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課堂教學的幾點認識

「有效教學」指的是教學行為有理想的效率和效益,相對於教師而言,是經濟有用的教學,一定時空的教學投入所產生的「質」和「量」都達到了預期的價值目標; 對於學生而言, 是情知共建的教學,一定時空的學習符合每一個學生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需求。

有效教學關注的重點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效率,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知識接受和能力培養,關注學生的智力培養和心力培育, 關注學生未來學習與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建構。因此,有效教學對教師而言,是關注生命意義的教學,是充滿使命意識的教學,同時也是體現智慧能力的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因素周密聯繫並相互制約的工作系統,而不僅僅只限於教師的課堂實際操作行為,在有效課堂教學這一系統中, 教師良好的基本素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充分的備課準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主導和互動活動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練習和反饋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延伸與保障。

一、教師的基本素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

1、要熱愛學生,有責任心

教師從事的是人類知識經驗薪火相傳的事業,要有效地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教師必須首先是一個具有職業道德精神的人, 而職業道德精神的本質內核是熱愛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告訴我們:「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於熱愛每一個學生」。——有了愛心,教師才會去研究愛的方法,探索愛的技巧,施展愛的行為。才能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時時處處想事業、愛事業、幹事業並千方百計地干好事業。

課堂教學是一種互動活動,教師要在這一互動活動中以愛為核心,發揮主體作用,用自己的愛激發學生熱愛教師,熱愛課堂教學的情感。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在創造奇蹟,創造新人。唯有愛,教師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把辛苦的教育事業當作樂趣來從事,它能使教師感到每個學生的喜悅和苦惱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關懷和擔心」。 熱愛學生,才會去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真誠地幫助學生,才能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培育出積極向上的的課堂教學氛圍,為有效的實施教學行為, 提高教學效率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

2、要有好的教學語言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教師在課堂中對課文文本的解讀和傳授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啟知識之宮的鑰匙。所以葉聖陶先生說:「凡是當教師的人絕無例外地要學好語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學工作。」可見,語言與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關聯意義。教師教學語言能力的高下直接產生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良好的教學語言應當具有如下特點:A、準確精鍊、科學規範;B、生動形象、富有情趣;C、抑揚頓挫、節奏分明;D、通俗易懂、明白曉暢;E、幽默風趣、耐人尋味。

如何具備語言修養,提高課堂教學中「談話的藝術」的水準?教師一是要博覽群書,豐富知識底蘊,拓展語言源泉,在通曉本專業知識的前提下,要做「雜家」,廣泛地吸收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只有學富五車、滿腹經綸,才能舉一反三、旁徵博引、吐語如絲、出口成章,孤陋寡聞、才疏學淺者,其教學語言必定會蒼白無力、索然寡味;二是要精通專業語言,學會用學科語言來表述學科知識,不講外行話,說在點子上,要研究學生接受語言信息的年齡心理特點,學會用學生語言而不是成人語言來與學生交流溝通;三是要加強規範的漢語語音訓練,學習語言運用知識,掌握語言表達方法技巧,進行自我演講練習,培養自己的口才。

3、要有豐富情感與教學機智

教師應該是一個內心情感世界和外在情感表現都非常豐富的人,教師必須用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心向,這是有效教學的情感前提,也是教學藝術魅力的形成關鍵。課堂教學必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師進入角色的激越、不吐不快的衝動、聲情並茂的講讀,是征服學生、喚起共鳴的不二法門。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入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未經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如果照著教學法的指示辦事,做得冷冰冰的,乾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熱情,那是未必會有什麼效果的」。從一位富有情感的教師的教學裡,涌騰出來的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學生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繫的情感,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會不斷催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誘發學生進入教材的慾望。反之,情感冷漠的乾癟、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無異於促使學生進入夢幻殿堂的催眠葯,是不可能與所謂「有效性」產生什麼關聯的。

教學機智是更高的駕馭課堂的本領,是教師應變能力的即時表現。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因學生語言行為失當或教學環境失常而產生的偶發事件,出現因教師的板書、語言、操作、調控失誤而形成的教學意外,這些都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情緒,當教師不得不面對上述情況時,一是要冷靜面對,自我剋制;二是要善意麵對,以愛化解;三是要靈活面對,隨機引導。教學機智的即時顯現,能有效地消弭突發事件,化解課堂矛盾,穩定課堂秩序,調節課堂節奏與氣氛,不僅可以達到保障教學順利實施的目的,而且可以使課堂教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現「沒有預約的精彩」。

二、充分的備課準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

教師的備課研究什麼?

