率真的人,總是可愛和可信任的,朋友信任,妻子更信任。一個與妻子「長相知,不相疑」的丈夫,古往今來,都是女人追求的終極目標。都說女人是為愛活著的,這話我深信不疑,我可以沒有華冠麗服,沒有香車別墅,但不能沒有讓我敬佩讓我欣賞讓我深信的人來釋放我滿腔的柔情,不能沒有我的愛!
我想嫁給蘇軾的理由當然還包括他的瀟洒和曠達。蘇軾是我知道的唯一一個「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人。在他的一生中,無論得意與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臉,他總能從困苦中找到樂趣。貶黃州、沒有官奉、只好開荒於團練營的東坡以糊口時,還自稱「東坡居士」,大有「審容膝之易安」的樂趣。一次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狽」,獨東坡仗藜徐步,引以為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蓑煙雨任平生」,如此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誰能作到?「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此的舉重若輕,大無大有,哪個能行?我知道,屈原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屈原耿耿於「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彷彿自己是泰山極頂上最高的一棵松樹,整個一個孤標傲世,終於成為一個「風必摧之」的林中秀木也就不奇怪了。李白只會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樣走投無路的時刻「拔劍四顧心茫然」,在奉詔入京,授待詔翰林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幾乎是得意忘形;還假惺惺地說什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侍奉的倒不是權貴,是皇上,是皇妃!蘇軾不是,在幾度浮沉的宦海中,他頂多感嘆「人生如夢」,便去「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去了,連個牢騷也沒有。即使在病中,也是一片笑容:「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消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看,這不是個捂嘴竊笑的老頑童嘛!「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真好像海德格爾是看見蘇軾的人生,才觸發的詩情。
蘇軾的性情真是太能誘惑女人了,能誘惑女人的還有他的才氣。散文上可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比肩;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為豪放派鼻祖,千百年來堪與伯仲的只有辛棄疾;書法是「蘇、黃、米、蔡」的「宋四家」之一;繪畫以墨竹開南畫派文人畫之先河;能監修工程--蘇堤;能烹飪出「東坡肉」、「東坡湯」等一系列食品;能採藥配藥、給百姓治病……我甚至找不出作為那個時代的人的蘇軾,還有什麼是不能的。可以說在其中任何領域能做出這樣一個成就的,就堪稱大才子,蘇軾卻鍾天地靈秀於一身,攬人間才華於掌股,我遍覽古今中外(也許我不夠博聞)也未再得一人如此。他是上帝塑造在人間的一個絕版!
蘇軾從宋代丰神秀逸地走來,衣袂飄飄,屐痕蜿蜒。他長須白面,細眼含笑地走在無數敬佩他、欣賞他、愛慕他的才女的香閨里、心窩中。佛說,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從蘇軾乘風歸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當我也乘風歸去並轉世投生時,應該有一千年了吧,在這千年的輪迴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如我一樣地期盼過,但我仍願意傾盡我的全部虔誠來祈禱:來生讓我嫁給蘇軾,嫁給這個上帝唯一的驕傲。
越來越喜歡蘇東坡
但凡在歲月深處,浮躁與淡定糾纏,你若得遇蘇東坡,那是幸事。他往往如一輪明月升起在暗影幢幢的密林間,倏忽醇香拂面,心境澄明,恬夢驟至,海闊天空。洋洋宋詞里,曾經幾度移情。豆蔻梢頭,那是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那是「梧桐更瘦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及後,流連在秦觀的「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的迷離意境,更別說晏幾道的「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的蝕骨情痴了。那是少年,那是青春,那是輕狂歲月里的詞文與詩篇。繁華,鋪排,隆重,張揚,唯恐埋沒了才情,絕不肯獨自悄然綻放與凋零。初喜東坡,是在十五前的冬天。在京客居讀書,和學姐應邀去天津拜訪故交。蕭瑟的冬日寒夜,小酒館裡四人圍坐,鍋底炭火正旺,把酒言歡。那是唯一一次與《散文》雜誌主編賈寶泉先生的晤面。賈先生帶來著作《境花詞》相贈,扉頁上廖廖數字的簡介里,居然就特意以《定風波》自勉。同樣的,我第一次認真沉入的將蘇東坡的詞句朗朗讀來,竟覺得通透淋漓,豪情干雲。一時深醉其中,驚為天籟。自此,浩瀚詞篇中,婉約的低迷纏綿如霧散去。清亮亮的明月下,那位曠世奇才現身在我眼前,捻髯微笑,吟嘯徐行,翩然來去。他的背影,他的世界,令人神往無限。走近東坡之後,才發現研究蘇軾者眾多,著文立書不計其數。自然,這樣一位偉大的才子,值得後人大書特書。似乎研究者格外關注蘇軾謫居黃州的時光,那是他文學創作的分水嶺。於近期細讀過余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極贊同文中對蘇軾文風的看法:到黃州的他是覺悟了的他,與以前的蘇東坡是兩個人。余先生不愧當代文豪,他這樣激情四溢地形容蘇軾的成熟:「……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驚世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是的,名不經傳的黃州因了一位千古奇才的駐足停留,誕生了傳世名篇,如一枚驚雷乍響在陰柔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振聾發聵,驚世駭俗。