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豪:中、俄、德貿易聯盟將取代美國?
最近很有趣,西班牙媒體分析稱中、俄、德可能結成盟友,將美國擠出歐亞大陸;普京在前天說,中俄是天然的夥伴和天然的盟友。西方主流媒體如此分析中、俄、德不是第一次也是較早的一次,而俄羅斯總統表態中俄是盟友則是首次,這些變化的背後是什麼情況,未來會如此發展嗎?最新占豪微信(微信號:占豪)對此進行了分析。
本月上旬至中旬,李克強總理訪歐猶如一股旋風,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不小的關注。訪問德國,簽署了超過180億美元合同,雙方還制定了未來十年的發展規劃,發表了《中德關於全面推進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公報》,深化合作趨勢非常明顯。訪問俄羅斯,中俄不但在能源領域簽署大單,在金融、交通、軍工等領域都有合作,特別是中俄要修建超過7000公里的高鐵計劃引世界矚目,中俄共簽署了38份重要合作協議。根據媒體的最新報道,中國總理訪問義大利將會和義大利簽署超過百億美元商業合同。中國總理這次訪問還將參加亞歐首腦峰會,中國與誰合作誰經濟就有支撐的國際合作效應正在發酵,中國領導人這次訪歐可謂收穫滿滿。
但是,這些並不是最引人矚目的,最引人矚目的有兩則消息:
第一則是西班牙《起義報》網站9號刊登了題為《北京-莫斯科-柏林聯盟的未來——中俄能把美國從歐亞趕出去嗎?》的文章。文章認為,北京-莫斯科-柏林的戰略貿易聯盟有可能將在未來實現,並取代美國世紀。文章寫道,中國和俄羅斯希望看到的是一個不受美國實力和華盛頓意願控制的德國,在敘利亞和烏克蘭的危機中,柏林的地緣戰略似乎正慢慢地與華盛頓劃清界限。尤其是德國工業界更渴望繼續保持與中俄之間沒有限制的貿易合作,這樣的想法可能會讓德國在歐盟的框架內走上邁向世界強國的道路。德國工商界已經意識到一個新的現實:和中國製造的商品通過未來的絲綢之路抵達歐洲一樣,歐洲商品也將通過這條通道進入中國市場。到2018年,中國有望超過美國和法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文章指出,在未來歐亞世紀中,美國有可能被排除在歐亞之外,北京-莫斯科-柏林軸心將成為遊戲的變化因素,2025年將見分曉。
第二則是羅斯總統普京14日在莫斯科會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時稱俄中兩國是「天然的夥伴、天然的盟友」。
對於中、俄、德的所謂三國聯盟之揣測,一方面是毫無根據且也不可能發生的。但另一方面,將上述兩則消息連起來看,也是很有意思和內涵的。雖然中、德、俄不可能結盟,但正常情況下,中俄德的合作將會進一步增加,而且這種合作也必然會對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力量形成擠出效應。我們在前一篇文章還談到,中國在德俄之間可能已經扮演了斡旋者角色。而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總裁韓博天表示,德國希望中國總理李克強能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作為中間人,緩解俄德關係。
那麼,未來中、俄、德的關係到底會如何發展,美國是否會被擠出歐亞大陸這些問題進行一些分析闡述。
首先,我們必須闡明一點,中國走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中原則之一就是不結盟。所以,現階段中國不可能和任何國家結成盟國。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一種戰略層面且全面協作的全球夥伴關係,雙方各拿資源、各取所需,在全球範圍內展開戰略性合作。這種關係和傳統盟友不同的是,地方上彼此不分高下,只是在一些事情上分主次而已。
其次,中德之間更不存在所謂盟友關係,中國對中德關係定位是全方位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德的合作是全方位的、戰略的合作。近些年,中德的合作越來越多,對抗越來越少,默克爾上任之初還曾為吸引眼球會見達賴,但近幾年德國和中國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摩擦。
相比中國和俄、德的關係,中美關係正「採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中美是戰略夥伴關係,而且是在2009年奧巴馬第一次訪華時才確認的,至今並沒有大的突破。由此可見,從中國層面上看,中俄、中德的關係發展優於中美關係,這也可能看出中國外交的發展方向。
就俄羅斯而言,美國為首的西方最近展開了對俄羅斯的圍剿,俄羅斯現階段只能依靠中國。只要依靠中國,和中國抱團取暖,以中俄兩國經濟的互補程度,俄羅斯日子雖然難過,但不至於過不下去。而且,由於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這意味著西方對俄羅斯的封鎖至少失去一半效力。否則,以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在烏克蘭問題上以一國之力對抗西方根本難以支撐。
