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的法界觀(誠信)
華嚴宗的法界觀 誠信閩南佛學
前 言 華嚴宗是中國唐代高僧賢首大師(法藏)所開創的宗派.此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建立一宗的義理,故名華嚴宗。又因為創始人法藏賜號賢首,亦稱賢首宗。復為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 釋迦世尊在初成道的三七日間,對文殊普賢等大菩薩說《華嚴經》,顯示一乘圓滿最上乘的法門。當時二乘劣根如聾如啞,有眼不能見,有耳不能聽。佛滅度後五百年間,馬鳴菩薩出世,造《大乘起信論》,宣傳大乘法門,跟此宗所顯的義理頗能契合。至佛滅度後七百年,由南天竺國龍樹菩薩人龍宮中,見藏有《華嚴經》三本,其中上中二本不是凡夫的力量所能持,就傳誦下本《華嚴經》十萬偈四十八品而出,才流至人間。在柬晉義熙年間,有佛陀跋陀羅初譯《華嚴經》為六十卷三十四品,此稱為舊經。至唐武時,實叉難陀三藏重譯此經為八十卷四十一品,此稱為新經。又至唐德宗貞元年中,般若三藏別譯人法界—品為四十卷。因此,《華嚴經》在中國有三種譯本。 此經從佛陀跋陀羅翻譯以來,就有許多註疏,但尚未形成一宗的組織.直至陳隋期間,經南山杜順禪師發揚光大《華嚴經》的法門,概括此經的奧旨,作《法界觀》一卷,又作《五教止觀》一卷,才開始定於—宗的基礎。此為束土華嚴宗的初祖。其後有智儼傳承宗義,著《華嚴搜玄記》、《十玄門》、《六相章》、《孔目章》等,以申此義,是為第二祖。至第三祖賢首三藏大師,在《搜玄記》的基礎上,作《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並造《華嚴料簡》、《華嚴十重止觀》、《華嚴金獅子章》等章疏二十餘部。至此,一宗的教義,顯揚備至,才正式創立了華嚴宗。流傳至今,代不乏人。 此宗的主要學說是以法界無盡緣起作為一家教觀的宗旨,認為宇宙萬法都是互相依持,相即相人,圓融無礙的,猶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如《法界玄鏡》說:「言法界者,二經之玄宗,總以緣起法界不思議為宗故。又《華嚴大疏》說:圓教中說,唯以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人,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所謂法即是一種自然的軌則,它是本來存在的一種法則,並不因佛陀說出來才有的。而是從無始以來,一直就是依照這個不變的法則來頭現—切.這個軌則,不因人們的尊重而有所增,亦不因人們的不信而有所減。因此,在佛法中常常說:。法爾如是,不增不減。所謂界即一切法平等的所依,能生六道諸趣,代表—種廣大性能的縮寫。有了這個界。諸佛菩薩橢涅槃可證.所以《大乘阿毗達摩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得涅槃證得.因此說法界就是聖凡諸法本性的真理法則.華嚴宗對—切事物的觀察,由淺人深有四種不同的差別,所以分為四法界。杜順和尚以四法界而建立了三觀.筆者在此把四法界輿三觀檝概述下:
一、事法界是三觀所依之體 事法界是顯現在我們眼前有生減起伏的一切現象,亦指—切差別無量的事相,各有分際,如宇宙存在的每—法,都可以把它定觀而下判斷,有彼此的分際。人們的認識還未脫離自我心中心執著時,這個世界的感果是無數的彼此差別。這就是物質事相在時空上變化遷移的狀態。事務是實在的,所以平常人說它是有,在—般佛學上,把山川草木、人類鳥獸千態萬狀的世界,分類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或成為百法,以此來統攝諸法.但是,《華嚴經》的—乘圓教是談圓融無礙的教理。 事法界輿三觀有何關係呢?它是止觀所依的體,它的範圍非常廣,一一事都可以成觀。總括起來有十對。一教義,教是能詮的言教,義是所詮的義理。二理事,理是常恆不變的理體,事是緣起變遷的事象。三境智,境是所觀的境,智是能觀的智.四行位,行是實踐修行,位是依所得的進趣階位。五因果,因是佛果以前種種修行,果是到達佛果的境界.六依正,依是有情所依的國土,正是住於依報國土的—切生物類。七體用,體是不變的體性,用是隨應外物的化用。八人法,人是能知能觀的主體,法是所知所觀的客體。九逆順,逆是逆本性的作用,順是所知所觀的體。十應感,應是隨應不同根機的種種應化,感是感得應理的當機眾生。以上十對是華嚴圓宗特有的施設,在每一事物上,各有十對,同時相應,無礙圓融,這就是事法界的當相。
