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關於讀書——《如何閱讀一本書》及《這樣讀書就夠了》讀後感

關於讀書——《如何閱讀一本書》及《這樣讀書就夠了》讀後感關於讀書的話題,也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鑒於最近剛讀了兩本關於讀書的書籍,這裡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我發現在網上有一種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如果有哪個人展示了一些關於自己最近讀書的一些數據,、類似的標題如:一個月讀10本書多嗎;或者這樣:去年讀了200本書;也可以這樣:今年讀250本書的計劃已經完成一半。等等諸如此類。那麼一定會引起一些比較大的反饋和衝擊,而且你仔細探究會發現,接下來跟帖回復的人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類型:1、LZ好厲害。。。我都沒有讀過多少本書。。。好慚愧2、被LZ刺激了,我也要開始讀書,能給一份書單嗎3、我也有讀書計劃,不過才幾本,比不上LZ,呵呵4、讀那麼書能記住多少,讀書在精不在多,不要誤導別人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從這種情況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出目前對於讀書的一些看法1、想讀書但是沒時間2、不知道如何讀書以及應該讀什麼書3、讀了記不住,讀了也沒用第一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現代人什麼都缺,唯獨不缺時間,雖然有些武斷,但是也基本是事實,只不過是利用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你可以用時間去玩遊戲,也可以用時間讀書;你可以時間用刷微博逛淘寶,也可以用時間讀書;你可以用時間看一些垃圾娛樂節目,也可以用時間讀書,那些所有我認為說自己沒有時間讀書的人都是在給自己找借口,只不過更加驗證了其實你並沒有多想去做這件事。對於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是需要我們去仔細思考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和《這樣讀書就夠了》給了很好的參考和建議。所謂讀書,廣泛來說我們可以分成兩種:主動和被動。而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利用了閱讀的技巧和從中不斷的思考。因為讀書對我們而言不僅僅是獲得資訊,如果目標只限於獲得資訊,那根本就不必要讀書,因為現代高度發達的社會已經把很多資訊打包好了,廣播,電視,媒體等等都源源不斷的把資訊裝進我們的大腦。但是如果我們是需要理解,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理解是從粗淺到深入的一個推進過程,需要使用很多的技巧去幫助我們開展閱讀。這裡就必須要求我們要讓自己成為一個主動閱讀者。所謂的主動,核心就在於: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嘗試去回答問題。對於我自己之前的一個閱讀的通病就在於,我只是讀,並不經常提出問題,就算有問題也只是偶爾思考一下然後回答,回答不出來也就算了。並沒有真正的做到主動閱讀的狀態,充其量只是一個偽主動閱讀者,造成的一個影響就是在閱讀之後只是增長了資訊,並沒有加強自己的理解能力,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的資訊也淡忘,並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對於主動閱讀者,有四個基本問題是一定要提出的:

提出問題只是第一步,我們還需要去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然後用書寫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給寫下來,這樣才真正的算是擁有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到了很多增進理解的閱讀技巧。它把閱讀分成了四個層次:1、基礎閱讀這是最基礎最初級的一個閱讀狀態,基本上來說是每個人在小學時候就應該掌握的狀態。更簡單的說,這就是一個認字和辭彙增長的階段,不要求字字句句掌握的很透徹,但是至少知道作者的主要意思是什麼2、檢視閱讀如果不精通基礎閱讀,是沒有辦法進入檢視閱讀這個階段的,這個階段有助於我們對一本書有一個快速的大概的了解在這本書里,作者將檢視閱讀分成了兩個部分(1)有系統的略讀或者粗讀。(2)粗略的閱讀

3、分析閱讀分析閱讀是閱讀的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分析,需要理解,需要判斷。本書中作者把分析閱讀分成了三個部分:

4.主題閱讀這也是閱讀的最高層次,在這個階段,我們讀的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一類書,需要在不同的書之間做對比,做分析,從而得出相對於的結論本書中作者把主題閱讀分成了五個步驟

