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中西文化差異探討

面子!中西文化差異探討 第21卷第2期

2007年2月

成都大學(教育科學版)

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Educati0nalSciencesEdition)

VO1.21NO.2

Feb.2007

面子:中西文化差異探討

劉靜

(西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蘭州7313070)

【摘要】Brown和Levimon的面子理論是用於論述和解釋禮貌現象的一種頗具影響力的理論.但該理論是建立在西方

文化基礎上的,因此,對於其跨文化普遍性問題,中外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少質疑.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

征.探討和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語行為中體現出的面子差異有助於消除人們在交往中的障礙,從而有效促進跨文化交

際.

【關鍵詞】面子理論;積極面子;消極面子;言語行為

【中圖分類號】C9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144(200r7)02—0123—03

"面子"這一概念首先是由中國的人類學家胡先縉

(1944)介紹到西方的.之後美國學者ErvingG0腸瑚(1967)在

此概念的基礎上,較詳細地討論了人際關係,為社會語言學

的有關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數據.Brown和Levinson(1987)對

"面子"進行了系統研究,並提出了"面子保全論"(race—Say. ingTheory).Scoilon,R和S.W.Scoilon(1995)將面子理論進一

步深化,指出面子具有矛盾性特徵(Paradox0fe).biao

1/10頁

(1994)對Brown和Ievins0n面子理論的普遍性提出質疑,他 認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徵.本文 著重對中西文化中不同言語行為所蘊含的"面子"差異進行 探討與比較.

,"面子"面面觀

(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mon將"面子"定義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意 欲為自己掙得的一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Brown&Lotin.

son,1987:61).通過與他人的交際,這種形象可以被損害,保 持或增強.他們認為每個交際參與者都具有兩種面子:積極 面子(positive矗I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矗Ice).積極面子是指 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喜愛,欣賞和尊敬;消極面子是指不希 望別人強加於自己,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干涉,阻礙,有自 己選擇行動的自由.(Brown&Ievins0n,1987:62)Brown&

Levimon認為在會話過程中談話雙方的兩種面子都會受到侵 襲,即說話人和聽話人同時面臨著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的威 脅.因此,絕大多數言語行為都是威脅面子的行為(Face IhreateningActs,FI)(Brown&Lrl80n,1987:24),而禮貌的 會話功能就在於保護面子,降低面子威脅行為的威脅程度. 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大致可分為四大類:(1)威脅聽話 人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向聽話人命令,請求,勸告, 威脅,警告;(2)威脅聽話人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不 同意聽話人的見解,向聽話人給予批評,蔑視,抱怨,譴責,指 控,侮辱,對聽話人的積極面子持否定態度;(3)威脅說話人 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向聽話人表達謝意,接受批評, 對聽話人過時的反應作出違心的許諾或提供非情願的幫助; (4)威脅說話人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的道歉,接受批 評或恭維,懺悔,承認有罪或有錯;等等.

2/10頁

在此基礎上,Scoilon和Scollon指出:面子是一個矛盾的 概念(Paradox0fe)(Scollon&Scolon,1995:36),其中包括兩 個子概念:"參與"(involvement)和"獨立"(independence).在 交際中,一方面,說話者必須要關注對方,或向對方給予關 注;另一方面,說話者要維護一定的獨立性,同時對對方的獨 立需求也表示尊重.面子的矛盾性就表現在:如果給予對方 過多的關注或參與,勢必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利和獨立性;但 是,當說話人維護自己的權利和獨立時,可能會侵犯對方的 權利和獨立,同時又會降低對對方的關注.

