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電影票房分賬糾紛
賺錢容易,分錢難,這個道理放在電影圈同樣適用。周星馳N年磨一劍的《西遊·降魔篇》(以下簡稱《西遊》)22天票房達到11億,眼瞅著就要打破《泰囧》創下的12.4億票房紀錄,但是周星馳的比高公司、聯合投資的文化中國以及負責內地發行的華誼兄弟三家公司卻打起了嘴仗,各發公告都聲明自己是《西遊》票房火爆的最大收益方。
雖然,經媒體釐清,證實三家的說法各有道理,打嘴仗的目的,也絕對不是要爭個你對我錯,無非想借著東風拉高股價。但是,此次事件背後有什麼深層的問題,投資方和發行方究竟該如何分錢?騰訊娛樂記者搜集整理了一些電影圈的「分賬」案例,希望能幫助您對這個行業有更多的了解。
周星馳:「中磊啊,有話咱不能私下說么?」王中磊:「星爺啊,對付股東不容易啊!」(設計對白)
《西遊》之爭:沒有實質矛盾,其實在打嘴仗現在再來聊比高、華誼分賬大戰有點兒滯後,事件本身的分析已經有詳盡的文章可供參考【>>>詳細】,但事件背後其實還有不少故事可說,比如為何華誼高調聯絡媒體,周星馳的比高公司卻選擇沉默;比如為何比高和華誼對「華誼究竟是不是投資人」各有說法;再比如為何業內幾乎「一邊倒」選擇支持華誼;這些細節都頗值得玩味。
焦點一:華誼是不是投資方?
《西遊》上映當天,華誼的股價上漲明顯。
關於比高與華誼的《西遊》分賬糾紛,導火索是雙方各發公告,強調自己是「影片最大受益方」。
最先提出這個概念的是華誼,他們不但展示了相對細緻的合同條款,而且給出了較為明晰的收益演算法。比高的回應略為模糊,他們並沒有直接回應華誼的說法,而是虛晃一槍,強調華誼並非「投資方」,無權參與影片純收益70%-90%的分成。
各亮第一招之後,輪到華誼回應比高時,華誼的態度也開始婉轉起來。華誼董事兼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胡明在接受採訪時承認,華誼投入的8800萬確實是「保底」,「但根據協議的約定」,這8800萬也可以稱為「投資」。華誼在確定無疑成為發行方的同時,根據協議還享有「出品方」或「聯合出品方」等署名權,加上確實投了錢,自稱為「投資方」,具有法律效力。
胡明同時還「大度」地表示,華誼相信比高的公告是應香港聯交所要求而發,展現理解和信任。最後,他用一句「我們兩方沒有實質的矛盾」,為整起事件定性。
焦點二:「保底」保的什麼?
華誼採用「保底」模式,承擔8800萬風險。
《西遊》這個案例,也讓大家認識了「保底」這個詞。所謂「保底」既「保底發行」,以《西遊》為例,不管影片票房多少,華誼都必須保證比高等四家投資方的收入不少於8800萬,但是當票房回收利潤超過8800萬時,華誼就變成了「最大收益方」。
麥特總裁陳礪志向騰訊娛樂記者透露,華誼選擇這種做法其實有幾分冒險,如果《西遊》凈利潤未達8800萬,華誼將負擔全部虧損。但是,當凈利潤超過8800萬,華誼就可以在比高等四家投資方之前,優先結算宣發費用,同時享有票房凈利潤12%的發行代理費用,這兩項是華誼在《西遊》項目中取得的核心收入。
在此之外的利潤分成,則按照華誼與比高的約定來走,這一部分,才是雙方此次分賬事件的爭論焦點。鑒於華誼胡明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華誼具備投資方身份,而比高方面遲遲未正面就此進行回應的態度,我們大可以初步推斷,這次打嘴仗的雙方,華誼顯然底氣更足。
嘴仗背後:「保底」實為投機,華誼冒險成功雖然比高和華誼的嘴仗已經暫時平息,但是這次事件也引發了不少思考。騰訊娛樂記者採訪了一些業內人士,在這次事件中,他們大多表態支持華誼,但同時也表示,華誼選擇的保底分成模式風險很大,一般的中小公司還是不要輕易模仿為好。
業內「一邊倒」支持華誼
星爺的比高集團是《西遊》主要投資方。
陳礪志表示,雖然不清楚合同細節,無法確認華誼是否具備投資方身份,但以往圈內類似案例不少,「理論上華誼沒有問題」。他也承認,僅從新聞價值考慮,雙方都有意藉機拉高股價,但華誼的表態和回應更加客觀真實,比高方面則有「偷換概念之嫌」。陳礪志同時否認了此事涉嫌炒作的可能,他認為,這更可能是利益攸關情況下,雙方為自我利益實現而採取的手段。