「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從「烏台詩案」中逃得一命的蘇東坡,在黃州謫居,與漁樵為伍,混跡江湖,前所未有的親近著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大自然點化了蘇軾,再配上世間少有的才情,九百多年倍受矚目的黃州詞篇噴薄而出。車中有兒子所學的歷代美文的CD,常將其鎖定在《赤壁賦》上,念及:「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妙句連珠,層疊不斷。母子二人相顧驚嘆,每每叫絕。蘇東坡在黃州留下的詞作史稱有百餘篇,佔去一生作品的四分之一。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他創作了《定風波》。雖不是所有詞篇中的鼎峰之作,卻是光芒萬丈,普照千年。成安紀文新友賜墨寶,我只求一闕《定風波》。而今它懸在辦公室內,每有人問及不熟字詞,我必先趁機再吟哦一次,口留余香,鏗鏘頓挫,似心神放馬馳騁:「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每吟心裡都嘆息,怎麼就那麼好。人生苦難深重,卻曠達若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東坡之所以為人敬仰,就在於他超越常人的達觀,洒脫,高蹈。《蘇東坡突圍》里更贊其為高貴。順境里他不跋扈,逆境里他不消沉,得勢時他不害人,失勢時他不媚人。富有時一擲千金,落魄時躬耕田壟。自得其樂,發自內心。東坡先生可謂深諳順生之道,深得禪心赤純。
淡看人間風月
瀟洒自在盡得風流
--記蘇軾
蘇軾滿腔的抱負,滿腹的經綸,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政治上的失意,造就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
這是我最喜歡的幾首詞之一,每次讀到它的時候,心裏面不管有再多的不爽,心情也為之一寬。這是蘇軾被謫居黃州時所作的,然而我從詞中卻看不出他絲毫的頹廢情緒。相反,看到的卻是胸懷開朗、淡泊曠達的蘇軾,這即是從作者身上所折射出的人生態度,它能給我們以充分的啟迪。
「一蓑煙雨任平生」:冒著風雨漫步旅途時,一腔豪邁,任其自然,迎風而上,乃是他平生慣常的經歷的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寫的多麼意蘊豐富,這是在生活歷經風雨後內心的坦蕩平靜,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途也是如此。讀蘇試的詞,受益非淺。
當他落難被貶之時,在他最需要朋友們幫助的時候,朋友們都躲著他,可他依然能夠坦然面對眼前的一切,此時的他,在江邊寫出了最美的詩「大江東去」!這是何等的胸懷,這是何等的氣魄!在政事上,他表現出來的是儒家的「寧知不可而之」的入世思想!而被貶之後,他並沒有怨天尤人,佛家出世的思想給他帶來了一片凈土;而道家的「清凈無為,隨遇而安」是他並沒有因為一貶再貶而頹廢。
蘇軾變成蘇東坡後,寫出了「自喜漸不為人知」的人生感嘆,這是生命歷程中的一次重大轉變。過去蘇軾自認為是才子,要為全天下的人所識,是那麼的得意忘形;可落難之後,他的生命有了另一種包容,有了另一種力量。
嘗遍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之後,蘇軾有了一個自己的味覺--「淡」。所有的問道都嘗過之後,你才之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什麼味道,其實這個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蘇軾其實應該感謝他的不斷下放。因為整個生命被現實的目的性綁住了,迷失了自我。每下放一次,他就能進一步的認清自我,體味自我,找到自我。也才能寫出那麼美的句子「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經歷人生百態之後,他感受到歷史上那些爭名爭利,最後都變成了一場虛空。
我相信美是一種自我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抑或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才能「淡看人生百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
我愛蘇東坡
文/波波
小序:一直偏愛蘇軾,所以題目非這麼嘩眾不可了。既然是偏愛,就說不上理由,或許是心靈深處的先天投緣吧,無需理由。早想寫蘇軾,每一屆講到蘇軾時,都有這份衝動,可惜總沒成文。一直擱下來,等關於蘇軾的文字讀得多了,反而不好下筆了,不知道該寫些什麼。蘇軾太厚重了,無論從哪一個側面哪一個細節去咀嚼,都意味無窮,這使我難以下筆。終於能靜坐下來,寫就寫吧,全當熱愛的證明。
一、被摧折之痛:「世事一場大夢」
1
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總會看到一些設問:詞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是否反映了詞人消極的人生觀?我臆想,很多老師會帶著學生大談消極積極,唯恐詞中情調影響到年輕人的樂觀向上。
其實,說「人生如夢」消極,是一個滑稽的說法。蘇軾寫這句話,壓根不是要表達什麼人生觀,更不是要把一種什麼消極的積極的東西傳達給別人,他的詞句,僅僅是自己人生經歷的一種真實寫照和感觸而已。「人生如夢」,是蘇軾被摧折之痛的呻吟。
詞作寫於「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時期。之前,蘇軾差點兒一命不保,他真正體驗到了掙扎於生死邊緣的苦痛,貶至黃州,人生落差太大了,之前之後,遠若天壤,這最真實的體驗,便是恍然如夢的感覺。
提及「烏台詩案」,人們向來要為蘇軾抱屈,以為那真是一場「莫須有」罪名的陷害,事實並非如此。蘇軾絕不是一個單純的文人,他與政治攪裹太深,被排擠甚至被置於死地,在政治漩渦中,似乎是早晚的事。可以說,蘇軾遭遇「烏台詩案」,是一種必然。因為君王的賞識,因為他的才智,因為性格上的恃才放曠,更因為從未改變的對朝事的憂戚,因為他一直沒有放棄過的直言陳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屢屢上書論新法不利,並且常常不是婉曲泛論,而是不避其嫌,就事論事,針鋒相對。王安石本來已經反感蘇軾與自己政見相左了,蘇軾仍然不避其惡,堅持己見,甚至在皇帝下詔叫翰林學士和知制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的官員商議政事的場合,也照樣上折發表宏論,表達對新政的意見。尤其在朝廷任人方面,上書言君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與王安石據理力爭,反對因實行新法驟然晉陞新人,致使質樸之風日減,取巧之人日多。陳詞激烈,到了力請「陛下哀憐拯救」的程度。
