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的強大海軍為何覆滅?給中國海軍帶來的警醒

儘管擁有「俾斯麥」號這樣的強大戰艦,但是德國海軍整體實力仍然遠遜於英國。

二戰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各主要參戰國中海軍實力僅僅強於蘇聯的德國海軍在大西洋海戰場上居然不僅是戰略進攻方,而且也是戰術進攻方。德國海軍在一系列海上破襲戰、登陸戰、遭遇戰中的謀略和戰鬥表現相當搶眼,與其在一次大戰中的先輩們一樣再次讓老牌海軍強國大英帝國榮光喪盡,甚至被徹底拖垮,「打贏了戰爭,輸掉了國家」。

然而,任何華麗的詞藻與榮光都不能掩蓋德國海軍最終失敗的事實。那麼,經歷了漫長的戰爭,德國海軍為什麼會最終失敗?

在分析前飄花首先闡明一點,這也是在飄花這篇系列文章的第一章《日本海軍失敗原因分析》中忘記說明的一點。本系列文章不會從國力這樣的宏觀方面進行對比——因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需要飄花來這裡騙工分!

想要回顧德國海軍的發展歷程和二戰征戰史,我們就不得不首先回到20世紀20年代那段古老的歲月!

海軍與陸軍和空軍有著極大的不同,由於其主要作戰裝備是凝結了國家全部工業精華的戰艦,故而不可避免地成為三軍中耗資最大、營建周期最長、見效也最慢的軍種。而且由於海軍特有的性質,海軍行動本身就包含了近岸陸軍行動,在飛機出現以後又增添了空中行動,使之事實上成為了包含陸戰部隊、空中力量的「小三軍」。

在借一次大戰的余勢,軍事思想大發展,而航空業剛剛蓬勃興起,近代工業技術有了進一步飛躍的時期,20年代成為海軍技術大發展的年代。在這個特定的時段最引人矚目的海軍技術發展在飄花看來有如下幾個:

1、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的誕生

1922年美國海軍改裝了「蘭利」號,標誌著現代航空母艦的誕生。航空母艦搭載的飛機速度快,視野寬廣,擁有極強的機動性和巨大的打擊潛力。隨著航空派人士的崛起和飛機在一次大戰中的傑出表現,各主要海軍強國無論是否真正重視,都興建了航空母艦這一艦種。包括傳統的戰列艦派也同樣認為航空母艦在未來海戰場上大有用武之地。航空母艦將海戰場第一次加入了天空的立體三維概念,因而作為一個新興艦種,存在是毫無爭議的。

2、聲納的發明

出於對「無限制潛艇戰」給大英帝國套上的絞索的恐懼,協約國在1917年就成立了「協約國潛艇探測委員會」,專門研究尋找對抗水中隱蔽的潛艇的技術對策,戰後英國繼續投入巨資研製,利用超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物理特性開發潛艇探測裝備。歷經20年代的艱苦探索,在30年代初期終於使得聲納技術達到實用階段。這一技術成果的開發成功對於二戰史有決定性意義!

3、雷達技術的突破

雷達技術的軍用研究也是始於一次大戰末期。導致對雷達技術的需求主要要原因是三次海戰——日俄海戰、科羅內爾海戰和日德蘭決戰。日俄海戰中,在旅順口和對馬海峽,薄弱的日本魚雷艇和驅逐艦利用夜暗以猛烈的魚雷突擊大肆偷襲遠道而來的沙俄戰列艦隊,取得了重大戰果,而厚甲重炮的沙俄艦隊卻因為在黑暗中找不到目標而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科羅內爾海戰中,英國艦隊由於觀測兵無法看到隱蔽於落日餘暉背景中的德國裝甲巡洋艦隊而遭受突襲,克拉克少將等以下大批官兵與艦同沉。而最令皇家海軍刻骨銘心的就是日德蘭海戰中德國艦隊利用夜暗突圍,逃脫了英國大艦隊的圍捕。因而,能夠在黑夜中搜索、定位地方目標的雷達自然也就成為了各國海軍技術裝備發展的重點之一。實用雷達在10餘年艱苦研製後,終於於30年代中期出現,並迅速被裝上了各主要海軍強國的重型戰艦,然而,這僅僅只是起步……

4、艦用蒸汽輪機和艦用柴油機的推廣

燃油蒸汽輪機在大戰期間和戰後的1920年代全面投入實用,以其良好的加速性能和燃料適應性能裝備了各主要海軍強國的各型艦艇。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事實,也是二戰期間各海軍強國戰艦的主要動力裝置。而另一項不那麼引人注意的成就——艦用柴油機,,狄塞爾機,,則有那麼一點點默默無聞了。然而,德國人的這一成就卻為自己未來的潛艇部隊率先定製好了心臟,也是後來德國潛艇戰績輝煌的物質基礎之一!

