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古橋古牌樓不可多得蘇州寶
http://www.Landscape.cn/news 2003年09月05日 作者: 徐寧 來源:本站原創 瀏覽: 534
蘇州城裡司空見慣的古井、古磚雕門樓、古橋樑、古駁岸、古牌坊究竟有多少,日前,市文保所等單位聯手來了一次徹底清點。文物保護這條無形的線,串起散布古城大街小巷的古構築物,串成了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等眾多傳統文化經典瑰寶之外的珍貴歷史文化的珠鏈。 古井:探索古城歷史的眼睛 在歷史學家眼中,古井不但記載著一個地域建水的歷史,同時也是古城儒家文化興盛的印證,是探索古城歷史的眼睛。 古井普查由市文保所負責。走大街穿小巷,一家家輕叩老宅門扉,尋訪了2000多眼井,最終確認蘇州古城現存古井650口。 文保所副所長印銘把現存古井分為官井、義井、公井三大類。官井為當年負責蘇州城水務管理的部門定點挖掘的井,就像半個世紀前自來水尚未普及時,自來水公司在小巷裡安裝的公用水龍頭。一些有名的古巷都有官井,如古吳路、觀音弄、史家巷的官井,至今保存完好。官井一般體量較大,有雙眼井、三眼井還有四眼井,泗井巷的一口單眼井直徑便達1.5米。義井為一些社會人士捐助或合資修建,如原寶大洋行老闆晚年得子,在全市捐18口井,至今還有小日暉橋、專諸巷口、倉街三口義井保存完好。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城市變遷,拆屋修路往往使一些原本私宅後院的私家井變成無主井,又因水質水源較好,無主井便成了公井。不論官井、義井還是公井,蘇州人祖祖輩輩都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古井旁繁衍生存,青石井欄上的繩索印痕記載了千百年的歲月滄桑。參加普查的調查人員經過認真考證,確定現存最古老而且保存完好的井是玄妙觀的古井。這是一口宋前的方井,從井圈到井壁均為當年原物,據井內四壁青石上刻有的文字記載顯示,這口古井應該比它身後的三清殿還要古老。 斑駁的青苔是古井貯存的歲月的記憶,但隨著時代推移,這些古城獨特的文化符號正在悄悄離我們遠去。據歷史記載,蘇州古城在清代尚有2萬口井,到上世紀50年代,古城區還有1萬口,而這次普查,能夠記錄在冊的,也只有1000口左右,保存完好的,僅剩650口了。據老人們記憶,盤門內原有漢井,但歲月滄桑,漢井已廢棄。虎丘也有唐代遺井,但當年的井欄圈早已不知去向,現在取而代之的,只有明代井圈了。古井的銳減令普查人員震撼,印銘認為,古井消失的原因是井的使用功能的消失。大量古井因此廢棄、填埋,只有少量古井才能在相應的環境中保留下來,其作用也只能是「僅供觀賞」了。 古橋:連接歷史和未來 為了摸清蘇州至今還有多少古橋,蘇州博物館副館長張照根與十幾名考古人員一起實地踏勘,確認現存古橋樑74座,城區古橋樑45座。 專家學者認為,蘇州古城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歷經千年風霜,卻始終完整保存著建城初期三橫四縱主要水系的基本格局。而有水必有橋,於是普查便按水系展開。 不少文人把蘇州稱為「橋城」,眾多的橋成了與蘇州不可分割的一種文化內涵,成為蘇州文化的經典元素,而橋的材料形制的演變,則清晰地標誌著蘇州與時俱進的發展變化。唐中期白居易在蘇州做官時,就有「紅欄三百九十橋」之稱,人們從「紅欄」判定當時的橋為木結構。到宋代出現石橋,明清的花崗岩橋,蘇州橋的牢固度大大增加,數額也增至四百多座。那連接一條條大街小巷便於行船的石拱橋,說明了當時的交通是以水運為主。據說到了清代,蘇州的橋已達557座,全市橋樑之多、密度之高在全國同等城市中名列前茅,因此許多古橋便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寶帶橋、蟠龍橋、吳門橋、老裕棠橋、老覓渡橋……這些百年以上歷史的古橋風姿優雅,成為蘇州一筆珍貴的財富。自民國以後,城區出現的主要是水泥橋,水泥橋多為平橋,說明蘇州的陸路交通開始成為主要交通方式。 