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懸平台貸款
字型大小:大 中 小博主短評:再添加一段多頭主力招商證券的新財富分析師羅毅的11年中期策略中關於地方融資平台的一段分析。結合財新的文章一起學習。(4)地方融資平台質量好於預期,政府財力是有力保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始終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根據6月初央行《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的數據,截至2010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1萬餘家,平台貸款在人民幣各項貸款中佔比不超過30%,而貸款增速於2010年已大幅放緩。我們認為市場對融資平台問題仍過於悲觀,融資平台貸款於10年中期開始清理和整頓,從銀行年報和一季報公告情況看,上市銀行特別是股份制銀行平台貸款餘額在縮減,質量都好於預期,且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平台貸款分布於省、市級等財力較為雄厚的地方政府。我們不認為今年中期銀行會因為融資平台貸款原因大幅計提撥備,在經濟大幅減速之前,銀行壞賬上升的有限,即不良率出現大幅上升的概率很小,如果銀行股再因融資平台相關信息出現下跌是加倉良機。7:上市銀行持有地方政府平台貸款餘額及不良率最新情況銀行2011Q1餘額(億元)2011Q1佔比2010年末餘額(億元)2010年末佔比不良率項目現金流覆蓋情況工商銀行51517.29%64969.57%0.30%63%為全覆蓋農業銀行*--39006.89%1.49%中國銀行*--38007.67%0.24%建設銀行40006.77%54009.53%0.50%65%為全覆蓋,約10%基本覆蓋交通銀行15176.47%17748.10%0.21%87%為全覆蓋和基本覆蓋中信銀行*--11849.37%-民生銀行161214.82%190217.98%0.00%招商銀行*----0.25%93%為全覆蓋和基本覆蓋光大銀行116914.16%--0.47%80%為全覆蓋和基本覆蓋浦發銀行10508.84%--0.00%興業銀行*--約800億9.36%0.00%70%為全覆蓋華夏銀行*--83115.74%0.00%深發展A2305.44%約200億9.57%-北京銀行*--1825.00%-寧波銀行504.70%---97%為全覆蓋、基本覆蓋和半覆蓋資料來源:公司會議,招商證券研發中心整理註:帶「*」號的上市銀行數據為2010年末的數據作為最受關注的中國經濟風向標,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可控的神話動搖財新《新世紀》 記者 溫秀 張宇哲 於寧 田林如果有什麼是中國經濟的指針,此時此刻,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的健康狀況。它正經歷新一輪「體檢」,答案6月底揭曉。「對於界定為非公司貸款類的地方融資平台,全部停止提款。」一家國有大行廣東分行負責放款審核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透露。多位銀行人士證實,按照監管要求,不允許借新還舊、不能在不同銀行間騰挪資金,新規要嚴格執行,適用於2010年6月30日前已簽合同未完成全部放款的有關項目。「如同擊鼓傳花,停到誰,誰先栽。」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分行一位人士表示。上海市幾個平台公司集體致信國開行,稱如再不放貸,將面臨700億元的逾期貸款。一家環渤海經濟圈的開發區管委會領導帶著旗下幾個融資平台班子,四處訴苦:「再不放貸,公司就沒命了。」經過一年督察,銀監會仍然發現新增平台貸款存在未對應具體項目、擔保措施不落實、項目資本金不足或到位慢於放貸等老問題。4月初,銀監會下發《關於切實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監管工作的通知》(下稱34號文),要求銀行從5月起再次解包,去年的清理推倒重來,6月底再匯總結果。目前一些大行分行正忙於按要求重新測算現金流覆蓋率。前述「嚴苛的規定」便來自此辦法。受訪的多位銀行人士指出,銀行合同一年一簽,不是按在建項目放款,因此新的貸款合同一切都要按新規嚴格執行,從資本金、擔保措施、貸款用途到撥備提取。如若不嚴格控制,平台公司貸款還有可能像去年在嚴打之下,仍然一年增加近1萬多億元。