二、理法界與真空觀 理法界的界字是體性的意思,即無窮無盡的事法都是同一體性,是—切事相所依,所以又名法性真如。比如眾金,其相雖異,其體則一。因為事法界是因緣生起的差別現象,它的生減變化都歸於空.反之從事物的本體來說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絕對理體,是超出人們的名言思慮的境地,勉強為空.這種作用的理性,不外是萬物自他之間的因緣關係,所到是自我的存在,並不是絕對孤立產生,是彼此相待性存在的狀態,在人們心中解消.這種因果緣起界,人們說它是無。 理法界即是真空觀,共有四重次第: (1)會色歸空觀:當我們觀察事物的究竟實況,就是本性空寂,即真空,也是法無我理.這真空不同於斷減空,也不是事物的現象,只是諸法緣生無體,故名為真空。 (2)即色明空觀:在會色歸空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斷滅空輿實在有這兩者是對立的,所以斷減空不能是實物.但真空是這樣,真空是般若的世間觀,般若的世間觀即是空的世間觀,而此空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並不是虛無的空,故名真空。它不是事物的現象,但被萬物所依.因此真空不在事物的外面,無相的真空是包羅萬象的。 (3)色空無礙觀:只因為真空是萬物的所依,所以真空當中就有一切事物,但是事物即是真空,真空即是事物.在事物顯現的時候,就觀察事物全體與真空一樣,觀察真空時,全體真空即是事物,所以見事物即見真空,見真空即見事物。 (4)泯絕無寄觀:所謂泯絕就是說不能用言語文字所能表達的;。一切法皆有否定的理論,連否定也是否定,甚至連不可言說的這句話也不能有。假若受於不可言說。也是一種有受,有受則有念,有念都是心跡,所以應泯絕無寄。應離有無二邊,連中道也不存在,心境兩亡,般若即見.若生心勤念,就不能體會真理,即失正念。心與境合,智與神會,亡言虛懷。至此非凡人所能解,只有真實的修行才能到達。
三、理事無礙與理事無礙觀 理事無礙法界,是說明宇宙的差別事相和如如不勐的本體界之間的關係是相即相人一體不二,事由理成,即理是事。理由事顯。即事是理。所以事理就是空有性相的另臨。因為蘺有隨著時間跡遷而出入於有和空.即有而空,逐空而有,因緣和台則生有,因緣分離則生空。空是本來面目即實相,有是假幻形狀即假相,不動的本髓和動蕩的形象。即是相互影粵,又是相互存在。由於理事的融貫交路,才成罵理事無疑法升.真如即萬法,萵法即真如,真如輿萬法無礙融通,如金即器,器即是金。遭就是真如緣起的關係.真如和隨艨好象水輿波,離波無水,離水無被。所以差別即平等,平等即差別,理事無礙,體相圓融。 理事無礙有五種次第: (1)理事相遍有兩種差別:—是理遍於事.真空之理不句分,不可限量.但事物有種種分位差別。只因罵真理平等不可分割,所以——事物當中,真理都是全遍。二是事遍於理.因事物無髓,全同真理,因此事是幻色,理無分限,但事無實體,究竟輿理全向,一塵不壤而遍法界。 (2)理事相成也有二種差劇:—是依理成事.由無自性的性空之理,才有成緣生無自髓之事.如波依水才有動相,所以真如隨緣,依如來藏能生諸法。二是依事顯理,由於有事,才會顯理.全事當中,真理挺然顯現。如波相虛而令水體露現。 (9)理事相奪也有二種差別:—是以理奪事,事既然依理麗成,逐乏事相全盡,唯一真理平等顥現,離真理之外無事可得。如水奪波,波無不盡。二是事能隱理,真理隨綠而成諸法事相,就便事顯而理隱,如水成波時,勤頭而靜隱。 (4)理事相即也有二種差別:—是真理即事.真理既然不在事外,所以法無我的理,全體即是事物.如水即波。二是事法即理。緣起事法本身即是理,無自性的,所以皋髓就是法無我理。如波即水,故事法亦即是理。 (5)理事相非也有二種差別:—是真理非事.即事之理並不是事,所真輿妄就有不同,理真而事假,理實而事虛.理是所依而事是能依.如波之水並不是波,動漏不同而已.不管事如何.理即恆在.二是事法非理,由於相輿性不同,全理之事華音不是真理,事是相而理是性,事是能依.理是所依.如全水之彼,波恆非水,動非濕故。 以上十種同時頓觀,深觀明顯,即是理事無礙法界。