1、研究教材:

即對教材的分析、理解。教學一直倡導「深入淺出」,「深入」是「淺出」的前提,把教材鑽研得越深,課上起來就越得心應手。名師常把複雜的內容教得很簡單,而平庸的教師卻會把簡單的課越上越複雜,原因就在這裡。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深刻地解讀教材,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與內容,也才能實現對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學也才不至於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A、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落實有效教學的關鍵,新課標提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就每一堂課而言,要針對本堂課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學情實際,研究三維目標在本課的具體體現,從而設計切合實際的課時目標,並讓學生在進入每節新課時知曉這一目標,成為建構新知識、新技能的導向。要大力倡導讓學生「一課一得」,簡單的說,就是要學生獲得一點什麼知識,掌握一種什麼方法技能,培養一種什麼情感。因此,具體到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要簡單、明了,不能面面俱到,籠統空泛。

B、確立恰當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即是本堂課根據教學目標要求所涉及的新知識與新技能。教師備課時要認真研究新知識點在整個學科知識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新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新知識點與舊有知識點的聯繫與區別;新技能與學生已有技能的聯繫與區別,運用新技能的方法與變化技巧及其運用規律。古人云:「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決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當然,知其所以然,由來不昧而條理不迷,賢者於此,必先窮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曉然具著於心目,然後垂之為教」。精要地闡明了從教者對知識內容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的基本要求。

C、確立合理的教學難點重點

教學難點指學生本課中在已有知識或技能的基礎上比較難以掌握和運用的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教學重點指本課中需要掌握的關鍵內容,特別是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新知識、新技能,是本課中實施課堂教學時所圍繞的中心;教學難點、重點的確定要準確與精當,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一課一得」原則,選擇「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內容作為重點。找准影響學生把握知識技能的「瓶頸」作為難點。確立難點、重點後,備課的主體內容即是研究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教學活動組織與教法、學法運用。

D、研究有效的教與學方法

教與學方法在課堂運用時的呈現形式大體可概括為四類:

教師主動式:如講讀式、講解式、講演式;

師生互動式:如課堂提問、學生演示;

生生互動式:如學生討論、辨析;

學生主動式:如學生自讀、背誦、默思、練習、實踐;

教與學方法必須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與學生基礎狀況而選擇運用,確立時要有靈活性,一般而言,綱領性、概念性的內容由教師講解為主,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與知識技能的歸納整理以師生互動為主,知識技能的鞏固、運用以生生互動和學生自學為主。

適合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從新知引入,到重點講授、難點突破,教與學方法的選擇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內容來確定,不能一味追求「時尚」、「活躍」,或機械遷就所謂課改要求,而忽視教學效果。

F、選擇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

課堂上教學手段的選用大致有下述類型:教具教模、實驗演示、音像器材資料、電腦課件。

教學手段的運用目的主要在於以直觀化的方式展示知識或技能,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把握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調節課堂教學節奏與氛圍,還可減少教師課堂板書量,節約時間來組織教學活動,但教學手段運用只是一種輔助,不可為直觀而直觀,為興趣而興趣,取代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練習,喧賓奪主,盲目濫用,使一節課成為各種手段的羅列,以致落於俗套,流於形式。

G、設計有效教學活動過程

就班級授課制而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講授新知、開展互動、歸納小結、練習鞏固等教學環節仍是有效教學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學過程要素。教師需對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的目標、內容、活動方式等精心設計與準備,才能真正創建「有效的課堂」。

