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壇中堅】段虛谷、段七丁| 巴蜀丘壑筆底繪,春風化雨潤無聲
「成都清源際藝術中心」公眾號,長期連載:美術史論研究、畫論解讀、藝術批評、工藝品鑒、典藏知識、設計美學、詩文賞析、展覽資訊等內容。
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投稿郵箱:qyjart@163.com
藝術家簡介
段虛谷(1904—1977),四川蓬溪人,20世紀四川著名美術教育家、國畫家。其作品「平正典雅、清癯勁健,淡泊蕭疏,意境高遠」;他治學嚴謹,除擅長山水畫之外,對傳統藝術、詩文、書法、金石等的造詣亦是頗深。段虛谷先生1924年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當時由張聿光、潘天壽等發起並創辦),學習中國山水畫。
繼與馮建吳等集資創辦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任首屆校長,同時聘請黃賓虹赴川講學、登峨眉、觀雪山,對當時四川的畫壇、黃賓虹畫風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成為一樁美談。1956年段虛谷又被選拔到西南師範學院美術系任西南師大教授,中國畫教研室主任,兼授山水畫。段虛谷先生與黃賓虹、諸樂三、陸儼少等眾多國畫界前輩情誼篤厚。
段七丁(1949.12-),四川蓬溪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美協山水畫會副會長。段七丁先生曾受業或問教於馮建吳、徐無聞、陸儼少、蘇葆楨、何海霞、李際科、劉一層等大師名家,在中國畫、書法篆刻、西畫、文學歷史等方面積累了更加豐富的學養。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如《江邊小鎮》、《夕照圖》、《晚冬》分別入選第六、七、八屆全國美展頗受好評。作品《山居》、《九寨歸牧》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冬獵》為菲律賓中國藝術中心收藏,《東浮溪小景》為日本勞動福利中心收藏。
巴蜀丘壑筆底繪,春風化雨潤無聲
——西蜀段氏父子的山水畫藝術與桃李人生
李 明/ 文
巴蜀地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幾大地貌單元,長江水系貫穿其間,複雜多變的地形使得山水獨具魅力,自然成為歷代山水畫家創作靈感的重要源泉,《歷代名畫記》就有吳道子「因寫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的記載。遺憾的是,由於巴蜀偏居西南一隅,與傳統藝術中心——中原和江南相距太遠,故歷史上許多得益於巴山蜀水的名家,無論古代吳道子,還是近代黃賓虹、陸儼少都不是本地畫家,藝成後也不長居於此,即便是內江張大千也主要周遊於京滬乃至海外,故這些名家的個人成就並未有力帶動四川畫壇的發展,除五代外,從唐至清的四川繪畫乏善可陳。進入二十世紀之後,隨著藝術教育的普及,四川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本地山水畫家,段虛谷、段七丁父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段虛谷,千山紅樹里,70×140厘米,1956
段虛谷1904年生於四川遂寧蓬溪,家中因有田產及鹽業而殷實富足,成年後喜好書畫,入學四川藝術專科學校,兩年後轉入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潘天壽、黃賓虹等名家,學成後回到成都任教於母校。有感於當時教育良莠不齊的現狀,段虛谷決定創辦一所高水平的美術學校,1932年與馮建吳等志同道合者建立東方美術專科學校(初名四川美術專科學校)並任校長,同年委派馮建吳赴上海聘請名家赴川任教,於是有了黃賓虹的四川之行。東方美專師生陪同黃賓虹到青城山、廣漢、縉雲山等地寫生,並考察了蓬溪寶梵寺明代壁畫,既使四川學子領略到江南名家的風采,也使黃賓虹發出了「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的感嘆,並對其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1944年,段虛谷與馮建吳在重慶發起國光書畫社,這是西南地區建立較早,影響較大的書畫團體,由於上述經歷,解放後被選拔到西南師範學院美術系任國畫研究室主任。文革期間知識分子備受摧殘,段虛谷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1977年因病去世,終年73歲。