多次延期的分類撥備政策也將在6月底迎來大限,如果真按此撥備嚴格執行,對銀行衝擊頗大。不少銀行都在想方設法將相關平台貸款轉移出監管名單,以減少撥備,但現在「監管當局的融資平台名單進入容易出來難」。今年3月1日,審計署接受國務院指令,著手對31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政府性債務的全口徑審查,為期兩個月。審計署向國務院上交調查報告的期限也是6月底。接近審計署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審計署這次調查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的口徑有嚴格定義,只有和政府債務直接相關的才被審計,包括有地方政府承諾、被人大納入預算的,或是以財政資金擔保的以及以財政未來收益擔保的貸款。地方融資平台的風險,是否真在那時正式攤牌?多出來的5萬億平台貸款的口徑和定性仍嫌模糊,還是本有待釐清的糊塗賬,央行的定義口徑比銀監會口徑寬泛地方融資平台貸款規模究竟有多大?在經歷了一年多的警示和討論後,各方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口徑。6月1日央行發布《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首度披露平台貸款在人民幣各項貸款中佔比不超過30%。有媒體按照官方數據2010年末人民幣貸款餘額為47.92萬億元簡單推算,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的上限約為14萬億元。此前銀監會內部對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的規模統計是超過9萬億元。央行統計何以突然又多冒出來5萬億元?這引得海內外投資者恐慌不已,電話打爆了投行。再加之路透社5月31日晚報道稱「中國三大部門發改委、銀監會、財政部準備在今年6-9月間,清理2萬億元至3萬億元人民幣可能違約的地方政府債務,將部分債務轉入數家新創設的公司」。6月2日,14家A股上市銀行全線飄綠,銀行股整體下跌3.96%。財新《新世紀》記者事後多方核實發現,這兩件事本身均屬誤解。一位接近財政部的知情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鑒於審計署正在對地方負債做摸底調查,其中包括對政府介入過多的地方融資平台相關貸款風險的衡量,內部有討論未來的解決方案。路透報道所言的方案從時間、內容、上均不可能。隨後幾天,包括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吳曉靈在內的諸多權威人士均予以闢謠。央行報告的所謂數據,則是表達不嚴謹所致。一位央行調查統計司官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稱,這一數據是指「各地區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占當地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的比例基本不超過 30%」,也就是說,各地區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占當地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的比例有高有低,低的只有不到20%,最高不超過30%。他亦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央行對地方平台貸款的口徑定義的確比銀監會的口徑寬泛。」剔除鐵路系統等的項目貸款,央行公布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與銀監會的口徑是基本一致、數字相仿。據財新《新世紀》記者了解,央行將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行業的平台公司都統計在此範圍之內,包括有商業還款來源的、有財政資金補貼的平台公司等。央行的統計數據是商業銀行根據央行提供的平台公司的名錄上報匯總。銀監會有關人士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確認,銀監會亦是按照銀監會的平台目錄,要求各商業銀行上報的平台貸款數額。與央行的口徑相比,銀監會的統計口徑中,鐵路貸款並不在統計範圍之內。目前,鐵道部體系負債約1.8萬億元,根據2011年2月鐵道部發布的超級短期融資券的募集說明書推算,其發債融資約6000億元,境內外銀行貸款約1.2萬億元。