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衰(摘錄)
李學銘教授認為正虛、痰瘀、濁毒三大因素互為因果,導致慢性腎衰竭惡性循環。治療上運用活血化瘀瀉濁法,能使瘀祛、濁瀉,祛除導致慢性腎衰竭惡性循環的因素,從而延緩疾病進展。其運用活血化瘀、瀉濁排毒法(黃芪30~50,桃仁l O ~12,地龍l O ~129,制大黃2~l O ,車前草12~30,車前子12~15。加減:大便乾結者加番瀉葉1~1.5;蛋白尿嚴重者加防風l O ~12、蟬蛻l O ~12;痰濕盛者加白芥子l O ~12、貓人蔘30~50、貓爪草12~15。根據不同證型加減用藥。)大黃附子湯加味(大黃l O ~15,熟附子15,牡蠣30、蒲公英15,梔子15,甘草6。氣短乏力加党參30、黃芪15;噁心嘔吐加淮山藥15、法半夏l O 、陳皮6、砂仁6、生薑5;水腫甚者重用茯苓20~30;澤 瀉、車前子(包煎)各15,頭暈頭痛伴高血壓病者加鉤藤15、石決明30(先煎),有瘀血者加川芎9、丹參15、紅花3)
大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慢性腎衰竭的理論基礎
慢性腎衰竭多屬中醫「 水腫"、「 虛勞」 、關格"、「 腎勞」 、「 尿濁"等範疇。近年來,諸多醫家從不同角度對病因病機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並取得了共識,即本虛標實貫穿始終,其中本虛包括陰、陽、氣、血、五臟六腑的虛損,標實則有外邪、水濕、濕熱、瘀血、風動、蘊痰寒化或熱化等諸種變化。辯證論治為中醫的重要特色,「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針對病機,對症下藥,才能收到良好療效。但一些臨床醫家在治療慢性腎衰竭時忌諱使用溫陽藥物,一味以益氣養陰為法,孰不知,陽虛在慢性腎衰竭中辦佔有絕對數量。《諸病源候論》有云:「 水病無不由脾腎虛所為,脾腎虛則水妄行,盈滿皮膚而令周身腫滿。」 《醫宗必讀》日:「 腎本水臟,元陽寓焉。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利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故水腫之證,多屬火衰也。"若水濕停留同久,郁而成濕濁,則成癃閉、關格等危重之證。故脾腎陽虛是慢性。腎衰竭的根本。脾主運化,「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運化失司,津液不循常道,溢於肌膚,則見水腫,四肢困重;脾失健運,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因之失常,可見腹脹、不欲飲食,消瘦等。「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腎陽虛則氣化失司、開闔不利、失於封藏,可見陽痿,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等症。「 腰為腎之府」 ,腎陽不足,故可見腰膝酸軟;脾腎功能失常,濕濁不化、久蘊成毒,導致濁邪瀰漫三焦,加速腎功能的惡化。慢性腎衰竭辯證為脾腎陽虛證者,治療上以溫補脾腎為主,佐以通腑泄濁,收到較好療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