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技法講義四

書法技法講義四(2010-06-27 12:25:34)第六章 行書基本結構法 行書的結構法是各種風格和流派的行書所應共同遵守的結構原則,王、顏、米、黃自然也不例外。在行書筆畫練習有了一定基礎後,如何按照行書藝術的規律去組合它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行書結構法所要研究的對象。本章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討論,即同字異形,同旁異形;筆勢連貫,呼應顧盼;奇中見穩、以動見美。

第一節 同字異形 同旁異形 同字異形、同旁異形實際上就是參差變化、形態多姿的問題,它要求行書在結構造型上應避免單調呆板和單一模式,而應當主動追求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 一, 同字異形 在行書的一篇文章或一幅作品中,如有相同的字出現,那末,它們的寫法不宜雷同,而應有各種不同的寫法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態。 1.對於筆畫較少的字要做到同字異形,可以在組合成字的基本筆畫的長短、曲直、粗細;斜正、疏密乃至筆法上加以變化。如上頁和本頁中王羲之的三個"之"、二個"矣"宇,顏真卿的三個"品"、二個"而"字,米芾的三個"干",二個"多"字;黃庭堅的三個"不"、二個"川"字。此外,如王羲之的二個"一"字(見第二章"左尖橫和第四章"四體同字)、二個"人"字(見第二章"尖尾反捺和第四章"四體同字")、,二個"今"字(見第二章"粗尾捺"和第四章"四體同字")、二個"所"字(見第二章"順鋒橫"和第四章("四體同字");顏真卿的二個"之",字(見第二章"斜點",和第四章"四體同字")、米芾的二個"心"字(見第二章"橫曲勾"和"左點")、二個"衣"宇(見第二章"上搭鋒橫"和"豎折挑");黃庭堅的二個"人"字(見第二章"逆鋒撇"和第四章"四體同宇")、二個"山"字(見第二章("豎折"和第四章"四體同字");也都是這方面的範例。尤其是王羲之,他在(蘭亭敘)中寫了二十多個"之",字,幾乎無一雷同,可謂"同字異形的大師 2.對於筆畫較多或由幾個結構單位組合成的字,還可以在結構單位的斜正、疏密、寬窄、高低乃至行楷和行草等方面來加以變化。如上頁和本頁中,王羲之的二個"仰"、二個"隨"字;顏真卿二個"朽"、二個"高"字;米芾的二個"具"、二個"秋"宇;黃庭堅的二個"語",、二個"為"字。此外,如王羲之的三個"感"字(見第二章"斜勾"、"左勾撇"和第三章第三節)、二個"懷"字(見第二章"右回鋒豎"和"出勾反捺")、二個"流",字(見第二章"豎彎勾"和第三章第三節)、二個"其"字(見第二章("下搭鋒橫"和"左右點")、二個"為"字(見第二章"連畫"和第三章第三節)、二個"事"字(見第二章"下勾橫"和第四章"四體同宇")、二個"俯"字(見第二章"順鋒撇",和第四章"四體同部",);顏真卿的二個"得"字(見第二章"上下連點",和第四章"四體同字");米芾的二個"過"字(見第二章"順鋒捺"和"粗頭反捺");等等。讀者宜反覆揣摩,細心領會,必能大有所獲。 二、同旁異形,某些字由幾個相同結構單位構成,更須注意其相同結構單位有不同的形態。其方法同本節一(1)如本頁中王羲之"竹"字中的二個"個"旁,"品"字的三個"口"旁,"絲"字的二個絞絲旁,顏真卿"比",字的二個"匕"旁,"出"字的二個"山"部,"梵"字的二個"木"旁;米芾的"蠢"字的二個"蟲",旁,"器"字的四個"口部,"胰"字的二個"戈"部,"炎"字的二個"火"部,"參",宇三個/\部,"多"字的二個"夕"部均為同部異形。