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課題研究的一般過程
微型課題研究的一般過程
微型課題研究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研究準備、研究實施、研究結題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主要圍繞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並確定研究的課題,制訂研究計劃或研究方案,在實踐中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和具體辦法,梳理、積累研究的心得體會,呈現、展示研究成果,與同伴分享、應用研究成果等工作進行的。當然,三個階段以及每一項研究工作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往往是互相穿插或同時進行的。
在微型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學會在學習、總結、反思的基礎上選定研究的課題;二是學會檢索、研讀、應用文獻資料;三是學會制訂研究計劃或研究方案。
一、學會選擇研究課題
1.微型課題研究選題的意義。
在教育教學研究中,研究什麼和為什麼研究,往往是互為體現的。選擇、確定課題的過程就是確立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過程。選題是一切科學研究的起點。許多科學家對選題的重要性都有過精闢的論述。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一書中寫道:「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重,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美國貝爾研究所科學家莫頓說:「選題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選題就等於零。」
2.微型課題研究選題的要求
首先,選題必須符合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堅持正確的教育科研方向。要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思想和理念,要有利於全面、深入地推進素質教育。
第二,選題要有科學依據。選定的問題在指導思想和立論上沒有科學性的錯誤;課題產生於實踐,有一定的針對性;選題有一定的教育科學理論基礎,符合教育科學的基本原理和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規律。
第三,選題必須以校為本。微型課題研究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面臨的實際問題為指向。它關注的不是宏觀層面的一般問題,而是中小學管理者以及教師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以校為本意味著微型課題研究的選題不能遊離於課堂之外,不能脫離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實際。
第四,選題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大處著眼」是指選題時立意要高、範圍要廣、視野要開闊,要從當代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出發,「從全部總和」、「從聯繫中去把握事實。」儘可能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被普遍關注而有爭論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小處入手」是指選題要貼近實際,要圍繞學科、立足課堂來找問題,要選自己熟悉的、有經驗的、感興趣的,有條件解決的問題。要做到「真、小、實」;避免「假、大、空」。總之,選題立意要高,起點要低;範圍要大,問題要小。
3、微型課題研究選題的過程
選題的過程,是反思、總結、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一個好課題的產生需要經過嚴密的思維過程和實踐活動才能定下來。這一過程大體是:
第一,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放到素質教育和新課標要求的框架中來反思,並依據實踐經驗梳理出存在的問題;
第二,對梳理出來的問題進行篩選,把最重要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找出來,並提出初步的研究課題構想;
第三,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論證,確定這個問題是不是真問題,是不是科學,是不是有意義、有價值;
第四,採取多種方法,廣泛查閱、學習與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弄清楚這個問題有沒有人研究過,以及研究的現狀;
第五,根據主、客觀條件形成具體、明確的研究課題。
4.選題要有三種意識
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並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微型課題,研究者要有三種意識。
