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特論 第二十 差別功德品
法華特論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二十 差別功德品---分別功德品及隨喜功德品
聞如來壽量長遠而信解法身常住之旨,乃至種種行持或隨喜者,所獲功德不可思議;隨根機深淺,功德表現不無差別;本品之名以此。 佛告彌勒菩薩言:阿逸多,我說如來壽量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千倍此數大菩薩眾,得聞持陀羅尼;更有一世界微塵數大菩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同數大菩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大千國土微塵數大菩薩,能轉不退*輪;中千國土微塵數大菩薩,能轉清凈*輪;小千國土微塵數大菩薩,八生當成正覺;四倍四洲微塵數大菩薩,四生當成正覺;三倍四洲微塵數大菩薩,三生當成正覺;二倍四洲微塵數大菩薩,二生當成正覺;四洲微塵數大菩薩,一生當成正覺;復有八世界微塵數菩薩,發無上道心。 言六百八十者,或融六識會入法身;或融八識會入法身;前機較多,故以百計;後機較少,故以十計。無生法忍者,所謂「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也。眾生因聞如來壽量長遠而成此忍者,多如恆河沙;其在大菩薩位,聞此妙法能以陀羅尼持之者,其數則千倍之;此統攝諸方國土來會者言之也。陀羅尼,乃體會當時法流狀況,而表以相應言音。其因智慧啟迪,從而得樂說無礙辯才或旋陀羅尼者,則各有一世界微塵數之多。樂說無礙,乃四無礙智之一;旋陀羅尼,顯真言互攝之道;得妙觀察智者庶能成就焉。能轉不退*輪,必已得無生法忍;能轉清凈*輪,更能導眾生入凈土矣。八生者,須習八大菩薩功行也。四生者,須習東南西北四門妙行也。三生者,東方法門已習,尚須習餘三門也。二生者,更除南方。一生者,惟余北方未習也。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約八方來會天人能從此發心者。 佛說種種功德時,虛空普雨天花;分供寶塔中二佛,及寶樹下諸佛;亦散一切大菩薩四部眾之上。又雨細雨旃檀沉水諸香,及千種天衣,無數瓔珞,遍於九方;寶爐燒香,普熏周至;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復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皆以美音讚歎諸佛。 空中種種供養,依「重頌」所說,乃他方釋梵為之;即上文所云從此發大心或得無生忍之輩。言九方者,以會眾分布一平面上,八方及中央凡九處也。執持旛蓋諸菩薩,即上文得種種饒益者。次第而上,按功德深淺而分配也。 佛復告彌勒言:眾生聞如來壽量如是長遠,雖一念信解,功德已不可限量;於菩提心種決定建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以此功德比前功德不及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不能知其比率。 一念信解,指清凈信解而言。知法身壽命不可以時間限制,功德之大,五波羅蜜尚非其比;何況世間余善!會此者,於無上正等覺必不退轉。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五種波羅蜜,在三乘教雖屬可貴;然未與般若波羅蜜融化,不過相似境界;長期修習,總不與法身相應;故對於信解法華之功德,比率甚小。「重頌」云:「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是只須臾凈信,不能了解其義;福德已超勝三乘人之習五波羅蜜者。 複次,阿逸多,有聞如來壽量不解其旨趣者,已能起如來無上智慧;何況廣聞是經,受持其道,兼修供養,普化眾生!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一乘大教,由凈信入;但能深心接納,雖不知理解;自心本具之如來智慧,已因加持力而提起相當功德。若得廣聞而受持之,乃至能隨義深解;於法身常住之旨,明了無疑;功德自然更勝。上文「重頌」云:「若有深心者,清凈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指此也。清凈者,不染;質直者,率真;具此二德,乃稱深心。如是人等,功德固勝「惟信」之輩;然尚未詳莊嚴之道;必兼修供養,普化眾生,功德乃更無量無邊。所以者何?一乘體相用,依此平等發展,為一切種智生起之大本故。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如來壽量,深心信解;則如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對菩薩聲聞大眾說法;又見娑婆世界,琉璃為地,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莊嚴;諸菩薩咸處其中。能如是觀,是為深信解相。如來滅後,聞是經而不訾,且真心隨喜者,亦深信解攝。