不僅如此,蘇軾看到王安石輔助神宗處理政務時過於獨斷專行,故意在考試進士策問時出題,以「晉武帝平吳因獨斷而成功,苻堅進攻東晉因獨斷而滅亡,齊桓公專任管仲而成就霸業,燕噲專任子之而失敗,事情相同而效果相反」作為題目,惹得王安石大怒,叫御史謝景溫論奏他的過失,只可惜窮加審查而一無所得。
蘇軾的確是以一種士大夫的責任感對事論事,並沒有與新法對立的主觀意圖,處朝尷尬時,也曾有意避讓,請求外調任職,做了杭州通判。但外調期間,他仍然有抗新法的行為,他深諳令民戶自報田畝數、據以徵收賦稅的「手實法」無利於民,便拒不遵從,不久,朝廷因為此法不當取締了。在新黨眼裡,蘇軾確實一度成了推行政令的一大障礙。
在湖州任職時,因為有些事對百姓不利而不便直說,他便用詩來諷刺,以求有益於國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話,並且引申附會他所作的詩說是誹謗皇上,逮捕進御史台監獄,想處以死罪。說他誹謗皇帝,無非是想借皇帝之手處置蘇軾。諷刺時政,那倒是確有其事的。好在神宗對他頗為憐惜,加之親友多方營救,保住了性命,貶至黃州,作了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確實是因言出禍的。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宋史》記載,(蘇軾)「忠規讜論,挺挺大節」,所以「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立於朝廷之上」常因文字之禍,無妄之災,飽嘗貶謫他鄉之罪,領受顛沛流離之苦。
2
蘇軾不僅評說對新政的意見,舊黨上台,他雖敬重司馬光的人品,但於政事,卻並不是簡單認同,他甚至反對舊黨對新法的全盤否定。舊黨主事,他好不容易升遷中書舍人,司馬光要改「免役」法為「差役」法,蘇軾因差役法多弊,認為司馬光「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直言相陳,令司馬光不悅。後來又在政事堂條陳不可,使司馬光尷尬忿然。蘇軾就是那種秉公直言的率真之人,他見司馬光不高興便說:「(當年)公為諫官,爭之甚力,……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好在司馬光是君子,一笑了之。蘇軾知道自己的言論不會受到舊黨採納,請求外調,讓司馬光很是怨怒,有了逐罷不用的念頭。當時諫官多為舊黨,都厭惡蘇軾太過耿直,爭相尋找蘇軾瑕疵加以病詬,雖然瑕疵很難尋到,尷尬的蘇軾畢竟難於立身朝中。
蘇軾從沒有放棄過進言,越職進言也是常有的事,就算是沒有實權,只作主上侍讀,也常常進讀古訓,反覆開導,希望主上有所覺悟,並且在論及時事時,陳說舊當執事中的諸多弊端,諸如賞罰不明,善惡無勸,治水不當,賊寇猖獗,還擔心這些事情會「浸成衰亂之漸」。如此這般,當軸者自然恨之。
蘇軾是個獨立的角色。他既不屬於新黨,也不能算舊黨。或者說,他是兩邊不討其好,只顧言說自己的主張。如果蘇軾在新舊兩黨的爭鬥中三緘其口,或許真的可以免去災禍,《宋史》記載有人發表議論說:「蘇軾稍有隱晦,雖然不被重用,也應免去了災禍。」意即蘇軾只要管住嘴巴,稍有些韜光養晦,哪怕不被重用,也不至於招致災禍。
3
可是,蘇軾會三緘其口不去言說嗎?
當然不會。一方面是才學使然,有見識不能表達,對才俊來說是一種折磨;一方面是性格使然,蘇軾何等人,蘇轍在為兄長寫的《墓志銘》中說:「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蘇軾自己也在《思堂記》表達過自己的意思:「言發於心而沖於口,吐之則逆人,茹吐則逆余。以為寧逆人也,故卒吐之。」他直言陳說,是真正快人快語,要他三緘其口,必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但我認為,蘇軾的不吐不快,更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生命嵌入政治太深的緣故。蘇軾這樣的士大夫,掩蔽雙眼逍遙世外不問時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蘇軾是有大志向的人。他年僅十歲時,母親授書,講到漢代名士《范滂傳》,因范滂德義高厚不願牽連他人而訣別母親慷慨赴死的情節慨然太息時,蘇軾就問母親:「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太夫人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蘇軾小小年紀,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義如此,蘇軾母子的這番對話後來竟成為千古美談。蘇軾勤學奮厲,有當世志,令母親極為欣喜,她讚歎道:「吾有子矣!」他到了弱冠之年,便能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了。
《宋史》記載,蘇軾在少年時代,《慶曆聖德詩》流傳到蜀地,蘇軾就歷舉詩中所說韓琦、富弼、范仲淹、歐陽修等賢人去問老師。老師覺得奇怪,說:「童子何用知之」,蘇軾竟然答:「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可見他與當代賢人相併列的志向。
關於蘇軾的文字記載中,幾乎都要提及他的科考事迹,一篇《論刑賞》,叫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驚喜稱異,竟以為是自己的得意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疑才評其第二。後來再以《春秋》對義時,穩居第一。歐陽修見到蘇軾複試文字後,大加讚歎:「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蘇軾深受幾代君王賞識,宣仁後與哲宗起用他時說,「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誦卿文章,必嘆曰:『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卿耳。」一番使蘇軾不覺失聲痛哭的話中,可見他深得君王之心。
蘇軾絕非只會紙上談兵的文人,他一生屢被謫遷,幾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政績斐然,深受愛戴。蘇軾是有政治抱負和政治才能的,政治也幾乎成了蘇軾一生的情結。
蘇軾也絕不只是一個寫寫詩詞文賦聊以消遣的文人,他以務取實用、不為空言的精神,對中國古典之文化、人物一一立論,據《本集》考索,計有:《易論》、《書論》、《詩論》、《禮論》、《春秋論》、《中庸三論》、《伊尹論》、《周公論》、《子思論》、《孟軻論》、《宋襄公論》、《秦始論》、《漢高論》、《管仲論》、《孫武論》、《樂毅論》、《荀卿論》、《韓非子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霍光論》、《揚雄論》、《士燮論》、《諸葛亮論》、《曹操論》、《韓愈論》、《思治論》、《正統論》、《續朋黨論》等等,繁不勝載。(木齋《蘇軾評傳》)
這樣一個蘇軾,能三緘其口韜晦不言嗎?