首先,要有學習意識,一個好的微型課題的確定,意味著研究者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論基礎和學術素養,也說明研究者對教育問題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一線教師一般是在教育制度、管理體制和課程教材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進行工作的,絕大多數人沒有機會參與制度、體制、課程的規劃和改革決策,再加上理論基礎薄弱,學術視野和研究範疇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使得廣大教師對教育問題和教育矛盾缺泛深刻的認識與準確的判斷。怎麼辦?只有加強學習,通過對教育理論、教育政策、教育科研方法等知識的學習,來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提高認識水平,提高對教育實踐認識能力和把握能力。學習會讓我們的教育實踐從沒有問題到有問題;會讓我們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表面問題深入到本質問題;從認識老問題到發現新問題會;讓我們了解到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情況與動向。總之,學習會使問題更清晰,會讓選題更準確。
其次,要有以反思意識。「反思」源於西方哲學家的論述,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內省活動。教師的反思是對自己既往教育行為的內省和審視。反思是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綱要(試行)》中指出:「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教師獲得關於教育對象、教育情境以及各種教育信息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反思的作用就在於能喚起教師對教育生活中真實問題的關注,是教師走向研究者、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一步。反思與問題同在,只有教師以反思的姿態來審視、剖析、評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時,才能發現問題,才會嘗試去求證和解決問題。具有反思意識、善於反思的教師,才會對日常工作產生疑問和困惑,也才能從這些疑問和困惑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第三,要有問題意識。任何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研究的第一步。哲學家波爾提出:「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終於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大量新問題的問題。」但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教師面對教育現象和規律,研究工作並不會自然發生。就像農民面對耕耘勞作的泥土,並不會研究「土壤」一樣。這是因為教育的現象和規律作為純粹的客觀存在,不會自己地進入教師的大腦成為思維作用的對象;只有當教師意識到教育的現象和規律的存在,並提出了「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等問題後,才能去關注和研究這些問題。因此,教師有沒有問題意識;是能不能發現並提出問題的關鍵。問題意識包含這樣一些要點:這是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有意義嗎?這個問題能解決嗎?問題意識是教師認識教育、發現並提出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的意向和能力,它是教師在教育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以教育科學素養和經驗為基礎逐步形成的。
二、學會查閱文獻資料
查閱、研讀文獻資料是教育科研的一項重要活動,它貫穿研究的全過程,微型課題研究也不例外,文獻不僅為微型課題研究的選題提供了依據,它還關係到研究的速度、質量和成果。
1.為什麼要查閱、研讀文獻資料
首先,文獻資料可以為我們提供研究思路。在科學史上,任何一項研究、創造和發現,都是在總結、學習和借鑒前人和他人成就的基礎上取得新的成就的。正如科學家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做課題,實際上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研究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研究的前期,我們要通過查閱研讀文獻資料,來了解你所研究的問題別人有沒有研究過?如果已經有人做了這方面的研究,那麼,他們究竟有沒有解決問題?解決了多少?他們是從哪個角度去研究的?用的什麼方法?他們的研究還存在哪些問題?弄明白這些問題,可以為自己確定的研究內容、方法、步驟提供正反兩個方面的啟示,可以知道自己的研究應起於何處,又終於何處,這對明確研究思路、制訂研究計劃、規範研究過程都大有裨益,從而避免少走與不走彎路。