段虛谷,縉雲絕頂,70×140厘米,1964
段虛谷在廣泛涉獵繪畫書法篆刻的同時,專攻山水,早年學黃公望,後近文沈,風格平正典雅,清癯勁健,淡泊蕭疏,意境高遠。1956年中國美術家協會重慶分會舉辦西南第一屆國畫展覽會,其《縉雲朝雨》頗受好評,1960年所作《青城煙雨》被王朝聞贊為「意境清幽」。段虛谷繪畫特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繼承了詩畫結合的傳統並加以深化,呈現出新的精神體貌。故鄉蓬溪文風興盛,有「梓東鄒魯,文獻名邦」之稱,使得段虛谷對詩文有較深的造詣,鄉邦文獻《蓬溪詩存》中收錄其詩兩首。詩為心聲,畫為心印,故能突破傳統文人的空寂蕭疏而反映出所生活時代的某些方面。譬如1956年秋天所作《千山紅樹里》繪千岩萬壑楓林葉紅,一隊毛驢沿山路奮力前行,意境欣欣向榮,畫中自題:「揚鞭望高日,策蹇橫秋水。前於復後喁,千山紅樹里。」結合當時較為寬鬆政治氣氛以及知識分子的心境,不難感受到作者雖已逾天命之年依然響應祖國召喚而老驥伏櫪的一片赤誠。其二,通過對巴蜀山水的描繪來力矯南宗繪畫的某些弊端。段虛谷對傳統有較深的研究,1962年曾陪同謝稚柳和啟功鑒定重慶地區的古代書畫,在傳統的選擇上偏重南宗。董其昌所倡導的南宗重視筆墨語言在繪畫中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故成為了清代山水畫的主流,但缺點在於以「師古人」代替「師造化」,導致後來淺學者一味臨摹而流於空泛。段虛谷多描繪朝夕所見的青城峨眉、嘉陵縉雲及家鄉景色,試圖通過師法鍾靈毓麗的巴山蜀水來擺脫前人技巧的局限。但與當時所流行中西融合的寫生不同,他重視中國畫以筆墨為核心的藝術語言和妙在不似之似的造型觀念,既要觀察山水千變萬化的地理體貌,更要領略自然造化的內在精神。譬如1964年所作《縉雲絕頂》重視取捨剪裁,並不強調山容水態的完全逼真,而是通過書法筆墨勾勒出山水的來龍去脈,迴環曲折,從而在新的對象,新的感受中達到了開拓畫法和豐富筆墨的目的。
段虛谷,四松圖題跋,1962
與新中國同齡的段七丁是段家第七子,自幼酷愛繪畫,按理說出生於美術世家,藝術之路應是一帆風順,情況其實並非如此。在那個混亂年代,命運其實很難由自己把握,原本計劃初中畢業報考四川美術學院附中,文革的爆發打亂了一切,先是學校停課鬧革命,接著就到彭山當知青,等到社會重新回到正軌,段七丁已27歲了。沒能接受學校教育當然是一種遺憾,但正如研究者已指出的,學校教育並非中國畫學習的唯一方式,師徒——自學模式似乎更為有效。當然,自學也需要條件,段七丁成長的西南師範學院與中國畫相關的文史哲專業實力很強,名家眾多。父親段虛谷、岳父尚莫宗(西南師範學院教授、版畫家和美術史家)都是業界翹楚,有注重傳統文化的家學淵源,此外,也受到父輩故舊世交馮建吳、劉一層、徐無聞、朱佩君、李際科、蘇葆楨等先生的教益和影響。下鄉作知青後,白天辛苦勞作,晚間讀書作畫,所讀之書既有《中國畫論類編》、又有李劍晨《水彩畫技法》、阿老《速寫》以及日本版《世界美術全集》、列賓等蘇俄畫冊,畫則於1972年開始轉向國畫,作品不斷參加省市展覽,漸為人關注,文革結束後回到西南師範學院美術系工作。1978年赴黃山、江南寫生,作品在學校彙報展出,恰逢吳冠中、周思聰等名師講學,受到好評,次年到四川美術學院隨馮建吳進修,再赴江南寫生,後轉北京頤和園文化部創作組作畫,得以開闊眼界,認識各家流派,這兩年的外出寫生參觀學習對段七丁影響極大。在京期間得陸儼少欣賞,受益良多,當時陸儼少已接浙江美術學院之聘,將於次年任教,希望段七丁報考自己研究生,儘管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報考,但對其繪畫朝夕揣摩,可謂私淑。此外,段七丁亦長期研究青綠山水,臨習不少張大千作品,為此曾多次請教何海霞,同時又受吳冠中指點,走出傳統,在作品中增加西畫因素,於1991年到北京畫院跟隨楊延文進修。四十餘年來,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並獲獎,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段七丁,天台山寫生——後院,58×63厘米,2015