4
蘇軾,這樣一個胸有韜略,又心存抱負的人,經歷了生死考驗,從恃才放曠的無限優越,從親近帝王之側的備受賞識,從受人追捧的炙手可熱,突然被命運推向死亡邊緣,掙揣著撿來性命,攜老帶雛,寄身於偏僻之地,旁落荒寂之所,這樣的境遇,怎能不給人一種恍然如夢的感慨呢?!蘇軾的人生,簡直就是一場大夢,夢醒之痛,痛何如哉!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為什麼三國英雄如此眾多,他卻偏偏只寫周瑜?固然因為赤壁之戰是周瑜絕作,更為重要的是,周瑜這個年輕才俊儒將,其才智其風光其豪情,與被謫貶詞人何等相似,嘆乎其才,英雄相惜啊!可是周瑜赤壁建功,留名於世,自己卻在最好建功立業的年紀,被摧折幾死,這又是怎樣的殘酷和傷痛啊!
人生如夢的詞句,是天壤落差的感慨,這份感慨在《西江月》里,表達得更單純明白: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涼北望。
人生如夢,與其說是悲觀心態,不如說是蘇軾被摧折之痛。令蘇軾自己也沒想到的是,這份疼痛並沒有在黃州結束,相反,黃州只是一個開始,蘇軾歷典八州的一生,一直在品著人生如夢的酸楚凄涼。
二、處逆境之韌:「一蓑煙雨任平生」
1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
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的《定風波》同樣寫於黃州期間。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狽,獨他不覺,逍遙漫步,雨後緣事而發寫下此詞。這首看似輕描淡寫的小詞,是蘇軾一生處逆境之韌的最好寫照。蘇軾一生屢遭風雨,但他逆風而行,渾然不怕,鎮定自若,悠遊自得。「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體現出世人少有的生命之韌。
2
人們按常理想像蘇軾,總以為他遭遇黃州之痛後,高呼「人生如夢」,從此沉淪。人們想像中的蘇軾,是詩詞文賦書畫才情高絕的蘇軾,正是這些想像掩蓋了對他政治才能的了解。讀者稍作留心就會發現,無論《宋史》,還是蘇轍寫的《墓志銘》,記錄蘇東坡時,並沒有太多渲染他的遭遇,也沒有渲染他的文學造詣,更多的是記錄他的政績,他的言論,他對朝廷政事的憂戚。他的心靈世界更多的表現詩詞文賦,那是無意中留給後人的財富;他的行動一直在踐行士大夫的政治作為,在詮釋士大夫身處逆境中一種不屈不撓的堅韌。
在朝中,他不顧利害,屢屢上奏進言;外調離朝,還不忘留下言辭懇切的書表;外調任職,幾乎可以說每到一任都政績卓著,深受黎民愛戴。
新政盛行「青苗、免役、市易」等,浙西還兼行「水利、鹽法」,法令太多,也頗急切,蘇軾注重「法以便民」,使百姓賴以少安。
任通判杭州,處事得體,吏民敬畏愛戴,等他離任時,吏民仍稱之學士,不直言其姓。
徙知密州時,司農下令實施新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蘇軾知其不利於民,不以實施,沒有多久,因為此法不當,便被朝廷廢除了。「密人私以為幸」。在密州,還巧使小計,欲擒故縱,剷除暴卒,安定一方。
自密州調至徐州,大水圍城期間,蘇東坡奮不顧身,搶救城池,為治水患,身先士卒,幾十天過家門而不入,與士卒們一同住在城牆上的棚子里,築長堤,安民心,令徐人感念至深。
徙知湖州,蘇軾因外補之職不便言事,看到不便於民之事,不敢漠視,「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庶幾有補於國」,憂戚朝政,心切如此。
奔赴筠州看望弟弟子由後,北上經金陵,會晤賦閑鄉間的王安石,自己都已無法言事了,竟然還與安石議論時事,建議王安石上奏言事。其憂戚朝事,心誠如此。
蘇軾再次執事杭州時,遭遇大旱,飢疫並作,蘇軾奏請朝廷,免供米,降米價,使民免大旱之苦。還募錢捐款,建造治病場所,積貯錢糧,防備疫病。秋天大雨,西湖泛溢,蘇軾帶領百姓取葑田積之湖中為長堤,以通南北,便利行者。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成就一番美景,杭人名之「蘇公堤。」可謂政績斐然。在杭州任職期間,奏請朝廷,整頓市場,遏制庸僧猾商招誘外夷邀求厚利,民獲交易之利,而無侵撓之害。二十年間兩度執事杭州,百姓感激其功德,家裡掛有蘇軾畫像,飲食間必祝頌,還造了生祠以報答,其深受百姓愛戴如此!
執事惠州,率眾造橋,以濟病涉;推廣秧馬(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建造水磨;施醫散葯,救死扶傷;深受惠人敬愛。
即便被置於死地貶至儋州,仍輻射能量,留存福祉。王國憲在《重修儋縣誌敘》中評價蘇軾說:「儋耳為漢武帝元鼎六年置郡,閱漢魏六朝至唐及五代,文化未開,北宋蘇文忠公來瓊,居儋四年,以詩書禮樂之教轉移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琅琅,弦歌四起,……辟南荒之詩境也。」
3
在一路的坎坷險境之中,蘇軾有過猶豫和彷徨嗎?有過,「歸去來兮,君歸何處?」(《滿庭芳》)蘇軾無時無刻不在經歷出世入世的困獸之鬥,後《赤壁賦》里的那個「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的自己,不正是一直涉身險境的自我嗎?那「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的孤鶴,不正是心靈深處那個渴望超拔世俗的自我嗎?那個「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的神秘道士,不正是「道」對自我心靈的呼喚嗎?