此外,如王羲之"幽"字的二個"幺"部(見第二章"豎折":)、"管"宇的二個"口"部(見第二章"橫勾")、"珍"字的三個部(見第四章"四體同部");顏真卿"咄"字的二個"山"部"見第二章"豎折");米芾"拙"宇的二個"山",部(見第二章"逆鋒挑",),"輟"字的四個"又"部"見第二章"斜點反捺"幽"字的二個"幺"部(見第二章"豎折)、"爽"字的四個"義"部(見第二章斜點")、"官"字的二個"口"部(見第四章"四體同部)"朋"字韻二個"月"部見第四章"四體同部";黃庭堅"洲"字的三個"y"部(見第二章"左勾豎",)、"壘"字的三個"田"部(見第二章"斜點",)、"勞"宇的二個"火"部(見第三章第三節);也都可一一參考借鑒,從中獲得啟示。 第二節 筆勢連貫 呼應顧盼 一、筆勢連貫 這是指筆順相鄰的上下筆之間在行筆的趨勢上有連續不斷,一氣呵成的呼應關係。行書的筆勢連貫比楷書更明顯、更外露,它可以虛連、實連和略具草意。 1,虛連 即上下筆之間在筆畫上並不相連,但在行筆趨勢上互相呼應,筆斷意連,上一筆收筆常常出鋒帶出,指向下一筆的起筆,有時還有非常細的一絲墨跡和下筆若斷若連(這叫牽絲)。彼此間的呼應一目了然。如:"期"、"數"、"誦"、"辭"四個字即是。 2.實連 上下二筆之間完全相連,即為實連。女口"豈"、"顧"、"莫"。三個字,大部分筆畫都是實連。黃庭堅的行書,少用實連,"癯"字中"疑"部的左右旁可以分別看作實連的例子。 3.略具草意 在行書中,還可以間以一些草書筆畫,這叫行草。這些筆畫,其筆勢連貫就更加明顯了。如"極"、"理"、"靈"、"亦"四個字及即是。 二、呼應顧盼 筆畫組合成字時,必須彼此照應,這樣,一個字作為一個整體才能有美感,它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伸縮揖讓 一個字佔據的空間是有限的,因此,組成一個字的各個筆畫之間應有伸縮,穿插合理,如"靜"、"難"、"樓"、"龍"四個字左旁的一橫都向左延伸,而右邊都縮短,以讓右旁。"致"、"凌"、"渙"、"蛟"四個字,左旁都適當升高位置,"致"、"蛟",二字的左旁"至"、"蟲"的下橫都化成"挑",如此,右旁的下撇正好穿插過來,自然而合理。 2.疏密有致 一個宇由幾個結構單位組合而成時,各結構單位應根據其筆畫的多少正確處理疏密關係,筆畫少的結構單位應佔地適當小些,筆畫間適當疏些,筆畫多的結構單位,佔地應適當大些,筆畫間應適當密些。如,"稽"、"煙"、"濯"、"椽",四個字,左旁筆畫少,佔地應窄些,筆畫之間應疏些;右旁筆畫,佔地應寬些,筆畫之間應密些。如此,左右之間形成疏密對比,既富於變化,又彼此呼應。又女口,"彭"、"射","辭"、"釣",四個字,右旁筆畫多,佔地應寬些,筆畫之間應密些,左旁筆畫少,佔地應窄些,筆畫之間應疏些。左右旁同樣也形成疏密對比。 三、俯仰向背 俯仰是指上下呼應關係,向背是指左右之間的呼應關係。 1.俯仰 本頁"氣"、宇的上部和"慮"字的"雨",部下俯,"米部和"心"部上仰;成俯仰之勢;"室"字的下部"至"的最後一橫和"壘"字下部"土"的下橫都改成向上勾出收筆,以和上部相呼應。 2.向背 有些字的左旁和右旁有相向的態勢,書寫時應把這種態勢正確地表現出來,務求彼此之間呼應關係躍然紙上,如"初"、"到"二宇即為相向呼應。有些字的左旁和右旁有相背的態勢,書寫時應互相穿插,注意筆勢的連貫,使背中有向,仍有呼應感,如"聽"字,左旁"耳",的右長豎筆勢向右上,以和右旁相呼應。"耳"的右長豎中間向左凹,右旁恰好靠攏過來,也相互呼應,"張"字右旁"長"的中間一橫向左穿插到左旁"弓"的中間,也是呼應的一種形式。 第三節 奇中見穩 以動見美行書是楷書的快寫,貴在流動,如果說楷書的重心平穩是靜態的平穩,靜態的美,則行書的重心平穩就應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動態的美。