教師的教案是教學活動過程設計的記錄,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操的文本依據,教案在體現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手段等研究結果的前提下,必須明確地體現每一課時教學內容的基本要點,清晰地反映教學的每一過程環節的具體實施步驟,合理地進行每一過程環節的時間分配與形式安排。教案應該是符合自身教學實際的個人勞動產品,反對鸚鵡學舌,偷奸取巧,因襲名師教案,照搬他人方法,導致自身課堂教學成為脫離實際的無效勞動。

2、研究教參

教參指與教師在備課準備時所參閱的各種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信息,包括教學參考書、教案、課件、試卷練習等教學輔助資料。

研究教參的目的在於研究他人如何確立教學目標,如何把握教材內容,如何選擇教法學法,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從而把他人的思想與自己對教材的思考成果進行比較對照,以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或引發、或完善自己的思想,結構成周密完備的教學設計文本。

教師在備課時要廣泛地收集和閱讀各種教參資料,以便能博採眾長,從教參的閱讀到教案的寫出,一定是一個「由厚變薄」的過程,孤陋寡聞,「一本教參打天下」是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教學準備的;在處理教參時應當本著「拿來主義」的原則,在借鑒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時,一定要根據自身教與學的實際需要,考慮學生在知識與能力上的差異,融入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生吞活剝,盲目照搬。因為這些均是他人對教材的理解與處置,並非符合自身的教學實際需要,否則會弄巧成拙,出現超越學生現實基礎或「牛頭不對馬嘴」現象,影響課堂教學效能。因此,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既是集思廣益的歸納思維過程的結果, 也是窮神知化的發散思維過程的結果, 更是獨具匠心的創造性思維過程的結果。

3、研究學情

學情是指教學對象(學生)的基本現狀,包括學生的智商狀況,即現行學習所需要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積累,如知識基礎、技能狀態、接受水平、反應速度等;情商狀況,即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加工的年齡特徵和心理情緒傾向,如學習的動機、興趣、愛好、習慣以及性格、態度等;生活背景,即可能干擾學生對所學內容把握程度的生活經驗與社會影響,如地域風俗、家庭環境、交友群體等。

研究學情是目前教師在教學準備過程中最易忽視的問題,年輕教師容易以自身的智商、情商、生活背景來取代真實的學情;年長教師往往用已教學生的學情來取代今日所教對象的學情。都違背了學情具有「這一個」的特質和生動變化的特點。學情的把握準確與否,關係到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過程的確立是否具有針對性、合理性,關係到整個教學準備和教學實施的標高水準,直接產生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一堂課中, 一個教學內容的安排對於全班學生來說,有哪些學生基本不用引導就能掌握,哪些學生得在教師的點撥中才能領會,哪些學生必須在教師的引導或是重點關注下才能達成目標, 這些在備課時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因此,可以說,主動、積極、愉快的教學狀態,來源於教師對學情的把握,經濟、充實、高質、完美的教學效果也同樣來源於教師對學情的把握。

三、教師主導和互動活動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有機的雙邊活動,其活動效益產生的大小取決於活動雙方尤其是教師角色的合理定位以及活動的方式與質量。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活動方式是講授與組織、指導互動活動。

1、教師的有效講授——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教學並不是要排斥教師作為講授者的地位,而是要求教師去研究如何改革講授的方法,優化講授的效能,探索與講授並行增效的其他方式。在課堂講授中,講授的內容、講授的時機、講授時間長短、講授的輔助行為等都是影響講授有效度的重要因素。就常規課而言, 講授的內容應該包括課堂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目標)的陳述, 教材內容背景知識、主題與整體邏輯思路的介紹,教學難點重點的導入與解讀,新知識概念、術語、符號、公式、定理、定律的講解,例題解證的示範,有關運用方法、技巧、規律的總結歸納等。講授的時機應當選擇在學生需要從教師這兒得到新的信息以幫助他們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的時候,這需要教師對學習目標、進程和學情的充分把握。講授的時間要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活動特點與認知規律,科學運籌控制。一般而言,每節課的前三分之一時間學生精力最旺盛,學習最有效,因此,教學講授的主要內容特別是新知識的重點、難點應該盡量在這段時間內完成;後面的應該重在通過互動活動與練習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擴展、深化;講授時間不宜太長,避免造成學生產生接受疲勞,要留給學生理解和質疑的時間,檢查反饋後對要點進行必要的重複。講授的語言要務求簡練生動,情感要力臻激揚親切。講授時要儘可能輔之以課件、影像、錄音、圖片、實物或模型等教學手段,使講授更形象、生動、有效。

