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與詩意人生 劉六菊

接受這個任務後,我的壓力還是很大的,雖然大學畢業後一直教語文,可是對中學語文不了解,而且是面對將近三千初中生,我怎麼也不能誤人子弟啊!一個星期的時間我都在看文獻資料,看中學語文名師的專著、課堂實況。近來雜事又多,還要應對上課,忙得不可開交。12月5日下課後七點開始寫講稿,一直到凌晨4點,小睡了一會兒,滿腦子都是講稿,7點起床,再次修改,上午下課後就到了金中南校。在開闊的大操場,二千九百多初中生席地而坐,好在天氣暖和,只有一點風,不過,在冰涼的草地坐一個多小時,也是不舒服的,我的壓力更大了,千萬不能辜負孩子們啊!還好,一個多小時的講座 ,我始終都保持著昂揚的激情,盡最大的努力把我的觀點講清楚、講明白,希望能給孩子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結束了,掌聲,還有孩子們追著讓我簽名、寫聯繫方式的熱情讓我感動。這算我回報社會的一種志願行動吧。只要我有能力,今後一定多做社會的志願者。以下是我的講稿。 前 言 同學們好! 我剛從韓江之畔、筆架山下的韓園來到美麗的金中南校,非常感謝大家在這裡等候我的到來!我平生似乎還是第一次在這麼空曠的大操場,面對將近三千人的大課堂講課,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對我抱有太高的期望。在從潮州到汕頭這個短暫的一小時的路途中,我的心情很激動,想套用一首詞來表達: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金中南校行。日落千人等。緊一陣,慌一陣,擔心課堂功不成。辜負師生情。 【插入互動:誰願意朗誦納蘭性德《長相思》?】 先做個自我介紹,我叫劉文菊,漢高祖劉邦的劉,這樣說是為了彰顯我劉姓是漢室後裔,出身皇族的尊貴。「文」是我的排行,「菊」是我出生的季節,「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不第後賦菊》)不過,我還是喜歡用陶淵明的詩來詩化我的名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風景秀麗的廬山飲酒、賞花、寫詩、種田,過著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像世外桃源一般。菊花作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孤高傲世,「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冬景—贈劉景文》)「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林黛玉《問菊》),追求這樣高潔的人格境界,一定要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精神方能做到,所以我給自己取了一個筆名蒹葭蒼蒼,「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我希望我像這個抒情主人公一樣,從早到晚,從春到秋,一生一世都永不放棄對理想的苦苦追求。不過,追慕理想的過程是如此的艱辛和痛苦,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繼續我這樣的人生,所以給女兒取名「悠然」,期盼她能永遠生活在陶淵明的桃花源中。這就是我對我的人生所進行的詩意的闡釋。其實,我的父母都是文盲,生下我,給我取名字的時候根本不懂什麼叫詩意。是我自己在尋找人生的價值,確定人生意義的時候,重新賦予了我的人生新的意味,我覺得這就是我此生此世所要追尋的詩意人生。所以說,詩意人生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後天追求的。【插入互動:有哪位同學願意給我們分享一下對自己名字的詩意解釋呢?】可以發簡訊或e-mail給我。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話題是「語文學習與詩意人生」,什麼叫詩意呢? 詩意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對「詩意」有著不同的闡釋。從哲學的視角看,詩意乃是一種精神和心靈的自由;從認識論的視角看,詩意則是某種直覺和頓悟,是對人生和宇宙的當下了悟;從存在論的視角看,詩意指一種有意味的感性形式的存在;從美學的視角看,詩意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現與升華;從倫理學的視角看,詩意就是善良、仁愛與悲憫;從心理學的視角看,詩意則常常意味著豐富的想像和創造。而從社會學的視角看,詩意是一種內在的幸福感;從文學表現的視角看,詩意總是呈現為某種含蓄、凝練、朦朧的境界。顯然,詩意在這裡僅僅是一個「喻指」,有著其豐富的內涵。(摘自馬小平《「詩意課堂」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中學版·教學管理》2010/11) 對詩意詮釋最精妙深刻的是德國十九世紀的古典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和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可愛的藍色中閃爍著……》荷爾德林如果生活純屬勞累,人還能舉目仰望說:我也甘於存在嗎?是的!只要善良,這種純真,尚與人心同在,人就不無欣喜以神性來度量自身。神莫測而不可知嗎?神如蒼天昭然顯明嗎?我寧願信奉後者。神本是人的尺度。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海德格爾解釋到:這個詩句說的是人之棲居。棲居是以詩意為根基的。作詩乃是人之棲居的基本能力。作詩並不飛越和超出大地,以便離棄大地、懸浮於大地之上。毋寧說,作詩首先把人帶向大地,使人歸屬於大地,從而使人進入棲居之中。「在這純屬辛勞的境地中,人被允許抽身而出,透過艱辛,仰望神明……詩意棲居」。我們發現,從陶淵明到海德格爾,人類穿越一千多年的時間,跨越一萬多里的距離,所追求的理想彼岸竟然是如此相似,人類都有著相同的詩意生存的終極關懷,走向澄明、自由、通達的精神家園。那麼,我們的語文學習之路通向哪裡呢?