一、奇中見穩 "感"字右斜勾雖然不同尋常地懸空傾斜,但左撇近乎豎直,牢牢地撐住下部,猶如雜技演員撐竿倒立,形成一種驚險的平衡。"弦"字的右下一點臨機變為長撇,補住了右下部的空白。"悼",字左右二豎同時傾斜,斜斜得正。"對"、"尊"、"開"字左旁均向右下取斜勢,而右面的豎勾則自下向左上勾去,恰好迎頭頂住。"發"、"逢"、"集三字微向右上仰,整個字的重量壓到字的左下角,但左下角均有有力的撇折,左勾撇,粗筆平捺捺頭及左點頂住。黃庭堅"與"字的一橫大幅度向左延伸,與此相應左下點也有意左移,"懸"字上部筆畫多份量重,但下面"心"部的橫曲勾起筆較粗,曲中有折極其有力,托住了上部,"驚",字的"苟"部下空白,恰好"馬"部的四點化為長橫向左延伸補了空白,而且"馬"部的左豎有意一變常法,和"苟"部相迭,似以肩扛物,保持了平衡。二、以動見美 本頁中王羲之"流暢一為"三個字筆勢連貫,線條流暢而翻動,猶如水瀉千里,一氣呵成,以動見美,躍然紙上;顏真卿"座"宇向右偏上,"真"字向上偏右有離地飛去之感,"來"字則有向左下俯腰之勢,均給人一種動態美感。米芾"殿"宇"屍"部左撇大幅度向左延伸,上部向右下傾斜猶如向右下俯瞰之勢,而右下捺粗而短,牢牢撐住了重心,集動態美和動態穩於一身。"舟"字右豎勾往右下長拖後取陡勢又向左上長長勾出,使整個字有向左上的跳動感,"餌",字的右豎內撅而大幅度向下偏右延伸,使整個字似乎向右上方弧形而去。黃庭堅"直"字下橫大幅度向左延伸,上部則微微仰頭,加上中間三橫的下橫左邊長拖在框外,便使整個字有一種向右偏上的奔動形態。"勞"字下撇向左下伸展而波動,中間橫勾向左延伸,上部微仰,整個字向右上飄飄欲去,尤其是"歸"字,中部向左拱,上、下部向右彎,婀娜有姿最後一豎取弧勢向右下大幅度延伸,且留下飛白餘味,更加重了延伸感,使全字猶如嫦娥奔月,飛天而去。 第四節 四體同字同部首對照練習及各體結構特徵 本章例舉四體同字28個及四體同部首28個,加上41頁四體共字"為"以及第11、19、20、26、28、30、3玄、33、34、35、40、41頁"十"、才"頁"、"女"、"口"、"芎"、"戈"、"幾"、"守"、"宴"等12個四體同部首共計29個四體同字及40個四體同部首。讀者宜一一認真練習,反覆對照,每次必有新的體會和認識。通過這些四體同字同部首的對照練習,聯繫本書各章所有例字,還可以對四體各自的結構特徵加以總結,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如此,必然會大大提高練習效果,做到即使離開字帖或書寫字帖中沒有的宇,也同樣能書寫出具有各體風格的書法作品來。由於字由筆畫組合而成,因此,筆畫組合時的形態變化(如長短、曲直、斜正、粗細以及折勾處的方圓純銳等方面變化)自然是結梅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主要的筆畫,如長橫、長娶、長撇、長捺等的形態決定了諸如:內撅外拓,中宮緊松,筆畫伸展的程度,整體字形的斜正方圓、寬窄長扁等方面的特徵。此外,由於筆畫的形態又與筆法密切聯繫,所以分析各體筆畫形態方面的特徵又離不開各體筆畫的筆法方面的特徵。如筆勢連貫的外露和含蓄,以及風格的流暢洒脫或凝重厚實等和用鋒的藏露有一定的聯繫;筆畫起、收筆處和轉折處的方圓以及風格的剛勁有力或婉轉嫵媚和用筆的轉或折都有一定的聯繫;如此等等。關於筆法的特徵,在第二章中已逐一加以分折,這裡就不再詳細闡述,只是在分析筆畫形態、結構方面以及其它特徵的過程中聯繫起來時再適當加以總結。下面,我們從筆畫組合時的形態變化以及內撅外拓,中宮緊松,整體字形以及風格等方面分別對王、顏、米、黃四體的結構特徵進行分析。 第四節 王羲之行書的結構特徵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琅琊臨沂人(今屬山東省),官至右軍將軍,故亦稱為王右軍。隸、楷、行、草無所不能,尤其是他的楷、行、草都有極高的造詣。