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述:中國文化有關「水」的人生哲學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徐子,也可以說是孟子的一個學生,有一次問孟子說:孔子經常讚歎水,水呀水呀的!水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孔子這麼喜歡說水?

其實不但孔子喜歡水,老子也喜歡水,如果徹底研究起水與哲人聖人來,也是一個專題。佛也喜歡水,經常以大海來比喻水。中國的諸子百家也有很多人都喜歡水,把古今中外的人,對水的觀念集合起來,大可以寫一篇「水的哲學」。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於是孟子替孔子做了解釋:水從源頭不絕地滾滾而來,白天也流,夜晚也流,永遠不斷地流,千秋流到萬世,永遠都在流。它流啊流,流到了一處窪地,成潭,成澤,成湖,流滿了以後,才又會向下衝過去。正如人之求學,慢慢的學,在學的時候,不要出鋒頭,等到力量充實了,一衝就過去了,這就是水的哲學。

衝出去了,放之於四海,成為浩瀚的局面,淵遠而流長。所以人要效法水的淵遠流長,有所本,有根源,永遠用不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是孔子讚歎水的精神所在。

這是孟子替孔子做的解說。實際上,孟子說了這許多話,文章也寫得好,話也講得厲害。俗話說:「滿灌水都不響,半罐水響叮噹」,孟子接下去也是說半罐水響叮噹的人和事。他說,孔子喜歡水,是教我們要有本,「有本者如是」,要淵遠而流長。人如無本,就如夏季七八月間,乾旱得厲害,但一會兒下一陣大雨,水便來得很多,連水溝里都滿了;可是沒有多久,水就幹了。所以一個人,沒有很好的學問,虛名超過了真本事,那就是半罐水響叮噹了。就如一個人不是百萬富翁,而一般人卻說他是千萬富翁,虛名超過了他實有的財富。當他虧本,要向人家借錢時,借不到就倒閉了。這就是「聲聞過情」,虛名超過了常情或實情,也是曾說過的「不虞之譽」。

有時別人所恭維出來的「名」是假的,恭維你的人,常會突然之間,說出來連影子也沒有的恭維話。但是到了自己倒霉的時候,恭維你的人,也會連影子也沒有的事,都罵了出來。所以一般的人都是聲聞過人。古諺說:「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在鄉下就可看到這種情形。村子裡有一條狗,看到一個小小的影子,就叫了起來;村子裡其他的狗,連影子也沒有看見,只聽到一聲狗叫,於是都跟著亂叫起來,結果全村的狗,都在亂吠。

所以社會群眾心理,有時候也是盲目的,只有大智慧、大修養的人,才看透了這些人生的道理。他們會向孟子說的「聲聞過情,君子恥之」那樣,不會虛而不實。

說到這裡,想起幾十年前,我在四川大學哲學研討會上課,講佛學的時候。那時的大學生,和現在的不同,他們很會問難。那一次是在成都的望江樓,和那些年輕學生們一起談禪宗的問題,我告訴他們,如果真了解禪宗的道理,「別無一法」。其中有一位同學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我說:「當然,任何一法,都可以說盡三藏十二部。」那位同學一指望江樓外的水說:「你說此法。」我說:「水也包括了小乘道、大乘道,三藏十二部、六度。」他說:「請詳述之。」

幾十年前的大學生,穿一件長袍,冬天頸上圍一條圍巾,手往口袋裡一放,說起話來,偶爾還會搖頭晃腦一下;所用的語彙,往往離不開「之乎者也」。他們高興的時候,會大叫「快哉快哉」,不像現在的大學生說「好棒啊」。