5、航空技術的巨大進步儘管由於戰後窘迫的經濟狀況導致了軍用飛機的大幅度萎縮,但民用航空的熱情卻有增無減。星型發動機、氣冷技術、增壓器技術、高辛烷值燃料、變矩螺旋槳、可收放式起落架、整流罩、全金屬應力蒙皮、全密封座艙……航空技術的進步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飛行記錄一再被輕易突破。鑒於一次大戰中簡陋的水上飛機就賦予海軍以巨大的變革,,對艦攻擊、偵察、校射、對陸攻擊、戰略防空,,,沒有任何一個主要海軍國家會對這種進步視而不見。空中力量在技術大躍進的情況下和海軍如何配合形成了新的課題。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介紹這些新技術的簡要背景,就是因為它們正是二戰各國海軍上演的悲喜劇的幕後導演。現在回過頭來審視德國海軍在戰前的發展。

幾乎現代所有人都把希特勒的上台看作是德國武裝力量復興的轉折點,這雖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事實上,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國軍隊就已經開始著手為未來的復興作物質、技術、人員上的準備了。僅以德國海軍來看,艦用推進主機、火控系統、通信系統、雷達、魚雷、重型火炮、裝甲鋼等各個子部件早在經濟剛有所恢復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已經全面恢復,而對潛艇甚至在大戰剛剛結束不久的20年代初期就以各種名義繼續開展研究。

希特勒上台以後更是無視《凡爾賽條約》的種種約束,通過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外交活動,德國通過《英德海軍協定》獲得了海軍擴軍的公開許可。而更令德國人欣喜的是,海軍條約對德國幾乎沒有什麼約束。這不僅促成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全面開工,更讓納粹海軍的領導人們看到了美好未來,進而在1938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Z」計劃:

Z計劃為期10年,包括了興登堡級超級戰列艦,俾斯麥級戰列艦,O級戰列巡洋艦、P級袖珍戰列艦,,實質上的戰列巡洋艦,,,齊柏林級航母等,主要艦種建造計劃如下:

興登堡級戰列艦:計劃建造6艘,前4艘命名為興登堡、魯登道夫、毛奇、腓特烈大帝。

俾斯麥級戰列艦:俾斯麥號和提爾·比茲號。

O級戰列巡洋艦:計劃建造3艘,,巴巴羅薩號,施里芬號,華倫斯坦號,,。

P級袖珍戰列艦:計劃建造數量12艘,,不久就削減為8艘,,主要用於取代3艘「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執行遠洋襲擊計劃。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2艘:,,沙恩霍斯特、格奈森諾,,,計劃換裝15英寸雙聯主炮。

齊柏林級艦隊航空母艦:計劃建造2艘,,齊柏林伯爵、彼得斯特拉斯,,

另有希佩爾級重巡洋艦5艘,各型輕巡洋艦44艘,各型驅逐艦68艘,各型魚雷艇90艘,各型潛艇249艘。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海軍是耗資巨大、見效最慢的軍種,因而至1939年9月開戰時,德國海軍僅僅擁有艦艇數量如下: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2艘沙恩霍斯特、格奈森諾

袖珍戰列艦:3艘斯佩、舍爾、德意志

強大的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俾斯麥、提爾·比茲正在試航和舾裝。而令人恐懼的興登堡及超級戰列艦還在船台上,而且設計由於希特勒的反覆無常一改再改,甚至沒有能夠下水就被全部拆解。性能不錯的齊柏林級航空母艦雖然已經下水,卻一直未能投入現役。