我認為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我的語文觀:一、語文學習,回歸終身學習。二、語文學習,回歸語文本位。三、語文學習,回歸文本本位。四、語文學習,回歸詩意本位。 一、語文學習,回歸終身學習。【插入互動:誰能說說語文新課標?】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語文的學科特點是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習重在提高語文素養。 大學語文的課程目標是:語文是一門集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於一體的母語教育課程,以提高母語素養為宗旨。【插入互動:誰能說說「語文」一詞的含義】 葉聖陶:「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從廣義上講,可以把「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語言文化。語文學習就是字詞句理解、文學熏陶感染、文章分析講解、民族文化傳承弘揚。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小語:知識性,中語:人文性,大語:審美性。大語≠高四語文。小中大要自然銜接,渾然一體。有學者(何二元)用「信達雅」來解釋不同階段的不同學習目標: 母語學習也是一個信達雅逐層上升的過程。小學語文學習最主要的標準是「信」,知識的記憶,準確無誤。中學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標準是「達」,通達地運用母語,聽說讀寫的能力,能夠寫明白的文章,能夠說通順的話。蘇步青說:「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後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別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大學語文要學習母語的「雅」,精確而優雅地使用母語。(《母語高等教育研究》p10,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語文學習要打破工具手段論,反對機械式技巧訓練和拆解式知識背誦,要樹立新語文觀。如,錢理群認為:語文學習為的是「打兩個底子」:一是「打好終生學習的底子」;二是「打好終生精神發展的底子」。語文活動就是人的一種生命運動。讀一本本、一篇篇文學作品,就是一次次的精神的探險。闖入一個個文學的「迷宮」,解開一個個的文學的奧秘。你的精神自由而開闊了,你的心靈變得更美好了。要樹立「大語文」觀。「世界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長,語文就有多長。」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 語文幾乎代表著一個人的全部生活經驗。世界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人生有多長,語文就有多長。希望大家對語文要有終身教育的理念。這些新語文觀正在推進新的語文教育制度改革。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將語文分值從150分調到180分,英語從150分調到100分,英語將增加一年兩次考試,如高一已考了100分,高二高三可不考英語了。溫儒敏分析原因:1.語文學好了,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語文學科可以說是「基礎的基礎」。2.語文又是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培養目標不只是知識和能力,還應當延伸到整體素養。我和許多專家都呼籲增加高考作文和整個語文考試的分值,理由就是原來150分的「盤子」不夠大,需要擴大一點,才「盛」得下語文素養綜合考察的內容。3.現在母語學習普遍不受重視,語文教學已經被邊緣化。因為語文素養提升要靠大量閱讀,要長期積累,很難依賴「短促突擊」的複習去提高考分,許多學生甚至認為語文學不學都差不多,這勢必放逐語文,把本該學語文的時間擠出來給英語或其他「好拿分」的學科。有的學校甚至公開要語文給其他學科「讓路」。適當增加語文分值,將有利於恢復語文應有的地位,讓全社會重視母語教育。 二、語文學習,回歸語文本位。語文學習以「語文」為立足點,以語文為本位,體現「語文味」,重在提升語文素養,培養運用漢語母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品位。而不能過於強調突出語文學習的其它功能,本末倒置。如,政治教育、道德教化、倫理評判等文化功能。語文教材為何刪掉朱自清《背影》?《背影》 買橘子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丁啟陣建議把朱自清的《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文中以《背影》中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又很不瀟洒」為由,指出《背影》宣揚違法行為和病態的審美,並表示朱自清文風孱弱病態,近乎無病呻吟。「朱自清的父親既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朱自清的父親「不忠不孝不慈」;再者,他認為朱自清的文章,是「小知識分子的無病呻吟」,《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是《水滸傳》中精彩片段,上個世紀50年代即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今年5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侯會連發博文,建議將現行初中語文課本里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拿掉,因為其核心是血淋淋的殺人場面,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王小波對中國人的道德敏感感觸頗深,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二十年前,巴黎歌劇院來北京演《茶花女》,有些觀眾說:這個茶花女是個妓女呀!