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巷名稱,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
歷史上在北京建都的少數民族政權,一方面接受先進的漢文化影響,另一方面又將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帶進內地。所以在北京城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其街巷名稱很自然地保留了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接觸的痕迹。 北京在歷史上受滿族的統治達260年之久,因此有不少受滿語影響的地名。例如:案板章衚衕(昂幫章京衚衕)、牛錄墳,是滿語中與官職有關的地名。「昂幫」是滿語「大官」「大臣」之意,「章京」泛指都統、副都統和各衙門辦理文書的人員,例如:牛錄章京、昂幫章京,都是一種官職。「安達宮(諳達宮)」中的「安達」,在滿語中有「夥伴」的意思,今黑龍江省還有安達縣。「沙拉衚衕」中的「沙拉(沙剌)」是滿語的「珊瑚」之意。「二貝子墳」中的「貝子」是清代親王子孫封爵制其中的一級,親王的第五代孫子叫「貝子」。「噶哩衚衕」在宣武門內大街,因清代兩江總督噶禮住在這條衚衕而得名。清代科舉分滿漢兩榜,順治時麻勒吉為滿榜首選,他住的衚衕因此得名「麻狀元衚衕」。「索家墳」是清初四大輔丞之一索額圖的家墳。
作為清軍八旗制度的遺迹,現在北京西郊有一個「旗」地名群: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廂白旗、廂黃旗、廂紅旗、廂藍旗,這些都是當年旗人屯兵的地方。在東三省各有一個叫「紅旗」的縣市級地名。在內蒙古自治區,「旗」地名簡直比比皆是,不過與北京的「旗」不同,那是一種行政單位。 地名訛變和諧音改名反映了一些滿式漢語的語音特點。例如:錐子衚衕與追賊衚衕、鎚子衚衕與垂則衚衕、夾子衚衕與嘉則衚衕,滿語早期的漢語借詞把「子」改造成為se,和「則」的讀音相似。 北京地名與蒙古語也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現代地名「褡褳坑」的「褡褳」,來自蒙古語。它是一種裝錢物的袋子,中間開口、兩頭有大口袋,可以搭在肩上或馬背上。又如「孛羅營」,是因成吉思汗南下時大將軍孛羅曾率部駐紮於此而得名。
北京城內有的湖稱為「海」,這種稱「湖」為「海」的地名主要源於元代。據張清常《衚衕及其他》:「海」在蒙古語中是「湖泊」的意思,但有崇敬讚美的感情色彩,與「湖」一樣通用。今北京地名以「海」命名的有「北海、中海、什剎海(前海、後海、西海的總稱)」;郊區還有「南海子、西海子」等名稱。 北京的小巷稱為「衚衕」,「衚衕」始見於元代,盛於明清。從明代到現代,一直占很大比例。關於其語源問題有幾種觀點,張清常認為是蒙古語huto(水井)的借詞,因古代水井在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水井,「衚衕」原意就是有水井處,後轉為街巷通名。
北京地名里還有相當一部分直接用少數民族稱呼命名的地名。例如:四夷館(清)、騷達子墳村(朝陽區)、回回營(西城區、東城區)、高麗營(明)、蠻子營(東城區)、畏吾村(海淀區)、安瀾營(琉璃廠)、達理庄(朝陽區)、達智營(西城區)、苗子營。「四夷館」是當時對外國使館的一種稱呼;「達子」是漢族對蒙古族不敬的稱呼,以後多改為「達理」、「達智」;「回回」、「回子」都是指回族;「高麗」是朝鮮族;「蠻子」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的一種泛稱;「畏吾」有的地名著作中寫作「畏吾兒」,是指維吾爾族,「苗子」則是苗族。
棺材衚衕
北京地名與世俗文化
北京的通衢大道、城門命名要經官方和文人之手。但是一個小衚衕、一條窄巷子,居住的都是尋常人家、下里巴人,叫什麼名兒或不叫什麼名兒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所以取名時似乎信手拈來,地名用詞不出老百姓日常用語, 是什麼就叫什麼。衚衕里住一家經營棺材生意的,這條衚衕就叫棺材衚衕;衚衕里環境差、臭氣衝天、蚊蠅遍布,就索性叫臭衚衕、巴巴衚衕、蠅子衚衕;衚衕形狀兩頭尖、中間大,就叫嘎嘎衚衕、嘴巴衚衕;死胡同,有進處,無出口,就叫悶葫蘆罐兒、口袋衚衕。取名求形象生動,親切自然,好稱說,易區別。惡、俗、賤都不忌諱,惡名:蠍虎衚衕、後白虎衚衕、棺材尚家衚衕;俗名:褲子衚衕、褲襠衚衕;賤名:巴巴衚衕、糞廠大院、臭皮衚衕、王寡婦衚衕、悶葫蘆罐兒、小羊圈等,以及若干以「墳、墓」作通名的地名。
這些地名所反映的內容,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街巷居民身份:何紙馬衚衕、棺材尚家衚衕、姚鑄鍋衚衕、鋦張(駒章)衚衕、唐洗泊街;
(2)街巷的形狀:核桃穰(巷)、狗尾巴衚衕、大小拐棒衚衕、煙筒衚衕、煙袋斜街、 花枝衚衕、花梗衚衕、罐兒衚衕、一溜兒(義留)衚衕、口袋衚衕、褲子衚衕、棋盤街、丁字街、褡褳坑、如意衚衕;
(3)街巷的環境:牛巴巴衚衕、糞廠大院、臭水河、屎殼郎衚衕、蠅子衚衕。
這種取名特點一方面與客觀環境條件有關,舊北京小街窄巷的居住條件是非常惡劣的,像「颳風是香爐,下雨是墨盒」、「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這種關於北京環境的諺語很多;另一方面與平常老百姓那種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心態也有關係。明朝從全國各地移民充實京師,清代的圈地運動及滿清貴族和一般平民內外城分居的格局,說明幾百年來,平民百姓在流徙他鄉(北京)、生活無定、個人在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況下,別無他求,唯求一時之安穩。例如把地名取為「暫安處」,不像一國之君取名時要想到「長安」、「永定」、「長圖治」;也不像有錢人開錢莊、商號、飯館,要叫「瑞福祥」、「東來順」。這種地名是老百姓生存境況的反映,是一種市民心態,是北京文化中的俗文化。北京地名中這部分獨具北京鄉土風味的地名,為北京的地域文化增添了另一種意趣。不過在地名雅化的大趨勢下,這種地名不斷被修改,原來地名中的那種韻味也隨之消失。許多地名弄得不知何義,只剩下一個代號,例如:籌衚衕、庫司衚衕、朋獎衚衕,對一個不了解北京地名變化的人來說,這樣的地名確實是莫名其妙。詩人朱湘在散文《衚衕》中寫道:「那富於暗示力的劈柴衚衕,被改作辟才衚衕了;那有傳說作背景的爛面衚衕,被改作爛漫衚衕了;那地方色彩濃厚的蠍子廟,被改作協資廟了。沒有一個不是由新奇降為平庸,由優美流為劣下」,表達了作者對地名更改而失去的鄉土味兒的惋惜。
衚衕
北京地名與移民歷史
北京一部分街巷以外省縣地名命名,如:蘇州衚衕(東城區)、蘇州街(海淀區)、鎮江衚衕(東城區、崇文區)、陝西巷(宣武區)、山西街(宣武區)、山西營、四川營(崇文區、宣武區)、河南新營(海淀區)、安徽義園等。但是這些地名與天津、上海以全國省區和重要城市為街巷命名的情形不同。如天津的「河北路」、上海的「南京路」等大多數此類地名是辛亥革命國民政府時期改的新名,而北京的這類地名主要是從明清繼承下來的。其中一些地名和一定的史實相聯繫,如「四川營」就是歷史上秦良玉率蜀軍駐紮的地方,「安瀾營」是明代南方少數民族俘虜獲得赦免以後的安置地。