作為一種接受式學習方式,講授不容易充分地將學生捲入進來,講授內容過多或時間過長、單調乏味,形式單一,都會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力、記憶技能較差的學生遇到挫折。低效的教學往往源於某種過度的不恰當的「講授」。此外,無論「講授」多麼有效,教師若想有效地激發學生「投入」學習,還需要有效地保持某種「互動」的、「對話」的教學狀態, 通過創設生成和探索研究有價值的情境和問題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師生的有效互動――體現課改精神的教學模式

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導作用主要通過組織、安排、評價互動活動來體現。有效教學互動過程有如下特點:一是準備充分;二是指向明確;三是全員參與;四是時間充裕;五是有思維容量。課堂教學中互動的形式主要有:

A、雙向型:師生之間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饋,表現為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師生對話形式。

B、多向型:互動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有相互作用之外,學生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多向流通,從參與人員的規模形式而言,可以是學生個體、小組、集體三者的多種組合,從參與人員的基礎水平而言,可以是好、中、差不同類別學生的多種組合。它強調信息的多向傳遞反饋。在課堂上的常見表現是討論、辯析、自講、競賽、合作學習等。

無論哪種互動,都起源於情景的生成與疑問的提出, 都以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為內容中心,並都以對話為主要的表現方式。「好課應該越講問題越多」。教育部師範司袁振國在《反思科學教育》中指出:「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有問題,全都懂了,……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有問題。」新課程改革特彆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是學生思維互動的發動機。另一方面把課堂教學的互動看成是圍繞問題而開展的活動,把互動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而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重視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有效生成,重視提高自身組織學生分析、研究、解決問題有效提問的實操能力

在組織開展互動活動中,教師要注意以下操作要點:

A、互動啟動:教師要根據教學進程需要,參考學生學習精神狀態, 抓住學生處於「憤」「悱」狀態的最佳課堂時機,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啟動互動。一般而言, 最佳課堂時機一是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時;二是學生研究目標不明、思維受阻時;三是促進學生自我評價時。問題的著眼點應是教學內容的關鍵處、矛盾處、對比處,要抓住疑難點、興趣點、模糊點提出問題,組織互動。提問應有針對性、計劃性、啟發性,符合問題的難易層次或邏輯層次。一般一次只提一個問題,待對話討論達成明確共識後再提出新問題。

B、適度啟發:提問之後要留給學生適當的思考與討論時間,教師適時對思路偏差或討論異誤進行啟髮指導,校正方向,提供線索,點撥方法,擴展思維領域。當學生的思考或討論不夠充分時,補充另外的信息與疑問,以便學生能得出更完整準確的答案,或思考更深一層次的問題。

C、傾聽鼓勵: 學生展開討論或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凝神傾聽,注意體態語言(如眼神、手勢、身姿、頭語等)的交流溝通,以真誠欣賞的目光或點頭示意,向對方傳遞迴應信息;也可以平等姿態用語言參與,但不要打斷、制止學生的話語或取笑學生,不強加自己觀點於學生。要鼓勵學生「再想一想,再說一次」,引導學生交流,並在不經意間巧妙加以引導,給予糾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樹立自信,藉助獨立思考和多向交流領悟知識,掌握技能。