調查人員在橋樑普查中發現了一些上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中沒有記錄在冊的古橋,如城內第一縱河上的窺塔橋;第三縱河上的大郎橋;第四縱河及支流上發現朱馬交橋、東薛家橋、勝利橋、潘家橋;城內第一橫河的紅橋、外水關橋;第三橫河及支流的公和橋、志成橋、勝跡橋;城外石路、上塘、山塘地區也發現了平安橋、東八字橋、西八字橋。不少古橋至今保存完好,如列入市文保單位的城東望星橋、北葉家弄的壽星橋,至今保留單孔拱橋的典雅造型,保留了大量宋代武康石構件,被視為古橋中的精品。 由於城市建設、交通等諸多因素,現存古橋面臨不同程度的損壞,如鴨蛋橋在道路施工中已損壞大半,許多古石樑橋難以承受滾滾車流運行的壓力,龍華寺橋等面臨坍塌。與上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記錄相對照,更多的古橋因道路改造、街坊改造而被拆除,如任蔣橋、善耕橋、花橋、華陽橋、狀元橋、馬津橋、白獻橋、興市橋、升龍橋、倉橋、帝賜蓮橋、芙蓉橋、長善洪橋 、永福橋、倉河橋、僧堂橋、新造橋等,已永遠成為蘇州人心中的記憶。普查人員呼籲,古橋樑的保護應在城市建設中引起高度重視,古橋樑的拆除、移建、拓寬應徵得文管部門同意,老橋重建應盡量採用原有或舊構件,以防古橋變成仿古橋。 古牌樓:蘇州人文精神的永久標識 中國的牌坊是封建社會的紀念建築形式之一,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街道、路口,宣揚禮教,標榜功德,昭示後代,類似於西方的紀念碑。每一座牌坊因建築的紀念意義不同而文字、文飾圖案及其藝術風格又各有差異。幾乎每發生一起大事便要立一座牌坊,蘇州便有了界坊、功勛坊、學位坊、節孝坊,有了進士坊、登雲坊、百歲坊。不同的牌坊有不同的立意,有不同的雕刻,也有了不同的故事,於是,牌坊便成了一種文化載體,記載著歷史上蘇州人價值觀念的判定。 蘇州古牌坊的普查由碑刻博物館副館長張曉旭、葛揚帶隊。蘇州歷來人文薈萃,名人多,才子多,牌坊也就因此多了起來。根據歷史記載,僅平江區範圍內,曾有古牌坊二三十座。此外,山塘街、觀前街、府前地區,都是牌坊林立。而這次普查卻與大家想像的不同,真正聳立於街區、書院、寺院之前的古牌坊已是屈指可數,不少原本立於街巷的古牌坊在漫長的城市發展過程中「退居」到了民居內。普查小組在山塘街找到一處已改造成店面的古牌坊;還有一處改作糧油店的古牌坊因道路拓寬糧油店拆除,兩根牌坊立柱孤零零地立在路邊;而奇怪地「窩居」於民居內的古牌坊竟然有好幾處。經過艱難的查訪,調查組確認蘇州現存古牌坊30座,其中完整或比較完整的有26座,殘存僅二根立柱的有3座,一根立柱的有1座,除少量為明代牌坊外,大部分均為清代遺存。這些古牌坊大多為景觀類牌坊和紀念性表彰類牌坊,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當數文廟的欞星門和閶門外山塘街五人墓的雙柱出頭石坊。但即便是欞星門六柱三門四扉石牌坊,也已從當年新市路邊的文廟大門口移到了現今的文廟內,因而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 讓普查人員深感欣慰的是,蘇州古城歷經戰亂和滄桑,古構築物中真正精華部分沒有流失,成為蘇州傳統文化的重要遺存和財富。市文保所所長湯坤明說,對於我們這座2500多年的歷史文化古城來說,我們不僅要保護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典園林,保護好眾多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也要保護好這些面廣量大散落民間的古構築物,在這座古城裡,古井、古磚雕門樓、古橋樑、古駁岸、古牌坊甚至古代遺留的古石板路與蘇州百姓世世代代朝夕相伴,營造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氛圍,成為人們可觸可知的歷史文化實物見證。
推薦閱讀:
※陸文夫——享美食、喝醇酒、品清茶、話蘇州情節
※403.拍照片17~蘇州園林2
※【南旅北游】蘇州崑山錦溪古鎮
※運河蘇州段古驛尋蹤
※攻略蘇州 | 下午茶,哪家強?
TAG: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