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抵制聖誕節還是洋為中用地建設傳統

聖誕節在歐美也是一場全民狂歡的節日

  每到年尾,通常都是做總結的時候,好事壞事,一一擺出來,但一總結完,常常是失望的多,滿意的少,無端地生出許多鬱悶。聖誕節傍著年終來了,聖誕節的是非於是也就跟著了。近日,中國幾所著名大學的十位博士生聯署發表了公開信:《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為了行文方便,我們權且把這十位博士的「耶誕節」就稱呼為「聖誕節」——呼籲中國人、中國商家抵制聖誕節,建設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按照博士們的看法,中國人流行聖誕節乃是一種文化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其深層的原因則是中國文化主體性的缺失。「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已經呈建制性退場和整體性崩潰,導致中國缺少主幹性的價值信仰和文化形態,進而導致中國現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亂化,從而為『西風勁吹』和『諸神亂舞』打開了方便之門。」

  博士們的話頗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強調信仰自由,一方面卻又不滿於「諸神亂舞」,認為這是西方「軟力量」的滲透和擴張。但是,這種「擴張」和「滲透」對國人有何利弊,而「滲透」到了什麼樣的局面卻沒有細說,這反倒讓我們覺得博士們刻意以「耶誕節」的稱呼取代「聖誕節」,不是公正,而是歧視。因為,誰能說這樣的滲透沒有好處呢?魯迅先生不也說要拿來主義嗎?聖誕節為什麼不能像高科技一樣拿來,它的流行是否一定文化侵略,而不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更新有所裨益?

  儘管這十位博士大人對「聖誕節」有著九斤老太式的擔憂。但是站在另一個角度上,這樣的的抵制呼籲未嘗沒有道理。任何一種觀點的出籠都有其背景,這個背景往往就是它的理由。在這封呼籲書里,抵制聖誕節的背景是人們對於聖誕節的「盲目」推崇已經「損害」了本國的文化主體,甚至危機到了國家的文化安全。換言之,是聖誕節過於風行,已經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逼進了死角。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顯然我們應該同仇敵愾,以保護本國文化的名義擁抱在一起,抵制聖誕節的入侵。因為只有本國文化的主體性存在,國民才有國家的身份認同;中國人才是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文化具有向心意義,是凝聚國民的「軟實力」。

  然而,聖誕節在中國的流行是否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了?這卻十分值得探討。在西風勁吹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較量中,聖誕節的流行程度確實可以作為一個指標。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當聖誕節像過年一樣備受我們的重視,當我們忽視了傳統節日,而熱衷與洋節的時候,可能將出現這樣的景象:城市人過聖誕節,農村人過年;一部分中國人過聖誕,一部分中國人過年。

  也許有人認為這僅是一個有趣的文化對照,但如果這樣的情況真的發生,那的確將帶來深刻的危機——當我們缺乏普遍的共同的文化屬性,人群將易於產生分裂。中國人將陷入更多的爭議和內耗里。這應該就是呼籲書的擔憂所在。

  儘管有這樣可能的擔憂,但這種狀況的發生同樣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人們過聖誕節的文化含義與過傳統節日的文化含義嚴重衝突,人們憑藉自己過何種節日而自動劃分族群,形成潛在的文化上的對立。這一點,或許就是呼籲書為何要強調聖誕節的宗教寓意之原因。這份呼籲說,西方在推銷它的聖誕節的同時,也同時推銷了他們的宗教文化,類似於捆綁銷售,對中國人潛移默化。

  實際上,過洋節還是過傳統節日,近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在2005年的一份調查里,認為傳統節日比洋節重要的人佔85.7%,認為都重要的佔14.3%,而認為洋節更重要的比例為0。而在回答過節感受一項里,認為「表達情感方式奇特」的人就佔了51.4%,許多人認為,過聖誕節就是為和家人團聚。

  因此我們可以說,聖誕節等洋節的文化侵略能力並不強硬,它已經和中國人的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變成家人團聚、吃喝玩樂的一次狂歡的假期。它也和過年吃團圓飯、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形式簡化為一個聖誕老人和一棵聖誕樹的渲染。正如年味和中秋節味普遍失傳一樣,聖誕節在中國,甚至在歐美許多國家,其儀式化的東西已經蛻變為娛樂的程序,宗教內涵變得十分稀薄。

  如此看來,對聖誕節的擔憂更像是一次杞人憂天,然而它會這個時候如此倔強地出現卻又有一番深意。一方面,聖誕節的流行的確讓有文化責任感的國人感到了失落、鬱悶,另一方面,國家經濟崛起的態勢也使人們對本國的傳統文化抱有了更正面積極的態度,有了重新正面審視的勇氣。

  聖誕節流行中國已經好些時候了,要趕走已是很難;而我們過年的味道也是越來越淡了,因此,建設傳統文化,使之更有實際內容,似乎比抵禦外來文化的入侵是更要緊且可行的方式。而如果我們調整自己的腳步,以拿來主義的精神,借外來文化的刺激使傳統文化更具包容性,那就是兩全其美。

推薦閱讀:

國外廉政建設的主要做法與啟示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及其對南京綜保區建設的若干啟示
生物製藥工廠的設計趨勢
峨眉拳的技擊要求與特點/任建設
仁安醫院康復中心建設可行性分析

TAG:傳統 | 聖誕節 | 抵制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