D、積極評價: 評價是提問、討論互動中的重點環節。要根據積極評價原則,從「知識掌握的準確度、理解的深度廣度、知識鞏固的牢固度、錯誤的數量與性質、思維的縝密與創見、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參與的量與質」這七個方面對學生提問討論的表現進行評價。對好的個人或小組及時肯定表揚,對正確的答案要歸納和提升;對沒解決的問題或生成的新問題,教師要進行闡釋和進一步啟發;對錯誤回答,要抓住矛盾要害和思維困惑,幫助找出錯誤的原因,指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也可讓有不同見解的學生陳述其理由,展開多層次,多角度的爭辨,從爭辯和討論中讓學生明白是非,獲取真知。要重視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方法去評價引導學生,對回答錯誤的學生多與鼓勵,盡量尋找其優點或進步;對回答正確的學生可提出更高努力方向,以激勵全體學生積极參与互動的信心與熱情,進一步發展學生判斷、交流、反思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有效建構。評價的引導要逐步實現從「對不對」到「好不好」的轉變。評價語言要簡潔中肯,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層次性和感染力。要杜絕無動於衷、冷漠相向的不置可否,力避誇大其辭、言不由衷的不當賞識,改進內容空洞、方法單一的「是否型」評價。

用提問討論來組織教學互動、開展教學合作,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與方法,但要實現有效互動的目的,教師需要真正把握互動的本質意義,認真研究互動的深度和廣度,力避下述無效、低效、失卻本質意義的的「畸形互動」:A、以師為本、方式簡單的單一型互動;B、內容膚淺、明知故問的標籤型互動;C、信口開河、一問到底的隨意型互動;D、嘩眾取寵、追求轟動的作秀型互動;E、重優歧差、顧少棄多的偏愛型互動;F、機械預謀、越俎代庖的虛假型互動。真正有效的互動,不僅要有活動組織形式作為前提,更為本質的是要有每個學生的思維開啟與情感參與,有學生學習資源的自主生成,有教師的關注與智慧投入,有及時中肯的反饋回應。在教學準備時,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地預設互動,預設時多準備幾種互動方案,在互動的形式與內容設計上都要多元化,要特別重視導入互動的疑問的質量研究,有效地使教師想研究的問題與學生想知道的問題產生對接與碰撞;在課堂教學實施時,要根據課堂的多變性、生成性,彈性使用,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隨機創設問題情境,靈活變通互動內容、互動形式;要把講求互動實效作為設計、實施互動的最大前提,以使課堂真正成為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主戰場、主渠道,使教學互動成為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積聚能力、發展思維、培養情感、激發自主學習意識的有效活動。

四、教師的課堂組織管理能力是有效教學的有力保障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師的知識學歷水平與教學效果相關程度很低,並非呈正比關聯。如果教師自己的學歷低下,知識殘缺不全,不能幫助學生釋疑解惑,那肯定會影響教學效果;但當教師的學歷程度和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的臨界值以後,並不會再因為教師的學歷知識水平愈高,教學效果就愈好。而教師的另類素質卻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最直接最顯著的影響——這就是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尤其是組織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能力。

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至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取決於教學時間、師生狀態和課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協調。

有效課堂組織管理主要應該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1、教學時間管理

有效的教學時間管理,指的是根據學生心理和生理髮展的特點科學地支配教學時間,提高學生課堂專註的時間和利用時間的效率。教師對課堂教學時間的管理就是要通過合理的支配時間,從而使每一個單位時間都能發揮最大效益。在備課中明確教學進程中的時間安排,註明各個環節流程中大致的時間分配。時間的分配要與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等因素聯繫起來,注意科學分配以不同教學組織形式完成各種認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課堂教學目標任務的有效學習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最佳時域,注重時間效益,一般而言,一節課的前三分之一時間,學生思想比較集中,應重在教師講授;中間三分之一時間,學生開始浮躁,教師可以安排提問討論、合作探究等互動活動;後三分之一時間,學生活動後有一定的精神調劑,教師可用於重點提煉,課堂小結或練習鞏固提高。要通過教學雙邊活動的優化調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時間量,努力杜絕在課堂上隨意發揮,廢話連篇,活動失控,鬆緊失調,導致完不成既定教學任務而任意拖堂,佔用學生課外時間,影響下節課的教學。