男主角也不是什麼好東西,瑪格麗特和阿芒,兩個湊起來,正好是一對賣淫嫖娼人員!這些簡直像一出鬧劇,太滑稽荒唐。如果用這種道德敏感性、政治思想性、倫理判斷這些作為文學閱讀的標準,會讓語文教育扭曲變形,完全失去語文味。 三、語文學習,回歸文本本位。 語文學習要回歸文本本位,緊貼文本,進行文本細讀,而不能飛躍文本,過度闡釋文本,或者脫離文本,割裂、機械背誦所謂的知識點、考點,甚至延伸到文本外去。很多語文教育家提倡文本閱讀要用「體悟式」「感悟式」的生命情感閱讀,把自己的情感體驗,生命感受融入文本,在人格上、心靈上與作者產生深度共鳴。老舍《草原》片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是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師:「白色的大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生:能與無邊的綠毯相對應,生動地表現出草原的生態之美師:錯誤。正確答案是:能寫出羊群很多、很美。」王崧舟說,有的老師講柳宗元《江雪》,純粹是誤讀誤導:生:為什麼老者在冰天雪地釣魚?生1:他是個釣魚愛好者生2:他心情不好。我爺爺昨天跟奶奶吵架,一個人去釣魚了。師:都說得過去。生:這首詩是假的,冰天雪地哪有魚?生2:是真的,可以用鑿子鑿開冰面。師:好,也能解釋。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鬱悶的心情。唐憲宗時期,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永州荒無人煙,環境惡劣,老母病逝途中,一貶就是10年,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寫下《江雪》,表達「千萬孤獨」之情。 刪除魯迅文章引發的風波。2010年人教版語文教材陸續刪除了《葯》、《阿Q正傳》、《為了忘卻的記念》。2013年9月初一教材再度刪除《風箏》。原因:在中學流傳:「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刪除魯迅的一些作品,我認為是正常的編輯思路。」9月3日,青年作家趙瑜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初中的孩子,大部分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以及修辭訓練上,接觸的內容不宜過於深刻,重在接地氣,有常識,且有趣味。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傷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們能感知的。」魯迅是以一個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世事,魯迅的種種好,應該是成年後才能體味。「讓孩子過早接觸魯迅,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日本動動畫師)、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初中生的閱讀,不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一定年齡進行一定的閱讀。」他說,別讓孩子過早涉入思考、判斷等閱讀領域,要讓他們逐漸積累自己的見識,漸次靠近思考邊緣。他們的閱讀,並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強迫性,也不只是溫暖和勵志,還要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孩子稱《風箏》深奧難懂。「沒有《風箏》了,學起來就簡單多了。」初二學生高峰表示,去年學習《風箏》,老師安排大量的簡答題,內容包括「扼殺童真」、「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等,這些元素實在離當下生活太遠,同學閱讀後只能當小說看,無法深究。初三學生李強對《風箏》一文已印象模糊,在記者提醒後才回憶起來。他認為,很奇怪當時老師在授課時,盡講抨擊封建思想、批判人性的劣根性等深奧內容,完全不知所云,所以對《風箏》沒有深刻印象。「鳳凰寬頻——世界看中國」《內地語文課本刪魯迅文章引熱議》:美國大西洋月刊:「這是一場關於深度思考的戰爭」,在海外魯迅所代表的中國精神已經長久傳播,如:日本、韓國的「魯迅熱」,1934年魯迅全集在日本就是暢銷書,產生了一批魯迅研究專家。在歐美《阿Q的真實故事》一書非常暢銷,魯迅是普世作家,是中國的良心,他代表了憤怒和一顆灼熱的中國心。美國的漢學家認為魯迅的小說為破譯中國文化密碼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錢理群把1919年《兄弟的故事》和1925年《風箏》相對比,1923年兄弟反目,這其中的文本秒密不是僅僅用批判封建教育思想來簡化閱讀的。我懷疑是一些語文老師自己怕周樹人,魯迅是熟悉的陌生人,錢理群說:如果沒讀完魯迅全集不要說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可是,有多少中文學生讀了?遠離魯迅,遠離深度思考,不可能產生和傳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四、語文學習,回歸詩意本位。 語文學習,回歸詩意本位。文本的閱讀有功利解讀、科學解讀、審美解讀。過度強調功利性、理性閱讀,會失去語文本色。從文學角度看,文學作品突出的屬性就是非功利性,理性很難產生朦朧多義的詩意。如,白居易《花非花》的多種解讀: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覆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而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1.