段七丁,夕照圖,120×122厘米,1988
段七丁學畫之初對中西都有涉獵,故而藝術視野寬闊,繪畫面貌多樣,特點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其一,在追求地域文化特徵中拓展筆墨表現。段七丁出生在蓬溪,長期生活於重慶,1996 年又遷成都,可以說,巴山蜀水是其繪畫的最大源泉,但他並不滿足常見的青城峨眉三峽之景,而是一路西行,走向連綿起伏的茫茫雪山,走向空曠荒寂的無際草原,他要描繪數億年巍然屹立的雄山大川,表現其永恆與博大,要歌頌幾千年繁衍生息的各族人民,驚嘆其樂觀與堅韌,創作出一批以西部山水為主體的作品。其中,有九寨歸牧的喜悅、寧河放舟的豪情,也有牧區夕照的輝煌、藏寺鐘聲的悠揚,更有拉薩河沐浴的愜意、阿爾泰轉場的歡騰。段七丁以強烈的生活感受為基礎,融匯東西方藝術諸多因素於一爐,或用西畫的色彩觀念對傳統青綠山水加以改造,強化寫實性,削弱裝飾性,作品意境深遠。譬如1989年所作《夕照圖》用一條微微隆起的地平線把畫面分為上下兩部分,草原上成千上萬的氂牛如岩石般堅韌,在殘陽照射下金光閃閃,遠方是牧牛人的木屋、炊煙以及雪山如海,重彩加金的表現手法使得畫面輝煌無比,令人心曠神怡;或把傳統筆墨與具有油畫濃郁特徵的墨彩相結合,以濃墨重筆和個性化的樹石法描繪了廣袤的西部大地,作品充滿生活氣息與視覺張力。譬如1992年所作《晚鐘》繪蒼茫暮色,依山壘石而建的千年藏寺與巍峨山川,以及岩石上的古老壁畫融為一體,山間翱翔的蒼鷹似乎是這裡真正的主人,大面積的濃重潑墨以及皴擦不免使人產生地老天荒的滄桑感。其二,立足傳統筆墨,在平凡景緻的寫生中追求不凡表現,這類作品往往與教學有關。由於家學淵源,段七丁對傳統筆墨有深刻認識,1973年春節回家探親,其父手書黃子久《畫山水決》、董其昌《畫旨》及范畫若干以贈,加之長期工作於高校,每年都要帶同學外出寫生,作范畫時總是力圖有所突破,譬如2015年所作《天台山寫生——後院》中的筆墨介乎董源《瀟湘圖》中的點線交響以及黃賓虹「黑墨團中天地寬」的恍惚有象之間,在疊壓中求渾厚華滋,在繁密中見天地寬廣。其三,在對巴山蜀水的表現中進一步發掘傳統筆墨的潛力,譬如1995年所作《峨眉雲秀》在青綠山水中參以水墨,坡石樹木刻畫精微,色彩明麗。以上三個方面在不同時期雖各有側重,但也彼此交匯,相互影響。
段七丁,晚鐘,96.5×180厘米,1992
段七丁,後山清音,60×47厘米,1991
段七丁,峨眉雲秀,31×41厘米,1995
段氏父子不但是傑出的畫家,也是優秀的美術教育家。段虛谷創辦東方美專之初,條件極其艱苦,便自行編寫《篆刻學綱要》,可謂篳路藍縷。在西南師範學院又編寫《中國美術史》、《書法》、《山水畫技法講義》和《四川美術史講義》等多種教材,並繪有整套山水畫範本供學生臨摹,現存學院資料室。段七丁先後任教於西南師範學院和四川大學,出版《中國山水畫技法》、《中國重彩山水畫技法》,主編《中外美術賞析》以及編撰《四川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國畫大綱》。數十年來,父子兩人淡泊名利,精心育人,躬行實踐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古訓,弟子遍布四川乃至全國各地,其中不少已成為山水畫壇的中堅力量,甚至再傳弟子都嶄露頭角。
今年(2017年)將舉辦「段氏父子山水畫作品展」,作為弟子的我寫下上述文字敘其往事,並祝願恩師健康長壽,藝術之樹常青!
聲明:此文原載《美術觀察》,2017年第03期。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和風化雨
※「3·11」東日本大地震即將迎來四周年紀念關於災難的記憶正在風化——文匯報
※春風化新雨 梅香伴雪飛
※你是我風化在時間裡,斷層的記憶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聽高金英講座有感
TAG: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