2、情緒氛圍管理

良好的課堂情緒氛圍應該有疑問、有猜想、有驚訝、有笑聲、有爭議、有沉思、有聯想,是恬靜與活躍的統一,熱烈與凝重的統一,寬鬆與嚴謹的統一,其特徵要素是積極、和諧、協調, 教師首先要注重建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尊重學生,平等相待,熱情地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耐心傾聽學生的反饋信息,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錯誤過失, 對學生的努力和成功進行積極的評價, 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學習心理學把興趣、情感、求知慾等情商因素作為學習的原動力,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爾遜說:「為了得到教師的愛,學生可以去做各種教師所喜愛的事,甚至去學習他最不感興趣的科目。」這就是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其次,教師要注重採取多種方式創設濃郁的趣味情景、民主情景、激勵情景、探究情景,使課堂情趣盎然,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和主動學習的行為,讓學生感受民主、和諧氛圍、感受教師的期望、同伴的鼓勵,體會挑戰的刺激,體驗成功的歡樂,從而保持對課堂學習的強烈興趣。教師應用優雅的語言、表情,還起學生的心理共鳴;運用巧妙的教學機智,創造良好課堂心理氣氛;要善於採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打造影從響應的動態課堂,交替刺激學生感官,調動學生注意, 激發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學生的學習心理長久地保持在積極興奮狀態。

3、紀律秩序管理

課堂教學中會面臨許多問題、衝突和障礙,影響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必須重視課堂紀律秩序管理。良好的課堂紀律秩序管理包括預防性的管理與應對性的管理。教師要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規範,加強制度管理,幫助學生認識紀律的含義及重要性,克服逆反心理、厭學行為,培養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課堂行為規範;上課時要說明本課學習的意義和目的。使學生產生達到目的願望的憧憬,從而保持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責任感,形成學習的原動力,通過意志努力將注意從「強迫」的水平發展到自覺的水平,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對課堂紀律可能出現的問題應有預見性,及時有效而巧妙地發現和糾正課堂中的問題行為, 採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課堂干擾,維持課堂秩序;應對問題行為時一定要冷靜克制,講究方式方法,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要善於採取「平息事態—

擱置矛盾—課後處理」的方法,保證課堂進程的時效性;要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管理中來,認識到學習的事是本人的事,課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自覺充當課堂的管理者;教師要重視自身在課堂活動中的言行表現和日常修養磨鍊,不斷樹立威信,贊可夫曾指出:「如果教師沒有威信,師生之間沒有正確的相互關係,就缺少了有效地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威信是進行有效課堂管理時無聲的權威,教師應以學識修為成就個人魅力,以個人魅力成就教學威信,以教學威信成就課堂效率。

4、教學節奏管理

一堂成功的課,應具有完整性、有序性、節奏性、講究曲折跌宕,張弛有度,富於變化;名師的課堂教學,從序幕到尾聲,時如激湍飛瀑,時如平潭靜波,時如溪澗縈徊,時如汪洋恣肆,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和學習認知規律出發,精心研究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環節組合,妥善預設節奏的起伏張弛。在授課過程中要做到教學內容疏密相間、難易互補,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切忌平淡,重點要細講,反覆的講,難點要分開講、緩慢的講;一般內容重簡明的講。以起伏有致的內容傳授過程,給學生帶來有張有弛的心理節律,保持其旺盛的精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使學生感到教學內容清楚,層次分明,節奏和諧。

其次,教師應巧妙運用好教學方式,講授要與其它教學形式有機穿插,形成和諧節律。使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聽」,教師的「問」和學生的「答」;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思考」以及學生的「質疑」和教師的「解答」;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總結」;學生的「做題」和教師的「講評」等完美地結合起來,有動有靜,動靜結合,銜接有道,使教學活動在動靜交替、張弛協調中有節奏地進行。

