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兄弟參加制試一人第三、一人第四,歐陽修為何欣喜若狂

參加完禮部試不久,蘇軾母親程氏卒。蘇軾兄弟「倉惶返蜀」,為母親守孝。

三年期滿,蘇軾兄弟重返汴梁,歐陽修薦舉蘇軾應「材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繼續為他的仕進前途保駕護航。

制舉又稱特科、賢良科,它與漢唐所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科有繼承關係。是宋代選拔特殊人才的科目,往往下詔求薦,帶有察舉制的特徵。但其錄取人數少,其考試內容與考試方法與進士、諸科大為不同,被錄取者多獲重用。

宋代設置制舉的目的是為了選拔那些文史知識淵博,而不擅長詩賦章句,或不屑於應詩賦考試的士人。其考試題目不但要求應試者有良好的文學素養,而且須靈活運用經史故事分析歷史上或者現實中的社會實際問題,以便為統治者提供借鑒與參考。

在得到薦舉後,等於通過了初審;接下來是進京城參加「閣試」。考試論六首,要求一天完成,不得少於3000字;閣試合格者,方有幸參加御試。考試的辦法與進士諸科相同,為防作弊,也須糊名、謄錄。

歐陽修正是深知蘇軾所學雜蕪,而且不讀死書,懂得活學活用,所以薦舉他參加制舉。而且在《舉蘇軾應制科狀》中信誓旦旦道:「如果我保舉的人不合格,臣甘願承擔法律責任!」

嘉祐六年,蘇軾兄弟參加制舉的的六論題目分別為「王者不治夷狄論」(出自《春秋-公羊傳》《隱公二年》何休注)、「劉愷丁鴻孰賢論」(出自《後漢書-丁鴻、齊愷傳》)、「禮義信足以成德論(出自《論語-子路》包咸注)」、「形勢不如德論」(出自《史記-吳起傳》贊)、「禮以養人為本論」(出自《漢書-禮樂志》)、「既醉備五福論」(出自《詩經-大雅-既醉》鄭玄箋注)。

制舉所出策題多出自經史,在答題時,應試者必須確切知道論題的出處並引出相關的上下原文,方為「通」;在此基礎上擺事實、說道理,然後做文、理兼顧的論述。四「通」以上方為合格。據司馬光《司馬溫公集》載,蘇軾兄弟二人應制舉,蘇軾不知《形勢不如德論》出處,蘇轍不知《禮義信足以成德》出處。飽讀詩書的蘇軾兄弟如此,其他人的情況不問可知。

經過仁宗御試,蘇軾入三等,蘇轍入四等。消息一出,歐陽修喜不自禁道:「蘇軾昆仲連名並中,自前未有。盛事!盛事!」

南宋詞人呂本中贊蘇軾道:「自古以來語文章之妙,廣備眾體,出奇無窮者,唯東坡一人。」明人宋濂也曾道:「(文)自秦漢以來莫盛於宋,宋之文莫盛於蘇氏」;

宋代制舉御試的結果分為五等,但一二等從不授人,以示其要求之高,因此第三等便是最高等,它相當於進士科第一名;第四等相當於進士科第二三名。由於制舉考試難度大,要求高,兩宋三百餘年間僅錄取40人。蘇軾兄弟就佔了兩個名額,確是前無古人、後乏來者之異事。

自宋置制舉以來,入三等者,只有蘇軾及吳育二人而已。蘇軾策卷做的「文義粲然」,被擢為第一是名至實歸。

據宋人筆記《師友談記》載,「初赴制舉之召到都下,是時同召試者甚多」。時任宰執的韓琦無意間的一句話,卻令許多人放棄了應制舉:「相國韓魏公語客曰:『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這番話如長了翅膀一樣在京師中傳播,與文名遠播的蘇軾兄弟同赴制舉,無異於陪太子讀書,眾人聽了深以為然,於是十有八九沒有參加這次制試(「於是不試而去者,十蓋八九矣。」)。選擇棄權,無疑是明智之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獅子兄弟爬樹打鬧
「你兄弟太牛逼」「沒事,反正我也牛逼」
天機星坐守十二宮——兄弟宮
兄弟章?夫婦章
雍正有多狠?違背康熙善待兄弟的遺訓,對兄弟們趕盡殺絕

TAG:蘇軾 | 兄弟 | 歐陽修 | 修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