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千年霸國的歷史文化 | 塵封秘聞
霸國,一個在中國歷史上默默無名的西周封國,在2007年山西翼城縣大河口墓地被發現之後,逐漸被世人所知。霸國的發現與金沙遺址的發現一樣,既詮釋了考古學「證經補史」的重要作用,又是一個向公眾講述考古發現與解讀過程的極好案例。
(帶蓋四足方鼎)
「霸」在何方?
在大河口墓地發現之前,古文獻和考古發掘中都曾發現有帶「霸」字銘文的青銅器。但「霸」字有何含義?礙於當時的材料有限,考古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2007年在山西省翼城縣大河口墓地出土了大量帶「霸」字銘文的青銅器,這些來歷不明的「霸」器才找到了真正的歸宿。
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帶蓋四足方鼎」,其形酷似現在的安卓系統的logo小機器人——莫非這件鼎是「安卓君」的祖先?
這些文物均出自大河口墓地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號墓。出土這麼多的隨葬品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或國力來支持的,說明了墓主人生前並非普通人,應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並且擁有很多的財富。從隨葬青銅鼎簋及其銘文和形制分析,墓主人至少應屬侯伯一級貴族,應為某位霸國君主。
(玉兔)
小國的「霸氣」
當多件帶「霸」字銘文的青銅器同時出現在你的眼前時,你會不會為之震撼?考古學家也因此更加確信大河口墓地就是霸國的所在。
可是,霸國這個僅見於青銅銘文的諸侯國,屬於哪一個族群?在那個群雄並立、風雲際會的時代,它與周王朝和周邊鄰居的關係又如何呢?通過與周邊墓地埋葬習俗的對比,考古學家認為霸國與倗(音朋)國應是同一族屬,又根據考古學和古文字的相關知識推測,霸國是媿(音愧)姓狄人,與倗國人屬於狄人的不同分支。
西周是一個重「禮」的時期,霸國亦不例外。不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祭祀喪葬中,霸國之「禮」都不容小覷。青銅鼎、簋、甗、鬲等食器,爵、觶、卣等酒器,甬鍾、鐃、鉤等樂器的成組展示,配合櫃內圖板,讓我們似乎回到了3000年前霸國上層貴族的宴飲活動,感受了一番當時「貴賤有等」「上下有則」的嚴格禮制;精美的組玉佩、玉項飾、頭飾等的展示,又為我們重現了霸國貴族奢華典雅的生活;璜、柄形器、環、鉞、戈等金玉禮器,車馬器、兵器、明器等隨葬品讓我們感受了當時霸國人們對天地神靈和祖先的崇敬及「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延伸閱讀
(三聯璜組玉佩)從出土青銅器 看西周霸國宴飲
宴飲是霸國人在閑暇時舉行的禮儀活動。宴禮有嚴格的禮儀規範,參加人員都正襟危坐,遵守「禮薦而不食,爵盈而不飲」的禮節,整個宴席只是一個虛設。這種宴飲儀式主要為了體現尊賢和養老,尊賢是治國之本,養老為安邦之本。宴飲過程安樂而有秩序,賓客尊卑分明,禮數高低有別,宴飲之人快樂而不放肆,無論長幼都得到惠澤,沒有人被遺忘。霸伯做到了正身安國,才有霸國君臣的和諧與國家的長治久安。
霸國貴族宴飲的禮儀較多,比如他們吃飯是分餐制;酒具在宴飲的過程中要多次洗滌;由於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著來吃,因此在宴飲前後需要凈手,凈手時一人注水,一人承盤接水。商周時期的墓葬中,盉與盤是一套器物,有盉必有盤。盉最早是用來調酒的,後來也用來注水,有的青銅器也存在著一器多用的情況。盤用來承接水,西周晚期匜代替了盉,匜與盉的功能相同。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
推薦閱讀:
※李白存世唯一書法《上陽台帖》:要是能重來,我不當李白
※薦書時間:《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一舉動,都是文化,這就是太極拳
※生肖與藝術 - 中國民俗文化網
※中國有哪些合法的小眾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