在王羲之以前,從漢末到魏晉,行草或多或少帶有隸書的痕迹,經過王羲之的變革後,才成為現今的行草,王羲之因此被後人譽為「書聖」。(蘭亭序)-干文,為王羲之在東晉永和九年在浙江紹興的蘭亭的一次盛大名士風雅文人集會上,飲酒賦詩所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真跡後被唐太宗所得,命人雙鉤廓填摹成副本,分賜諸王及近臣,真跡於太宗死後殉葬昭陵,摹本中最佳者當推唐馮承素等人所摹之本。此本原題《唐摹蘭亭》,因上有唐中宗神龍年號小印,故亦稱之為「神龍本」。本帖中所選例字均出於此帖中,短上橫多下凹,但當它和上一筆畫相連寫時,又多呈上凸之勢,另外,有時短上橫還和下橫呈上橫凸、下橫凹的俯仰之勢[注重L左右短娶或內凹、或外凸[注2],長橫多呈微波狀(即先下後上再下的波形)。長娶多內凹[注3j主撇主捺亦多內凹:[注4],因此,王體主要為內撅型。中宮偏緊、筆畫略有伸展[注5],從整體字形來看,多略顯瘦長[注6],但就各個字來說,又千變萬化,或呈長方形,梯形,或上斜,或下斜,或左斜,或右斜,當然也有近於正方形及至扁形的,因字而異,隨字成形。[注7]在這本<蘭亭序》中,筆畫或直或曲、或仰或俯、或輕或重、若斷若連、筆畫跳蕩、線形多變、形態多姿、出神人化、運用自知,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其行筆多用露鋒。起筆或順鋒、或尖頭、或搭鋒;收筆常上勾、下勾、左勾、右勾;筆勢極其流暢連貫而自然。行筆則轉折相兼,轉中有折,真可謂飄若游雲,矯若游龍,給人一種神清骨秀、遒媚飄逸的美感。 [注1] 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自」、「有』、』是』、「今』、「長』、「無、』「相」、「得」;「四體同部」部分的「宇」、「「朗「、「時』、「故」;「視」,「列」、「賢」、「盡」等字以及其它各章的許多例字都可以看出,其短橫,大多數都是下凹之形。 但當短橫和上一筆相連時,又常常呈上凸之勢,尤其常見的是像「口」字形的情況下,其上橫和左娶連筆時,往往上凸;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自」、「會」字的「日」部;「諸」字的「日部」,「四體同部」部分的「遷」字的「西」部;第三章中「同部異形」部分的「竹」字、「筆勢連貫」部分的「豈」宇的「口」部、「呼應顧盼」部分的「稽」字的「日部」、「致」字的「土部」「奇中見穩」部分的「感」字的「口」部;還有第二章第七節的「風」字的「口」形、「猶」宇的「口」形等,其短上橫由於和上筆相連,均呈上凸之形。另外,有時短上橫也和下橫成仰之勢,這時短上橫多上凸,但下橫則下凹。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天」字、「作」宇的「乍」』部;「四體同部」部分的「踅」字的「車」部;「閑」字的「月」部等。 [注2J「左右短娶或內凹、或外凸」、如:本章中「四體同宇」部分「事」字的「口」形,「知」宇的「口部」;「四體同部」部分的「合」和「若」,宇的「口」部,「當」和「萬」宇的「田」部、「詠」字和「喻」字的「口」部、「遷」字的「西」部、「盡」字和「盛」宇的「皿」部、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會」和「得」字、「四體同部」部分的「珍」宇和「故」字的「口」部、「踅」字的「車」部等。 [注3] 長娶多內凹,如:本章「四體同宇」部分的「相」、「自」、「有」;「四體同部」部分的「朗』、「喻」、「視」、「與」、「賢」、「固」、「閑」宇;第三章「同字異形」部分的「隨」宇;「筆勢連貫」部分的「期」字;第二章第八節的「其」宇、第七節「聽」字、第二節的「蘭」宇等等。 [注4] 主撇、主撩多內凹,如本章「四體同宇」部分的「今」、「會」、「人」;「四體同部」部分的「喻」、「合」;第二章第五節的「今」字等。