我說:你看那個流水,「到江送客棹(zhào),出岳潤民田」,這就是布施波羅密;流水不受死屍,不接受髒的東西,死貓、死狗、死老鼠,丟到流水中,一定把它浮起來,就是持戒波羅密;放一塊石頭在流水中間,水不生氣,只轉一個灣,還是往前流去,這是忍辱波羅密;水永遠不斷地向前流,是精進波羅密;流水到一個地方,清澈見底,此為禪定波羅密;但每一個浪頭,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卻不同的,不斷不常,就是般若(智慧)波羅密。所以當然具足六度。他們聽了,熱烈鼓掌。

我這是用佛法來解釋孔子為什麼欣賞水,其實用道家或其他各家都可以來解釋。孟子替孔子解釋水,是站在孔子的立場,說水是仁慈的、正義的這個觀點。

如果站在道家的立場,老子的解釋又不一樣。老子教我們學水,他教我們學「下流」。怎麼個學「下流」?就是學大海一樣,一切水流下來進入大海,海也就容納一切;能容納一切,才能成其偉大。所以老子教我們學「下流」,不要學「上流」,上流源頭最高處,只有一滴水;學下流即是謙虛,人一謙虛,就越來越偉大。如果站在高處,就好比只有一滴水,很容易就乾涸了。所以老子講水又不同。

《孟子與離簍》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為了引申發揮道家的似私而實無私的妙用,進而刻畫出如何才合於「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學。

在這節的開場,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為提綱。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例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還不要佔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俗話說:「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它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的人世間,寧願自居下流,藏垢納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了一副對聯,作為人生修為的指標:「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但在《老子》這一節的文言里,要注意它「幾於道」的幾字,並非說若水的德性,便合於道了。他只是拿水與物不爭的善性一面,來說明它幾乎近於道的修為而已。佛說「大海不容死屍」,這就是說明水性至潔,從表面看,雖能藏垢納污,其實它的本質,水凈沙明,晶瑩透剔,畢竟是至凈至剛,而不為外物所污染。

孔子觀水,卻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進,來說明雖是不斷地過去,卻具有永恆的「不舍晝夜」的勇邁古今的精神。

我們若從儒、佛、道三家的聖哲來看水的贊語,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進利生,道家的謙下養生,佛家的聖凈無生三面古鏡,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趨向,應當何去何從;或在某一時間,某一地位如何應用一面寶鑒以自照、自知、自處。

但在《老子》本章講修水觀的水道,除了特別提出它與物無爭,謙下自處之外,又一再強調地說,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作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作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機會,及時而動,做到同水一樣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澄止,「動善時」;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便是永無過患而安然處順,猶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無私的妙用了。

老子講了這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不過,能有一項的美德,也就可以樹立典範而垂千古了。我們來不及細數歷史的古今人物,但從平常熟悉的偶憶中,順便來說,由周大王的居邠,到周文王的以百里興;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終以周守藏史的卑職自處;吳太伯的讓國避地;張子房的自求封於「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

其餘也有不少的聖君名臣,寬厚優容,做到「心善淵」的榜樣。諸葛亮的三顧出山,終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是「與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政,君臣上下,大體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精神。只是人類歷史的事迹大多,一時也講說不完,姑且到此為止。

此外,在東漢史上,有一段水的有名故事,那便是尚書僕射鄭崇對漢哀帝質問「門庭如市」的對話。鄭崇當時理直氣壯地對答說:「臣門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們所引用。那真是水的妙語。但可惜鄭崇的「臣心如水」,結果也難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裡,水也應為他嗚咽興悲了!