北京的外省地名與移民有關。明朝成祖遷都北京時,除官員、貴族、家屬之外,還把大批外地人口遷入北京。因為當時的北京城屢經戰亂幾近荒蕪,大規模的遷民有三次,「永樂二年秋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甲戌,徙直隸、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民實北京」、「丁巳,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北京史苑》1985)。俗傳「京師商賈皆晉人」,今大興、順義縣有大量的山西地名,如:長子營、屯留營、蒲州營、大同營、忻州營等。
屯田和駐軍是一種集中移民的方式,這些移民地名多以「營」、「屯」命名,多分布於人口稀少的郊區,例如昌平集中分布了一系列的「屯」地名。像「山西大木廠」、「揚州衚衕」、「鎮江衚衕」等是以工商業者為主的城區移民地名。
北京地名的「泡子」,是「小湖」義。泡,《集韻》去聲效韻,水泉。今北京地名讀陰平,受東北方言影響。遼寧有「泡子沿、干泡子」,吉林有「月亮泡」,黑龍江有「海蘭泡」。
北京還有一個地名叫「太埠」。「埠」,「碼頭」義,用於地名指有碼頭的城鎮。它的分布範圍不超過黃河,最北在河南、山東(游汝傑 1992),是一個南方地名通名。在北京出現這樣的地名,可能與當年大運河漕運有關,南方人就把停泊地叫做「埠」了。
地名訛變和諧音改名也反映了外地方言的語音特點。比如:安南營安瀾營、牛血衚衕留學衚衕、牛蹄衚衕留題衚衕、驢肉衚衕禮路衚衕,、相混在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湖南等方言中存在, 1/2、不分是江浙吳語的特點;王姑園皇姑園、悶葫蘆罐蒙福祿館,「王」和「皇」在吳語中是同音的,、在西南官話、湘語、贛語的一些方言點不加區分;驢肉衚衕禮路衚衕、驢市禮士衚衕,「驢」改為「禮」,也不是北京人的語感;金城坊(元)錦什坊(明), 「金城」明代訛作「錦什」,很可能是受山西方言的影響,山西方言中「城」的白讀音和「什」音近,很多山西地名現在把「城」讀作(g。
「各庄」在北京地名里很常見(27個)。根據張清常(1992)、張光宇(1993),「各庄」即「家莊」。《京師坊巷志稿》中沒有出現「各庄」。「各庄」出現的時候,北京音系已完成齶化音變。「家」讀作、與「各」同音可能是移民方言現象,按照北京音系「家」就轉寫為「各」了。而且「姓氏+家+通名」結構多用於移民聚居點。
陶然亭湖
北京地名與水文地形
自古以來,在北京灣小平原上,河道眾多,湖沼廣布。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河道變遷,河流掩埋,湖沼也日漸消失。但是地名生動地反映了歷史上的水文特徵。
這些通名反映的水文環境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造成的。溝、渠、窪、坑多是由於歷代修建城牆、宮殿、官府、廟宇等掘地取土、燒窯制瓦,形成連綿窪坑。一些窪坑因雨季積水進而形成湖沼。如「陶然亭湖」是修建南城牆取土所致,「孫家坑」是修築隆福寺取土的窪坑,「太平湖、泡子河」是積水窪地。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水質清潔的被保留,成為遊覽場所。排水不通,水有臭味的被掩埋或改為地下排水暗溝。這些河、湖、溝、坑改變或消失以後,它們的名稱還留在地名里。
現代「海」作通名的幾個湖仍然名副其實,如「北海、中海、南海、西海、什剎海、前海、後海」。但是,以「淀」為名的「海淀」,宣武白紙坊的「大小川淀」都乾涸了。以「河」為名的「泡子河(建國門)、南河泡子(宣武廣外)、南河沿(東城東直門)、河沿(現名東不壓橋衚衕在東城交道口)」等現在已沒有河的一絲蹤影了。以「水」命名的若干「水關衚衕、水道子」也見不到水的影子了。「南北池子」也該是與「河」有關的地名,因為「北池子」有「騎河樓街」。地名里的「×濱河路、×濱海路、×河漕」也是有關水文環境的,如「濱河巷、濱河裡、濱海衚衕」。以「冰窖」命名的地名集中在東城、西城,是舊時儲存冬季冰塊的地方。「×斜街」地名都是河道經過之處。北京街巷的規劃歷代都是東西南北縱橫方向,非常規整,斜街是因河道而成的。以「橋」命名的有一百四十多個,大多數是河道乾涸後留下的橋樑名稱,如「馬市橋、象坊橋、虎坊橋、太平橋」現在都是寬廣的大街。
下面以帶「坑」和「窪」的地名作為典型例子,對這種地名的分布情況做詳細分析。「坑」字地名主要分布在東西城區、宣武區、朝陽區,其具體分布情況見表4-2。宣武區出土過唐代、遼代宮殿建築的文物,這一帶曾經有過建築工事,取土形成坑窪地形。東西城區「坑」字地名多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明清建紫禁城,取土能堆起一座景山,就能形成若干大坑。
帶「窪」的地名主要分布在朝陽區、海淀區,其中朝陽區12個,海淀區9個,丰台區7個,東城3個,西城5個。朝陽區整體地形低,所以,「窪」 和「坑」地名多,海淀區水源豐富,湖泊較多,窪地也比其他地方多見。不過,現在已經沒有坑窪的跡象了。
滿族
北京地名與民族接觸
歷史上在北京建都的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有四個是少數民族政權。這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一方面接受先進的漢文化影響,另一方面又將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帶進內地。所以在北京城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其街巷名稱很自然地保留了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接觸的痕迹。
北京在歷史上受滿族的統治達260年之久,因此有不少受滿語影響的地名。例如:案板章衚衕(昂幫章京衚衕)、牛錄墳,是滿語中與官職有關的地名。「昂幫」是滿語「大官」「大臣」之義,「章京」泛指都統、副都統和各衙門辦理文書的人員,例如:牛錄章京、昂幫章京,都是一種官職。「安達宮(諳達宮)」中的「安達」,在滿語中有「夥伴」義,今黑龍江省還有安達縣。「沙拉衚衕」中的「沙拉(沙剌)」是滿語的「珊瑚」。「二貝子墳」中的「貝子」是清代親王子孫封爵制其中的一級,親王的第五代孫子叫「貝子」。「噶哩衚衕」,在宣武門內大街,因清代兩江總督噶禮住在這條衚衕而得名。「麻狀元衚衕」,清代科舉分滿漢兩榜,順治時麻勒吉為滿榜首選,他住的衚衕因此得名。「索家墳」,是清初四大輔丞之一索額圖的家墳。
北京的「旗」作通名,都是清軍八旗制度的遺迹。現在北京西郊有「旗」地名群: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廂白旗、廂黃旗、廂紅旗、廂藍旗,是當年旗人屯兵的地方。在東三省各有一個叫「紅旗」的縣市級地名。在內蒙古自治區,「旗」地名簡直比比皆是,不過與北京的「旗」不同,是一種行政單位。
地名訛變和諧音改名反映了一些滿式漢語的語音特點。例如:錐子衚衕追賊衚衕、 鎚子衚衕垂則衚衕、夾子衚衕嘉則衚衕,滿語早期的漢語借詞把「子」改造成為se(趙傑 1992),和「則」的讀音相似。
北京地名與蒙古語也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現代地名「褡褳坑」的「褡褳」,來自蒙語。它是一種裝錢物的袋子,中間開口、兩頭有大口袋,可以搭在肩上或馬背上。又如「孛羅營」,是因成吉思汗南下時大將軍孛羅曾率部駐紮於此而得名。
北京城內有的湖稱為「海」,這種稱「湖」為「海」的地名主要見於元代。據張清常《衚衕及其他》:「海」在蒙古語中是「湖泊」義,但有崇敬讚美的感情色彩,與「湖」一樣通用。今北京地名以「海」命名的有「北海、中海、什剎海(前海、後海、西海的總稱)」;郊區還有「南海子、西海子」等名稱。
