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絲綢之路」路線詳解(多圖)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通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之間。公元前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中國與亞歐大陸間的貿易通道,建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地中海沿岸的絲綢貿易關係,標誌著「絲綢之路」的全線開通,絲綢之路也從此正式成為中國聯繫東西方的「國道」。在其後漫長的1700多年間,經由這條道路輸出的商品中,數量最多的是當時惟獨中國能夠生產而且最為西方人所欣賞的絲綢,所以這條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最早使用「絲綢之路」一詞的是德國歷史地理學家弗迪南德「馮」李希霍芬,他在1877年首先使用了這一地理概念。

  絲綢之路的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闢)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闢)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闢)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東 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奉天(今陝西乾縣)→邠州(治新平,陝西彬縣)→涇州(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平涼彈箏峽,轉而向北,經原州(治平高縣,今寧夏固原)至石門關,由此向西,經會州(治會寧,今甘肅靖遠),自烏蘭關渡黃河,西北行至涼州姑臧,與南道合,至甘州→肅州→瓜州→敦煌,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長安→咸陽→扶風府(今陝西鳳翔)→隴州汧源縣(今陝西隴縣)→隴山,轉而沿隴山西南行,經清水至秦州(治上邽縣,今甘肅天水)西行,經伏羌縣(今甘肅甘谷)→渭州襄武縣(今甘肅隴西)→渭源縣→臨州(治狄道縣,今甘肅臨洮),轉而北上至蘭州(治金城,今甘肅蘭州市),由庄浪河北上,經廣武縣(今甘肅永登)→涼州昌松縣(今甘肅古浪),至姑臧縣(今甘肅武威)與北道合,西行經刪丹(今甘肅山丹)→甘州(治張掖縣,今甘肅張掖)→肅州(治酒泉縣,今甘肅酒泉)→瓜州(治晉昌,今甘肅安西)等地至敦煌。,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闢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從蘭州或臨州西行,經河州(治枹罕,今甘肅臨夏)→鄯州(治湟水,今青海樂都)→鄯城(今青海西寧市),轉而西北行,渡大通河,越大雪山(祁連山),經大斗拔谷(今扁都口)至刪丹縣,與北道合,至甘州→肅州→瓜州→敦煌。青海道還有兩條支線,或自鄯城經青海湖北岸,沿柴達木盆地北緣至大柴旦,北上經當金口至敦煌,或自鄯城過赤嶺(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至吐谷渾國故都伏俟城,沿柴達木盆地南緣,經都蘭、格爾木,西出阿爾金山至新疆若羌,與裴矩所載南道合。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中 段

  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于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于闐)、莎車等至蔥嶺(塔實庫爾干、帕米爾高原)。到達阿富汗北部。

  陽關若羌(鄯善)且末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和田(于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拔換城)、巴楚(俱始德城)、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樓蘭(為鄯善所兼并,現屬新疆若羌縣)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焉耆(尉犁)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再到費爾干納盆地和巴克特里亞地區。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伊寧(伊犁)碎葉

西 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闢。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海上絲綢之路

  廣義的海上絲綢之路還包括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推薦閱讀:

文史隨筆 想像和拼湊——傑出人物才懂創造
經管文史類的研究有用嗎?
【文史知識】星球大戰來源
胡小石文史論叢
【文史】《蔣氏大宗碑記》標註

TAG:絲綢之路 | 百科 | 路線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