俄羅斯依託中國,和中國一起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以俄羅斯的國家能力必然獲得戰略性的經濟好處,這種好處是未來俄羅斯保持競爭力的源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說,中俄這種戰略友好至少會保持二十年的根本原因。從戰略關係上看,中俄國力現階段都弱於美國,中俄抱團取暖共同對抗美國對兩國都非常有利,這樣可以實現一個國家所不能實現的目標。而普京之所以直接說出中俄是天然的夥伴和天然的盟友,則是向世界表達俄羅斯對待中國的態度,這也表明中俄兩國的關係已經密切到什麼程度。俄羅斯的這種表態,有利於俄羅斯在國際空間上的騰挪,特別是會刺激歐盟及其它國家和俄羅斯發展關係。
俄羅斯當然希望發展和歐盟的關係,因為俄羅斯和歐盟的經濟互補性也很強。在這方面,俄羅斯和德國就有很強的互補空間,從前面因烏克蘭問題兩國的互相制裁中,彼此實際上可以感受到對抗對彼此的傷害。俄羅斯依靠中國這個大樹,後邊就有和歐盟國家談判的籌碼,未來就有改善和歐盟及德國關係的空間(中俄簽署未來30年的供氣協議,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立刻請求普京保證歐盟的供氣就是一例)。英國媒體曝出德國試圖借中國總理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絕非空穴來風。
就德國而言,中德在未來一二十年在經濟領域合作空間都非常巨大,互補性非常強,這一點擴展到整個歐盟也是如此。所以,無論德國還是歐盟,都會大力發展和中國的關係,這是歐盟的戰略發展機遇。過去,他們更注重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商品;未來,中國的市場需求將會給他們帶來更多機會。
事實上,在戰略上德國(歐盟)不僅僅需要中國,也需要俄羅斯。因為俄羅斯有廣袤的土地,有大量的資源,俄羅斯和德國、歐盟的經濟互補性不亞於中國,在現階段甚至優於中國。西歐國家失去了俄羅斯或與俄羅斯搞對抗,那麼東歐將不會再穩定,西歐將失去一個重要的資源來源地。如此,必然會對西歐的經濟帶來巨大打擊,這就是為什麼德國希望中國斡旋其與俄羅斯關係的原因。
就中國而言,中國地緣戰略、經濟上都需要向兩個方向走。就地緣而言,一個方向是中國需要向西開放,向西發展,開拓新世紀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聯通歐亞大陸,甚至聯通歐亞非三個大洲;另一個方向,中國要從海上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主要目的是海洋陸地平衡發展,拓展中國在海上的戰略發展空間。這兩個戰略方向占豪都在《大博弈中國之危與機(形勢篇)》中有詳細闡述。就經濟而言,中國一個方向是要向發達國家邁進,這是當前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的最終目標;另一個方向則是要向新興市場拓展中國的市場空間,因為中國的根在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扎得越深,中國向發達國家邁進的速度會越快,中國就越有能力在戰略上與其他大國博弈。
就發達國家而言,美國是霸主,目標是遏制中國,中國雖然與其發展關係,但中美不可能真正交心,博弈和合作是一半一半,利益和矛盾也會差不多一樣多。相比美國,歐盟國家的代表德國則和中國戰略矛盾很少,戰略和現實利益卻非常多。德國也希望脫離美國控制,成為全球性大國,成為多極世界的一極,這和中國戰略目標一致。現實利益方面,中國在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是德國發展經濟對外輸出工業品的潛力最大的市場;而德國的技術,德國的產品,恰恰又是中國在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所需要的。中德協作,也是未來一二十年可以長期開展的。特別是,雙方如果在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上達成一致,勁往一處使,那麼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速度必然加快。一旦這條經濟帶建成,受益的將是整個歐亞大陸,和平與發展將會是歐亞大陸的主旋律。
就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而言,中國和東盟、非洲國家、中亞國家、每周國家等發展關係就不說了,新興市場國際影響力最大的國家除了中國就是俄羅斯,俄羅斯的戰略目標同樣和中國高度一致,中俄在經濟上更是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可以生產俄羅斯需要的消費品和工業品,俄羅斯的資源、廣袤的土地以及軍工都是中國所需要的。