北京的小巷稱為「衚衕」,「衚衕」始見於元代,盛於明清。從明代到現代,一直占很大比例。關於其語源問題有幾種觀點,張清常認為是蒙古語huto(水井)的借詞,因古代水井在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水井,「衚衕」原義就是有水井處,後轉為街巷通名。
北京地名里還有相當一部分直接用少數民族稱呼命名的地名。例如:四夷館(清)、騷達子墳村(朝陽區)、回回營(西城區、東城區)、高麗營(明)、蠻子營(東城區)、畏吾村(海淀區)、安瀾營(琉璃廠)、達理庄(朝陽區)、達智營(西城區)、苗子營。「四夷館」是當時對外國使館的一種稱呼,「達子」是漢族對蒙古族不敬的稱呼,以後多改為「達理」、「 達智」,「回回」、「回子」都是指回族,「高麗」是朝鮮族,「蠻子」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的一種泛稱,「畏吾」有的地名著作中寫作「畏吾兒」,是維吾爾族,「苗子」是苗族。
宗室姓名
北京姓氏地名與宗族觀念
所謂姓氏地名,是指構成地名的專名部分因姓而命名的地名,如「石各庄、羅家井、李村、侯庄、何家屯」之類。有些地名中雖然含有姓氏用字,但不是姓氏地名,如王府井、白廣路、錢局衚衕、石景山等。姓氏地名分布於城內和郊區,涉及的姓氏多達230餘個(尹鈞科 1989),《百家姓》中記錄的姓氏大多能在北京地名中找到。《百家姓》中未著錄的姓氏也能在此找到,例如:豆各庄(朝陽區),漢代有校尉豆如意;皋村(朝陽區),春秋越國有大夫名叫皋如;良家園 (海淀),「良」是春秋鄭穆公之子子良後代的姓;苑家村(海淀),殷代武丁的兒子先,受封於苑,因此得名;麥公庄(朝陽區),《隋書》有「麥鐵仗傳」,麥賢德是著名的英雄;怪村(丰台),相傳炎帝時有大臣名叫怪義;等等。這些帶姓氏的地名絕大多數是明朝開始出現的,這可能與明朝大規模移民有關係。移民新到一個地方,聚族而居,同姓必同宗,同宗必同族,以姓氏為一種紐帶,把一部分家庭、人群聯繫在一起,增強了在異地他鄉謀生的凝聚力,這是小農經濟生產階段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姓氏地名反映了傳統農耕社會中家族、血緣關係的重要性,個人以家族作為立身安命的後盾,走向社會。全國各地都有這種姓氏地名,但北京數量多,非常引人注目。根據《北京市街巷名稱錄》(1986)統計,北京帶「家」的地名有352個,這裡面包括一部分數量結構,像「八家」等,但絕大部分是姓氏地名。
從現在北京姓氏地名來看,有以下三種情況:(1)姓氏直接加通名;(2)姓氏加「各」再加通名;(3)姓氏加「家」再加通名。前兩種形式通名多為「庄」、「村」、「屯」等。第三種多為「衚衕」、「大院」、「街」、「巷」、「樓」、「營」、「墳」、「庄」、「村」、「屯」、「園」、「店」、「府」等,「墳」是富家大戶的墳地,「大院」、「府」、「園」、「樓」也是因某些較顯赫的家族聚居而得名。
潭柘寺
北京廟宇地名與宗教信仰
宗教對人類的影響是無孔不入的,它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北京地名也同樣受到宗教的一定影響。諺曰「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可以看出歷史上北京和宗教的淵源關係之深。
北京地名有相當一部分是以廟宇命名的,例如:白雲觀街、白塔寺(東、西)夾道、法源寺(前、後)街、法源里、雍和宮大街。根據《北京市街巷名稱錄》(1986)的統計,使用宗教建築物通名的地名數目如下:廟40、寺83、堂29、宮22、閣13、庵8、觀6。
這種以廟宇為名的地名反映了過去的宗教信仰,其中有傳統的儒釋道三教,還有外來的伊斯蘭教。儒教廟宇地名不很多,有文昌宮、三義廟、三義庵。儒家講究文治、教化作用,重視「仁、義、禮、智、信」,從這幾條地名可以看出人們對這些觀念的推崇。佛教廟宇地名比較常見,佛教多稱寺、庵、堂、廟,像彌勒庵、觀音寺、觀音寺街、觀音閣、觀音庵、觀音堂、地藏庵、地藏寺街、法源里、正覺寺、弘善寺衚衕、大乘(寺)衚衕、法華寺村、法華寺街、凈土寺衚衕、凈土寺夾道等,其中觀音在民間極受敬仰。因道教廟宇而得名的街巷地名也非常豐富,道教的建築一般稱觀、廟、宮、堂、閣。例如:白雲觀、藥王廟、靈境宮、老君堂、玉皇閣、清化寺街、清虛觀、玉清觀東街、妙清觀衚衕、清虛觀等。這些地名表現的是「玄、妙、清、虛、真」之類的道教教義,它同時也是人們推崇的一種生活境界。伊斯蘭教的廟宇地名有禮拜寺、禮拜寺衚衕、禮拜寺夾道、禮拜寺街。
從廟宇地名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平民百姓信仰的內容很雜,不限於某一種具體的宗教。仙道神佛,帝王將相,名人大家,甚至動物,只要有值得尊崇、令人信服之處就可以作為信奉的對象。常見的廟宇地名有財神廟、皂君(灶王爺)廟、真武(北方之神)廟、城隍廟街、城隍廟後身、閻王廟(前、後)街、北極(北極星)閣衚衕、龍王廟、娘娘廟夾道等。可見,人們供奉各種神仙,有的甚至是凶神,信仰成為人與周圍環境求得和諧的精神途徑。還有帝王廟夾道、關帝廟街、關王廟街、紅(宏)廟衚衕、白廟村、白廟衚衕、武聖庵,紅(宏)廟衚衕是供關羽,白廟與紅廟相對,供岳飛,歷史人物「關羽、岳飛」在民間倍受景仰,進而神化。另外有關動物的廟宇地名是老虎廟、蠍子廟(已改為協資廟)、馬神廟、鐵老鸛廟,馬神廟據說是為明成祖朱棣的戰馬立的廟,這些廟宇供奉的動物可能是與某種傳說相關的。
美好期盼
北京地名與思想觀念
地名語詞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物,一定的地名語詞和一定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聯繫在一起。北京地名的命名,可以反映出統治階級的政治理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願望和他們的道德觀念、審美意趣。
統治者的政治理想
北京作為一個將近千年的古都,其地名常常能看到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及其政治理想。北京的通衢大道、北京的城門最能體現這個特點了。元代十一座城門的名稱分別是:順承門、麗正門、文明門、健德門、安貞門、肅清門、光熙門、和義門、崇仁門、平則門、齊化門。明代減去光熙門、肅清門成為九門,兩個北門分別改為安定門和德勝門,嘉靖時建外城,新增城門:東、西便門、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廣寧門、廣渠門、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1926年,開通和平門,1946年,把日偽開通的啟明門(東)和長安門(西)分別改為建國門和復興門。這些城門的命名或表達統治者的政治理想:安定、永定、左安、右安;或表達封建正統觀念:麗正、正陽、順承;或表達政治教化:文明、建德、和義、崇仁、齊化、崇文;或表達武功政績:肅清、光熙、平則(賊)、宣武。這種滲透了統治階級長治久安願望的地名和人民求安祁福的心理並不矛盾,所以,此類性質的很多地名歷代傳承。另一方面,受官方的教化作用的影響,民間命名的地名也有這種色彩。表現在地名用字上,不論官方或民間地名,表達長治久安等意願的字眼兒都是常用的。地名雅化也表現了這種思想觀念,例如:張禿子衚衕長圖治衚衕、大腳衚衕達教衚衕、小腳衚衕曉教衚衕、蠍虎衚衕協和衚衕、羊尾衚衕揚威衚衕。
老百姓的生活願望
統治階級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尋常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生活願望,比如祈求幸福平安、