對於平台公司的界定,2010年8月財政部、發改委、央行、銀監會四部委曾聯合下發的412號文(《關於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相關事項的通知》),對融資平台公司的範圍做了規定,即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所屬事業單位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設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項目投融資功能,並擁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包括各類綜合性投資公司,如建設投資公司、建設開發公司、投資開發公司、投資控股公司、投資發展公司、投資集團公司、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等,以及行業性投資公司,如交通投資公司等。在多位銀行界人士看來,平台的口徑和定性仍嫌模糊,還是本糊塗賬,「對於平台公司的界定今天一個標準、明天一個標準,讓銀行很被動。」一家大型銀行高管也透露,該行曾經做過一個模型,已對地方政府的負債進行測算和評估,然後決定是否發放貸款,但很快就發現,「根本行不通。因為只知道一個平台在我行借了多少錢,但搞不清楚地方政府到底有多少個平台,又在別的銀行借了多少錢。從狂歡到亂象從2009年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狂歡,到2011年擔心即將進入違約高峰期,就是兩三年時間這輪地方融資平台的狂歡,始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的2008年到2009年。按照銀監會和央行聯合調查的結果,地方融資平台從2008年的不到2萬億元迅速變成2009年底的7萬多億元。「那兩年,任何項目都前所未有的順暢,不論是從財政獲得撥款,還是從銀行獲得資金。即便不需要貸款的也從銀行拿了不少錢。」一家國有銀行江蘇分行的負責人坦言,借錢容易,就產生了盲目借貸,寅吃卯糧,過度負債的情況。在此過程中,平台資本金不到位,投向不合理,未來還款沒有保證的現象開始層出不窮。央行6月1日發布的《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1萬餘家,較2008年年末增長25%以上;其中,縣級(含縣級市)的地方融資平台約佔總量的70%。東部地區平台個數較多,佔全部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總數的50%,而剩下的「半壁江山」中集結了大量的中部、西部地區縣級貸款平台。湖南、江西兩省縣級平台佔全省融資平台總數的比例均超過70%,西部地區的四川、雲南兩省的縣級平台佔比更是高達80%。一家城投公司總經理總結了目前國內融資平台的發展路徑:有些平台是專為政府投融資服務,基本是個「殼」,自去年出台了一系列整頓文件,要求清理經營業務的平台,而這些「殼平台」需滿足整頓要求,地方政府直接把土地收儲的職能劃入其中,變成為了經營土地的平台。與此同時,一些變相融資平台也應運而生。採用該模式建設的項目,所有權是政府或政府下屬的公司;政府將項目的融資和建設特許權轉讓投資方;投資方是國有或民營的建築企業;銀行根據項目的未來收益情況為項目提供融資貸款。作為回報,項目建成後,企業將可以得到相關土地的使用權或特許經營權。這種方式是以往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承建基礎設施項目的BT方式(Build-Transfer即建設—轉讓),是國外大型基礎設施工程常用方式。即指政府通過合同約定,將擬建設的某個基礎設施項目授予代建企業,在規定的時間內,由代建企業負責該項目的投融資和建設,合同期滿,代建企業將該項目有償轉讓給政府。這一模式在國內最早由國開行用於建設地方基礎設施項目,但據國開行人士透露,「今年已經停止做BT項目了。」最初國開行採用BT模式的初衷是可以隔離政府和銀行的關係,達到市場化融資建設城鎮基礎設施的目的。 「現在的情況是BT項目本身沒有現金流,企業的現金流也很緊張。」前述風險部門高管表示,他們已經注意到現在有不少新平台項目的變種,該行對類似項目高度警惕,要求分支行不予支持。地方政府對不同平台的資產騰挪也用到了極致,用一家平台貸款到了上限後就成立新平台,將核心資產劃撥過去重新申請貸款,此類做法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近日對「10川高速MTN1」「10川高速MTN2」兩單中期票據的發債主體四川高速公路建設開發總公司(下稱川高速)處以警告和註銷其剩餘發債額度的處罰。