其次,文獻資料可以為我們提供研究的理論證據。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針對研究的問題,我們會提出一些新的觀念、新的設想,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而這些新思想、新觀念、新策略和新方法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它的確立必須有科學的證據或通過實踐來檢驗。而現有文獻資料中的理論、思想觀念、結論、數據等都可以作為證據來使用。查閱、研讀文獻資料實際上也是為自己的研究尋找證據。
第三,文獻資料可以為我們提供研究的方法。無論哪一種類型的教育科研活動,都具有自覺性、組織性、繼承性、創造性和探索性的特點。而這些特點都要靠一定的研究方法來實現。實踐證明,對研究方法了解掌握熟悉的程度,是影響微型課題研究成效的關鍵,對大多數一線教師而言,不懂研究方法,是制約研究水平提高的瓶頸。而研究方法主要來源於文獻資料。
2.文獻資料的來源與類型
文獻原是指用文字記載形式保存下來的有價值的圖書資料,現在泛指一切記錄知識或保存信息的、有參考價值的媒體。
教育文獻資料的來源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級各類學校、各種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圖書館、出版社、計算機網站等等。從信息源看,可以把文獻資料的來源分為以學校、圖書館、學術團體為主體的機構源;以教育管理、教學、研究人員等為主體人員源;以圖書、光碟、磁碟、電影、電視等為主體的物體源。
從文獻資料的形態看,可以分為印刷型、視聽型和機讀型。
(1)印刷型:以紙張為載體,以文字表達內容為主體保存信息的文獻資料。如圖書、報刊、雜誌等。
(2)視聽型:以聲頻、視頻等載體保存記錄信息的文獻資料,也稱「視聽資料」或「音像資料」。主要有電影、影視,錄音、錄像等,幻燈片、唱片等。
(3)機讀型:以磁碟、光碟等媒介來記錄、保存,通過計算機來閱讀的文獻資料,也稱「網路資料」。
從文獻資料、形成的過程看,可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
(1)一次文獻:主要是指研究報告、實驗報告、研究論文、會議記錄、統計報表等未經加工過的原始文獻。一次文獻是原創的、離事實最近的,也是最有參考價值的文獻資料。
(2)二次文獻:是在整理、提煉、加工一次文獻基礎上形成的文摘、書目、索引等。二次文獻比原始文獻資料條理化、系統化。
(3)三次文獻:是在對一、二次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主題評述、研究綜述、動態報告等參改資料。三次文獻專題性強、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便於研究者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到某一問題的研究情況。
3.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過程和要求
(1)查閱文獻資料的基本方法
順查法,即根據時序和內容由遠到近,由舊到新的順序查找。
逆查法,與順查法相反,按由近到遠,由新到舊的順序查找。
跟蹤法,又稱引文查找法。是從已掌握的文獻中所列的引用、附錄的參考文獻資料為線索,查找有關研究主題的資料。
(2)查閱文獻資料的過程
查閱文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首先,要根據研究的方向和要求,確定所需文獻資料的主題和範圍。一般來說,研究的問題越明確、越具體,查閱文獻資料的針對性就越強。其次,要明確從哪兒查?怎麼查?目前,一線教師因掌握的信息源很有限,開展研究時,要儘可能從更大的範圍內去查閱文獻資料。找到信息源後要確定查找的方法。通常情況下,查閱文獻的方法都是綜合運用的。第三,對搜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篩選和加工,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剔除重複的、過時的、不適用的材料,保留那些與研究有關的、完整、全面、正確的文獻資料。如果材料較多的話,要編目錄、分類裝訂。
(3)查閱文獻資料的要求
首先,查閱儘可能全面些,既要搜集與自己觀點相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那些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甚至相對的資料。這樣有助於對問題全面、深入地了解。
通過認真研讀文獻資料,要基本掌握自己所研究的問題,已經產生了哪些思想觀念、有哪些分歧意見、有哪些代表人物等等。
其次,要善於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積累資料。要養成學習的好習慣,通過記讀書筆記、編製文獻卡片,收集剪報、撰寫綜述等方式建立個人資料庫。
第三,要勤于思考,對搜集到文獻資料不能只是引用和借鑒,要進行比較、分析、聯想和遷移,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觀念。
三、學會制訂研究計劃
在課題研究的方向和內容確定後,就要著手制訂研究計劃。制訂研究計劃,是整個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它不僅影響到研究工作的效率,而且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制訂研究計劃時,首先要明確研究的目的。所謂目的,是指人們做一件事想要達到的境地和結果。教育科研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實踐活動,離開了目的,就不可能開展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動。因此,中小學教師開展微型課題研究首先要明確為什麼要開展這項研究,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只有這樣,研究才會有目標,才會有動力。沒有目的的研究,好比一個趕路的人沒有目的地,不知所歸,這種盲目的研究行為最終必然徒勞無功。