劇角映畫總裁梁巍先生也支持華誼。他表示,雖然合同細節不得而知,「大家都是上市公司,各自法務不可能犯那麼低級的錯誤」。對於雙方各自的公告,梁巍也認為誰都沒動真格,只不過「打了一場嘴仗」。
綜合雙方你來我往的幾份聲明,梁巍認為,比高方面的舉動目的應該是旨在打消董事會對財報的疑問,而華誼對於這件事情的處理,則展現了「內地電影民營第一公司」的老練和成熟。
票房之外,華誼還有隱形收入
一位業內知情人透露,比高在找華誼做保底發行之前,曾經洽談過另一家國內規模較大的公司,但該公司最終因為保底金額過大,放棄這個項目。華誼經過詳盡的策劃調查後,覺得有利可圖,才冒險接下了《西遊》項目。
該知情人還提醒說,除了票房收入,華誼在《西遊》這個項目中還有許多隱形收入值得關注。因為華誼除了電影製作發行,還有影院、廣告等諸多形成產業鏈的分支子公司。比如華誼視覺,《西遊》的廣告投放同樣需要向它支付廣告費用,這些隱形收入,都將劃歸到華誼的總收入內。加上新政策下電影局的獎勵、專項基金的返還等,華誼打造完整產業鏈形成的優勢,通過這次事件完整地展現出來。
保底分賬是一種投機模式
周星馳說當導演很苦,常被挑戰。
陳礪志認為,雖然從目前結果來看,華誼成為最大贏家。但這種保底方式,畢竟只是一種投機模式,而非正常的商業模式。正確的商業模式,應該從立項、製作開始,就保證項目處於一種良性循環裡面。
梁巍也認為,目前很多電影項目在製作早期並不重視營銷發行。像《西遊》這種特別自信和專業的製作,可以先拍完再去考慮營銷發行,並不會有太多問題發生。但這種模式很難複製,尤其是大多數中小成本影片,如果也按照這種模式來運作,會導致很多後續問題的發生。
《西遊》模式下,投資方和發行方怎麼分錢?按照《西遊》的合作模式,投資方主控制作,營銷發行外包,這樣到了票房分賬時,花樣可就多了。以一部投入3000萬的電影舉例,其中製片費用2000萬,全部由投資製片方承擔,營銷發行成本1000萬,假設影片最終票房2億,刨除稅費、發展金、影院抽成等費用,粗略估計影片能回收4000萬純利潤。在這個大前提下,梁巍認為,這4000萬的歸屬,有大概三種分法。
第一,發行方出營銷發行成本,收取8%到15%代理費
這種合作方法,發行方能優先收回1000萬營銷發行成本,剩餘3000萬利潤,再由雙方根據此前約定,按比例分成。這其實就是《西遊》項目比高和華誼的合作模式,對投資方來說,一部分投資風險轉嫁到了發行方身上,發行方也因為和投資方綁定,會更賣力營銷。
按照現有的行規,發行公司一般收取8%到15%的發行代理費,這個比例是在扣除營銷成本後,剩餘的3000萬里去分。假設雙方事先約定好發行代理費是10%,那麼發行方的純利潤就是300萬。
《西遊》分賬惹爭議,周星馳接受柴靜採訪談金錢觀,稱自己很愛錢。
第二,投資方出營銷發行成本,發行方收取2%到5%代理費
此法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包,投資方出所有錢,將營銷發行交給僱傭公司全權代理。按照這種模式,4000萬利潤中,投資方只需要按照之前的約定,分給代理髮行方相應的利潤就可以。對投資方而言,他們承擔了更多風險,但相應地回報也更高。
這種方式中,發行公司一般收取2%到5%的發行代理費,不過是在4000萬純利潤里去分,所以發行公司的純利潤在80-100萬之間。
第三,投資方和發行方共同出這1000萬營銷發行費用
影片盈利後,發行方依舊先拿回發行費用,然後雙方再按照約定分成。此法相當於前兩種分法的折衷,能相應減少投資方的前期資金投入。第三種分法,由於涉及具體細節,暫時沒有大概比例可供參照,基本是按雙方合同約定比例來走。
《西遊》之外,票房分賬還有幾種「玩法」?《西遊》牽扯出的分賬問題,其實並不特例,只不過影片票房高,吸引的目光也多。那在《西遊》的合作模式之外,那些賺了錢的電影,又是按照什麼方式分錢的?分錢的過程中又會有什麼故事和「貓膩」,請您喘口氣,接著往下看。
玩法一:投資製片方主控營銷發行
代表影片:《泰囧》
《泰囧》的發行由投資方光線主控。
一部電影從創作到問世主要經過兩個過程,即製作和發行。製作包括投資、演員、導演、後期等環節,發行則是影片製作完成後開始宣傳,再送進各個影院放映,回收票房。所以製片費用、營銷發行費就是一部電影成本的兩大組成部分。這種玩法下,投資製片方不僅製片,而且主控營銷發行的模式,華誼、博納、樂視、光線、星美等目前規模較大的民營電影公司,目前都採取這種模式。