蘇軾的孤寂,是歷經喧嘩之後的深刻孤寂。《卜運算元》里的幽人與孤鴻,便是置身荒野的刻骨之冷,是心靈無處投放的徘徊悵惘: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所幸的是,蘇軾並沒有在顧影自憐中沉淪,沒有在自怨自艾中頹敗,更沒有在看破紅塵中混世,他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堅韌,抵禦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折磨,不僅沒有因愈來愈遠的流放呼天搶地,相反,卻活出了別樣人生。
《宋史》高度肯定了蘇軾的大用之才:「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
4
蘇軾之堅韌,還表現在他因文字出禍卻從來沒有放棄過書寫心性,並以此為樂。更為難得的是,一次次的打壓,將他的生命一次次沉澱,坐冷板凳的他,更多了一份沉靜練達,讀書作學問,使他的學術,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蘇軾抵達儋州(今海南儋縣),生活之苦難,更超過黃、惠二州。初到時,暫租公房蔽身,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時一夜三遷。後來他在桄榔林中自己動手搭茅屋,自命為「桄榔庵」,他在庵中「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在「食無肉,病無葯,居無室,出無友」的海南,蘇軾沒有停止過寫作,據《海外集》統計,蘇軾居瓊期間工寫出詩一百七十四首,散文一百二十九篇,賦五篇,頌十八篇,銘四篇,平均近兩天寫出一篇(首)。蘇轍《墓志銘》中有記,他完成了父親遺命作《易傳》9卷。自己又作《論語說》5卷,居海南,又作《書傳》13卷,《志林》5卷,蘇轍說他「推明上古之絕學,多先儒所未達」。既成三書,蘇軾撫之嘆曰:「今世要未能信,後有君子當知我矣。」至其遇事所為詩、騷、銘、記、書、檄、論、撰,率皆過人。
好個打不垮的蘇軾!好個活著自己的追求和志趣的蘇軾!《宋史》有一句話說的真好:「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如果蘇軾因為避禍而韜光養晦三緘其口,如果蘇軾因為輾轉流離而怨天尤人易其心志,蘇軾便不是蘇軾了。
蘇軾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格外清醒。蘇轍太了解自己的兄長了,他說,「孔子謂伯夷、叔齊古之賢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實有焉。」蘇軾的結果,是自己明白的結果,是自己追求的結果,哪怕山高路險,哪怕百折九回,哪怕死寂荒涼,哪怕柔腸百結!
尼采說:「要愛命運。」讀者大可不必為蘇軾嘆惋,他的人生,苦難與韌性交織的生命,正是他一切魅力所在。
三、胸襟之曠:「是處青山可埋骨」
1
《獄中示子由》中有兩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後一句不免凄涼,我更喜歡第一句,甚至覺得,用它來形容蘇軾的曠達心胸再確不過。
我熱愛蘇軾,其中很大一個因素是蘇軾的豁達超拔。
蘇軾的豁達個性似乎與生俱來,此個性在《賈誼論》中表露無遺,他認為賈誼「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並大加感慨,「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他極其欣賞賈誼的才智,卻否定他的黯然自傷。
黃州一難,生死之劫,蘇軾既未消沉,又未怨世,他親自蓋房,家徒四壁而謂之「雪堂」,寫下有滋有味的《雪堂記》;住地偏僻,坡陡路滑,他取白居易《東坡種花》詩,自號東坡居士,居其自樂;生活拮据,缺糧少菜,他便親為農夫,開荒種地,維持家人生計;大麥紅豆為飯,別人苦不堪言,他卻作詩《二紅飯》,食之自香;黃州豬肉賤價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東坡偏把它做成一道佳肴,美其名曰「東坡肉」,留下永久佳話;煮一道蘿蔔白菜薺菜大頭菜雜燴菜羹,名曰「東坡羹」,自覺有味;有肉無酒,親自釀造,作詩《蜜酒歌》,不飲自醉;生活貧寒,缺衣少食,他不以為苦,作《節飲食說》,趁勢養生。如此隨遇而安隨緣自適自得其樂,天下之大,有幾人能歟?!
2
安置惠州(嶺南)期間,只帶著兒子蘇過,「瘴癘所侵,蠻蜒所侮,胸中泊然,無所蒂芥」。(《墓志銘》)還詠出了《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全不見遠謫蠻荒之苦。
以瓊州別駕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食飲不具,藥石無有」,艱苦如此,人不堪其憂,蘇軾卻「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時從其父老游,亦無間也」。(《墓志銘》)其心無塵滓透明澄澈如此!一句「攜兒過嶺今七年,晚塗更著黎衣冠」,簡直就把自己當成了黎族一員了。在儋州,與黎族百姓親密無間,「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辦學吟詠,不亦樂乎!
這就是蘇軾,一個所到之處創造快樂、盡享快樂的樂天派,一個在任何絕境中都活得浪漫快活的悠遊才子!
他吟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這不僅是一種哲理,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心胸。
他吟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是一種冷靜坦然,更是一種自我勉勵與自我超越。
他吟詠「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水調歌頭》),是一種瀟洒快意,更是一種浩然大氣。
他吟詠「白髮蕭蕭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縱筆》),是一種超然安適,更是一種心無塵滓的寧靜。
他吟詠「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定風波》),那個面含微笑的人,竟然就是飽經滄桑磨難的蘇軾;那個遠涉嶺南的遷客,正是心胸放達四海為家的蘇軾。好個「此心安處是吾鄉」!好一番恬淡自適的雅趣閑情!好一份無愧生命的深厚與熱烈!