「這種處罰之嚴厲是業內前所未有的。」一位債券市場資深人士表示。今年2月和3月發行的這兩期中票核心優質資產是川高速持有的成渝高速31.88%的股權。而去年4月16日,成渝高速(00107.HK)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川高速持有其股權將被劃轉給川交投,卻並未事先在銀行間市場做任何披露。根據市場專業人士估算,成渝高速被劃轉之後,川高速2011年的現金流約為34億元,對應的年須償付利息則高達40億元。(參見本刊2011年第17期報道「川高速城投債杯中風暴」)「到這兩年,由於項目開工又適逢還款期,加之地方政府換屆,既要上新項目,又要還舊賬,各界擔心平台貸款會在未來一兩年進入違約高峰期。」這位負責人直言。全覆蓋奧妙「一旦把平台貸款劃歸公司類貸款,政府解套了,但銀行卻被深度套牢」「整個端午節小長假都在加班加點,重搞解包還原。」工行內部一位人士透露。今年5月,根據監管要求,各家銀行重新對平台貸款進行解包還原,重新界定其現金流情況。目前不少銀行都在不舍晝夜地進行再次解包還原。接近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透露,還原結果將成為隨後根據現金流覆蓋情況分類撥備的依據。不過多位受訪的銀行人士均表示,目前各界對於解包還原的執行情況千差萬別。「是否屬於全覆蓋或半覆蓋是動態的,每家銀行的評價標準也不一樣。」一位大行風險管理部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根據銀監會規定,銀行須依據平台公司自身經營性現金流覆蓋情況,按照現金流覆蓋比例將貸款劃分為全覆蓋(100%及以上)、基本覆蓋(70%-100%)、半覆蓋(30%-70%)、無覆蓋(30%以下)四類風險定性。並以此為依據,計算資本充足率貸款風險權重相應計提風險資本,其中,全覆蓋類風險權重為100%;基本覆蓋類風險權重為140%;半覆蓋類風險權重為250%;無覆蓋類風險權重為300%。「實際操作中差別很大,很難統一。」銀監會前述人士表示。在國開行上報銀監會的對平台公司的分類認定中,「99%的平台公司都是全覆蓋的。」國開行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國開行的操作中,只要有地方政府指定土地收入還款的項目,即便該土地地塊尚未取得「四證」,也視同全覆蓋。但按照銀監會的規定,只有四證齊全的土地才可以做抵押,否則視為抵押無效。「如果都按照這一標準,就沒有幾塊土地能做抵押資產了。」一位商業銀行人士亦表示。工行和建行管理層在3月底曾公開表示,平台貸款項目自身現金流可以全覆蓋和基本覆蓋本息的佔比超過65%。「我負責的項目覆蓋率經過幾輪測算,早就過了100%。但在抵押質押品與信用折現怎麼算的問題上還有很多講究,政府會在土地問題玩貓膩。」一位工行人士稱。工行去年年底披露的平台貸款餘額在6000多億元,接近工行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時工行相關貸款又有顯著下降,而其現金流半覆蓋、乃至無覆蓋的平台貸款,更是只有6%左右。有高管對此質疑,「難道這些平台貸款的資產質量在短短數月,就有顯著好轉?就會大幅減少?」再以一家國有銀行沿海分行上報材料為例,其中稱該行平台貸款中無現金流覆蓋的僅有一家。而該行上任不久的負責人卻直言,僅各地的地鐵項目,就無法通過自身的現金流實現覆蓋,肯定需要政府補貼,怎麼可能全省只有一家未覆蓋的平台公司?這位負責人的一位屬下隨即回復稱:「各家銀行都是這麼認定的,我們也不能免俗。」從銀行的角度,並不希望風險暴露出來。一位大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承認,目前各家銀行的地方分支機構都在設法盡量把項目打扮成現金流基本覆蓋的模樣,設法轉入公司類貸款。此舉的好處在於,這些項目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貸款支持,而銀行又無需為此計提巨額的撥備,也不用擔心不良貸款的短期激增,個人被問責。「現在的平台貸款公司問題多多,但均對外宣稱問題不大。」到目前為止,各家商業銀行公開披露的數據和對外發布的信號顯示,銀行認為當前平台貸款餘額已經大幅降低,風險可控,基本沒有出現不良,不足為懼。「一旦把平台貸款劃歸公司類,政府解套了,但銀行卻被深度套牢了,以後政府無需承擔責任,而銀行的風險其實是不增反減。」前述大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部負責人承認。地方政府心理戰「很多地方已經改由銀行業協會牽頭出面與地方政府進行四方會談,但誰把協會當回事?」