[注5] 筆畫略有伸展,可通過本章「四體同字」部分「少」、「人」、「今」、「會」、「無」、「年「以及「四體同部」部分「合」字的「人」部和「與」字的長橫的四體對照比較來得出結論。

[注6] 整體字形略顯瘦長,可通過本章四體同字的對照比較得出結論,如』四體同字』部分的「有』、「事』、「清」、「作』、「能』、「諸』,「得』、「少』、等字。 [注7] 因字而異,隨宇成形,如本章「四體同部」部分的「朗」字呈方形;「踅」字呈長形;第二章第七節的「楔」字呈扁方形;「感」字呈向上斜三角形;第三節的「感」字卻呈向下斜的四邊形;第七節的「風」字呈向上斜的梯形;第八節的「惠」字呈水平的直角梯形、第五節的「懷」、「倦」均呈左低右高的梯形,第三章第二節的「氣」字呈上平下斜的四邊形,「暢」字則左旁「申」呈倒三角形,右旁「易」近似於上尖三角形,左右旁互相穿插,恰到好處。

第六節 顏真卿行書的結構特徵 顏真卿(公元70L—789年)字清臣,中唐琅砑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是繼王羲之以後又千個劃時代的大書法家。曾任平原太守,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後人稱之為「顏平原』或「顏魯公」。顏真卿的書法,一改王羲之以後瘦長秀勁的書風,而以沉著健勁的筆力,豐腴開朗的氣度,形成了雄渾沉厚的風格,開拓了一個新的書法藝術境界。無論是楷書、行書,都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爭座位帖)是顏真卿於唐廣德二年(764年)五十六歲時寫給僕射郭某的書信手稿,故也稱(與郭僕射書)。字體正雅,圓勁蒼古,與(蘭亭序)並稱為「行書雙壁」,米芾譽之為「顏書第一」,何紹基甚至說它當在<蘭亭)之上。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強求一律。不過,該帖藝術成就之高,卻是後世公認的,故後世刻本竟達數十種之多。顏真卿此帖,上橫多向上凸,或呈微波狀,下橫多呈微波狀,但也有相當一些下橫向下凹[注1]而左右豎則均多向外凸[注2],其撇較多用右回鋒收筆,長斜捺則常改為反捺,均向外凸[注3],故顏體之字,為典型的外拓之形,中宮寬鬆而舒展,除撇捺時有伸展外,其它筆畫都少有較大的延伸[注4],從整體字形來看,多明顯呈正方,但由於折勾處多用轉筆,故又近於正圓之形。[注5]此帖筆畫多數偏細,時而也有些較粗的筆畫間之。雖起筆較多用藏鋒,但收筆則常上勾、下勾、左勾、右勾,連畫甚多,近於行草。[注6]加上結體上俯仰呼應,儀態多方,故仍不失飛動之態。由於中鋒力行、結體寬展,加上筆畫多呈外拓弧形,用筆多用轉筆,故總的來說,給人一種寬博綽約,圓勁蒼古的美感。此外,本帖還有少數字選自顏真卿《祭蛭稿》。這是顏真卿五十歲時為追從侄季明所寫的文章草稿,也是顏真卿另一著名的行書手跡,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結構特徵和《爭座位帖》大致相近,但不同的是,起筆多用露鋒,橫畫較細,間以較粗的豎畫中鋒力行以增強厚重感,給人以雄渾沉厚、正氣凜然的美感,女口本巾佔中「輕」、「凶」、「年」、「作」、「山」、「逆」、「蛭」等字就選自《祭蛭稿》。(注7) [注1]顏體上橫多上凸,而下橫常下凹,上下形成俯仰之勢,這是其它各體少有的,故是顏體的重要特徵之一。如,本章「四體同宇」部份的「所」、「年」、「有」、「會」、「知」、「長」、「諸」、「得」;「四體同部」部分的「林」、「輕」;第二章第八節的「只」、「澤」;第二節的「仆」字等。尤其是「口」形上下橫,這種上凸下凹的俯仰之勢更明顯,如本章「四體同部」的「當」、「魚」、「莫」、「標」;「四體同宇」部分的「會」、「得」、「知」;第三章第一節的「晶』宇等。 [注2] 顏體左右豎多取外凸之形,如本章「四體同宇」部分的「自」、「有」、「相」、「清」、「四體同部」部分的「與」、「國」;第三章第三節的「真」、「開」;第二章第一節的「賊」;第六節的「類」字等。 [注3] 顏體的主撇常用右回鋒撇,故呈外凸之形。也有不用右回鋒撇,但其內凹也並不明顯。而主捺則常用反捺,自然呈外凸之勢,如:本章的「人」、「會」、「今」、「介」等字。 [注4] 顏體中宮舒展,筆畫伸展最小,這可以四體同字對照比較明顯看出此點。請比較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人」、「今」、「會」、「少」、「年」、「無」;「四體同部」部分的「介」、「興」等列字。 [注5] 顏體整體字形多呈「正方」,「正圓」之形,可比較四體同字,「得」、「諸」、「能」、「作」、「清」、「事」、「有」、「時」;尤為明顯的是「四體同部」的「閣」呈正方,「國」呈正圓之形。 [注6] 顏真卿行書(爭座位帖>和<祭蛭稿)近行草,故連筆連畫甚多。本帖中僅收其中少數,如本章中「國「、「興」、「貴」、「數」、「禮」、「無」;第三章第三節「對」;第二章第六節「極」、「蛭」等字。[注7] 本帖中選自<祭蛭稿)的例字為第二章第一節「賊」,第五節「逆」、第六節「凶」、「蛭」;第七節「夙」、「兄」;「部」;本章「四體同字」部分「年」;「四體同部」部分「輕」。

第七節 米芾行書的結構特徵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仕、海岳外史,人稱「米南宮」。北宋著名書畫家。原籍山西太原人,後遷居湖北襄陽和江蘇鎮江等地,曾任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等職,其書畫皆別樹一幟,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此外,他還能詩文,精鑒別,善臨古人書跡,往往達到亂真的地步,對歷代名家書法,都曾用心臨摹,廣學眾家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尤擅長於行書。其書法和蘇軾、黃庭堅、蔡襄等人齊名,並稱為「宋四大家」。行書《蜀素帖》為米芾三十七歲時精心所書,因書於東川造蜀素之上,故稱《蜀素帖》。《苕溪詩》亦米芾三十七歲時所書,但字形多左傾斜,不及《蜀素帖》凝正。米芾行書《蜀素帖》中,短上橫多向下凹,但「口』形的上橫若和上一筆左豎連寫時則常呈上凸之形兒注1J短豎一般多向外凸。[注2]長豎則多同時向左凸,但有時也同時內凹或外凸。[注3]主撇主捺多向內凹[注4],因此,米芾行書的結構略呈」內撅狀」,中宮偏緊,撇捺略有伸展,橫畫有時向左略作延伸。但豎畫則常作大幅度延伸,或向上,或向右下方作斜弧狀伸展[注5],因此,整個字往往略向左斜。而整體字形總的來說略顯瘦長[注6],但某些字也可長可扁,隨字成形。米體行書的最大特點恐怕還是「變而奇」。由於米芾善臨古代名家,博採眾長,又不為所囿,集古而開新,加上米芾一生蔑視封建禮教,標新立異,因此,在它的書法中也是推陳出新、變幻莫測。除了前述「長露鋒」、「三節折」、「蟹爪勾」等筆法多變以外,在結構方面,無論是筆畫的粗細對比、俯仰向背、疏密聚散,還是字形的方圓正側都變化多端、與眾不同。具體而言,筆畫有時細若遊絲,有時又用粗頭橫、粗頭撇、粗頭捺之類極粗的筆畫,筆畫之間或疏能馳馬,或密不容針[注7],當多橫、多豎、多撇相併時,則或凹或凸,或俯或仰,參差交替,形成明顯的對比呼應關係[注8],在字形上,或圓或方,或正或斜,由於勾折處時而用轉筆,時而又用很有力的折筆勾出,加上三節折,蟹爪勾的運用,故往往使字形呈現出不同規則的形狀。最常見的是,不少字往往向左傾斜,重心落到左下角,而依賴左下角粗筆畫迎頭頂住,化險為夷。