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不了期的德國日記——讀《波特哈根海岸》

在文學圈,王安憶的名字如雷貫耳,她的書時常成為文學青年爭相參照和學習的範本。記得讀書年代深夜抱個收音機,女主持在長篇累牘地念她的《叔叔的故事》;後來又買到她的獲獎小說《長恨歌》,愛不釋手;在烏鎮茅盾文學紀念館看到她手稿上密如穴蟻、見縫插針的字跡;上一回主持台灣作家陳雪的讀書活動,也談到她的《天香》,對方竟佩服得不得了。她的書如此叫好,其實與她一貫的細膩、認真、負責的態度是分不開的,每本書出手,總是精打細磨,雖然也有人調侃她「寫穿棉毛褲就可以寫上十來頁」,但是一位勤奮、認真的作家最終還是會被大家所尊重和喜愛。

王安憶家教甚好,卻勤奮得讓人咋舌。出書之速接二連三,彷彿她掌控著文字的閘門,隨時都可傾泄出源源不斷的文字洪濤來。她不似有些作家是屬於「靈感型」的,在毫無創作靈感時就堅決不動筆,她的身體帶她經歷無數的聲色之旅,而每一絲一縷的經驗都被她牢牢捏住,放進她的書寫。《波特哈根海岸》是她在上世紀80年代末旅德的一本遊記,文字綿密,漲滿著她對德國幾個城市的文化、藝術、人文的感覺和認識。

書分為兩部分,「旅德散記」及「又旅德國」,前部分從容、厚實,佔據書的大部分,後一部分則可以視作前一部分的補充。從文字中可跟隨她的步履探尋到德國當地的人、物、環境、氣氛……她的遊記更像是文化隨筆,因為撇掉了語言上溝通的麻煩,撇掉了商業利益的某種關聯,是將她的視角完完全全探入異域文化的深處,從中挖掘出一些猜測、感悟,以及個體化的交流。我最怕看那些形似軟文性質的遊記,抄錄大段大段的歷史人文假裝厚實,結果如同一塊柏林牆上的磚,又臭又硬;除了生搬硬套,還有那些一盤散沙、毫無重心的遊記,也頗讓人討厭。我不能恭維說,王安憶寫遊記是首屈一指的,但她確實以極為細緻(幾近小說化)且綿密的筆觸,記錄下她在海德堡的山上聽音樂會、在呂貝卡遭遇恐慌、在木偶博物館以及對一些翻譯家、學生朋友、書商們的看法和印象。這些單篇看似獨立成章,實則暗中伏線,將它們貫穿了起來,因此讀來像是小說,根本不覺得雜亂鬆散。

在整個描述的內容中,讓我們感知到的是一個充滿熱度和氛圍的德國,比如漢堡的那場山頂音樂會,雨中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雷電交雜、雨水與激情共存,作者用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她聽覺、視覺上呈現的驚心動魄,彷彿聽完了這個獨特的交響曲後,整個靈魂得到了洗禮與升華,她也似乎從中找尋到自己認為是整篇文章「精髓」的東西:「二萬人背著行囊,打著綁腿,走過縱橫交錯的小街,走上幾經滄桑的老橋,走過鋪滿落葉的山道,登上一個拋荒四十年的屈辱與痛苦的遺迹,去赴一個二百年前的莊嚴而快樂的約會」。

她不是哲學家,不會一針見血或滔滔不絕地跟你引用海德格爾、叔本華的句子,而是以她小說家的身份向你講述某種旅遊中的境遇和巧合,實際上滿含著哲學的意味。她的感覺是異常尖銳的,比如她不會跟你講述二戰時期猶太人被大量屠殺的悲慘歷史,而是在參觀木偶博物館或一個人居住在某個旅館裡、看到某個街頭廣告牌時,突然寫道她的恐懼感:「木偶們包圍了我,它們全都活了似的,就像幾百年前的靈魂復活了似的。這哪裡是什麼木偶,這全是幾百年前的鬼魂。」這種感覺的來源是隱含在她潛意識裡的,有憑有據,就如同一個人獨自上路,卻完全拋開了德國歷史書籍和旅遊指南的牽引,通過嶄新的感受來呼應印象中那塊固有的「土壤」。

在寫實風格的遊記里融入了她作為女性作家的心理特徵,細膩、駁雜、浪漫、清高、獨立,她毫不掩飾自己對某些人物的討厭,或者不能接受文化差異上帶來的不適,也體現了她的知識分子氣的孤傲與固執。有一段寫到一場音樂會,主辦方有意邀請一位東方人來指揮一首東方曲子,她內心裡既想上台、又不敢擅自冒險,同時又對音樂表現出的那種虔誠態度,被大段展現,激烈的思想鬥爭、時移事往、音樂家丈夫的落魄樂團……將其性格內面都展露無遺。小說家擅長寫人,所以遊記中除了個人的心理描寫,還交織了一堆可愛的人物,比如拚命學中文鬧出不少笑話的「啤酒恩」,那個教中國畫的留學生女孩,熱情的梁先生,等等等等,讓人置身濃郁的德國文化和文藝氛圍的同時,也讓人看到在德國生活的中國人的狀態,也讓人看到德國人看待中國人的一些觀點。

這些隔了二十多年的文字如今依然新鮮可感,它們或許產自作者多年前記錄的日記本,經過重新整理加工才得以與世人見面,因為書中也有日記體形式的章節。它們之所以沒有過期,是因為它具有了一個中國作家獨特的視角和獨立的觀感,就像若干年前,毛姆來到中國記錄下的文字整理成了《在中國屏風上》,對我們日後研究毛姆或中國歷史而言,不啻為一筆財富。我想,王安憶的作品亦如是。

——媒體已用稿

書名:《波特哈根海岸》

作者:王安憶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定價:29.80元
推薦閱讀:

父親偷看女兒的日記以後
來自佛教白馬寺開光日記
一個大學女生的秘密日記【看的我很難受,所以我沒有看完……】
勵志日記---(371-380條)
出診日記之(24)「悲天憫人,模稜兩可」治豬病

TAG:德國 | 日記 | 海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