優點:控制力強,扯皮少
在梁巍看來,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投資方能從影片立項、選角、開拍、上映、分成各個環節進行完全掌控,相應來說,扯皮的事兒會少些,預期想要達到的效果也會最大化。這也很好理解,為何《泰囧》票房飄高,沒有鬧出分賬風波。
缺點:風險大
對於投資方,這種模式的壞處自然是風險係數較大,是賺是賠,都是自己的事兒。
玩法二:中外合資片的票房分成
中外合資片《雲圖》上映以來票房走高。
除了國產片,日漸興盛的中外合資片也涉及到一個票房分成的問題。《木乃伊3》《敢死隊2》等片均以中外合資的方式進行投拍。只不過,在這些合作中,由於中方出資比例過少,他們更多的角色是以代理髮行的方式換取影片在中國大陸的票房收益(或利潤分成)。或者說是以投資方的名義,收取發行費——還是僅限於中國大陸的發行費用。
代表影片:《雲圖》
最近,在內地發行的《雲圖》開闢了一種票房分賬新模式。《雲圖》因為預計成本過高,所以曾在多個電影節上面向全球製片公司、投資人公開招股,來自內地的新原野公司便投入500萬美元,獲得了《雲圖》9.3%的股權,作為投資人,他們可以優先從票房回收中先拿回自己的投資。投資回收完成之後,還可以在之後的15年里,繼續按比例分取票房、影像製品的發行收益。在內地發行部分,新原野還可以按照票房數字收取30%的發行費,而不是之前通用的15%。
從此不難看出,其實利潤分成的玩法可以多種多樣,關鍵是如何去進行良好的前期溝通,以及後期的執行。新原野之於《雲圖》,就是一個極為秀逸的優良案例。
亂象:投資方虛報預算,發行方收不回尾款之前列舉的幾種「玩法」看似清楚明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雙方扯皮現象還是層出不窮。這裡面的水,很深。
「虛報」在圈內是常事
發行結合製作,才能健康發展。
很多投資方在做製片預算時,會虛報預算數字,這樣在分成過程中就可以給自己帶來更豐厚的回報。營銷發行公司當然也不都是善茬,也會虛報營銷費用,這樣,即便他們的分賬比例很低,也能夠從前期宣傳費用里賺足油水。
但是相比而言,營銷發行方還是處於劣勢,很多公司都曾因為影片票房無法達到盈利標準,不僅無法享受分成,而且前期墊付的營銷費用都無法完全收回。還有些項目,因為盈利未達預期,很多營銷發行公司也遭遇過被投資方惡意拖欠尾款的慘遇。
某知情人士強調,從這個角度來看,便很好理解為何很多影片早早拍完卻一直無法上映。原因其實無外乎投資方沒有發行能力,而且因為影片本身質量堪憂,沒有營銷公司願意接受發行。
梁巍表示,《西遊》畢竟是賺了,而一些涉及多方合作的影片如果遭遇票房滑鐵盧,製片方會被指責說片子沒拍好,發行方自然也逃不脫「不專業、不到位」的苛責。
洗滌亂象,需要製作發行相結合
陳礪志認為,雖然目前這種影片的保底分成的模式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理論上來說,風險和回報率是相對成正比的。但他也指出,華誼在《西遊》《十二生肖》兩部片子上,都採取了保底的做法,賭博性質很強,最終均獲益,說明華誼專業性高。但這並不是一個可以普遍推廣的模式,我們的電影產業還是需要從影片一開始立項起做好規劃,發行營銷也結合到製作中來,這才是可以推而廣之的健康的模式。
總結陳詞其實,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步入一個越來越好的向上趨勢。之所以現在還會鬧出《西遊》這樣的分賬問題,不過是因為行業內各家公司在細節上做得不夠到位,而且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的粗放模式,完全靠人心而不是靠制度和條文去約束,產生不少亂象和困局,也需要時間來滌清。
就像華誼在回應《西遊》分賬問題時所說,「希望電影行業的可以從這件事開始變得透明」。
推薦閱讀:
※動嘴不動手——應對醫患信任糾紛,相愛別相殺!
※離婚糾紛請求權基礎探析
※關於婚約與彩禮糾紛案件的裁判標準(2015)
※夫妻雙方因生育問題發生糾紛時怎麼處理
※房屋買賣糾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