四、事事無礙法界與周遍圓融觀 事事無疑法界是因為宇宙的萬有,都由法性的理體所量現,但所顯現的諸法,也是圓融無礙。因事依理,所以事無大小之分,又因全體卽理,理遍於每—事物,所以事事都遍而不相礙.如海水輿衆漚根本—體,但波浪的千差萬別現象確實存在,所以本髓輿現象是—體兩面性的,宇宙萬有是該肯定而不可否定,一即多,多即一,於是事理無礙,事事也無礙,如《華嚴經》所說:如來觀一毛孔,一切眾生悉入其中。眾生亦無往來想。因此,萬物顯現在一真法界上,就好比天空月輪,映現在萬江水中,相互圓融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的周遍圓融觀有四種次第: (1)事理相望有三和差別:一是理如事門,事法是虛相,理性是實體,所以全事即現,見事即見理,但事不等於理。二是事如理門,一切事法輿理性非異,所以事法隨理性周遍法界,法界全體也遍諸法,一微塵是這樣,一切法也是這樣。三是事含理事門,一一事都含有事輿理,一一事中含全法界,所以事與事之間,有融即的關係,在微塵當中現一切法,事法的相不加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 (2)——事相望也有三種差別:一是遍局無礙門。遍是普遍十方,局是局居定位。一切事法得理性非一非異,所以事法不離當處而全遍十方,一切塵中又非異即非一,所以事法全遍十方而不動定位。二是廣狹無礙門,廣是含容,狹是局窒。事法輿理性非一即非畢,事法不壞本相而廣容十方剎海;非異即非一,事法廣容十方法界而本相不大。一塵之事,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三是遍容無礙門,遍即普在十方一切事物之中,容是含容—切事法人己。因為一塵望於一切,普遍即是廣容,所以遍在一切事中,能攝一切法全住自己之中;反之,廣容即普遍,就攝—切法全在自已之內,即遍在一切事法之中。所以,一塵能使自遍他,也能使他遍自,能容能人,遍容無礙。 (3)一事—切事相望也有三種差別:一是攝人無礙門,人他即是攝他,一切法全人一法時,就使逭—法同時在自內一切法中,而同時無礙。由於攝他即是人他,所以一法全在—切法中時,即令一切法恆在一法之內,也同時無礙。二是交涉無礙門,因為一能攝一切,能人一切;又一切攝—,一切人一;一攝一法,一人一法;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此四種同時交參無礙,一輿多都能攝能人,所以稱為交涉。三是相在無礙門,攝—人……;攝—切人—;攝—人一切;攝—切入一切。 (4)普融無礙斗:一切及一,普皆同時,一一具前兩重四句。普融無礙。這—門是總融其他門,所以相當於。同時俱足相應門。 總上所述,杜順和尚依四法界而立三觀,所謂真空觀即理法界,萬有事相,皆無自性,無性非斷.空色無礙,泯絕無寄,故名真空觀。理事無礙觀,觀理事無礙法界,真空之理懼足不變隨緣二義,因不變故,一理湛寂,又隨緣故,萬事森然。不變隨緣,理不礙事,隨緣不變,事不礙理。周遍含容觀,即觀事事無礙法界。攬全理而成分事,一一事相,如理融通,遍攝一切,遍入一切,帝綱重重,故名周遍含容觀,前三法界,總羅諸宗,生一法界,特顯妙境,因此法界觀主要是圓明在心,依解生行,行起解絕,雖絕又觀,解行雙修,修而無修,所謂華嚴境界是也。
推薦閱讀:
※我有錢,不代表你可以不還
※社會誠信的意義與重塑
※講誠信 重孝道
※杜平:社會誠信缺失,誰之過?
※4、損卦占筮吉凶 先難後易 堅守誠信
TAG: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