盼望吉祥如意、希望福壽通達、期待富貴榮華等等,在地名中都有所反映。雅化改名,例如:豆腐巷多福巷、打劫巷大吉巷、棺材衚衕光彩衚衕。平常地名中表達上述意義的字眼也是高頻用字。
道德觀念和審美意趣
地名用字中常見的還有表示德行、操守意義的語詞,這類地名表達了人們對某些傳統
道德和品行的肯定和認同。表達這種觀念的常用字有:德、禮、勤、慈、善、賢、智、忠等,例如:聚賢里、義善里、德興街、信善里、信義大院、恩濟庄、明德巷等等。另一方面,在地名用字中還有一些被人們偏愛的字眼,並不表示特定的寓意,有的僅僅是一些生活常用詞語:花、玉、寶、香、月、梅、松等。
北京地名的來源如今,介紹北京歷史、地名掌故的文章在網路和微博里被廣為傳播,但是,有的地名來歷介紹並不準確,有很多謬誤之處:比如把中關村說成太監墳、把三眼井說成是一口三個井眼的井、還有魏忠賢曾在魏染衚衕住過……那麼今天就講講老北京地名的來歷。
薊門煙樹無薊門
在歷代中,都沒有一座城門叫薊門,古代詩詞中「薊門」泛指北京。薊門煙樹,也不是薊城之城門,更不是薊門故址,而是指元代古城的舊址。歷史上確有薊門這一地名,位置在西城區牛街附近,如今早已無存,古薊城位於今廣安門一帶。 在北京德勝門外,有一通清代乾隆皇帝的御制碑,稱「薊門煙樹」,是燕京八景之一。早年有碑亭,亭頂鋪設黃色琉璃瓦,俗稱黃亭子。如今碑在亭無,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此處建設了一座立交橋,命名為薊門橋,建設了一片住宅區,命名為薊門裡,附近還有薊門飯店,以及薊門旅館、薊門商店等,好像給人一種感覺,此處就是古代薊門。然而歷史並非如此。 北京是著名古都,早在商、周、秦、漢、隋、唐時代,就有燕薊之稱,又有薊城、薊州、薊縣、薊門、薊北等稱謂,但是據文獻考證,不論是薊城、薊州,還是薊縣,沒有一座城門叫薊門。儘管在古代詩詞中,經常提到「薊門」這個字眼,通常是泛指幽燕,即今北京這塊地盤兒,而不是具體指的哪一座城門。薊門煙樹,也不是薊城之城門,更不是薊門故址,這裡是元代古城的舊址。 元代建立大都城,坐北朝南,是南北較長的規則長方形,它的南城牆在今長安街南側,北城牆在今德勝門外小關一帶,東城牆和西城牆與明清北京城的東西城牆基本相合。城周長兩萬八千六百米。有十一座城門,東、西、南各三門,北面為兩門。 清代的乾隆皇帝,喜歡吟詩作樂,尋幽訪勝,好古成癖。相傳有一次他在讀古詩時,偶然對詩句中的「薊門」一詞產生了興趣。他向侍讀大臣發問:「薊門在哪兒?」侍讀大臣對此一無所知,但又不敢說不知道。於是敷衍而籠統地回答道:「在古城。」這位「真龍天子」非常認真,一定要去古城尋找薊門。不過北京古城很多,到哪裡去找呢?侍衛官有心計兒。若去延慶的古城得走二百里,去房山的古城得走一百里,去石景山的古城得走五十里。只有一處古城最近,在德勝門外,距皇宮不過十里左右。於是侍衛官拉馬,侍候皇上出德勝門,奔西北方向走去。此處古城,是用土夯實而成的,俗稱土城。說來也巧,乾隆皇帝順著土城走著走著,果然發現了一座古城門,他非常得意,認為此門就是薊門。登城遠望,綠樹成蔭,猶如一片林海煙雲,好一派幽靜而自然的景色。他詩興大發,命人拿筆來,即席而作: 「十里輕揚煙靄浮,薊門指點認荒丘。」並立了一通石碑題寫了「薊門煙樹」四個大字。從此,薊門便有了准地兒,由皇家法定此處就是薊丘薊門。乾隆皇帝亂點鴛鴦譜,這就給後人產生了一個錯覺:「薊門煙樹」碑所在地,就是古薊城,此門就是古薊門。其實此處並非古薊城,非古薊門,而是元大都城西面城牆,靠北端的一個門,即肅清門的遺址。
那麼,在北京歷史上,有無真正的薊門呢?
在金代的中都城內,真的有個地方叫薊門。《金史》記載:「大定二十一年二月乙巳(1181年3月15日)」,世宗皇帝對宰相說:「朕前將詣興慶宮,有司請由薊門,朕恐妨市民生業,特從他道。」因為當時的薊門是個繁華的商業區,皇帝原來打算由這裡路過,可是為了不影響百姓做生意,他繞道而行,而沒有走薊門這條路。《析津志》記載:「薊門,在古燕城中,今大悲閣南行一里。」這書中所說的大悲閣,早已荒廢,其故址在今西城區長椿街南口,「南行一里」,則是牛街附近。可惜在今牛街附近辟有清真寺、法源寺還算得上是古迹,至於古薊門,早已消失了。
「薊門煙樹」源於唐人李益詩:「惆悵秦城送君歸,薊門煙樹遠依依。秋空莫射南來雁,縱遺乘春更北飛」。金中都「燕京八景」之一有「薊門飛雨」,明代依唐詩句,改用「薊門煙樹」。清乾隆帝一家之言定元西垣土城遺址為「薊門煙樹」。古之薊門在何處?
今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濱河公園內,樹立有「北京建都紀念闕」,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題額曰:「北京地區,肇始斯地,其時惟周,其名曰薊」。所言極是,北京古之薊城在今廣安門外一帶,而不是在北三環的薊門橋。
中關村內無中官
中關村地名最早出現在民國36年(1947年)的北平地圖中,至今不過有60多年的歷史。中關村一帶古時是一片水汪汪的世界,很少有人在此築墳修墓。 位於北京海淀區的中關村是萬壽山腳下的一塊風水寶地。古代此處多天然水泉,直到明清年間,這一帶依然有豐富的地上水資源。根據侯仁之先生主編的《北京地圖集》記載:中關村最早出現在北平地圖上的年代是民國36年(1947年),到今不過有60多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市建設飛速發展,海淀鎮一帶居民人口不斷增多。1961年4月28日,成立中關村街道辦事處。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批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並於同年5月2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指出: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區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建立外向型、開放型的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設立中關村科技園,從此,中關村的知名度大增,馳名海內外。 關於中關村的歷史沿革,曾有學者說:今中關村,原稱中官村或中官墳。是供中官生活或供作義地埋葬中官的地方。還有一些媒體說中關村是由中關墳演變而來的。 何謂中官呢? 在《辭源》里「中官」條目稱:中官,朝內的官。即宦官、太監。《漢書·高後紀紀》「八年諸中官,宦者令丞,皆賜爵關內侯食邑。註:諸中官,凡閹人給事於中者皆是也。《後漢書宦者傳》:「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官卿之位,於是中官始盛焉」。 有學者說:中關村源於中官墳。並說20世紀50年代當地的幾戶人家就是當年給太監看墳的。有人說海淀當年有「中官茶莊橋」,中官茶莊是清宮太監開設的,並說「茶莊橋」也是中官墳墓主人修造的。更有一種說法稱,看墳人中有善烹五香豆者,曾榮獲慈禧太后之獎賞恩崇…… 曾任海淀區文物管理所所長、文物專家焦雄先生曾向筆者介紹,他從小生長在海淀鎮,八十年來,從未見過中關村曾有過「中官墳」,也未曾出土過「中官墓」。他說清代太監的墳墓,多建在今中關村以南4公里的八里庄、恩濟庄一帶,慈禧太后手下的總管太監李蓮英就葬在那裡。今頤和園西南3公里處,有老公墳村,當年也是埋葬清宮太監的墓地。今海淀中關村一帶古時是一片水汪汪的世界,不亞於江南水鄉,故很少有人在此築墳修墓。 原北京圖書館資深館員金勛在其1940年撰寫的《成府村志》中,將今中關村寫成「鐘關」。金勛是成府村人。成府村與今中關村是鄰村。據當地的老人說:民國年間,今中關村是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由於小,也沒有一個準名。住在附近的老人都叫她「鐘關兒」,官書上叫她「中灣兒」的。 查閱古文獻、古地圖,今中關村這個地方,因為是處在一片水域中的小村子,確實沒有記載。到了民國初年,北京的地圖上才有了「中灣」,這個標記,在「中灣」的附近,還有「大泥灣」、「小泥灣」之標記。從來沒有過「中官村」的標記