蘇軾的豪放曠達,得益於他思想的博雜。據記載,蘇軾弱冠時期,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他智慧通達,融匯三教,而以儒為骨。他悠遊於儒道佛三教之中,雖然看透人生之空漠,但又始終善處人生;勘破紅塵,卻始終不舍紅塵,始終保持著對人生的熱情。
3
他悠遊超然的心境,在《赤壁賦》里,得到了突出的顯現。
《赤壁賦》中的主客問答,與其說是主與客,不如說是蘇軾的兩個自我,一個遭遇煎迫悲觀怨嘆的自我,一個超越怨尤曠達豪放的自我,兩個自我打架,兩個自我講和,最後達成了心靈的和諧通達。
悲從何來?源自扣舷而歌,歌子的內容與屈原騷賦大有淵源,一些詞句化用楚辭而來,吟者失意,悲從中來。悲者有三:其一,彼時孟德,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盛衰無常,功業湮沒於世,生命價值虛無;其二,人生如小小蜉蝣寄於天地,如滄海一粟渺小無助;其三,人生苦短,長江無窮,欲永恆而不得。
何以解憂?也有三。其一,唯「我」之存在,方覺萬物之美,變換視角,審視萬物,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其二,「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盛衰有定,不強求,順天命,棄患得患失,取淡定坦然;其三,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乃造物者無盡寶藏,寄情山水,享受自然,自得其樂。
如果說,遭遇困頓的那個自我對生命進行否定,把一切推向虛無,那麼,另一個自我則能轉換眼光,辯證處世,忘懷得失,超然物外,隨緣自適,抵抗虛無。理性的自我把失意的自我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救出來,這正體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蘇軾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半天下」,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英州(嶺南),惠州(廣東),儋州(海南),北回途中病逝於常州。沒有發自內心的寬慰舒展,沒有博取各家的圓融通達,無論如何也不能在絕境中把生命活到66歲,且活得那樣光華四射!
四、歷練之深:「九死南荒吾不恨」
1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三父子,就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父子:蘇洵,蘇軾,蘇轍。他們「共比高」的著名篇章是《六國論》。父子同題為文的時候,還是蘇家春風得意的時候,細心的人會發現,那時的文章,薑是老的辣,文是爹的好。蘇洵《六國論》論六國之事,刺當世之弊,妙語連珠,警句迭出,史料翔實,論理充分,一句「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有補時政,耐人尋味。蘇轍的《六國論》縱觀天下諸侯形勢,著眼軍事戰略,議論韓、魏兩國軍事上的戰略地位,提出論點:「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有理有據,令人服膺。唯有蘇軾《六國論》,讀來無甚高論,甚至滿篇是少年得志的優越感,高高在上,精英意識強烈,鄙視賤民才智,認為把人按三六九等「區處條別,使各安其處」,尤其「智、勇、辯、力」這四類「天民之秀傑」,「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至於那些耕作奉養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沒有什麼作為的人,即使想反叛,沒有人去領導他們,也是做不成事的。
蘇軾的這些議論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在我看來,三父子的《六國論》,唯他的最上不了檯面拿不出手。
當然不是說蘇軾早期的所有文字都不好,但一定可以說,不經過苦難的歷練,絕不會有歷史上那個不朽的蘇東坡。
2
有時候很奇怪,毀棄一個人的東西,與此同時也在成就著一個人。蘇軾因新舊兩黨政治鬥爭而攪裹碾壓,斷送了他的政治前途,但歷史將他拋向荒野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常人難以想像的歷練,一番鍛造,一番蒸餾,蘇軾便成了文學史上的純粹和永恆。
烏台詩案之前,蘇軾何等受皇帝器重,何等受人追捧叫人艷羨,但日甚一日的謫貶,將他從眾人聚焦的簇擁中拋向荒野僻壤,他在巨大落差帶來的巨大痛苦中,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孤獨與寂寞。
「漂零江海,身非己有,未知歸宿之地,其敢必會見之日耶!臨紙哽塞,言不盡意。」這是《與友人范元長書》中的傾訴,那份飄零中的心酸哽咽,難以自持。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這是《與李端叔信》中的記載。寫信時,蘇軾未必能料它會傳下來。那不為人知的孤獨,侵染在字裡行間。因為落難了,怕有牽連,再無親友頻繁的書信問候,自己扁舟草履,與農夫漁樵無異,常常被醉人推搡辱罵,心裡卻暗自高興,終於沒有人認識我蘇軾了。蘇軾似天上明星降落民間,終於肉體凡胎沾滿泥土味素樸真實了,唯有這一番降落,讓他真誠反省。「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黃州》)他心平氣和,接受現實。
「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後事矣。」這是《與友人王敏仲書》中的絕望,一個一直心懷夢想的人,終於在垂老之年仍投置荒野,怕是生還的希望都沒有了,於是已經和兒子交代後事了,這是怎樣的慘痛啊。
「衰病枯槁,百念已忘。」這是《與謝民師書》里句子,與「心似已灰之木,身若不系之舟」是同樣的心情,同樣的感慨。人生何止一夢!蘇軾一生,多少次起落升降,又多少次夢醒斷腸啊!
「芒鞋不踏利名場,一葉輕舟寄淼茫。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凄涼。」(《雨夜,宿凈行院》),是滿含遠謫蠻荒、風雨飄搖中的孤獨、冷寂與凄涼。
「鶴骨霜發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箇回?」(《贈嶺上老人》),是兩鬢如霜心似灰的無奈與滄桑。
「心似已灰之木,身若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象》)是一生顛沛流離、心如死灰、不堪回首的自嘲和對命運的深徹嘆惋。
這些歷練,使蘇軾的生命更多了幾分韌性和通達,他大赦北還渡瓊州海峽時寫了這首詩《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詩中「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尤令人感佩,被折磨得如此之慘烈了,竟然不生怨恨,也不覺遺憾,反覺得自己此生有幸一覽天下奇絕風景呢!這是怎樣的氣度啊?這是顛沛流離賦予蘇軾的一種大氣魄!
