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甲本道德經復原本】——筆記_第28頁_國學經緯_中醫村論壇
07-17
54(通行本第十章):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經文——譯文〗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達到修行中的魂魄守一抱元,離相才能做到;能不離而做到守一抱元嗎?注意:禪定,是離相的手段,到達一定深度,相自然歸無,也即意識不到有相。而不離就能守一抱元,這是色空不二的本事,可見老子修行已經達到絕頂高度。戴:值。〈禮-喪大記〉君纁戴六。「註」戴之言值也。營:治,這裡指修行。〈小雅〉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箋」營,治也。魄:字取通行本,帛書乙本字為左日右林)?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修行中,專氣,此身此心可以達到柔而不剛;能和無欲嬰兒一樣不用專氣就達到柔嗎。專:字取通行本,帛書乙本字為左米,右謖右半邊,且把田字換成凶字)?修除玄藍,能毋疵乎?(修行中,清除玄上的染色,能如玄本身那樣沒有瑕疵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熱愛民眾,以不殺建治邦國,需要有智慧;能不用智慧,也就是用「無知」,能做到這一切嗎?栝:音瓜。箭末尾扣弦處。栝國:無為治國,以不殺治國。知:通智)?天門啟闔,能為雌乎?(天地之門一開一闔,陰陽雌雄相反相成,能甘心為雌為弱嗎)?明白四達,能毋以為乎?(明白四達,這是有為;能明白四達同時又做到無為嗎)?生之畜之,(道生一切有無,養一切有無),生而弗有,(生而不有,也就是生而無生),長而弗宰,(是一切之長卻不主宰一切,也就是大而不大),是胃玄德。(這就是玄德)。 【筆記】一,本章核心:道最尊,德最貴。二,玄德。玄,道起用後,玄是道的代名詞。道生有和無。玄德:玄生有無,養有無,雖然生,但卻不有生,也就是無生;雖然有為,卻為而不恃,也就是無為;是一切之長,卻不知自主,也就是無我。也就是「弱者道之用」。玄德就是不得,就是無為。三,老子行的層次。第一問:「修行中,靈魂離萬象,才能值遇守一抱元。能不離,就做到守一抱元嗎」?能,歸玄能做到。抱一是修行中的極高境界,不是口頭功夫。遠離塵世喧囂,靜坐禪定,是基本修行方法。到高層次,都能達到抱一。也就是萬法歸一。這一,是心之空明,萬物沉寂,是無,不是玄,也就是說,在老子那裡還不是道。所以,老子提出一問:「無離」也就是不離開塵世喧囂,不靜坐,不禪定,能達到抱一嗎?實際來說,只要真正得道,不靜坐,不禪定,也是色空不二的,抱一守元的。顯見,老子達到了這個修行層次。第二問:「修行中,專氣,此身此心可以達到柔而不剛,能象無欲嬰兒那樣不用專氣就達到柔嗎」?能,歸玄能做到。氣行專一,可以達到柔,使身心雙亡,歸於虛無。柔也是修行中的境界。老子反問:不專氣能否達到柔呢?玄就是。果然得道,不專氣,也如處虛空,身心雙亡,達到柔。顯見,老子達到了這個修行層次。第三問:「修行中,玄如明鏡,洗除玄上的染色,能如玄本身那樣沒有瑕疵嗎」?能,歸玄能做到。玄無瑕疵。玄發揮作用,便是污染。清除玄之污染,就是「修除玄藍」。這和神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樣道理。「能如玄本身那樣沒有瑕疵」嗎?由此,能窺探到老子修行也達到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第四問:「熱愛民眾,以不殺建治邦國,需要有智慧;能不用智慧,也就是無知的話,能做到這一切嗎」?能,歸玄能做到。無知無欲,如同嬰孩,也即大智若愚。這樣無為才能歸還大道。歸還道,萬物歸根,歸無,還需要治理嗎?正是無為而無不為,天下大治了。從治理邦國角度說,這是用無知而不是用知,治理邦國,才有大得。從修行角度說,棄知絕學,是必經之路。老子說「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佛家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顯見,老子達到了這個修行層次。修行達到層次了,悟道了,才能反過來用道指導生活。第五問:「天地之門一開一闔,有了陰陽雌雄,能甘心守雌為弱嗎」?能,歸玄能做到。道發揮作用,以不得無為為德。和雄相比,雌為陰,陰主靜,主柔弱,代指無為。為雌,說穿了,就是守弱不爭,就是無為。在世事紅塵中變化中,守弱不爭,悟道的人就是這樣生活的。顯見,老子達到了這個修行層次。第六問:「明白四達,這是有為;你能明白四達中做到無為嗎」?能,歸玄能做到。回歸大道,看一切如同夢幻,一切有為都如同遊戲。到達這樣境界,才是為而不為,不為而為。達不到這樣境界,都是口頭功夫,行不來的。顯見,老子達到了這個修行層次。四,通行本問題: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1帛書本「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後人把戴字修改成載字,把毋字修改成無字。修改痕迹明顯可見。原本便通順無誤,又是沒有必要的修改。2帛書本「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後人加個如字,沒有必要。不加如字,也能理解的。3帛書本「修除玄藍,能毋疵乎」?後人修改成「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更是大錯了。意義完全不同了。4帛書本「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後人把栝字改寫成治字,是不懂栝字的深刻內涵所致。毋字改成無字,多此一舉。關鍵是「能毋以知乎」和「能毋以為乎」調換了位置,足以看到修改者的無知,和對經文的不理解。修改者儘力修改成駢文的意圖,更是處處可見了。5帛書本「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把啟改寫成開,沒有必要。6後人多出一句「為而弗恃」,算不上違背道德經原意。可是,當我們細讀原文,「生之畜之」,緊接著只能是一生一長兩句話隨在其後,生隨生字,長隨畜字,不多不少,正好。加上一句「為而弗恃」,可就多餘了。後人水平之低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國學寶典】兒童動畫版
※龍生九子
※朱元璋刪除了《孟子》原來是這個原因啊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讀《螽斯》:好家風,星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