最早在地圖上出現「中關」字樣是1934年。當年出版的《北平特別市圖》上,將原中灣之地標註為「中關」。在新中國成立後,歷年出版的北京地圖上,大多將原中灣之地標註為「中關村」,也有標註為「中官村」的,但沒有標註為「中官墳」的。最早在地圖上標註「中官村」的是: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築事務管理局測量隊測量隊測圖的1000:1的地形圖。該圖將他們自己的頭一年測制的5000:1《北京市郊區地形圖》標註的「中關村」,錯誤標註為「中官村」。這是因為測量隊一名繪圖員的馬虎粗心造成的。後來沿續了十來年,殊不知官方出版的地圖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法律效用的。當地的路牌也相應改成了「中官村」,郵局的投遞員則以此為準。中國科學院的各個研究所在往來信件的信封上也不得不寫作中官村XX號。也就是從這時起,就使人們產生一種猜測和疑問。中官者乃太監、宦官也。這「中官村」是否是由「中官墳」演變而來的呢?於是一些熱衷於此事的學者便列出課題,作了一個結論:說中關村是由中官墳演變而來的,就有了住在這裡的幾戶人家是給死去的太監看墳的說法。其實這些說法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
20世紀60年代初,海淀區人民政府鑒於當時海淀鎮一帶的城建發展之需要,決定設立街道辦事處,對於街道辦事處之命名,依據的是1950年北京地圖標註的「中關村」命名為「中關村街道辦事處」。從事實上行動上糾正了1951年北京地圖標註「中官村」的錯誤。
魏染不是魏忠賢
曾有書稱,宣武門外魏染衚衕里曾居住過明宦官魏忠賢,因而得名,但查閱史料發現,明清期間魏染衚衕有五位進士居住,並無魏忠賢居住在此的記錄。魏染衚衕是因明代初年,此地有一家魏氏染坊而得名的,今已無古染坊遺迹。 北京宣武門外有魏染衚衕,呈南北走向,南起騾馬市大街,北至南柳巷。長350米,寬5米,柏油瀝青地面。街道古樸,建築典雅,多為民居。這是一條古巷,從明代嘉靖年間修筑北京外城時就有。明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宣北坊」就有「魏染衚衕」,可謂歷史悠久矣。 關於該巷的來歷。有位日本作家著書《北京地名志》稱:「據傳明宦官魏忠賢曾在此巷居住。魏被誅後,此巷叫魏閹衚衕,今為避惡名改為魏染衚衕」。魏忠賢(1568-1627),明代宦官專權的代表。原姓魏,進宮後被閹凈身,易名李進忠,後又恢復原來的姓,皇帝賜名魏忠賢。後結識皇長孫朱由校乳母客氏,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泰昌元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賢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便執掌代皇帝批奏的大權,專擅朝政。 此時的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皇宮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在其全盛時期,各地阿諛奉承的官員紛紛為魏忠賢設立生祠,僅北京就設立有四五座魏忠賢生祠,在盧溝橋建有「隆恩祠」,在崇文門建有「廣仁祠」,最有名的是宣武門外的茂公祠,魏忠賢的塑像被供奉在祠堂內,地方官員和過往民眾要為之行禮跪拜。 《明史·宦官傳》:「魏忠賢生祠,順天府尹李春茂建之宣武門外」。位置在今天宣武門外大街,也許是由於這項記載的關係,才被誤以為魏忠賢曾寓居宣武門外魏染衚衕。崇禎皇帝登基後,即罷免了魏忠賢,令其到鳳陽守祖陵,隨即派人令其在去鳳陽的路上上吊自盡。 清人朱一新撰《京師坊巷志稿》收錄有「魏染衚衕」稱:「井一,有南城會館」,稱吳梅村曾寓居魏染衚衕,吳梅村是崇禎進士。此外,魏染衚衕還曾居住過四位清朝的進士。分別是:乾隆年間的曹錫寶,號劍亭,授任御史;梁國治,字階平,號瑤峰,乾隆進士,授翰林院修撰,有《敬思堂文集》傳世;康熙年間的湯右曾,字西涯,由翰林院編修,晉陞為吏部侍郎兼掌院學士。與秀水朱彝尊並為浙派領袖,有《懷情堂集》存世;史蘷,字胄可,康熙進士,官至詹事,工詩,有扈蹕、章台、觀濤、扶胥諸集傳世。經過查閱史料,在明清期間,魏染衚衕居住過五位進士,都曾掌管財政、文教、監察等多方面大權,且都是清官、漢人,無一閹人。查詢史料,並無魏忠賢在此居住的記載。 魏染衚衕是由於在明代初年,此地有一家魏氏染坊而得名的。魏氏染織布匹、緞匹、絹匹技術超群、服務精良,譽滿京城,就是住在京城的官吏也要到此染織朝服或便裝。可惜得是,如今沒有留下這家古染坊的遺迹。
魏染衚衕現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是「京報館」。《京報》創辦於20世紀20年代初。革命報人、共產黨人邵飄萍住在這裡,該報是北方宣傳馬克思主義、倡導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1926年4月26日,邵遇害。京報館遺迹二層小樓建築尚存。
三眼井不是一口三個井眼的井 東城區景山附近有三眼井衚衕,有文稱,因衚衕內有一口井,三個井眼而得名。清《京師坊巷志稿》記載,三眼井是由二連井、三連井演變而來。連是古代建築布局的一個組成單位,亦稱連房,同現代語中的排子房相似,為防火,連房間鑿井取水,三連井就是三排連房之間的一口井。 在北京東城區景山以東、沙灘以北約100米地方,有條小巷名為三眼井衚衕。東起嵩祝院西巷,西至景山東街,南起(燕京)大學夾道,北至吉安所左巷。全長306米,寬7米,柏油瀝青地面,巷內皆民居,古巷風雅甚佳。吉安所左巷內8號小院北屋是毛澤東1918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時曾經居過的地方,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來此旅遊參觀訪問的遊客,不禁發問:這地名為什麼叫三眼井呢?曾有書介紹「三眼井衚衕,清朝屬皇城,乾隆時稱三眼井衚衕。因衚衕內有一口三個井眼的井而得名,至宣統時仍稱三眼井」。有人解釋說:旁邊有二眼井衚衕,是因衚衕有一口兩個井眼的井而得名。在一個井台上可以容納兩三個人同時打水,可見其井之大。果真如此嗎? 經查閱清人朱一新撰《京師坊巷志稿》果然發現了正確答案,抄錄原文如下:「東高房衚衕,井一。《芙史》:新房之北則司禮監,南則御馬監也。新房東西一街,南北一連、二連、三連等連,連之十字路口,各有井。案高房衚衕,當即新房遺址。蕪史言十字路口各有井,今東西高房衚衕之間有二眼井、三眼井、當即一連、二連、三連之地。二眼井,井一;三眼井,井一。」 (釋文:今東高房衚衕之南北,明代曾設有司禮監和御馬監。新建的官房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通道,其南北兩側分別築有一連、二連、三連等連之建築物。連與連之間的十字路口各開鑿一眼水井。位於一連者稱一連井;位於二連者稱二連井,位於三連者稱三連井。) 今之二眼井、三眼井衚衕就是由二連井、三連井演變而來的,並不是一口三個井眼的井,而是三排連房之間的一口井。從科學常識推理,在一口井的井蓋上開鑿三個井眼,那得有多大的井啊,要有個三個人站在井蓋上同時打水,有此必要嗎?