中德、中俄在很多戰略、現實利益上一致。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再對比一下俄羅斯和德國,他們的戰略和現實利益同樣有很多的一致性。如果雙方能在政治上、軍事上更加互信,那麼進一步發展關係是完全可以的。之前,歐盟甩開美國和俄羅斯發展俄歐新關係,就是想脫離美國對歐洲的控制。最近,俄羅斯和德國關係之所以交惡,更多的原因在於美國發揮得作用。是美國挑頭搞亂了烏克蘭,在烏克蘭問題上俄羅斯和德國、歐盟之間又出現不少不可控的誤判,最終才導致了俄歐關係的快速惡化。
未來,如果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得以實施,中、俄、德(歐盟)三國的戰略與現實利益越來越趨於一致,那麼俄、德(歐盟)關係就會緩和,中、俄、德三國雖然不可能組成戰略聯盟,但在戰略和現實利益上卻會越走越近。這種走近,必然會對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存在起到很強的擠出效應。看看地圖,如果中國、俄羅斯同德國構成了戰略的一致,這歐亞大陸上還有美國多少活動空間?
基於上述,中俄德雖然不可能結成聯盟,但三國關係向好以及三國展開更多的合作是發展趨勢,這種趨勢會對歐亞大陸的權力結構乃至全球的權力結構構成巨大的重組力量,這是三方的利益驅動使然。當然,我們也應看到,作為守成霸主——美國,絕不會停止破壞俄歐和中歐關係,也必然會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製造麻煩,更會圍繞中國製造事端。但是,這些都無法阻擋民心所向,大勢所趨。西班牙《起義報》網站給了大約10年時間看結果,即大約2025年看結果。筆者的看法是,2025年中、俄、德在正常、和平的情況下不可能結成盟友,但是三國未來完全在戰略上可能有充分的協調,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必然得到發展,到那時也必然會對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存在產生足夠強大的擠出效應。按這種趨勢發展,到本世紀中葉,美國將不得不退出歐亞大陸,重回美洲,美國的霸權也必然在未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內走向終結。
=====================================================================震驚: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編製超千人!
中新社香港9月12日電據香港明報、信報12日報導,曾任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少光質疑,美國駐港領事館在香港的規模,恐怕不只從事反恐工作這麼簡單。
李少光12日表示,回歸前香港是國際收集中國情報的中心,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編製由回歸前的600人,增加至現在的過千人,規模比其他地方大。他相信,美國在香港的情報人員不只從事反恐工作這麼簡單。
去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僱員斯諾登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亦主動提及CIA在香港設有行動基地,地點就在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內。 此外,香港《大公報》、《文匯報》等媒體去年的報導亦揭發,英國情報機構在香港回歸後亦不斷加強。眾多退役、現役的英國軍情六處駐港特工,有的以領事身份,有的以經濟文化等部門職員身份在港服務於「英國的需要」。他們的「行動中心」,目前位於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內。
李少光12日在一個電台節目中表示,中央對國家安全的關注,同時包括經濟和信息安全,若香港特首對抗中央,與外國勢力有牽連,對國家安全會有很大影響。他認為,中央決定讓香港在2017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這是難得的機會,而由愛國愛港人士做行政長官亦是理所當然。
推薦閱讀:
※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房市——跌到底了嗎? - Qzone日誌
※「桑迪」已致美國50人遇難 損失或達500億美元
※鉑金埃爾默(PerkinELmer)公司往事
※「股神」巴菲特的新布局:向中國人賣美國房產
※美國科學史家伯納德·科恩 I.B.Cohen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