一位上海大型平台公司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這般轉述:今年4月,審計署有關人士來查賬的時候,說過兩句話,「第一句是,我們到其他地方審查後都沒發現什麼問題,估計你們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第二句則是,賬務要做到平台債務和政府沒有關係。」他認為此話意味深長。接近審計署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次審計署的審計口徑有嚴格的定義,有經營收益、城投公司互相擔保、沒有土地證的質押貸款都未納入其中,只有以地方政府承諾函、以財政資金或未來收益做擔保的貸款才被審計。這一口徑將遠遠小於央行和銀監會的統計口徑。「數字已經出來,究竟是多少,還在嚴格保密中。」他說。另外,這次審計署調查的是地方政府的全面債務,並不限於平台貸款,時間跨度上從第一筆政府貸款開始查,跨過兩輪金融危機(1997、2008)、兩屆政府。「也許是本屆政府要給自己做個結論,本屆的債務並不高,問題並不大。」一位市場人士如此評論這一審計。瑞銀最新研究報告稱,中央政府不大可能直接插手對地方政府的債務要求減記,因為中央並不清楚到底哪些政府真正缺錢,特別是在商業銀行並未將相關平台債務計入不良貸款的情況下。由此,平台貸款的風險敞口變得微妙起來。來自國有信貸部門負責人擔心,一旦有地方政府率先違約,將對其他地方政府起到不好的示範作用。可能會出現攀比——你出現10多億元的「窟窿」,我出9億元的壞賬就不算什麼了。一旦集體違約,後果恐不堪設想。「富裕地區也缺錢。」 一家國有大行公司部負責人舉例稱,2010年,廣東省全口徑財政收入約1.18萬億元,居全國第一,但實際可支配收入不足一半;而廣州市當年財政收入3300億元,可支配收入僅800多億元。一家國有銀行江蘇分行的負責人透露,蘇州、無錫、常州等財政實力雄厚的地方政府目前也面臨巨大的還款壓力。尤其是縣域的空殼平台公司風險巨大。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在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指出,大量縣域平台的貸款基本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一旦其中的20%出現損失,就會導致目前商業銀行高達200%以上的撥備覆蓋率大肆降低至50%的水平,風險不言而喻。一位接近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評價稱,在銀政關係中,商業銀行特別是地方分支機構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均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即便有理性者,也如一位國有銀行發達地區分行的行長透露,很多銀行的地方分支機構都不敢直接與政府叫板,只好拿監管要求說事,但地方的行政掌管對於解包還原、資本金補充和增加抵質押物的積極性並不高。他並稱,歷史上,地方政府的確有不少不守信用的「事迹」,現在正值換屆,「新官不理舊賬的可能性也的確存在」。「沿海發達地區想少報債務,內地落後地區比如河北河南就想多報,想著萬一被豁免呢。」前述接近審計署的知情人士說。一些欠發達省份已開始出現政府不合作現象。知情人士透露,雲南省政府就口頭知會各商業銀行,他們的財力無法滿足相應的現金流覆蓋和還款要求。而地方監管當局同樣左右為難:一方面是職責所在,不能坐視不管;另一方面,在地方任職,又不敢得罪地方官員,所以在對監管要求的執行上,千差萬別。「目前,很多地方已經改由銀行業協會牽頭出面與地方政府進行四方會談。」他直言,「誰把協會當回事?」但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總行信貸部門負責人看法仍較為樂觀,他認為,如果地方政府一旦違約,那麼當地的金融環境和政府信譽就會掃地,所以政府有錢不還,公開賴賬的可能不大。「是否全覆蓋有意義嗎?比如,政府有三個平台公司,分別是全覆蓋、半覆蓋、無覆蓋,如果原來政府承諾財政收入還款的一對一賣完土地還錢的項目,不能獲得後續的銀行貸款,但地鐵軌道都鋪好了、地鐵洞挖好的,不能停工啊,政府會想辦法把全覆蓋平台的錢轉給無覆蓋的平台公司周轉。」前述大行風險管理部高管表示,「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這永遠是一盤棋。」多位受訪者透露,目前不少銀行都在對相關平台貸款進行期限重組,在15年的還款期內,根據其項目的現金流規律做出調整。還有的則用新的項目貸款後用於償還平台貸款的債務。