其筆畫多用露鋒,呈明顯波狀,筆勢翻動,八面生鋒,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給人一種清新奇妙,超逸洒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蘇東坡語)的美感。 [注1] 米芾(蜀素帖)、(苔溪詩)中,短上橫單寫時多呈下凹之勢,但有時也上凸,特別是「口」形中,短上橫和上一筆左娶連寫時常上凸。下凹例字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天」、「年」、「今」、「長」、「無」、「清」;「四體同部「部分的「時」、「咪」、「逆』、「輟」、「傳」、「聊」、「書」;連寫時上凸例字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會」、「得」、「相」;「四體同部」部分的「資」、「官」、「石」、「裳」、「路」; [注2] 短豎常向外凸。例字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會」、「知」;『四體同部」部分的「官」、「石」、「英」、「傳」、「錦」、「輟」、「神」、「盡」、「得」等字。[注3] 長豎多同時向左凸。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清」、「相」、「自」;「四體同部」部分的「圃」、「與」;第二章第一節的「首」;第二節的「賢」、「情」;第六節的「顧」;第八節的「前」,「湖」;第三章第一節的「具」;第二節的「誦」、「聽」、「餌」等字。但有時也內凹或外凸。內凹例字如本章「四體同部』部分的「閑」字;外凸例字如本章「四體同部」部分的「資」和第二章第八節韻「前」字等。 [注4] 主撇捺多呈明顯內凹之形,例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今」、「會」等字,有時主捺亦用曲捺或反捺,但主撇仍內凹,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人」字和「四體同部」部分的「介」宇。 [注5],筆畫時有伸展,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今」、「會」、「人」等字中,撇撩略有伸展;第三章第三節「集」字,橫畫略向左伸展;「餌」字的豎向,下大幅度延伸;本章「四體同部」部分的「神」字,豎畫向上作大幅度延伸。[注6] 整體字形略顯瘦長,可比較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得」、「諸」、「能」、「作」,「少」、「清」、「事」、「有」等字。 [注7] 筆畫細若遊絲者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事」;「四體同部」部分的「咪』、「神」;第二章第一節的「何」;第五節的「過」字等。粗筆畫者如:第二章第二節的「共」;第三節的「衣」、「使」、「偽」;第六節的「好」;第七節的「舒」等字。疏密對比強烈者如:第二章第七節的「衢」;第三章第二節的「濯」;第三節的「集」;本章「四體同宇」部分的「清」、「諸」等字。 [注8] 多橫、多豎、多撇互相呼應。例宇如:本章「四體同部」部分的「時」、「盡」、「書」、「詩」、「與」;「四體同宇」部分的「長」、「無」;第二章第一節的「行」;第二節的「四」、「與」;第三章第一節的「蠢」;第二節的「濯」、「辭」;第三節的「集」字等。 注9] 重心在左下角者如:第二章第二節的「與」;第三章第三節的「集」、「逢」、「發」等宇。 第八節 黃庭堅行書的結構特徵 黃庭堅(公元1045冒u05年),宇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摩圍老人、八桂老人等,人稱?