《老子他說》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在這裡講,為了體會得更親切一點,就借用碧潭這個地方吧!孔子去郊遊,他站在碧潭弔橋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說:「過去的就像這下面的流水一樣,白天晚上都在流。」這兩句話的文學氣息非常重,全部《論語》中,最富於哲學意味的,也就是這兩句話。從這裡,有幾個要點可以了解。

第一、道家思想方面,老子也和孔子這個觀念一樣,經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學。老子教我們效法水,中國有一句老話「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老子教我們學下流——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大海。天下的水都向下流匯歸成大海。所謂下流,就是謙下,站在最下面,「人之所棄,我則取之。」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樣包羅萬象。

老子又教我們「上善若水」,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樣。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絕對乾淨的,髒的東西到水裡,都被水沖洗乾淨了。讓我們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養,效法水一樣,冰清玉潔,不受一點塵埃。雖然容納了許多廢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質沒有變,而且永遠自強不息。

第二、佛家也說過水,我們看到流水,永遠只是一股流水而已。照佛學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樣,如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永遠在流,真的嗎?錯了。等於看到電燈光,說它一直亮著,也錯了。當我們看到一個浪頭的時候,事實上這個浪頭已經過去了,是接上來的另一個新浪頭,當在看到這新的第二個浪頭時,它又已經過去了。燈光也是一樣,當我們剛一打開開關時,所發出的光波已經消失了。我們的思想、感覺、年齡、身體,當一個鐘頭乃至一分鐘前坐在這裡的我,與此刻坐在這裡的我,已經不知道經過多少變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前一分鐘的我了。都過去了,像流水一樣,不斷的向前去。所謂「江水東流去不回」,歷史永遠不會回頭,時間永遠不會回頭。人生永遠像浪頭一樣,一波又一波地過去了,要想拉回來是做不到的。

這些都是另一面的說法,也可以說是消極的人生,許多宗教家、哲學家,都從這一面看,花落了再不會開了。大家都看過的,《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這位小姐病兮兮的,花落了還要去收回來,還要葬下去,情調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葬花詞名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此之為林黛玉!怎麼不生肺病?怎麼不那麼痴迷的死?你管他誰葬你,死了就死了。說到這裡,龔定庵的詩就比林黛玉高明多了,他的詩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以上這些都是從悲觀的角度來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但孔子並沒有以悲觀的態度來說這句話,而很多的意義包括在內,極高明。從另一面,用積極的觀點來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樣,不斷地向前湧進。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就像這股流水一樣。孔子所以站在上流告訴學生們:「注意呀!你們看這水,過去的都像這樣,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晝夜不斷的向前去。」他這話的意義,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易經》乾卦的卦辭。

乾代表了天,中國文化是用乾代表了天體,現在的名詞就是宇宙。《周易》就是文王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效法的。文王解釋宇宙,是永遠在轉,永遠在動,沒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但地球完了,沒有人類了,整個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動態的。這就是中國的哲學了。我們有兩位現代的學者是在思想界很有影響力的,他們評論中國文化,屬於靜態的。我對他們說,老兄,誰告訴你們中國文化是靜態的?講中國文化,第一部書就是《易經》,裡面就告訴了你「天行健」,宇宙沒有靜態,永遠是動的。中國文化並不主張靜態的宇宙。人生也是這樣,要不斷求進步。

靜是緩慢的動態,沒有真正絕對的靜。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靜,其實並不靜,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環,各個器官也都各司其職地工作著。「天行健」是永遠強健地運行。「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教我們效法宇宙一樣,即如孔子所說「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斷前進,也就是《大學》這部書中引用湯之盤銘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生思想、觀念,都要不斷的進步。滿足於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所以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包括各方面很多意義,可以說孔子的哲學,尤其人生哲學的精華,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中,它可以從消極的、積極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我們自己多多去體驗它,應該了解很多的東西。在這裡所提供大家去研究的意見,還只是其中的一點點。實際上,根據這兩句話,可以寫很多很多的文章。歷史是不能停留的,時代是向前邁進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論語別裁》

——轉自《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老師》

推薦閱讀:

樸實的茶農告訴了我哪些道理
一花一童一世界——林曦精選畫作合集分享
從內心深處解讀人生哲學 重尋寧靜
人活著為了什麼
【一】最高的人生哲學——感悟佛道

TAG:中國 | 文化 | 人生 | 哲學 | 中國文化 | 人生哲學 | 南懷瑾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