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紀念幣收藏之精製幣、類精製幣和半精製幣的區別
包括普通流通幣和流通紀念幣的流通硬幣主體是普制幣,精製幣數量相對稀少並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收藏門類。精製幣在中國出現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收藏圈子裡的人對於精製幣的界定還存在著模糊認識,基本停留在以裝幀發行方的介紹為準的狀態。究竟什麼才能算做精製幣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沿用已久的半精製幣概念是否正確?類精製幣又是怎麼回事?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一些探討,供大家討論。
中國精製普通硬幣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發行的長城幣。1981年長城幣首次公開發行精製版。而普通紀念幣的精製版的發行從中國第一套普通紀念幣就開始了,即1984年紀念建國35周年紀念幣。雖然有30多年的發行歷史,但早期精製幣基本用作呈樣、外銷、禮品,其存在並不為絕大多數收藏者所知,真正引起廣泛關注的歷史還不到10年。收藏圈對精製幣的認識、研究還比較有限,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探討的方面。
精製幣
幾年前,從國際兩大評級公司開始對中國普通硬幣進行評級開始,精製幣的概念變得更加混亂。許多康銀閣和金融機構裝幀定性的精製幣被評成了普制,同時大批普制被評為精製。最經典的是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精製幣(簡稱「新西藏」)評級出現了數目龐大的MS70普制最高評級;而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普制幣又出現了批量的精製打分。收藏者把這個現象稱作「錯評」,並認為這是國際評級公司不了解中國現代流通幣的結果。之後,評級公司入鄉隨俗地逐步以國人認為的精普之分進行自己評級分類的依據。這不僅沒有正本清源,反而在精製幣定義劃分上造成了更大困擾。
精製幣收藏者都知道精製幣的英文是Proof,評級簡稱PF。Proof在英文里有驗證、證明、批准的含義。這說明現代精製幣是最早試製樣幣和呈樣幣的演化而來。顧名思義,試製和呈樣幣必須要準確表達設計思想和細節,感官要舒服。而現代硬幣收藏中的精製幣,包括精製樣幣,已經完全變成專供收藏的品種,其樣幣功能不復存在,但稱謂及工藝特點卻保留了下來。
中國早期流通幣由於製造工藝和成本的局限,有相當數量的精製幣看上去不那麼「精製」,而且部分裝幀包裝上還出現了「半精製」的描述。近年隨著造幣廠設備升級改造以及一系列工藝進步,精製水平有所提高,所謂半精製幣不復存在,但精製效果與早期精製幣的水平差異不是特別明顯。反觀普制幣的「精製度」卻出現了質的飛越。呈現了「精製不精,普制不普」的特殊現象,這也引起了評級出現分類混亂的問題。
比如,是否出現鏡面或者凝霜效果的幣就是精製幣?有鏡面而無凝霜的是否就是半精製?鏡面和凝霜同時出現就肯定是精製幣?如果是,那麼同時出現鏡面和凝霜的中國人民銀行明確定義的鄧小平紀念普制幣到底應該算精製還是普制?如果算普制,鏡面和凝霜又如何解釋?如果用精製度來區分的話,那麼早期的精製度不高的「精製幣」特別是所謂「半精製幣」是不是要重新划到普制幣的範圍?