另外,語言、聲調、動作、表情也是教學節奏與氣氛調節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於運用聲調的變化,包括語音的高低、強弱、抑揚以及速度和停頓,運用動作表情的嚴肅、緊張、活躍、鬆弛,來調控教學節奏,組織學生的注意力。特別要指出的是,教學準備時所設計的教學進程安排不是一成不變的定規,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捕捉來自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善於發現教學準備時沒有預見的問題,根據學生領會和把握知識、技能的難易、快慢,及時調節教學節奏,調整教學時間進程,不可拘泥成規定法,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五、練習和反饋是課堂有效教學的有機組成與延伸

課堂作業與課外作業是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作業練習的目的在於檢測課堂教學目標的實際達成效果,提供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實踐平台,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與提升通過教學活動所增進的能力,完善自我知識能力建構。

1、作業練習的設計和布置

作業練習的選擇是教師重要的教學能力,是教師教學經驗和教學責任心的雙重體現,是落實教學效果的前提保證。在廣泛佔有與精心篩選各種練習資料的基礎上,作業練習的設計和布置必須著眼於學生認知、情感、能力協調發展,具有針對性、系統性、現實性、層次性、多樣性、選擇性。

所謂針對性是指課堂作業與課外作業應該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與進程的的要求,根據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能力現狀來選題用題,一是要抓住教材中的主幹知識、重點和難點設計作業或練習,二是要針對學生學習中的薄弱之處設計作業或練習,三是要重點指向所學知識的運用與變化,題目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綜合性。

所謂系統性是指要把課前預習題、課堂練習題和課後作業統一設計,使之有機聯繫,前後呼應,逐層深入,形成由淺入深、由簡而繁的問題系列,引導學生在不斷地學習探究中逐步鞏固知識和提升能力,要注重處理好知識、技能重複與能力要求變化的關係,在題型、背景、設問、思路、技巧、方法上予以變換重組,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勞動。

所謂層次性是指作業練習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依據學生認知與能力轉化的規律有層次地精心設計,由易到難,從模仿到再造,再到創造性發展,環環相扣,逐步提高。既有簡單識記、理解題,又有應用、探究、想像、創造題。既有基礎練習又有一些變式練習和綜合性練習,以促進學生溝通新舊知識,打好雙基,拓展思維,增進能力。

所謂選擇性是指要給不同學力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練習的餘地,作業與練習設計時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目的指向和不同難易坡度的作業與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力、需要和興趣選擇性地去做,以利於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實施差異教學,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所發展,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要特彆強調的是,有效作業練習必須是全員參與、目標明確、層次清晰、梯度明顯、容量恰當、有充分的時間保證。作業的質與量並非正比關係,「題海戰術」、「疲勞轟炸」是教師責任心與專業素質雙重缺失的體現,只能導致學生對學習的心理逆反和行為敷衍。在作業練習設計和布置的同時,要為學生的練習行為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一是要向學生說明作業的目的要求和應注意的問題,對作業練習提出明確的、規範性的具體要求,如審題要認真,思路要清晰,步驟要嚴密,表達(運算)要準確,書寫要規範,字跡要端正等等。二是要指導學生觀察、分析、解決、表達問題的路徑和方法,要強調獨立思考,指導學生認真審題,理解題意,弄清題目要求、涉及範圍、所提供的條件,反覆推敲提問的方式、角度、限制性條件、解答的重點等。理清思路,聯繫相關知識背景,然後按教材或教師的示例格式作答,規範表述,反映解題過程,寫出關鍵步驟。仔細複查、驗算,發現與訂正錯誤,反思教訓,總結經驗,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2、作業練習的批改

作業練習的批改是教師重要的常規工作之一,是教師獲取教學效果反饋信息、與學生對話交流的主要渠道,從常規要求來看,教師對學生作業批改的形式要求應做到:①有對誤判斷符號;②有錯誤提示與校正;③有作業成績評判結果;④有批語(作文有眉批總批)與簡練的激勵性評價;⑤有訂正或拓展要求;⑥有批改日期。