就總體而言,微型課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減負增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了探索中小學教育中的未知領域,為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行動策略。但具體到某項課題來說,研究目的就不能這麼寬泛和籠統,因為教育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因人、因內容、因具體情況而異,一線教師開展微型課題研究是圍繞學科、立足課堂,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那麼,要解決一個什麼的問題以及解決這個問題想達到什麼樣的效果,要具體而確定。例如《初中語文閱讀課教學設計的研究》的主持人在研究計劃中,就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目的:「通過對初中語文閱讀課教學設計方法的研究,創新閱讀課教學形式,培養學生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高閱讀質量,更好地利用朗讀、默讀和誦讀等手段,加強閱讀的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一套有利於提高初中生閱讀興趣、語文素養,以及審美、創新能力的教學案和課堂教學形式。」再如,
在微型課題研究中,我們發現老師們在制訂研究計劃時,往往套用省、市規劃課題研究方案的寫作格式,突出研究的起因,概念的界定和理論依據等程式化的內容,而對自己研究的或要解決問題的目的卻不甚明白,有的老師把研究的內容當成了研究的目的,使研究工作失去了方向,導致整個研究過程沒有中心,散而亂,造成研究低效甚至無效。
研究計劃不僅在於把研究目的、思路具體化,也是研究工作整體的規劃圖和研究實施過程的路線圖。作為規劃圖,研究計劃要交待清楚研究的整體思路、研究過程的框架、研究工作的布局、研究成果的預設等。而作為路線圖,每一步做什麼?誰去做?什麼時候做?要達到什麼效果?如何評價等等都要具體明確。研究計劃制訂愈周密詳細、愈切實可行,就愈可以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從而使研究工作能有序地開展,並取得預期的效果。
微型課題研究計劃不同於申報表,與省、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申報評審書也有很大的區別。申報表和申報評審書作為申報方案是供課題申請用的,它們只是研究設計的大體思路和研究過程的大體框架,而研究計劃是供研究工作實施用的,它在要求、內容、格式上都必須具體、詳實。為了便於研究工作的操作實施,每一階段都應制訂研究計劃。計劃確立以後,就成為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反思和調節研究行為的主要依據和主要手段,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作一些微調,但不宜作大的改動。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研究中,既要避免「有研究無計劃」也要避免「有計劃無研究」,沒有計劃的研究是盲目的、無序的、低效甚至無效的;同樣,制訂了計劃,但不能很好地實施,計劃只是一個物化的文本,只是一種擺設,沒有成為指引研究的藍圖,這樣的「研究」也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制訂研究計劃既要考慮課題研究的具體要求,又要緊密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從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形式看,微型課題研究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實為一體,因而,研究計劃和教育教學計劃要相互融合。離開了教學,微型課題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失去了依靠和支撐;離開了研究,經驗性的教學實踐還會在「老調重彈」中「濤聲依舊」,還會用應試的「舊船票」登課改的「新客船」,還會靠日光加燈光搞拼耗。只有堅持把教學與研究融為一體,在做中研、研中做,才能避免「有研究無計劃」或「有計劃無研究」。
四、選擇好研究的對象
在實施研究階段,研究者往往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是不懂得如何選擇具體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對象;二是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不知道把研究的課題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研究內容。從而影響了研究的成效。
1.為什麼要抽取研究樣本。