(二)漢文化中的"面子

漢文化中的"面子"包括兩個組成部分:"面子"和"臉". (Mao,1994)胡先縉用語義分析法對二者的定義進行了研究. 他將"面子"定義為"個人的聲望和地位得到公眾的一致認 可";"臉"是指"群體對於符合社會和內在道德行為標準的個 體尊敬".(h,1994:457)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理解漢文 化中"面子"的內涵:

第一,在漢文化中,面子是個體身份與理想形象要求的 表現,是個體社會地位,社會價值和處世要求等的總和.個 體的行為必須符合這種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漢文化社會 里,具有一些公認的道德規範與理想人格標準,它們規範著 個體的言行,例如仁義要求,德才要求,忠信要求等.個體的 言行符合社會普遍的標準就掙得了面子,違背這種普遍的標 准就丟了面子.

【收稿日期]2006一l1—14

【作者簡介】劉靜(19r76-一)女,西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蘭州交

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跨文化

語言學及語用學研究.

l23?

3/10頁

第2期2OO7年2月成都大學(教育科學版)No.2 Feb.獅

第二,面子是人情關係與人際影響的象徵.漢文化社會 特別重視人情關係和人際關係的融洽,情面被看成是個體人 際影響度和關係融洽度的標尺.在人際交往中,給對方以情 面,達成關係的和諧,就給了對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會駁了 對方的面子.這種情面面子廣義上與Brown和I_evinson的積 極面子要求相同.

二,中西文化中的"面子"差異

(一)歷史淵源

雖然Brown和Ievinson認為其包括面子理論在內的禮貌 理論具有普遍性,但禮貌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因此,我們有 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差異性.(何兆雄, 2000:239)

西方文化源於公元前20世紀左右的古希臘文化,後者 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這使得西方文化在 誕生之初就帶有民主自由的烙印.在神權之上,蔑視人權的 中世紀之後,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剛剛衝破封建主義的桎 梏,新興的資產階級中就湧現出大批人文主義者,他們將人 性和人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後來,這種人文主義思想 逐步在西方文化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它強調個人的權利和 價值,形成了一種以"個人自由"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念.西方"面子"理論中的"消極面子"(negativef~ce)正是在 這種文化氛圍中形成的.

中華文化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 "天人合一"和"仁愛".在這一理論體系中,個人被看作社會 和整個人類的一分子,要根據自己的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賦予 的責任並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品質.因此,中國文化具有高度

4/10頁

重視社會整體,強調個人服從整體的悠久歷史傳統.儒家文 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張以"仁愛"之心待人.孔子的這種"仁 愛"思想與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等級觀念緊密相連.在這 種等級體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豎式的,它強調個人要 嚴格按照自己在等級體系中的位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在最 大程度上服從於自己所在的社團或社會,以期達到社會道德 規範的標準.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面子"則與西方的"面 子"不盡相同.

(二)"面子"的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中"面子"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 面:

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詞涵蓋的意義不同.漢 文化中的"面子"強調公共面子.公共面子不是強調個人願 望的遷就,而是強調個體行為和群體觀念,評價的和諧統一. 而Brown和I_evinson的"面子"則強調個人面子(Mao,1994),

即"每一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掙得的一種在公眾中的個人 形象"(Brown&l_evinson,1987:61).

其次,中英文化對消極面子的認同程度不同.在漢文化 中很難找到一個與消極面子對等的概念.根據Mao(1994)的 研究,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適用的,而在強調個體 歸屬與群體的中國文化中並不適用.因此,中國人的面子概 念並沒有包括消極面子這一部分.因此,漢文化中的"面子"

l24?

和"臉"都更接近於Brown和Ievinson提出的積極面子,因為 中國人都希望得到群體的接納,認可和尊重,而並不崇尚過 度地滿足個人行為的自由.例如,在和別人一起吃飯時,中 國人會不停地勸對方"多吃點","別停筷子",從而營造一種 和諧一致的氣氛,以顯示禮貌,客氣,以及和對方屬於同一群

5/10頁
推薦閱讀:

一個不懂茶的人 為何親臨緬甸 尋找果敢古樹茶
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和審美觀研究
印度越界,中國強大了,那為什麼不打?
留學真正的開始竟是學會做一個「美國人」?

TAG:文化差異 | 差異 | 文化 | 面子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