由隨喜而實行讀誦受持,斯人則頂戴如來矣。 法身常住之旨,已能深心信解;則知任何處所,無非如來所在之地。當日所見釋尊說法於耆闍崛山中,菩薩聲聞大眾環列之事,隨時皆可現諸目前;此猶帶賴耶緣起;未足稱為無上。若就法身起處,於娑婆之中,竟睹受用佛莊嚴凈土;則屬法界緣起;是真深信解相也。如來滅後,聞法華開權顯實之道,不惟不謗,且能真實隨喜者,是人夙生必曾深種信解之因。由此能繼續前生之功,加以讀誦受持,則法身如來不難頓現頂上;蓋頂戴如來,為蓮花部基本法理,持法華者應得之也。 阿逸多,如來滅後,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為他人說者,不須復起寶塔供養舍利;亦不須更造寶坊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人功德等同已起七寶塔,高至梵天,具足莊嚴,供養佛舍利,經無量千萬億劫;亦同已造大寶坊,無數殿堂,配備圓滿,供養若干千萬億僧。 供養舍利,無非欲藉舍利所寓之法身,以熏習自心本有佛性;供養眾僧,無非欲藉眾僧所具之功德,以熏習自心本有屬性。三乘人不知運心之道,只得從外跡起塔造坊;雖借相起性,亦有法驗可期;然一生所得有限,須歷無量千萬億劫之莊嚴供養,乃能獲得一切種智之發展。讀誦受持法華之人,自他並度,心中自然開顯一乘之體相用;一切種智速疾發展;性昭則相自彰;無須起塔造坊,法身功德無不圓滿也。 阿逸多,此等善男子善女人,若兼行六波羅蜜,乃至起塔造坊;功德尤勝。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行住坐卧之處,一切天人皆應觀之如佛,起塔供養之。 上文第三段,謂多劫行五波羅蜜,較一念信解法身常住者,功德不足比數;以局於三乘權教也。若已聞一乘而兼行六波羅蜜,則一切種智由萌動而啟發,功德迥不相同;其起塔造坊,亦事理交融,為莊嚴法身之增上緣,此等行者已法身日著;名曰已趣道場,謂已入一乘之道也。名曰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不久當證佛果也。是人已發明法身,則行住坐卧之處,無異如來舍利所在之所。天人所以起塔供如來舍利者,為舍利中寓法身耳。是人已顯法身,宜一切天人皆應起塔供養之。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福幾何?佛言:如來滅後,四眾及余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隨所至處,如其所聞,轉為親友宣說:是親友等聞已,亦以喜心轉告他人;如是展轉宣傳至五十次;此末次聽法之人,以隨喜心所得功德,雖屬低微,猶是不可思議。譬如有人求福,以種種珍寶用具,普施四百萬億阿僧祗世界眾生,各遂所欲;滿八十年,受施者皆已衰老;則以佛法訓導之,悉得阿羅漢果;是大施主之功德,較諸上舉末次聽法之人隨喜功德,尚不及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不能規其比率;則最初親聞佛說而隨喜者,其福之大,尤為無量無邊可知。 聞法華能清凈信解受持,為他人說,乃至兼行六度等,種種差別功德,上文已備言之。但有一類根機,聞而隨喜轉告他人者,功德雖與前不同,究有相當之福。彌勒知大眾心之所念,故與此問。隨喜者,見聞他人之言行而悅之也。所聞之經,以如來壽量品為主;亦攝以上諸品。清凈之喜,能使當前境界攝入第八識成為凈種;此法種雖未經若何熏修,然已能植其基矣。惟福量若何?須待佛明言耳。最初從佛親聞之人,隨喜心所得之法種,相當強大;展轉宣傳,法種漸弱;然傳至第五十次,法種尚有相當效力。此等法種,皆一乘性理所攝;較諸權乘財施法施之功德,超越無量倍;第五十次所得,尚如此殊勝;何況最初從佛親聞者! 阿逸多,若有人為是法華經往詣僧坊,或坐或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世得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乃至得天上行宮。若復有人,於聽法處坐;能勸後來者坐,或分半座與之;是人功德,轉世得帝釋梵王轉輪王等坐處。 此亦隨喜功德之一也。雖未乘歡喜心轉告他人,來世得福已若是其大。此等隨喜,縱未能與清凈信解相應,亦須以殷重心聽受乃得;其缺乏誠懇恭敬者,必無如是功德也。 以上二段經意,諸譯皆另開一品;究實亦差別功德攝。文義無多,不妨附倂耳。。 論曰:一法之行,性相不妨並起。善真諦者,能獨顯性;惑俗諦者,卻惟溺相。如其不溺,則於塵相之中隱得妙性之用;不必大徹大悟而後然。然徹悟者力用強;不了者力用弱耳。佛說法華,法力熾盛;普及會眾;一心接受者,法流頓透心源;須臾之間,即起凈種。默契不疑,是謂凈信。加以隨喜,滋潤力生,種子更向開敷之路矣。能將經意宣之於口,思之於意,滋潤尤大;此讀誦講解之所以可貴也。受持者憑三密之力以堅其佛性;供養者仗增上之力以嚴其法相;實修密乘之人皆當知之。常途不曉此中差別功德,釋尊故對彌勒舉揚之。
推薦閱讀:
※有關《觀經四帖疏》版本差別之問答
※范冰冰與李冰冰命局差別
※老公與情夫之十大差別
※婚後男人女人情感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男女差別圖片集
TAG: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