何謂「連」?連是古代建築布局上的一個組成單位,亦稱連房,同現代漢語中的排子房相似。連房通常是用於宮中年少的皇子、皇孫,或宮中太監、大臣居住用的,通常屋頂上只鋪綠色或灰色瓦,不像宮殿那樣要鋪黃色琉璃瓦,更無殿宇那樣有正殿、配殿之布局。連房通常都是一排一排的坐北朝南的,磚木結構的,每一個連房,要有十來間,容易失火。因為沒有良好的防火分隔,萬一失火時,還容易毗連成災,造成很大損失,所以在每幢連房之間,要開鑿一眼水井。當然,水井也是日常生活所需的。明代皇宮中的皇子皇孫們就居住連房,有一次,十四連房發生火災,驚動皇帝,下令救火救人,幸無人傷亡。事後,皇帝要求改善連房的防火設備。今紫禁城東偏,尚有原來供皇子皇孫居住的阿哥所,每連也有一眼水井。
「潘家園」原本叫「潘家窯」 十幾年前,潘家園本是北京一個並不太知名的地方,近幾年來隨著潘家園古玩市場的紅火,這裡便成了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也使「潘家園」之名家喻戶曉。 潘家園位於朝陽西南部,臨近勁松小區,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個小小的村落,當時被稱為潘家窯。 早年間在護城河東邊有不少磚窯瓦場,潘家窯是其中的一家,因窯主姓潘,於是窯場以窯主的姓氏而得。據傳這潘窯主是位山東濟寧人,年過五旬,原是燒琉璃瓦出身。當初來到這裡,他本想開家燒制琉璃瓦的窯場,但燒了幾次之後,便不再燒了,因為這裡的土質疏鬆,不宜燒制琉璃瓦,於是改燒小方磚。當時這一帶有七八家磚窯,彼此競爭很激烈,潘窯主初來乍到,又是改行燒磚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不想放棄,因為他看準了這裡臨近京城,地理位置好。於是他私下裡在各個窯場轉了幾天,回來後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磚的質量,二是在經營上下工夫。 首先他嚴格把好每一塊磚的燒制環節,絕不偷工減料,所以燒出的磚成色好,光潔度高、硬度很強,不易破碎。同時在銷售上,他也比別人技高一籌,當時賣磚是以「丁」為單位,一「小丁」磚是二百塊,一「大丁」磚是八百塊,但他在碼磚時,一「小丁」要碼二百二十塊,一「大丁」要碼八百五十塊——價格上與別的窯場差不多,可數量上卻暗自比別人多了一些。同時又雇了三輛馬車,凡買主在十里地之內的,一律免費送磚上門。一些買主在他這裡買了幾次磚後,就發現他的磚不但質量好,而且數量比別的窯場多,還能免費送貨,便經常來他這裡買,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窯場就紅火起來,並很快出了名,甚至連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來他這裡買磚。於是這潘家窯場越開越大,據說最多時有二三百人在這裡幹活,車進車出的,很是熱鬧,而另外幾家窯場因經營不善便相繼關了張。以後在潘家窯場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窯場之名,得地名潘家窯。 到了民國後期,這一帶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許多大水坑和窪地,再取土燒磚很是困難,於是潘家窯暫時關閉,不久便遷到了房山一帶。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這裡的水坑和窪地被逐漸填平,並開始建設居民區,幾年的時間就出現了一大片居民區,並以「潘家窯」之名而稱。但叫了沒有多久,人們就覺得不雅,因為老北京人通常將妓院叫「窯子」,所以就改為「潘家園」,這個「園」字,便是「家園」的意思,並將附近新修的道路稱為潘家園路。後來在修建三環路時,在潘家園東側修建了一座立交橋,便得名「潘家園橋」。 1992年以後,在這裡逐漸形成一個舊貨市場,短短几年時間便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古玩舊貨集散地,吸引著大批淘寶者和遊客。
而今,「潘家園」已不只是一個街道或一個地域的名稱,幾乎成為古玩市場的代名詞。
北京作為著名古都,它的商業市場曾經經歷過「萬方輻湊極繁華」的盛況,今天,我們從北京許多老的街巷名稱中,仍可以看出北京歷史上商業市場的繁盛局面和分布情況。 北京和市場有關的地名大概有以下幾類: 以市為名 在北京以市為名的街巷舉目皆是,如花市大街、騾馬市、缸瓦市、煤市街、米市大街、珠寶市街、菜市口、燈市口、羊市口、東曉市、曉市口等等,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專賣市場所在地。 例如位於崇文門外的著名的花市大街,得名就是因其在歷史上曾是專門賣花的市場。它既是賣鮮花之市,又是賣假花之市。這兒售的鮮花多來自丰台、黃土崗一帶的花農,也有一些是這裡的售花店自己培植的。而這兒售賣的假花名氣更大,既有絨絹製成的細活朵花,也有通草花、紙制花、綾緞花等大路貨。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街巷,每逢集市,京城及外地的花客紛紛趕來躉貨,在這條街上,僅為安寓花行客商的旅店就有十幾家之多,足見當時的規模之盛。直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京淪陷後,花市的買賣才蕭條下來。
由諧音演變 北京有的地名由於所在地的市場發生了變化,或因年代久遠,名字逐漸演化,被諧音替代。 例如朝陽門外原有個雞市口衚衕,成名於清代,因此處曾是賣雞鴨的市場,故名雞市口。(據《宸垣識略》記載,「東城副指揮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北營外西一守備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頭條。」)民國初年,取其諧音,寓意吉祥之意,易名為吉市口,吉市口衚衕。雞市口頭條衚衕易名為吉市口頭條衚衕。今吉市口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七條、八條、吉市口東巷、中巷、下坡等,都是由當年的雞市口演變而來的。 以市場的別稱命名 北京有的地名現在僅從字面上看不出其和市場的關係,但在當時,其名實際上卻是市場的別稱。 例如前門附近的廊房頭條至廊房四條,其得名是這樣的:「廊房」是過去的一種經商貿易點,在蓋起的長廊似的屋子裡,堆貨、居住做生意,古時叫「房廊」,後來稱「廊房」。明朝建都北京後,為了刺激商業發展,在城門附近修建了一些「廊房」,「召商居貨」。這樣一來,正陽門大街的客商漸多,居「廊房」做貿易,逐級發展成為北京最繁華的市場,廊房頭條的商人富甲全國,廊房四條(即現今的大柵欄)繁華至今不衰。可見「廊房」其實就是當時商店的別稱。 以個體商販命名 北京還有一些衚衕,因一些人緣好、人氣旺的個體手工業者,或者是小商小販居住此地,制售產品,被往來顧客口口相傳,其姓氏和其制售品逐漸被人叫熟悉了,慢慢就成了衚衕的名字。 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居住的衚衕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的唐洗泊街。宣武區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以開粉房的劉氏而得名。東城有個姓姚的手工業勞動者,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衚衕就叫姚鑄鍋衚衕,後來被訛稱為堯治國衚衕,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國衚衕。北城有個做豆腐的陳氏,其住地就被稱為豆腐陳衚衕,後來訛稱豆腐池衚衕。還有諸如以做篦子的沈氏得名的沈篦子衚衕,以做沙鍋的劉氏命名的沙鍋劉衚衕等等。北京在明朝時宗教活動盛行,當時製作祭祀用的紙馬鋪很多,因此北京的衚衕名字中就有以售賣紙馬的汪氏和何氏命名的汪紙馬衚衕、何紙馬衚衕,今天已訛稱為汪芝麻衚衕、黑芝麻衚衕了。 以商業作坊為名 老北京還有一些以商業小工場、作坊為名的地名。如北草廠衚衕、大石作衚衕、小石作衚衕、大醬坊衚衕、皮庫衚衕等等。反映出當時這裡曾是草料場、石料作坊、醬菜作坊、皮製品作坊等的所在地。 這些和市場有關的地名,在歷史上正是北京的繁華鬧市及商業中心。從這些地名的變遷中,可以印證和折射出北京源遠流長的商業發展史。