希佩爾級重巡洋艦2艘希佩爾、布呂歇爾

改進型希佩爾重巡洋艦1艘歐根親王尚在海試中,未服役。

老式埃姆登級輕巡洋艦1艘

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3艘柯尼斯堡、卡爾斯魯厄、科隆

萊比錫級輕巡洋艦1艘

紐倫堡及輕巡洋艦1艘

Z1級大型驅逐艦16艘

Z17級大型驅逐艦6艘

進一步改進的Z23級和Z31級仍在開發中後來建造了17艘。

另有各型潛艇57艘,但其中僅有22艘適用於大西洋海戰。

另外還有大量的獵潛艇、S級魚雷艇等輕型快艇用于海岸防禦,其中部分大型魚雷艇甚至在某些時段充當了小型艦隊驅逐艦的使命雷霆·瑟布魯斯行動。

德國海軍就是以這樣的全部家當要與擁有15艘戰列艦,,戰列巡洋艦,,、6艘各型航空母艦、64艘各型巡洋艦、200餘艘驅逐艦和50多艘潛艇的英國海軍對抗。而當時,義大利海軍參展的可能還很渺茫,而老對手英國人即便不算美國的間接支持,也有由8艘戰列艦領銜的法國海軍的強大支持。而且對手5艘最新型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也將很快投入現役。而德國畢竟20年沒有再設計過大型戰艦,系統整合併非沒有問題。以如此薄弱的兵力對抗如此強大的敵人,即便如今天的我們也只能借用拿破崙的一句名言:「我的兵力弱小得無法防守,只好進攻!」

從以上的簡單實力對比分析完全可以看出,德國海軍已弱擊強,本身就是先天不足的無奈選擇。但大戰中戰況千變萬化,德國海軍卻也並非沒有機會,只是機會一旦錯過,就再不復返。以下,飄花將試圖對德國海軍在二戰中失敗的一些具體原因加以分析。

一、指揮官的性格因素與海軍在第三帝國武裝力量總司令部中的地位。

開戰時的海軍司令官雷德爾元帥是個性格古板的老派普魯士軍人,儘管他富有卓越的組織才能,精通海軍戰略戰術,但同幾乎所有的老派傳統普魯士軍人一樣不善於交際、不善於爭論,對上級命令不打折扣的執行,對下級發布命令不商量、不交流。德國海軍雖然制訂出了相當符合實際的遠洋襲擊戰略,雷德爾卻不能充分利用其在帝國總司令部中唯一代表海軍的地位將海軍襲擊戰的重大戰略意義和影響評估傳達給司令部其他成員。一次大戰中地位絲毫不亞於陸軍的德國海軍因此在二戰德國武裝力量排名中居然落在了第三位,是最不受重視的。與後來的鄧尼茨不同,雷德爾這種老派普魯士軍人恰恰是希特勒最討厭的。

雷德爾對希特勒也有同樣的厭惡,這種感情因素會帶來怎樣的負面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雷德爾能如後來的鄧尼茨一樣在希特勒心目中有著極其獨特的地位,並有著深厚感情和忠誠的話,至少海軍許多決定,,如興登堡級超級戰列艦,,就不會因為希特勒的一時衝動而反覆多次——鄧尼茨是第三帝國所有將領中唯一可以當面頂撞希特勒而不被責備的,連戈林在其權勢熏天之時也不敢觸惹鄧尼茨的麻煩!而雷德爾卻經常是戈林撒潑的對象。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樣的海軍指揮官怎麼可能為海軍爭得更多的權益和地位——甚至連海軍航空兵都無法建立,唯一的航空母艦由於艦載飛機的歸屬權之爭只能當擺設!

而鄧尼茨也有自己的問題,大戰後期接任海軍司令官後,儘管海軍地位因此有所上升,但他過於迷信潛艇戰的單一作用,對大型水面戰艦的作用認識不足,導致水面艦隊和潛艇部隊基本上是各自為戰,損失相當嚴重。

二、畏戰心理嚴重,不敢與皇家海軍正面交鋒。

與陸軍對進攻法國的「黃色方案」毫無信心一樣,海軍對於早已明確的對手——大英帝國也根本沒有戰而勝之的雄心。不僅表現在戰略層面,也表現在戰術層面。

雷德爾等海軍高級軍官認為:德國海軍實力遠遠不及對手,大西洋海戰又必然是長期的,艱巨的,因而德國海軍的任務絕對不是與英國艦隊交鋒爭奪制海權,而是要把攻擊英國商船隊,切斷英國商船運輸線作為戰略任務。海軍總司令部甚至給各水面襲擊艦艦長下達了這樣精心擬制的命令:「用一切可能做到的手段,來阻撓並摧毀敵人的貿易航運……如果遇到敵人的海軍,即使敵人處於劣勢,也只有在有利於完成主要任務的情況下,才可以和他們交鋒……在作戰地域,應時常變更所在的地點,這樣就可以使得敵人捉摸不定,而且即使沒有獲得明顯的成果,至少也可以限制敵人商船的行動……僅就敵人的航運受到這種限制而言,也足以表明我們已經大大的損害了敵人的補給狀況。」從戰略上,德國海軍的目標本身就不是爭奪制海權以擊敗英國,而僅僅是滿足於做一個海上盜賊。連戰勝的基本願望都沒有,又怎麼可能戰勝裝備精良、數量龐大的敵人?