在選題時,我們已明確了研究的對象,但課題里的「對象」還只是研究對象的範圍,或者說是研究對象的總體、母體、全域,而不是具體的研究對象。微型課題研究的對象只是某個部分,而不是選題時所著眼的某個整體。例如,「農村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問題及對策研究」,這個微型課題研究的對象是「小學生」,儘管範圍限定在農村,但「農村小學生」依然是一個範圍很大的總體,2007年僅如皋市農村小學生就有7萬多名,很顯然,限於研究者的時間、精力和物力,要對上萬名農村小學生進行逐一研究後得出結論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只能從「農村小學生」這個總體中抽取部分學校的小學生作為樣本來進行研究,這也就是科學研究中常說的抽樣。許多研究方法如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等都需要進行抽樣。由於抽樣減少了研究的對象,不僅節約了人力、物力,也使研究工作易於進行,減少過失誤差。
2.抽樣的要求
抽取研究樣本,首先要考慮研究總體的範圍,要明確總體內涵和外延的界限。比如,「初中生語文預習低效改進策略的研究」,研究的總體就是所有初中生;「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能力培養方法的研究」,研究的總體就是所有的小學1-3年級的學生;「職高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研究」,研究的總體就是所有的職業高中數學學困生。抽取樣本必須在總體的範圍內,如果研究的總體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只能選擇小學1-3年級的學生作為樣本,而不能選擇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研究的結果也只能在這個範圍內應用和推廣。
其次,選取的研究樣本要有代表性,被抽取的對象在性別、年齡、年級、學業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要與總體基本保持相同的結構和比例。抽樣時,要儘可能使每個被抽取的個體具有均等的機會,不能主觀地去選擇,儘可能保持樣本的客觀性。
如果研究的目的是針對的特殊對象,那抽樣也只能在特定的範圍內進行,而不能在一般的對象中抽樣。例如前面提到的「職高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研究」,「職高數學學困生」是一個特殊的總體,研究樣本只能在這個特殊的總體里抽取。當然,這裡必須對「數學學困生」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同樣,抽取的樣本在性質和特點上也要與這個特殊的總體相一致。
第三,樣本的數量要合理,樣本的數量太大會增加統計分析的難度,不利於研究工作,數量太小又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因此,樣本數量的大小要符合抽樣研究的標準(見表一)。
表1一1: 從給定的總體確定樣本大小一覽表
N |
S |
N |
S |
N |
S |
10 |
10 |
220 |
140 |
1200 |
291 |
15 |
14 |
230 |
144 |
1300 |
297 |
20 |
19 |
240 |
148 |
1400 |
302 |
25 |
24 |
250 |
152 |
1500 |
306 |
30 |
28 |
260 |
155 |
1600 |
310 |
35 |
32 |
270 |
159 |
1700 |
313 |
40 |
36 |
280 |
162 |
1800 |
317 |
45 |
40 |
290 |
165 |
1900 |
320 |
50 |
44 |
300 |
169 |
2000 |
322 |
55 |
48 |
320 |
175 |
2200 |
327 |
60 |
52 |
340 |
181 |
2400 |
331 |
65 |
56 |
360 |
186 |
2600 |
335 |
70 |
59 |
380 |
191 |
2800 |
338 |
75 |
63 |
400 |
196 |
3000 |
341 |
80 |
66 |
420 |
201 |
3500 |
346 |
85 |
70 |
440 |
205 |
4000 |
351 |
90 |
73 |
460 |
210 |
4500 |
354 |
95 |
76 |
480 |
214 |
5000 |
357 |
100 |
80 |
500 |
217 |
6000 |
361 |
110 |
86 |
550 |
226 |
7000 |
364 |
120 |
92 |
600 |
234 |
8000 |
367 |
130 |
97 |
650 |
242 |
9000 |
368 |
140 |
103 |
700 |
248 |
10000 |
370 |
150 |
108 |
750 |
254 |
15000 |
375 |
160 |
113 |
800 |
260 |
20000 |
377 |
170 |
118 |
850 |
265 |
30000 |
379 |
180 |
123 |
900 |
269 |
40000 |
380 |
]90 |
127 |
950 |
274 |
50000 |
381 |
200 |
132 |
1000 |
278 |
75000 |
382 |
210 |
136 |
1100 |
285 |
1000000 |
384 |
注 N:總體大小 S:樣本大小
3.抽樣的方法
抽樣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①單純隨機抽樣,如抽籤或抓鬮,其中每一個個體被抽到的機會在理論上是相等的;②機械抽樣,將每個個體按一定的順序排序編號,然後根據需抽取樣本的多少、依一定的距離進行抽樣;③分層抽樣,將全部個體依據某種標準分類,再從每一類層中按簡單隨機抽樣法抽樣;④整群抽樣,即以集體為對象的抽樣方法,對抽出的集體所包含的全部個體逐一進行調查。一般而言,分層抽樣的效果較好。