謎語說。謎底——「霜」。 2.詠妓說。為妓女而作,「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蹤似真似幻,似虛似實。唐宋時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來,黎明即去。 3.朦朧詩說。感嘆人生的短暫易逝、世事的變幻無常和物是人非的無奈感傷。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匆匆》《錦瑟》異曲同工之妙。 朱自清《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文學創作的非功利性屬性使得文學的閱讀不能按照生活的常理去評判,否則就會陷入荒唐和滑稽的閱讀。天涯論壇《號外!號外!李白因造謠誇大廬山瀑布的高度而被拘》:柳宗元在獄中遇見李白,忙問因何到此,李白說:造謠了,我說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人家量了,根本沒那麼長。柳宗元說:唉,彼此彼此啊,我說千山鳥飛絕,有人舉報,說有一隻鳥還在呢。正感嘆時,王之渙進來了,兩人相視一笑道:哈哈,一片孤城萬仞山!老杜你呢?杜甫說也是造謠。不盡長江滾滾來,說我造謠洪水。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插入互動:誰能舉出唐詩中誇張手法的詩歌】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還是詩意解讀能回歸本真。余光中《尋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尾聲同學們要說:老師,詩意太美了,太好了,誰不想擁有詩意的人生呢?可是在高度功利化的現代社會,在物慾橫流的時代,在強大的升學壓力之下,誰還能淡定從容呢?不被異化,被碾壓,被壓垮已經是算好的了,誰還敢奢望詩意呢?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已經是很理想的了?是啊。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被現實的功利心綁架,無法擺脫,沒有自由,小學中學「考大學」,大學「就業」,就業後升遷,永遠在強大的利益機器里運轉。在大語課上,經常有人問「學語文能賺錢嗎?」我答:「不能。但可以使你的精神和心靈獲得自由和解放。」在現實利益的物質世界裡,抽身而出,仰望星空,飛上雲端,雲上的日子,自由淳樸本真。哪個人生沒有坎坷?哪種生活沒有艱辛?哪個時代沒有壓力?哪個民族沒有苦難?海明威說,重壓下優雅風度是什麼?是獅子追來還能欣賞路邊的鮮花。自由是什麼?聞一多說,哪種自由不是戴著鐐銬跳舞?能在重壓之下不變形,泰山壓頂不彎腰,偉大的精神,人性之光,就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能在重壓之下巍然屹立,不失本性,不低下高貴的頭顱,不喪失高貴的人格,不污染聖潔的靈魂,就是李白傲岸的狂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辛勞的境地中,抽身而出,仰望星空,詩意棲居。附錄:三代語文名師:於漪,錢夢龍,支玉恆魏書生,餘映潮,李鎮西,程紅兵,竇桂梅王崧舟,熊芳芳,黃厚江,王開東,劉祥趙謙翔「綠色語文」,王崧舟「詩意語文」,熊芳芳「生命語文」,黃厚江「本色語文」,王開東「深度語文」,劉祥「溫度語文」。推薦書目:(學生)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20元。(浙江特級教師,浙江杭州市拱宸橋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熊芳芳「新生代語文名師·立場書系」《語文:生命的,文學的,美學的》,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29.9。(湖北省特級教師-蘇州-廣州,廣州外國語學校。)錢理群《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灕江出版社,2012年,18.6元。(教師)錢理群《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31.7元趙謙翔《趙謙翔與綠色語文》,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叢書名: 教育家成長叢書(著名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中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 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典課堂實錄與品悟》,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28.8元黃厚江「新生代語文名師?立場書系」《還課堂語文本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26.1元(江蘇省特級教師,蘇州中學校長助理兼總督學。)劉祥「新生代語文名師?立場書系」《追尋語文的"三度"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26.1元(揚州市名師,江蘇省儀征中學教研室主任)王開東「新生代語文名師·立場書系」《我行我素教語文》,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34.8元(蘇州市名師,江蘇張家港外國語學校教科室主任。)
推薦閱讀:

范蠡:懂得進退,才能成就人生|跟著唐詩去旅行NO.22·煙雨江南·紹興
人生感悟語錄
【人生感悟】2013最有深度的十九句話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最怕來不及的是行孝│ 儒字養性
我想問問活的明白的人,我年輕不去旅行會失去什麼?

TAG:學習 | 文學 | 人生 | 語文 | 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