在具體戰術層面上,德國海軍的畏戰傾向更是嚴重。1939年12月13日拉普拉塔河口之役,德國袖珍戰列艦並非無一戰之力,甚至即便確實面對「聲望」,憑藉其較為良好的航海性能在風高浪急的南大西洋也並非沒有逃脫可能,,實際上「聲望」遠距拉普拉塔河口2500海里,,,但德國海軍上下竟然沒有人提出應該「立即突圍」,而如果是英國海軍或者是日本海軍,這是根本不用考慮的事情:即便自己完全沒有可能逃脫,也要儘可能給敵方以更大傷害!對比英國沃伯頓·李在挪威海戰韋斯特峽灣敢死突擊中的表現,我們不得不認為,德國海軍確實已經部分喪失了他們一次大戰中的先輩們那種勇敢進攻的精神。

另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攻擊冰海護航船隊中梯爾·比茲的表現。整個歷時3年的冰海護航中,梯爾·比茲統共出擊不過5次,其8門381主炮甚至一炮未發,即使是在最有利的攔截PQ17船隊時,該艦居然在即將攔截到船隊之時反轉挪威,將攻擊任務交給潛艇和飛機了!結果仍有10餘艘商船抵達蘇聯摩爾曼斯克。如果其繼續前進的話,以其高速和強大火力,是否還能有商船逃脫恐怕都是問題。

至於類似沙恩霍斯特、格奈森諾姊妹艦,,航速可超過32節,,在1940年2月5日僅因發現一艘老式戰列艦「拉米尼」,,最高航速僅21節,火力、裝甲均不強,,護航就放棄了對英國超大型船隊的攻擊這樣的類似避戰事例就更多了。事實上,敢戰方能言勝,像這樣的機會本來就不是很多,不敢於進攻,敢於戰鬥,英國艦隊的實力就不可能被削弱,德國海軍就必然不可能擊敗英國。

而且,即便僅僅只從襲擊戰的角度考慮,由於德國海軍襲擊艦中,戰列艦、重巡洋艦單艦實力都遠遠強於對手,而且均為航速較快的新式戰艦;戰列巡洋艦則一向是雙艦出擊,航速更高。在一次襲擊戰中哪怕僅僅是擊傷一艘老式戰列艦或者條約型巡洋艦,都將迫使英國海軍被迫進一步加大護航兵力,也就使得其機動打擊兵力更加缺乏。英國海軍統共不過15艘戰列艦和20餘艘重巡洋艦,除去必要的機動打擊部隊,還能有多少參與護航?而這樣的打擊風險又必然迫使護航隊進一步加大以集中護航兵力,這就進一步降低了航運效率,也為潛艇狼群突襲提供了更為良好的目標!可惜的是,這些都只能是假設了!

三、海軍建設思路不明確,沒有戰勝英國的全盤計劃。

這實際上是由上一個原因所引發的。但是因為涉及到具體軍備建設思路,因而作為一點專門提出。

德國海軍重新組建伊始,就是明確以英國海軍為未來主要作戰對手的。然而,面對這個強大的對手,德國海軍的對應計劃是什麼呢?今天看來,飄花只能認為,德國海軍的建設思路是很不明確的,缺乏針對性,缺乏靈活性。

面對英國海軍的強大實力,德國想要徹底擊敗英國,迫使英國投降有三個軍備建設選擇:

1、大力發展海軍航空兵,以航空母艦艦載機對英國戰列艦的遠程攻擊實施「非對稱作戰」。

這一觀點在後人看來是非常符合當時的海軍發展潮流的。只是可惜,當時的情況下,無論從經驗、人員、技術水平和戰場需要來看,這是最不現實的選擇。雙方對峙的北海應北大西洋暖流的衝擊波濤洶湧,海況常年不好,且水面相對狹窄,航空母艦在這個海區應用不僅嚴重缺乏迴旋餘地,而且艦載機的起降就是大麻煩!在陸基空軍完全能夠實施掩護的情況下發展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北海爭奪制海權,不僅是技術、資源上的浪費,而且由於艦員、飛行員都需要長期培訓,僅僅這個時間周期就根本無法滿足海軍的需要。更何況當時整個世界也沒有這方面的先例,而德國海軍也更不是這方面的領軍人物,既缺乏思想基礎,也沒有理論支持。