五、落實好研究的內容
在選題階段確定的研究「內容」,還只是一個需要研究的「主題」,這個「主題」只是表明了我們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目標。在微型課題實施研究階段,落實研究內容時容易出現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二是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三是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相對研究課題來說,研究內容要更具體、明確,並且一個課題要通過幾方面的研究內容來實現,他們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如何把籠統的研究主題(課題)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研究內容,是研究實施階段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沒有具體的研究內容整個研究就無從下手。
根據微型課題研究的目的和特點,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確定研究的內容:一是問題的現狀與歸因;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研究問題的現狀是解決「是什麼」的問題,這是整個研究的基礎;歸因研究是追問這個問題是怎麼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類型和特點,是解決「為什麼」的問題,歸因研究是為了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抓手」,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這是課題研究的重點。如課題「初中生語文預習低效改進策略的研究」,其擬定的研究內容和重點應該為:
1.初中生語文預習低效的現狀。
2.初中生語文預習低效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3.初中生語文預習低效的問題及其分類。
4.提高初中生語文預習效率的策略及操作方法。
其中第4是本課題的研究重點。
再如「初一年級數學分層遞進教學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根據它的假設,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化為6個比較具體問題加以研究:
1.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分層的依據,建立分層方法和措施,使之與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形成最佳結構。
2.探索分層遞進教學和分層學習指導的數學教學形式,使之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形成最佳結合點。
3.探索將分層教學以及學生學習差異資源轉化為學習動力的可能性。
4.分層遞進教學對提高不同層次學生數學學業水平的作用。
5.分層遞進教學對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作用。
6.構建初一年級數學分層遞進教學評價體系,使教學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要求。
研究的內容的多少與課題的大小有關,課題愈大研究的內容也就愈多。微型課題研究不宜也不需要有太多的研究內容。
六、選擇和掌握好研究方法
1.為什麼要掌握研究方法
我國古代把量度方形的方法稱之為方法,把量度圓形的方法稱為圓法,後來合稱為方法。在西方,「方法」是從「沿著」「道路」演化而來的,意思是沿著正確的道路運動,後來逐步演化為科學研究的方式和手段。方法是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選擇與研究內容相匹配的方法是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環。微型課題研究是一種相對系統的認識與實踐活動,研究的過程就是研究者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離開了方法的掌握這一前提,老師們的研究就可能陷入無研究的泥潭之中,重蹈經驗性實踐活動的覆轍,試想一下,沒有方法的「研究」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研究」。
一線教師經常出現「有研究無方法」的現象,儘管在研究計劃和研究方案中羅列了不少研究方法,可「研究」時並沒有應用這些方法去「研究」,這些老師對所研究問題的了解、分析和判斷,有的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有的是主觀臆測或猜想,有的就跟著感覺走。微型課題是一種切口小,周期短,操作簡便的應用性研究。操作簡便包涵了研究方法的簡便,也就是說運用方法的要求沒有大課題或專業研究那樣嚴格和複雜,但不是說微型課題研究不要方法。既然是科學研究,就必須用科學的思想來指導,用科學的理論來引領,用科學的方法來操作。簡便不是隨便,放低對方法運用的要求,不是放棄對方法的掌握和應用。
方法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沒有方法就沒有研究,沒有科學的方法就沒有科學的研究,沒有研究方法,研究只能是一種盲目的活動。