從以上可以看出,作者給我們構造了一個完整的讀書進階之路,在這本書中,作者還提到了對於不同書籍的閱讀技巧,但是總體來說都涵蓋在以上內容之中。我們普通人一般能努力做到分析閱讀這個層次已經非常不簡單,因為如果不是做某種學術性的研究,或者是你真的對某種話題有興趣,能否進入主題閱讀的這個範圍我個人認為並不是很大的關係,,當然,這個範圍也是我們要努力去接近的一個範圍,它能讓你對一種觀點或者一個事件有著更深入的理解和探討《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典型的實用型的書籍,它告訴了我們非常系統的讀書方法和技巧,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對於讀的每一本書是否都必須要這樣去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訴我們的是最極致的一種讀書方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得這樣去閱讀,一方面太過於耗費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對於現代人讀書有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我不僅僅是讀和學,我還需要知道怎樣運用到我的工作之中,如果我不能運用,那我學來的意義何在。而如何運用,就是拆書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給我們帶來的方法。《這樣讀書就夠了》一開始就提出了成人閱讀的三大核心難題1、沒時間,沒精力——被工作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已經沒有多餘的能量2、看不懂,記不住——總是以為看書一定要以書為重點,忽略了自我才是重點3、看不下去——看著看著就覺得看這本書好像沒有什麼作用,然後就不看首先:以目前職場上工作的人來說,每天8-9小時的上班時間(加班另算),平均1-2個小時的擠公車上下班時間,6個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再減去吃飯等其他活動的時間,實際上一天下來剩下的時間寥寥無幾,再讓他們去進行看書學習,很多人都會搖頭:太辛苦了。。但是如果任何人想在職場上有所晉陞,讀書學習必不可少,時間和精力不是你不想去做某件事的借口。再者: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不是目的明確的,第一很多人呢認為把書讀完記住了就可以了,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因為閱讀只是閱讀,閱讀如果不和行動本身聯繫在一起,那就只是單純的記憶而已,下次在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是不知道怎麼去解決問題,更何況,很多人看了書都記不住。最後一點:對於職場人士來說,比較貼近實際工作的書就是致用類的圖書,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從優秀到卓越》等等。但是很多人就算讀完了,也沒有太多的變化,期望讀完一本書之後自我本身就發生巨大的改變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知識如果不聯繫實際加以運用的話,它就永遠只是束之高閣的東西。比如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一個習慣是積極主動,那多少人看完之後,能真正的開始積極主動的去聯想,去思考,去行動,估計都不會超過10%,因為就算你知道了積極主動這是一個好的習慣,但是你就是不去運用,還不斷的給自己找借口去推脫,那就算是再讀十本二十本書,也是無濟於事的。拆書幫提出的是一種基於成人教育的讀書方式,其實並不算新,因為有部分人就是這樣去進行書籍的閱讀,只不過拆書幫把這個行為概念化了。人對於一些概念性的東西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拆書幫提出的讀書方式就是RIA:R(閱讀)—I(引導促進)—A(拆為己用)。這裡有個最大的特點是,它顛覆了一些過去讀書一定要讀完的理念,你不需要去把一本書全部讀完,甚至只是閱讀一個片段,只要這部分內容是你所需要的,然後把內容聯繫實際,進而設計行動,從而改善自身行為。那麼這本書對你而言就是有價值的。但是這裡面的最重要的部分在於行動,否則,再多的閱讀和拆解都是無用功。向學習促進者靠近閱讀者有三種:初級閱讀者,高級閱讀者和學習促進者初級閱讀者,讀死書,死讀書,只是讀書,幾乎不聯繫實際行動高級閱讀者:帶著質疑進行閱讀,會思考知識和實際經驗的聯繫,會規劃如何用學習到的新知識改變行為,解決問題學習促進者:不但自己能做到,還能幫助別人做到。學習到了新的知識,要學會把這種知識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做出分享,這樣才能刺激到他人的學習慾望。還能夠促進自我的增值。一舉兩得學會分享和促進是學習促進者的必然要求,就像秋葉老師整合的微信PPT,就是通過不斷的分享去促進大家的學習,進而提高。從理論到實踐的兩種循環方式一、「體驗—反思」諾爾斯提出的「反思性實踐」。其實也是把經驗進行重新評估。其中的四個過程:聯結—整合—確認—內化那對應到我們拆書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拆為己用的過程。閱讀知識——聯繫實際——轉化行動,簡而話之:理論聯繫實際比如說,你可能覺得最近時間不夠用,想學學如何進行時間管理,那你買了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裡面講到的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對這些方法進行理解和消化之後,就應該聯繫工作的實際,是在什麼方面覺得時間不夠用,是由於拖延還是由於工作量大,那書中對應的情況有什麼方式可以解決。總結出方法,就要開始嘗試在工作過程中去運用,甚至可以再工作過程中對方法進行改進,這個就是反思之後的再體驗了。核心都在於發現和解決問題。二、「歸納—演繹」斯滕伯格指出:演繹是一般到具體的過程,而歸納是特殊到一般的過程。這個循環實質上也是把知識內化成為內在能力的過程,比如說你想學習如何製作PPT,那你可以買很多的關於PPT的書籍。比如說《說服力系列》,《演說之禪》,《用幻燈片改變世界》等等很多的書,每本書都有自己的著重點,找出其中內在的相通性,就是一個歸納的過程,比如說做PPT的邏輯,排版,對齊等等技巧。而演繹就是你通過不同類型的PPT,去進行不同的技巧使用,全圖形,還是高橋流等等,涉及到單獨PPT的製作的時候,就是一個演繹的過程。而在這個演繹的過程中,會更加深化你對PPT內涵的理解,這樣,通過不斷的「歸納—演繹」,就會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書的分類在書的分類上,《如何閱讀一本書》和《這樣讀書就夠了》都有不同的分法

其實,前者是把書都細化了來進行分析,而後者是把一些類似的書都歸納到了一個範疇,總體來說,兩種分法沒有太大的不同。對於職場人士,更關注的就是實用型的書。而對於書的選擇,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1、豆瓣書評2、卓越,噹噹排行3、他人推薦4、自我需要後記:長篇大論的一番,也是最近對於這兩本不同類型的書的一個對比,對於真正想閱讀的人,兩本書都應該要深入的閱讀和學習,知乎上有個關於讀書的微博,作者在裡面說到:你讀書,不僅僅是把書讀進腦中,更應該讀入你的血液里,成為你精神的一部分,成為你思想的一部分,也自然會成為你氣質與談吐的一部分。然而,這是讀書的結果,而非目的。昨天世界讀書日的統計,中國人平均一年讀書7本左右,而排第一位的以色列平均一年讀書64本,這裡面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現在越來越多的快捷信息入侵生活,但是很多的時候,還是要回歸一下原生態的讀書環境。話說,出來工作後,你多久沒去過圖書館了?
推薦閱讀:

杜拉斯《情人》讀後感——我已經老了
紅樓夢的章回讀後感 每回100字
鴻鵠志20180130——清單革命5簡單至上
讀莫泊桑

TAG:閱讀 | 讀後感 | 轉載 | 讀書 | 這樣 | 關於 | 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