精製幣的劃分的確是一個令人非常糾結的問題。精製工藝是舶來品,對於研究精製幣不足10年的收藏圈子不妨可以參照一下收藏歷史和普及程度都很高的國外成熟市場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美國錢幣協會的定義是:錢幣學的精製,是指在為收藏者而生產的硬幣上,通過製造的手段而形成特殊表面或最終效果的工藝。常見為漂亮的精製表面。這些硬幣在造幣廠使用了特殊工藝。精心準備的模具,使所有細節清晰可見。模具底板經高鏡面拋光。對特製餅坯採用低速壓印。每個硬幣均被緩慢和仔細壓印超過一次以上,以達到準確表達細節的效果。壓印完成後,每枚幣被都被從模具中小心取出而不能碰觸到其他硬幣。其結果是錢幣表面具有鏡面效果。
歸納起來,特製模具、準確表達細節、鏡面、特製餅坯、慢壓、多次壓印、無磕碰、針對收藏者特製和完美效果是精製幣的基本特製。請注意,定義沒有提及由模具噴砂而產生的凝霜效果,所以凝霜不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有無凝霜不是判定是否精製的條件,但大多現代精製幣是有凝霜的。
可以看出,美國錢幣協會對精製幣的定義和央行的介紹性描述大體一致,都有特製模具和餅坯、多次壓印完美效果的要求。區別也很明顯,為收藏特製在央行的描述里沒有出現。而凝霜則雙方完全相反。需要注意,錢幣學與評級幣的精製定義不是一個概念。錢幣學是定性的,評級是定量的,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評級公司就事論事,按自定的客觀標準區分,可以忽略錢幣本身的特點和發行背景。之所以要介紹美國錢幣協會的定義,一則美國流通幣收藏極為成熟,二則他們也曾遭遇過同樣的困擾,所以才研究出台了精製幣的準確定義,對我們認識精製幣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類精製幣與半精製幣
所謂半精製就是在選材、工藝和製造過程式控制制等方面都遜色於精製幣,但總體又優於普制幣的中間狀態產物。典型的有1980長城幣樣幣、宋慶齡誕辰和憲法紀念幣。「半精製幣」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分類,但就其定義而言卻是非常模糊的。 「半精製」更像一個俗稱,而非準確的學術定義。半精製的概念在早期流通紀念幣中就出現了,也早於國內接觸西方成熟錢幣收藏市場「類精製」概念的時間。
半精製幣的作為介於早期普制和精製幣之間的一個特殊品種,工藝和過程式控制制與精製幣相比都進行了大幅度的簡化。半精製由於採用了與精製幣和普制幣都不同的工藝,所以效果也特殊,屬於獨立品種。但由於鏡面效果差,細節表達不夠清晰,不符合央行解釋和國際通行標準,所以劃為精製幣範疇頗為牽強。半精製幣是歷史遺留,以後大概不會再有了。
目前多數愛好者認為類精製和半精製是一回事。搜索有關資料,沒有發現國際收藏界有半精製幣的定義或描述。如果符合前述定義的就是精製,反之為普制,沒有中間狀態,即沒有半精製幣的類別。
有人會質疑,評級幣中的PL(Proof –like)不就是半精製的意思嗎?類精製幣,英文Proof-Like。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半精製對應的英文表達,理所當然地國外也有半精製的概念。從文字本意和實際案例看,我認為這個理解是不正確的。從字面上看,PL是類似、像和接近的意思。換言之,是像精製幣的普制幣,也就是說大類屬於普制,而不是精製幣。既然不是精製,也就沒有半精製的含義。類精製幣也可以有鏡面和凝霜效果,但非為收藏而特製。而且要求全鏡面,而非局部鏡面。實際案例中,國外評級也是指由於模具和非原廠製造原因導致的硬幣看上去想「像」精製幣,而非「是」。所以,國外沒有半精製概念。
綜上,央行的描述和國際通行標準對精製幣定義大體一致,差別在於央行要求凝霜效果而國際不要求,另外國際標準強調為收藏特製、鏡面和細節表達,這些在央行的描述沒有提及。央行的描述屬於介紹性質,不是準確定義。
所謂的半精製是可以作為獨立品種存在的,但不符合精製幣的基本定義,所以大類劃為精製幣非常牽強。類精製是帶精製效果的普制幣,不是精製幣,和國內的半精製幣完全不是一碼事。
精製的新西藏紀念幣
精製的新西藏紀念幣符合一切精製幣特徵,所以不論評級結果如何,仍屬於精製幣。普制鄧小平誕辰紀念幣因為不符合專門為收藏者製造,無磕碰等精製幣基本條件,所以仍然是普制幣。希望本文有助於理解精製幣的內涵,減少或避免在收藏分類上繼續遭遇困擾。歡迎大家討論。
轉自:現代錢幣收藏網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推薦閱讀:
※紀念對越偵察作戰25周年
※【紀念鮑曼】鮑曼:鮑曼論鮑曼——自述(二)
※【台北游】圓山園區 · 總統府 · 228和平紀念公園
※紀念我的母親 (1921……2004)
※張愛玲十年紀念 絕調文字《沉香》結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