2.怎麼選擇研究方法
研究內容決定了研究方法,也就是說不同的研究的內容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並不是一對一的關係,有的研究內容可以或需要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我們只能根據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從不同角度選擇研究方法。選擇研究方法的一般依據是:一是根據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二是根據研究對象確定方法;三是根據課題研究的延續方向確定方法;四是根據研究所用的技術手段選擇研究方法
例如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方式的研究」。這個課題研究的「抓手」是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方式」,整個研究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要研究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方式」的現狀,即目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有哪些方式。這就需要用文獻研究法,要圍繞主題檢索,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並對文獻資料所呈現的「課堂教學設計方式」進行分析、歸納、梳理,形成研究綜述。第二階段要對研究綜述進行提煉加工,進行再創作,在綜合他人思想觀念、理論和實踐的基楚上,結合自己課題和實際工作中要解決的問題,形成自己的觀念和設計方式。為了使掌握的信息更豐富、更可靠,在進行文獻研究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主題調查研究。
再如對「高中生數學課堂識記失敗的原因及教學對策研究」。這個課題里「高中生數學課堂識記失敗的原因」不能靠經驗判斷和主觀臆斷,需要通過課堂觀察和調查獲得造成「識記失敗」的「原因」或影響「識記失敗」的主客觀因素。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決定了研究的成敗。如果通過觀察、調查所獲得的信息是基本準確的,那麼,這些信息就可以成為制訂改進工作對策的依據,否則就是無用的。由此可見,如果不能掌握和運用調查法、觀察法,這個課題就無法研究下去。
3.研究方法的類型
從具體應用的角度看,微型課題研究的方法一般有文獻研究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等等。但方法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也是研究的思想、科學和哲學基礎,因此,研究者也要學一點哲學、邏輯學和系統科學等關於方法論的知識,這樣有助於研究工作的開展。
七、積累經驗體會
所謂積累,是指老師在研究的過程中對研究經驗、心得體會的梳理。有些老師的微型課題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過程,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做了很多具體的工作,有一定的效果,卻沒有多少能反映研究過程和研究效果的資料。
在研究中,研究者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學習,對問題的調查、分析,與他人的交流碰撞,通過總結反思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認識,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及時將這些思想認識和心得體會加以梳理,是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這些內容不僅反映了研究過程的思路、程序、內容、方法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做了什麼?做得怎麼樣?
記錄、梳理研究心得體會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建議老師們記研究日記或周記,把研究中成功的事例、不成功的事例、學習心得、研究感悟、對研究對象的觀察與實驗等都記錄下來。研究日記不同於生活日記,記錄時要有中心和主題,不是遇到什麼就記什麼,要把研究工作進行分類,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記錄。比如,圍繞文獻資料學習,研究案例,觀察、調查研究對象等,都可以記主題日記。這樣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研究資料,也可以不斷反省自己的研究行為,反省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而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思想。記研究日記,會讓我們在忙碌、繁雜的日常工作中有一個思考的時間。「思想是在學習和相互交流中生成的,是在思考中提升和發展的,是在寫作中得到梳理的。」研究日記也是我們撰寫研究論文的素材,當你圍繞一個主題記到一定的時候,一篇文章所需要的資料也就齊備了。有的老師寫文章時,總是無話可說,就是因為平時沒有積累。
除了記研究日記外,還要認真撰寫教學案設計稿,聽、評課稿、教育教學案例,教育故事、經驗總結、調查報告等。總之,在研究中要想有積累、有收穫,就要勤動手。