這一切,表現在文字上,便是蘇東坡文學的成熟和深厚。蘇轍在《墓志銘》中提到,蘇軾曾對他說:「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兄弟二人的詩文不相上下,等到蘇軾謫居於黃之後,「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這便是歷練的結果。
宋代的朱弁在《曲洧見聞》里寫道:「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後,人莫能及,惟黃魯直詩,時可以抗衡。晚年過海,則雖魯直亦瞠若乎其後矣!或謂東坡過海雖為不幸,乃魯直之大不幸也。」魯直自己亦云:「東坡嶺外文字,讀之使人耳目聰明,如清風自外來也。」
3
蘇東坡被歷史怎樣定位?我們看看這兩段文字:
其一: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其二:蘇東坡的詩,蘇東坡的文,蘇東坡的字,蘇東坡的畫,在當時所造成的「轟動效應」,「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宣傳中外,孰不嘆驚」。帝王都成了他的追星族,放下美麗的后妃,陶醉在他的詩文中,讀到激動處,夜起徘徊。當時的高麗人,日本人,派人常駐都城開封,不惜重金,高價收購有關蘇東坡的一切出版物。公元9世紀的後半葉,那是一個文學上的蘇東坡時代。「東坡之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士大夫不能誦蘇詩,便自覺氣索」,而且「禁愈嚴而傳愈多」,「傳於人者甚眾」。一直到今天,900年來,像一塊兀立不動的文學基石,支撐著中國文學史。(李國文《蘇東坡之死》)
這就是留存千古的蘇東坡了。
每讀東坡,感慨萬千。要多少坎坷,才能驗證出生命的豁達與韌性?要多少磨難,才能鋪墊出一種生命的厚重與高度?走近東坡,感受生命的堅韌;對話東坡,領略生命的豁達;讀懂東坡,仰望生命的高度……
給生命留白
身處塵世,被功利、得失鞭趕著前行,奔波勞累之餘便想擁有這樣一個時刻--------長長地鬆口氣,靜靜地獨處一會兒,給生命留一段空白。
留空白是畫家的技藝,也是生命的藝術。花謝了可以再開,燕子飛了可以再來,而生命屬於人生只有一次,一旦逝去即無法追回,所以在填充生命內容的同時,更要懂得珍惜生命。
很多時候,盤旋在我們腦海里的是工資、物價、職稱、房子、孩子等,疲於奔命,忙於應付,工於算計。終於在生猛海鮮、聲光色味的享受之後,驀然發現,我們遺失了生命中太多的樂趣。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在奔波勞碌之餘,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段空白,靜靜地享受生命和生活。
給生命留白,不要讓憂愁和煩悶佔去太多時間。疲乏了出去走走,讓大自然的美景平抑你內心的躁動,消融你胸中的不快;煩悶時,聽聽音樂,讓輕鬆悠揚的旋律撫慰你勞累的心。
給生命留白,可以擺個舒適的姿勢,捧讀一本書,不為寫書著述,也不為閑談買弄,就為這一份怡然自得的樂趣,為著淡淡的墨香,讀書本身就是目的。也可以打開音響,靜靜地聽一兩曲子,感受那些一個個騰跳的充滿靈性的音符。
如果能夠為自己這難得的生命空白而陶醉,為自己的選擇而自豪,並能收穫些沉沉甸甸的感受,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埋怨生命的無聊與清淡呢?
清貧、平淡並不拒絕樂趣,生命中真正的樂趣,在於理解和創造樂趣。
給生命留空白,淡然著對待人生的得失、榮辱與失敗。心胸害豁達些,一切不過是過眼煙雲,真正能永恆的是人的精神,笑看雲捲雲舒,靜觀花開花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失信心,不失樂趣地介入生命,創造生命。
給生命留白,就是充實生命。
赤壁的蘇軾
——陸波
那一年,赤壁迎來了蘇軾。
一隻孤舟,兩個模樣模糊的朋友,赤壁下,夜色中,山很高,風很輕,天空一輪滿月無比晶瑩。
山風輕拂,蘇子的思緒飄到何處?
想當年他很年輕,和父親、弟弟,還有美麗的妻子,開開心心地上京赴考,遠離故鄉眉山,一路迤邐而來,到了天子腳下,驀地發現,原來京城的天空是那麼的廣闊,那麼的明凈,生平第一次看到天那麼藍,那麼亮。
皇城是那麼的堂皇,那麼的莊嚴,一代文宗歐陽修,對他是那麼的賞識,就連高高在上的皇帝,對他也是那麼的喜歡。登上皇城,天空高曠,他看到前面的路途是那麼的通暢,他感到自己就像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那麼自由,那麼昂揚。
曾經是多麼受人歡迎的詩歌,皇家也喜歡的詩歌呀!朋友們都爭著看第一眼的詩歌,居然就成了我的罪惡,成了我的百年孤獨。有朋友拿著我的詩歌去換了背叛,有朋友收藏我的詩歌變成了囚徒,而我卻被小人用繩索捆縛,一步一步遠離了皇城的天幕,那理想的帝都。
父親去了,妻子走了,弟弟也受我連累到了遙遠的月亮的另一邊,從此我的填空一片陰霾,偶爾有點點星星閃爍在我人生的黑海。
人前,我的笑聲依然是那麼真那麼軟,哪怕換不來塵世的半分溫暖!人後,有誰見孤鴻飄渺獨往來,更漏殘,身痛復心酸?
赤鼻磯,如此一個狹小的地方,水是那麼淺,山是那麼孤,我的世界,還有我的人生路,為什麼越走越荒蕪?我的天空問什麼總是陰雲密布?我的前程為什麼老是任由一個個小人擺布?是人性的嫉妒?是權力的桎梏?是命運的無情?是老天的垂青?
山上的棲鴉,早已收斂起翅膀,在明月的驚耀中,於齷齪的巢穴里,冷冷地哀號。
淚水漸漸模糊了我的眼,浮起的礁石間,我看到了年輕英俊的周瑜,是的,他剛剛成親,娶了美麗的小喬,是的,他意氣風發,羽扇輕搖,百萬曹軍就在他的談笑間灰飛煙滅,只剩下江水滔滔。
既生瑜,何生蘇?只有長河大川般的人生方能引發後人禮讚駐足,萎靡沉淪的生活態度只會使日子越過越痛苦!