2、以海耶為代表的「小艦論」。1938年海軍上校赫爾默斯·海耶上校在向海軍最高統帥部提交的一份報告里認為:「海軍即使有更多的大型戰列艦也未必能夠打贏英國海軍,因為和英國人強大的戰列艦部隊硬碰硬不是一種合適的應對之道,英國人的弱點在大西洋上,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航線位於那裡,英國需要靠那些航線來維持。所以建造一些小型的、並具備一定戰鬥力的軍艦才是真正的對應之道,海軍應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建設大批小型的、快速的、有強大續航能力艦艇去用以破壞那些海上生命線。」請潛艇論者注意,潛艇作戰僅僅是「小艦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小艦論還包括大量的快艇,快速襲擊艦、大型驅逐艦等組成部分,是一個真正比較完整的作戰體系。海耶等人認為,對於英國這樣的島國,真正能夠迅速有效進行打擊的是摧毀對手的海上生命線。換而言之,面對對手強大的艦隊,海耶等人根本不想與之正面對抗,而是完全用經濟絞殺的辦法慢慢折磨英國,使之不僅無法對德國的大陸行動施加重大影響,而且還因為這種慢性絞殺導致國民意志的衰退,最終迫使其接受對德有利的和約。

3、大艦隊計劃。由於一次大戰中德國海軍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的出色表現,幾乎所有的德國海軍將領都對大型戰艦情有獨鍾,甚至包括希特勒本人。他們認為,海軍建設的核心就是「艦隊決戰」,放棄建造大型戰艦本身就相當於變相投降。Z計劃的出現本身就是對這一觀點的最好闡明。

然而,飄花認為德國海軍最大的戰略失敗就在這裡。在2和3兩個比較可行的選擇中,德國海軍走了一條調和的「兩不靠」路線,既建造了強大的俾斯麥級戰列艦,開工了更為恐怖的興登堡級超級戰列艦,又同時建造了為數驚人的潛艇群。其結果是:水面艦隊的數量、質量不足以爭奪北海和海峽的制海權,從而掩護精銳的陸軍登陸英倫,只能用於做水面襲擊艦,其性價比顯然不如潛艇和快速驅逐艦;潛艇大規模建造太過遲緩,沒有能在最有利的時機大規模切斷英國北大西洋運輸線,而與對手經過加強訓練、改進裝備的反潛部隊迎頭相撞,損失了最不可彌補的時間。

當然,這種海軍建設思路的背後是被德國當局對英戰略的搖擺所干預的。但是即便如此,海軍也應該有打贏戰爭的思路和準備,並將自己的能力和計劃向當局報告,使其政治決策與軍事實力相符合。而這一點,又回到了第一點,雷德爾做得實在不怎麼樣!

四、海軍各兵種協同相當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潛艇和水面襲擊艦幾乎完全是各自為戰,導致被對手各個擊破。1940年5月26日19時俾斯麥戰艦被英國魚雷機以萬分之一的運氣命中艦舵,難以撤退。顯然英國重型戰艦會象聞到血腥味的的鯊魚群一樣聚攏過來撕咬俾斯麥號。至5月27日上午8時47分「喬治五世」號開炮時止,德國人有13個小時的時間可以聚集潛艇干擾、攻擊必然到來的英國重型戰艦。但是事實上呢?僅有一艘恰好在附近,但卻打光了魚雷的潛艇滿懷痛苦的作了看客,其餘潛艇根本就沒有向這個方向運動。英國人安安全全的當了一回劊子手就走了。

可以想像,如果這個時候周圍有5艘、10艘德國潛艇的話,英國人還是否敢於這樣大膽。而當時的英國驅逐艦絕大部分因為燃料不足而被迫返航,即便有,又有多少敢於冒著俾斯麥的恐怖炮火進行搜潛作戰呢?唯一能真正參戰的大約也就只剩下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了吧!而俾斯麥的裝甲對於英國艦載機的攻擊力未免任務過於艱巨——請不要忘記英國艦載機的數量是相當有限的。以潛艇為戰列艦護航,未必沒有逃入相距僅有200海里左右的德國空軍掩護圈的可能。而如果真正實現了這樣的逃逸,對於英國海軍的心理打擊恐怕是無法挽回的!

推薦閱讀:

【導師風采】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中國美術學院韓天雍教授
嫁給老外的中國女子,你在他鄉還好嗎?(一)
社評:中國崩潰論讓一些西方人著迷陶醉
高端折扣零售店大舉進軍中國 奢侈品牌的下一桶金(11.10.24)
富人「逃離中國」不可取

TAG:中國 | 海軍 | 中國海軍 | 強大 | 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