目前,隨著北京城市區的大規模的拆遷,許多老街老巷正在消失,那些與市場有關的地名有的仍然存在,有的湮滅無聞,有的被逐漸演化,更加難尋其歷史淵源了。但與此同時,北京一些新興的商貿場所卻成為了新的地名,如公交車站中就有新東安商場、甘家口商場等等站名。也許,我們的後代也可以從這些當今的新地名中,追尋出北京商業發展的軌跡。北京地名的語音特點
北京地名的語音特點
北京人在稱說地名時吃字、吞音、變音、變調等發音特點表現得相當突出,北京地名中的特殊讀音也頗耐人尋味,地名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和更改,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京語音的演變。本節分別從上述幾個角度來考察北京地名。地名中的黑體字是比較特殊、需要注意的部分。
北京地名的語流音變
概說:「語流音變」是指地名(主要是老地名)在口頭稱說時所產生的語音變化。不同音節長度、不同結構層次的地名具有一定的韻律特徵,地名的語流音變和它的韻律特徵密切相關。從我們統計的北京地名來看,音節長度從二音節到八音節的都有。按照音節組合之間有無停頓,我們將地名分為單層韻律結構和多層韻律結構。
單層結構多見於五音節以下(包括五音節)的地名。在三至五音節的地名中,中間的音節相對於首尾兩個音節來說,不同程度地具有輕、短的特點。二音節地名無輕讀現象,但末尾音節多兒化。單層結構地名不論長短,整個地名在語感上都是一個詞。這種韻律特點為地名的語流音變創造了條件,處在單層結構中間位置上的音節常常發生音變,有時候還伴隨末字音節的兒化。例如:西直門、槐柏樹街、六把杆子井、舊帘子衚衕。
多層結構地名是若干單層結構的組合,稱說的時候,中間有停頓,在停頓的地方出現輕讀、兒化音變。層次之間用「-」隔開。例如:西單-手帕衚衕-、西直門-北濱河路、火器營-正黃旗。
不同韻律結構的地名,有一些音節是必須輕讀的,例如「子」和「衚衕」的「同」等。有一些是自由輕讀的,在可能輕讀的音節上就會有常見的吃字、吞音、變音等現象發生。
常見的語流音變
聲母脫落如果輕讀音節是舌尖後輔音、舌面擦音、舌根塞擦音或擦音聲母,韻母是舌尖母音或單獨作韻母的高母音時,聲母常常脫落。例如:西直門、白石橋、海戶屯、護國寺、施興衚衕、順興街、私辛庄、石虎巷、東利市營、花枝巷、聚賢里。
聲母濁化輕讀或受前面音節鼻音韻尾--的同化,都會引起聲母的濁化。例如:案板章衚衕、康各庄、拐棒衚衕、扁擔衚衕、堂子街、金盞村、黃瓜園。
韻母或韻尾脫落
如果輕讀音節是",或者是擦音、邊音聲母和高母音韻母相拼時,韻母常常脫落;韻母是時,韻尾脫落。例如:大木倉、打磨廠、斗母宮、薊門裡、黃木廠、豆腐池、多福巷、高里掌、高立庄、關西庄、高西店、木樨地、大北門、袼褙店、鼓樓大街、石猴街。
母音高化、央化
如果輕讀音節的韻母是時,主要母音高化;韻母是(時,主要母音央化。例如:買賣街、撒袋衚衕、毛家灣、盔甲廠、九道灣、紗絡衚衕、永合庄、鵓鴿市、龍王廟、孔王墳。合音
一些地名在隨意或快速稱說時會發生合音現象。如果輕讀音節是零聲母音節,往往會與前面的音節發生合音現象;輕讀音節不是零聲母音節,但它前面的音節正好蘊涵在輕讀音節里,也會有合音現象發生。合音的方式常常是取第一音節的聲母或聲母和韻頭,與第二音節的韻母相拼,合併後的音節音長有所增加。例如:學院路、平安里、集雅士、朝陽門、留養局、遂安伯衚衕、吉安所、翠微路、暫安處、喜洋衚衕、惜薪司。
北京地名與商業集市北京地名與商業集市的關係
北京作為元明清三朝帝都,它的商業市場曾經經歷過「萬方輻湊極繁華」的盛況,今天,我們從北京許多老的街巷名稱中,仍就可以看出北京歷史上商業市場的繁盛局面和分布情況。 北京和市場有關的地名大概有以下幾類:
1.以市為名 在北京以市為名的街巷舉目皆是,如花市大街、騾馬市、缸瓦市、煤市街、米市大街、珠寶市街、菜市口、燈市口、羊市口、東曉市、曉市口、煤市口等等,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專賣市場所在地。
下圖分別為鮮魚口大街、珠市口大街
位於崇文門外的著名的花市大街,得名就是因其在歷史上曾是專門賣花的市場。它既是賣鮮花之市,又是賣假花之市。這兒售的鮮花多來自丰台、黃土崗一帶的花農,也有一些是這裡的售花店自己培植的。而這兒售賣的假花名氣更大,既有絨絹製成的細活朵花,也有通草花、紙制花、綾緞花等大路貨。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街巷,每逢集市,京城及外地的花客紛紛趕來躉貨,在這條街上,僅為安寓花行客商的旅店就有十幾家之多,足見當時的規模之盛。直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京淪陷後,花市的買賣才蕭條下來。 再如東曉市、曉市口的得名也是如此。老北京把早市叫曉市,當時,四九城都有曉市,市場里多是賣舊貨和雜物的小攤。曉市一般都挨著城根兒或壇根兒,如崇文門外的東曉市,離天壇不遠;德勝門外的曉市離城門樓很近。北京解放後,這些曉市漸漸消失,只留下東曉市、曉市口這樣一些地名。 再如前門外過去是商賈雲集之地,集中有煤市、珠寶市、磁器市等等。現在,從這些仍存的地名中便可想像出當年市場的熱鬧景象。老北京的一些地名雖不帶「市」字,但卻以其所售商品命名。如果子巷、鮮魚口、瓷器口、糧食店街等等,從其名稱即可知其當時是何種專業市場的所在地。 果子巷原是清朝及民國時北京買賣水果的一個中心,在這條僅長約一里的衚衕里,最盛時曾集中了40餘家經營水果的店鋪,其中有的商戶甚至還持有清朝皇帝頒發的特許的營業執照——「龍貼」,可見當時這個果品市場的火爆。直至解放後,政府因為這條街道狹窄不能適應新的形勢,才將這個果子市場遷到了永外沙子口一帶。 再如前門大街上的鮮魚口,在清末民初時緊鄰前門火車站的西貨站,外地的魚蝦運到北京後,為了能夠卸下後迅速運到市場出售,以保證水產品的新鮮,在其地設立了「公興魚市場」,鮮魚口因而得名。
2.以商業作坊為名 老北京還有一些以商業小工場、作坊為名的地名。如北草廠衚衕、大石作衚衕、小石作衚衕、大醬坊衚衕、皮庫衚衕、亮果廠衚衕等等。反映出當時這裡曾是草料場、石料作坊、醬菜作坊、皮製品作坊等的所在地。還有那條什剎海附近著名的「煙袋斜街」,一說是因賣煙袋鍋而得名,另一說是因街巷走向如同煙袋而得名。
3.以商販命名 北京還有一些衚衕,因一些人緣好、人氣旺的個體手工業者,或者是小商小販居住此地,制售產品,被往來顧客口口相傳,其姓氏和其制售品逐漸被人叫熟悉了,慢慢就成了衚衕的名字。 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居住的衚衕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的唐洗泊街。宣武區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以開粉房的劉氏而得名。東城有個姓姚的手工業勞動者,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衚衕就叫姚鑄鍋衚衕,後來被訛稱為堯治國衚衕,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國衚衕。北城有個做豆腐的陳氏,其住地就被稱為豆腐陳衚衕,後來訛稱豆腐池衚衕。還有諸如以做篦子的沈氏得名的沈篦子衚衕,以做沙鍋的劉氏命名的沙鍋劉衚衕等等。北京在明朝時宗教活動盛行,當時製作祭祀用的紙馬鋪很多,因此北京的衚衕名字中就有以售賣紙馬的汪氏和何氏命名的汪紙馬衚衕、何紙馬衚衕,今天已訛稱為汪芝麻衚衕、黑芝麻衚衕了。
4.由諧音演變 北京有的地名由於所在地的市場發生了變化,或因年代久遠,名字逐漸演化,被諧音替代。 朝陽門外原有個雞市口衚衕,成名於清代,因此處曾是賣雞鴨的市場,故名雞市口。(據《宸垣識略》記載,「東城副指揮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北營外西一守備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頭條。」)民國初年,取其諧音,寓意吉祥之意,易名為吉市口,吉市口衚衕。雞市口頭條衚衕易名為吉市口頭條衚衕。今吉市口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七條、八條、吉市口東巷、中巷、下坡等,都是由當年的雞市口演變而來的。 西城區原有個驢市衚衕,當時是交易驢馬的市場,因這一市場後來逐漸衰落,直至消失,其地名也就逐漸被居民以諧音所代替,演化成了現在所稱的禮士衚衕了。
這些和市場有關的地名,在歷史上正是北京的繁華鬧市及商業中心。從這些地名的變遷中,可以印證和折射出北京源遠流長的商業發展史。
談:老北京的地名與市場北京作為著名古都,它的商業市場曾經經歷過「萬方輻湊極繁華」的盛況,今天,我們從北京許多老的街巷名稱中,仍可以看出北京歷史上商業市場的