黃山谷』。北宋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工詩詞,開創江西詩振。書法擅長正、行、草各體,初學周越,後取法頗真卿,並受揚凝式的影響,和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大家」。《松風閣詩》卷、《經伏波神祠詩》卷均為黃庭堅晚年得意之作,風格大致相近,只是<松風閣詩卷)在結體上相對來說更為挺正一些。黃庭堅的行書,明顯特點是主筆常有大幅度的伸展,一般來說,橫多向左伸,豎多向下伸,撤、撩則向左右大幅度延伸,與相對收緊的中宮形成強烈的對比[注1L短上橫多向下凹,短下橫則常變化為點[注2L長橫則常常直中有曲,曲中有折,如錐劃沙,如屋漏痕,相當有力,有時也向上凸或呈波狀,短豎則多向外凸[注3],長娶則常常同時往左凸[注4]從整體字形來看,長、扁、寬、窄反差變化也較大,因字而宜,隨字成形,有很長的宇,也有很扁的字[注5]人由於長豎常向右下斜伸,橫向合體字往往左低右高,因此,整個字往往向左下傾斜,重心明顯壓倒了左下角,依仗左下角有力的豎尾以及巧妙的穿插補白,於險中見穩。[注6]黃庭堅的行書起筆藏鋒稍多,兼用露鋒,但無論藏鋒還是露鋒,其起筆均少露尖頭,以圓渾為要;然收筆出鋒處卻聚鋒銳利,如匕首出刃、鋼刀出鞘一般。尤其是捺的出』鋒,更是如此。在筆畫行進過程中常常起伏頓挫呈曲折之勢,尤其是主橫和主捺更為明顯。轉折處附近常有筆畫斷處,然而筆斷意不斷,以極細牽絲相連,用筆雖瘦,卻蒼勁有力。他主張用筆「澀而峻」,「能疾能收」,「高提筆,令腕隨己左右」。中鋒直落,縱橫開合,顯示出他駕馭筆勢的高度技巧,從而使他的行書顯示出一種雄秀奇峻,氣勢開張的陽剛之美。 [注1] 筆畫大幅度延伸例字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人」、「今」、「會」,「無」、「少」,「年」、「諸」;「四體同部」部分的「余」、「與」:第二章第七節的「壺」;第三章第三節的「直」、「歸」等字。 [注2] 短上橫多下凹,但在「口」形中和上筆左豎連寫時則上凸;短下橫常變化為「點」。例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自」、「有」、「是」、「知」、「得」、「諸」、「作」;「四體同部」部分的「晝」、「祜「、「僧」、「菩」、「石」、「然」、「適」等字。 [注3] 短娶外凸者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知」、「會」、「事」;「四體同部」部分的「石」、「寄」、「僧」、「堂」、「菩」、「路」、「說」、「輪」、「祜」、「噦」、「晝」、「閣」等字。 [注4] 長娶多同時向左凸,例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自」、「有」、「相」、「請」、「能」;「四體同部」部分的「明」、「時」、「賢」、「園」;第二章第二節的「甚」;第三節的「身」、「看」;第三章第二節的「龍」;第三節的「直」字等。 [注5] 整體字形或喪或扁,或寬或窄,反差較大。例如: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得」、「能」,「清」、「有」和「四體同部」部分的「晝」、「閣」,「到」、「少」等字均顯長形。而本章「四體同字」部分的「人」、「所」,「諸」和「四體同部」部分的「余」、「與」等字均呈扁形,此外,本章「四體同宇」部分的「作」字又「三角形」。

推薦閱讀:

書法字畫:扇面書法
來看看大家眼裡的「書法孔見」是怎樣的!
《趙孟頫 書畫欣賞》----古代書法
書法基本技法2
褚遂良 書法A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