教師要研究性地批閱學生的作業。透過作業現象發現本質問題,不能只是判斷對與錯、好與差,更要善於發現學生練習中的優點和思維中的亮點,善於研究學生發生差錯的原因,以加強作業評價和後續教學的針對性。批閱應從下述方面全面地了解核查:①有關概念是否清晰、理解是否正確;②方法是否良好、方向是否正確、思路是否合乎邏輯;③結論是否科學、合理;④作業格式、術語、有效數字、單位以及文字、符號書寫等是否規範;⑤知識、技能、審題解題能力等智力品質有沒有缺陷,水平如何;⑥有沒有抄襲作業和缺交現象,學習動機、興趣和態度等非智力品質表現如何等等。教師應針對上述問題在作業本上多作指導性、啟發性的批註,以指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

教師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必須及時。批改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樣化,一般要求全批全改,可以隨機重點抽改,也可以集體批改或個別面批面改,還可以只批不改或學生互改,一切以有效為宗旨,視作業內容教學需要而定。

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應建立「習題批改記錄」,分類歸納學生作業練習出現的錯誤類型、原因以及矯正對策, 記載各道習題的答對率;各種典型錯誤(缺陷)及其原因分析和分布情況;作業中出現的簡捷思路、好方法和技巧;作業態度和作業質量的好、差典型和缺交、遲交作業的情況;教師在批改作業時的心得和瞬間靈感等。一方面為進行作業練習的有效講評作充分準備,另一方面可以從學生作業的錯誤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3、作業練習的講評

是否具有有效的作業練習的講評能力是教師(尤其是畢業班教師)的專業素質高下的重要體現,一名優秀教師的有效講評,能夠從學生練習效果的表象中發現問題的本質與根源,能從學生作業中的個體問題歸納出帶普遍性的特點與規律,能在指導學生訂正問題的同時獲得規避錯誤的方法與技巧,能使學生在掌握常規能力的同時增進解決更多變式問題的能力。

講評課上該講什麼?一般而言,講評內容應當包括:①試題的結構內容特點和與所學知識的關聯;②解題思路、技巧、方法;③學生答題中的問題(共性與個性)及原因。④疑點、難點和焦點(容易出錯的地方);⑤學習習慣、態度等非智力因素對作業效果的影響。講評時要善於抓住典型,進行擴展分析與科學歸納,講評的目的不只是校對作業練習的正誤,更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失誤、改正失誤,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發散遷移, 引導學生歸納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講評的重心在於拓寬學生思路和眼界,以求觸類旁通,不能只是就事論事,因題證題。針對學生失誤較多的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重新布置一些相應的練習作業,適當變動習題的條件和要求,通過有針對性的重複訓練和變式訓練,鞏固和深化講評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作業評講可以把課堂上統一講評和課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把教師主評與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結合起來;教師要注意遵循評價的激勵性原則,在講評中及時總結、肯定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和成績,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和創新思維;講評者要有寬容之度、實誠之態、耐心之舉、友善之言,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發展其自信心,強化其進取心。這樣才能以有效講評增進作業練習的效果。優化作業練習的設計、批改和評價,切實提高作業練習活動的效益,涉及到教師的教學觀念、工作態度、專業水平、工作時間等多種因素,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學校要把作業練習的設計、批改和評價作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組織力量,研究制定符合課改精神、適合本校實際的作業改革實施方案,就作業練習的設計、組織、批改和評價提出明確的具體的工作要求,作為學校的教學常規,通過相應的措施認真貫徹落實,並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檢查、考核和評價,促進教師以優秀的作業練習效能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增進教學工作的整體效能。

有效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對它博大精深內涵的認識、解讀和把握,是從教者畢生孜孜以求的目標境界,也是教師人生價值和職業意義的終極體現。窺徑入門並不難,登堂入室也是辦得到的,需要的只是科學的態度,探索的精神和永不止步的實踐行動。


推薦閱讀:

教你認識大衣的版型(下)
讀懂生活的真諦,重新認識當下的自己
正確認識牛奶五大謠言
為什麼富氫水在國外這麼火,帶你全面認識富氫水
成長:認識「三我

TAG:教學 | 有效 | 認識 | 課堂 | 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