山風吹過我的鬍鬚,江水濺上我的眉目,周瑜和曹操忽然消隱到了暗處。月亮升起來了,天空好像突然就亮了,好像在一瞬間變得明朗清楚。
何生蘇,何生蘇?我感到自己的心靈在飛向高處,一隻白鶴在枝頭飛轉曼舞,上帝他老人家俯下了高貴的頭顱,對我喁喁私語。
於是我拾起枯乾的筆,蘸上滋潤的汁,一道紅光衝天而起,鶴鳴華表,龍翔天際,赤壁的蘇軾創造了一個蘇軾的赤壁,我用自己的痛苦拯救了痛苦的自己。
與蘇軾相關的高考滿分作文及片段
蘇軾材料曼妙變奏曲——
一蓑煙雨平生任[敢以此為題,足見作者對自己的信任,顯得很有氣魄,引起閱讀興趣]獨自躑躅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為遭遇痛苦而困擾不堪;徘徊於夜色仍明的街頭,你是否在為生活的不順而百般為難……其實,人生痛苦無處不在,但只有調整好心態,以正確的方法去面對,才能快意樂觀人生豪邁。
[簡略的設問引出生活的愁悶;清晰的場景映出人生的痛苦來源;詩意的語言引出了自己的觀點:要調整好心態]痛苦是人生的一種情懷,遭遇痛苦時理應學會調適心弦,坦然面對。[直接強調了觀點,正面詮釋了觀點,點題]遭受貶謫多年的蘇軾,面對人生的大不幸,曾十分平和地吟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正視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鍊了東坡的豪放詞風。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前遭盡世人的白眼,甚至死後無顏面對已逝的宗族,他所遭受的苦痛可謂大矣,換了一般人多半會痛苦不已、鬱鬱而終,但平靜的心境與堅強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於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族寫下史詩的偉大史官,一部《史記》永表後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卻突然身受重病折磨的史蒂芬?霍金,面對突如其來的常人難以想像的慘痛,用平和的心境與理智,為自己折了一隻船,將自己擺渡到宇宙,與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可見,遭遇痛苦時以一顆平和的心去正視,足以減輕痛苦,不但不會使人生變得陰晦,而且能使你在踐志後迎來人生的柳暗花明,並為社會、為歷史作出自己的貢獻。
[舉出了蘇軾、司馬遷、史蒂芬?霍金等幾位名人面臨困境,以平和的心境的處之,點勝困難、挫折,最終取得偉大業績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只有調整好心態,才能快意人生。本段論證充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實,翻開史冊,一旦遭遇痛苦便鬱鬱而終者亦比比皆是。伯夷、叔齊採薇而食,最終餓死南山,世人皆稱其節義,我獨視其為固執頑冥,不懂得事國實為事民的道理,輕易讓易朝之痛奪去生命;視屈原為偶像的賈誼,屈於長沙,日日咳血,聞子歸啼血,終於鬱悶而終……他們的遭遇,讓人聞之不禁扼腕,若是在痛苦面前,能坦然面對,以曠達的心及時調適,戰勝痛苦,一代風流才子又何以至此?!
[本段反面提出觀點,用反面的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不過,所選的事例略顯牽強,但有關伯夷、叔齊賈宜之人之事例,也足以見出小作者的文化底蘊和深,能在短時間中有如此思維,實為不易]往事越千年,你我已無法去改變,而平凡的生活中人們面對人生的痛苦,表現出的坦然亦可以慰藉心靈。那扇著扇子、趕著蚊蠅的小販與同行的調侃,那滿手油污的修車師傅送給顧客的問候與微笑,那清晨騎著自行車送牛奶的人嘴裡傳出的有力的哨聲……都讓我們感到親切而溫暖。他們在生活中有著多少的不堪重負,會遭遇多少痛苦啊,但是他們依然匆匆,像懸崖邊的樹,告訴你我這如草芥一樣的生命種子可以在艱難痛苦中生長得如此堅強與美麗。
[由「無法卻改變的歷史」到「平凡的生活」,由流芳百世的古代名人到普通平常的現代勞動人民,無一不體現出主題。與社會現象相結合,又恰好是高考作文的一大得分點,而且語言很優美,想像很豐富,富有哲理,這體現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朋友,不要再讓風雨蒙蔽了雙眼,不要再讓痛苦充塞了心靈,讓你我以「一蓑煙雨平生任」來共勉吧。
[最後再一次地點題「不要讓痛苦充塞了心靈」,與前文相照應,又提出了幾個內心的期望,以「一蓑煙雨任平生」來結束全文,顯得有詩意]
【滿分作文成功之道】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本文觀點鮮明,結構緊湊,語言精鍊而有深意,文質優美而主題鮮明,寫得頗為大氣,能在考場短時間裡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實屬不易。首段開宗明義,亮出觀點:面對挫折和痛苦,應當「調整好心態,以正確的方法去面對」。二、三段分別從正反兩方面引用古今中外名人材料作為佐證,充分運用了古人的事例,而且恰到好處,體現了作者的胸有成竹。文章有例有析,有理有據,論據充分而有力,很有說服力;第四段更是以一雙慧眼,從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身上發現了直面挫折、正視痛苦的那種「堅強與美麗」,成為全篇的一大亮點。結尾要言不煩而又入情入理,詩意再現,給人一種高度的美感,頗見風範。略顯不足的是反面論證力度稍弱,與正面從容充分的論述相比,稍顯局促。
推薦閱讀: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最走心的一首詞
※蘇軾經典詩詞10首: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畫作與書法
※蘇軾《東坡全集》13-18卷
※《蘇軾詞兩首》寫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