繁盛局面和分布情況。
北京和市場有關的地名大概有以下幾類:
以市為名
在北京以市為名的街巷舉目皆是,如花市大街、騾馬市、缸瓦市、煤市街、米市大街、珠寶市街、菜市口、燈市口、羊市口、東曉市、曉市口等等,這些
地方都是當時的專賣市場所在地。
例如位於崇文門外的著名的花市大街,得名就是因其在歷史上曾是專門賣花的市場。它既是賣鮮花之市,又是賣假花之市。這兒售的鮮花多來自丰台、黃土崗一帶的花農,也有一些是這裡的售花店自己培植的。而這兒售賣的假花名氣更大,既有絨絹製成的細活朵花,也有通草花、紙制花、綾緞花等大路貨。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街巷,每逢集市,京城及外地的花客紛紛趕來躉貨,在這條街上,僅為安寓花行客商的旅店就有十幾家之多,足見當時的規模之盛。直至1937年盧溝橋變北京淪陷後,花市的買賣才
蕭條下來。
再如東曉市、曉市口的得名也是如此。老北京把早市叫曉市,當時,四九城都有曉市,市場里多是賣舊貨和雜物的小攤。曉市一般都挨著城根兒或壇根兒,如崇文門外的東曉市,離天壇不遠;德勝門外的
曉市離城門樓很近。北京解放後,這些曉市漸漸消失,只留下東曉市、曉市口這樣一些地名。
再如前門外過去是商賈雲集之地,集中有煤市、珠寶市、磁器市等等。現在,這些仍存的地名中便可
想像出當年市場的熱鬧景象。
由諧音演變
北京有的地名由於所在地的市場發生了變化,或因年代久遠,名字逐漸演化,被諧音替代。
例如朝陽門外原有個雞市口衚衕,成名於清代,因此處曾是賣雞鴨的市場,故名雞市口。(據《宸垣識略》記載,「東城副指揮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北營外西一守備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頭條。」)民國初年,取其諧音,寓意吉祥之意,易名為吉市口,吉市口衚衕。雞市口頭條衚衕易名為吉市口頭條衚衕。今吉市口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七條、八條、吉市口東巷、中巷、下坡等,都是由當年的雞市口演變而來的。
再如西城區原有個驢市衚衕,當時是交易驢馬的市場,因這一市場後來逐漸衰落,直至消失,其地名也就逐級被居民以諧音所代替,演化成了現在所稱的禮士衚衕了。
以商品為名
老北京的一些地名雖不帶「市」字,但卻以其所售商品命名。如果子巷、鮮魚口、瓷器口、糧食店街等等,從其名稱即可知其當時是何種專業市場的所在地。
例如果子巷原是清朝及民國時北京買賣水果的一個中心,在這條僅長約一里的衚衕里,最盛時曾集中了40餘家經營水果的店鋪,其中有的商戶甚至還持有清朝皇帝頒發的特許的營業執照?D?D「龍貼」,可見當時這個果品市場的火爆。直至解放後,政府因為這條街道狹窄不能適應新的形勢,才將這個果子市場遷到了永外沙子口一帶。
再如前門大街上的鮮魚口,在清末民初時緊鄰前門火車站的西貨站,外地的魚蝦運到北京後,為了能夠卸下後迅速運到市場出售,以保證水產品的新鮮,在其地設立了「公興魚市場」,鮮魚口因而得名
以市場的別稱命名
北京有的地名現在僅從字面上看不出其和市場的關係,但在當時,其名實際上卻是市場的別稱。
例如前門附近的廊房頭條至廊房四條,其得名是這樣的:「廊房」是過去的一種經商貿易點,在蓋起的長廊似的屋子裡,堆貨、居住做生意,古時叫「房廊」,後來稱「廊房」。明朝建都北京後,為了刺激商業發展,在城門附近修建了一些「廊房」,「召商居貨」。這樣一來,正陽門大街的客商漸多,居「廊房」做貿易,逐級發展成為北京最繁華的市場,廊房頭條的商人富甲全國,廊房四條(即現今的大柵欄)繁華至今不衰。可見「廊房」其實就是當時商店的別稱。
廊房四條到清朝乾隆時改名為了「大柵欄」,其名稱也與市場有關。早在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時,朝廷就下令在北京城內大街曲巷設立柵欄,並派士兵把守,以防盜賊。進入清代順治年間,北京各繁華路口已設置了柵欄1750餘座,對於一些重要的柵欄,每到晚上就關閉,還要派士兵把守。因為廊房四條是重要的商業中心,買賣多,所以為了能夠有效地防止盜賊,其地的柵欄建得比其他地方的柵欄都大,而且更好看和氣派,「大柵欄」一名由此而來。
以個體商販命名
北京還有一些衚衕,因一些人緣好、人氣旺的個體手工業者,或者是小商小販居住此地,制售產品,被往來顧客口口相傳,其姓氏和其制售品逐漸被人叫熟悉了,慢慢就成了衚衕的名字。
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居住的衚衕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的唐洗泊街。宣武區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以開粉房的劉氏而得名。東城有個姓姚的手工業勞動者,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衚衕就叫姚鑄鍋衚衕,後來被訛稱為堯治國衚衕,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國衚衕。北城有個做豆腐的陳氏,其住地就被稱為豆腐陳衚衕,後來訛稱豆腐池衚衕。還有諸如以做篦子的沈氏得名的沈篦子衚衕,以做沙鍋的劉氏命名的沙鍋劉衚衕等等。北京在明朝時宗教活動盛行,當時製作祭祀用的紙馬鋪很多,因此北京的衚衕名字中就有以售賣紙馬的汪氏和何氏命名的汪紙馬衚衕、何紙馬衚衕,今天已訛稱為汪芝麻衚衕、黑芝麻衚衕了。
以商業作坊為名
老北京還有一些以商業小工場、作坊為名的地名。如北草廠衚衕、大石作衚衕、小石作衚衕、大醬坊衚衕、皮庫衚衕等等。反映出當時這裡曾是草料場、石料作坊、醬菜作坊、皮製品作坊等的所在地。
這些和市場有關的地名,在歷史上正是北京的繁華鬧市及商業中心。從這些地名的變遷中,可以印證和折射出北京源遠流長的商業發展史。
目前,隨著北京城市區的大規模的拆遷,許多老街老巷正在消失,那些與市場有關的地名有的仍然存在,有的湮滅無聞,有的被逐漸演化,更加難尋其歷史淵源了。但與此同時,北京一些新興的商貿場所卻成為了新的地名,如公交車站中就有新東安商場、甘家口商場等等站名。也許,我們的後代也可以從這些當今的新地名中,追尋出北京商業發展的軌跡。
來源:京報網
老北京故事之地名北京作為著名古都,它的商業市場曾經經歷過「萬方輻湊極繁華」的盛況,今天,我們從北京許多老的街巷名稱中,仍可以看出北京歷史上商業市場的繁盛局面和分布情況。
北京和市場有關的地名大概有以下幾類:
以市為名
在北京以市為名的街巷舉目皆是,如花市大街、騾馬市、缸瓦市、煤市街、米市大街、珠寶市街、菜市口、燈市口、羊市口、東曉市、曉市口等等,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專賣市場所在地。
例如位於崇文門外的著名的花市大街,得名就是因其在歷史上曾是專門賣花的市場。它既是賣鮮花之市,又是賣假花之市。這兒售的鮮花多來自丰台、黃土崗一帶的花農,也有一些是這裡的售花店自己培植的。而這兒售賣的假花名氣更大,既有絨絹製成的細活朵花,也有通草花、紙制花、綾緞花等大路貨。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街巷,每逢集市,京城及外地的花客紛紛趕來躉貨,在這條街上,僅為安寓花行客商的旅店就有十幾家之多,足見當時的規模之盛。直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京淪陷後,花市的買賣才蕭條下來。
由諧音演變
北京有的地名由於所在地的市場發生了變化,或因年代久遠,名字逐漸演化,被諧音替代。
例如朝陽門外原有個雞市口衚衕,成名於清代,因此處曾是賣雞鴨的市場,故名雞市口。(據《宸垣識略》記載,「東城副指揮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北營外西一守備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頭條。」)民國初年,取其諧音,寓意吉祥之意,易名為吉市口,吉市口衚衕。雞市口頭條衚衕易名為吉市口頭條衚衕。今吉市口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七條、八條、吉市口東巷、中巷、下坡等,都是由當年的雞市口演變而來的。
推薦閱讀:
※日本人為什麼也不喜歡德川家康?
※紅樓夢裡的平兒為什麼不被稱為姨娘?
※用味蕾去感受文化
※[i·寧德] 寧德拾遺——今朝話城隍,還把正氣傳
※有趣的古代蛇文化 - 今日頭條(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