八、規範研究行為
微型課題研究是一種規模較小的研究形式,教師既可以組建一個二——三人的小組開展研究,也可以一個人單獨進行研究。但不管是建立課題組也好,還是一個人研究也好,都必須根據教育科學研究的要求來規範我們的研究過程,約束我們的研究行為,沒有嚴格的、規範的研究行為作保障,課題研究難以取得預期的成效。
1.嚴格執行課題研究計劃,確定課題研究的步驟。根據研究計劃合理安排課題研究的時間和順序,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周、本月工作的日程安排等等。
2.課題組分工明確,職責清楚。儘管微型課題研究的規模小,課題組的成員不多,但一旦建立了課題組,就必須分工明確,做什麼、怎麼做、什麼時候做、誰做、要達到什麼要求、如何考核評價等,都要明確具體。主持人要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討論研究計劃和方案,領會其精神實質,認清研究的目標,熟悉、掌握研究的步驟和方法,明確自己的任務和操作要領。
3.建立研究台帳或研究手冊。研究台帳或研究手冊是理清研究思路、計劃階段研究工作、記錄研究過程的重要手段。通過研究台帳或研究手冊記錄課題研究的大事,課題研究工作安排,課題研究工作會議、培訓、交流、考察學習的內容,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研究檔案資料等等。為執行計劃、調控過程、提高效率提供依據。同時,也為積累完整的研究資料打下了基礎。
4.定期檢查、總結、交流。為了掌握課題研究的進度,調控研究過程,要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總結交流,檢查是否認真執行了計劃,研究到了哪一步,解決了哪些問題,有了哪些效果,資料收集是否完整、保存是否完好,下一階段的工作做什麼等等。如果是個人單獨進行的研究,也要進行自查自糾。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要有計劃地通過書面報告、座談交流、現場會議等形式展示階段性的研究情況和研究成果,課題研究者既要作出書面的階段研究情況報告;又要在課題組成員座談會上介紹研究情況、聽取大家的意見。同時,還要通過聽研究課、觀摩研究活動、觀看影像記錄、參觀實物展覽等活動來開展評估和交流。
5.要善於合作交流。
微型課題研究涉及的面雖小,但要做成功離不開學校領導、同組老師以及學生的支持,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理論、實踐的指導,更需要一個研討、合作的氛圍。因此,我們要主動去和領導、同伴、學生交流、溝通,儘可能得到他們的幫助和支持。他們的建議,有助於我們的研究工作更完善、更有效,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搞課題研究需要群策群力。同時,微型課題研究也離不開專家的引領。課題最終是否成功,最現實的是你做的課題能否結題,能否得到專家的認可。因此,做課題還要多向專家請教,多與教科研人員溝通,儘可能得到他們的指點,使研究的課題更具有嚴密性、科學性。當然,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儘管我們提倡融研於教,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開展研究,但平時肯定要花時間充電、補課,回家要看看書、寫寫文章。因此,要取得家人的理解。
6.收集保存好研究資料。
收集保存研究資料是老師們最容易疏忽的工作。那麼,在研究中,老師們要注意收集保存哪些資料呢?
從資料的內容來分,我們可以把研究資料分為:理論資料,這類資料主要是研究者圍繞課題研究搜集、整理的文獻資料。方法類資料,是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方法,以及操作案例等。事例類資料,是研究過程中的調查分析、數據統計、案例等能說明研究效果的材料。實物類資料,包括會議、活動照片、課堂實錄、課件、獲獎證書、師生作品等等。
從資料的特點看,我們還可以分為:基礎性資料(我也把它稱為原始資料),包括下載、複印文章、文摘等理論資料,以及國家、市教育局、學校有關的政策、法規、文件等政策性的資料。過程性資料,包括微型課題研究的申報表、研究計劃或研究方案、研究目標責任書、教學案設計、調查觀察記錄、研究日記、會議及研討活動記錄、接受培訓及考察學習的材料、學生作業、有關試卷、圖片等與研究過程有關的所有資料。結果性資料,包括調查、觀察、報告,工作小結,研究課課例、實錄,研究報告,隨筆、論文,經驗總結,師生作品,課件,結題鑒定意見等能反映研究效果的材料。
收集資料的工作不能等到結題的時候再做,平時就要注意積累,有些原始資料一旦丟失了就很難找到。為了使資料充實、完整,並有助於研究工作的開展,除平時注意積累外,還可以開展主題調查,進行專題收集。比如: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問題及對策研究。我們可以通過檢索、查閱文獻資料,專門搜集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有哪些問題,同時,通過問卷、個別訪談、座談、日常觀察等方式調查、了解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有哪些問題,從而形成專題資料。
推薦閱讀:
※一句話經典語錄:偷一個人的主意是剽竊,偷很多人的主意就是研究
※右弼星研究
※我群意識的建構與解構——「華夏邊緣」論述與回族族群性研究
※經濟學研究的工具理性及其邊界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研究(趙太極)
TAG: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