一位受訪者稱,平台貸款本質上就是政府的按揭,不少政府投資項目自身的現金流是不足以還款的,而是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實現的。對於這部分貸款如何認定,如何控制風險,各界存有爭議。斷誰的現金流監管部門早就對平台貸款的風險和處理措施給出了信號,數次給予緩期,之前政府和平台都不以為然,但這次是不是來真的?銀監會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地方政府不認賬。銀監會4月下發的34號文明確要求,對於2010年6月30日前已簽合同未完成全部放款,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才能放款:一是符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發展規劃、行業規劃、產業政策、行業准入標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信貸審核管理規定等要求;二是財務狀況健全,資產負債率不高於80%;三是抵押擔保合法合規足值。34號文提出,對於符合上述三項條件的,不得再接受地方政府以直接或間接形式為融資平台提供的任何擔保和承諾。前述國開行放款審核人士表示,整改後,對於符合三項條件的平台公司,將劃入一般公司類貸款。34號文還要求健全「名單制」管理系統,在總行及分支機構層面分別建立平台類客戶和整改為一般公司類客戶的「名單制」信息管理系統;另一方面,更加嚴格了信貸的准入條件。對於去年6月30日已經簽訂合同但目前沒有完成全部放款過程的平台貸款,除了要滿足國家各產業政策外,必須要滿足平台公司財務狀況健全、資產負債率不得高於80%等條件,才能繼續放款。根據目前的監管要求,經過銀監、銀行和政府三方簽字轉入公司類貸款的項目,將繼續根據商業原則給予支持;而那些仍屬於平台類,現金流覆蓋不達標、資本金和抵質押不充分的項目,則不再給予進一步支持。「不新增、不展期、不準還舊借新」。按照監管規定,一旦有平台的貸款被宣布為不良貸款,就會進入全部銀行的黑名單,所有銀行都不準也不會繼續貸款給這家企業,這將意味著有關公司面臨現金流被切斷。銀監會自2009年中即開始提示融資平颱風險,為何到2011年才下此重手規範?一位國有銀行信貸部門負責人表示,監管部門很早以前已經對平台貸款的風險和可能採取的措施給出了信號,此後又數次給予緩期,但問題在於,之前政府和平台企業都不以為然,沒有當回事,還在不斷地鋪攤子、對資本金、抵質押和還款來源則未充分予以重視。項目建設進入快車道後,適逢大限將至,一旦從嚴執行,部分準備不足的平台,「必死無疑」。原本銀監會的平台貸款的政策是在建項目要繼續貸款,避免出現半拉子工程,但不再給新建項目貸款。不過,近年來,為節約經濟資本佔用,商業銀行對項目的合同管理通常是一年一簽,而不是按國開行的按項目期限的中長期合同管理方式,用款計劃按照項目進度走。因此,在銀監會收緊監管政策後,有的商業銀行在當年合同到期之後,對屬於半覆蓋的在建項目不再提供貸款。「這種很要命,本來沒問題的都有問題了,其實該項目仍是老項目。」前述國開行人士表示。一位國有銀行山東分行的行長透露,當下比較困難的反倒是當初不需要貸款的一些平台公司,「當初越牛的公司越是如此」。他解釋稱,當初這些實力雄厚的平台公司根本無需舉債,但各家商業銀行紛紛上門營銷,主動要求貸款。由於貪圖當時的低利率,這些公司最終選擇與不同銀行簽訂一年期左右的短期合同。不過,始料未及的是,後在監管部門的三令五申之下,各家銀行都在設法收回到期的平台貸款,而且不予續貸。由於項目已經開工,資金進入支用期,平台公司手頭拮据,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孩子已經生下,總不能掐死。」商業銀行們希望對已開工的項目繼續支持,同時希冀現金流覆蓋未達到監管要求時,監管能網開一面,少計提風險資本。各家商業銀行都在揣測,不知監管底線是否還有進一步寬限期。風險化解覓徑「剝離方式不太可行,因為就意味著宣告地方財政破產」,地方政府怎樣另闢蹊徑?2010年,銀監會內部統計顯示,當時統計的7.66萬億元的平台貸款餘額中,有26%(約2萬億元)存在著嚴重問題,包括借款主體不明確、當期債務償還存在嚴重問題、以及/或將貸款用於自有資本或挪作他用等。另有4萬億元貸款的現金流不足以覆蓋其本息。這也是外界多估計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的風險敞口大約在2萬億元至3萬億元的由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這些項目並不存在付息的壓力,還本高峰期在2012年、2013年,加之屆時地方政府換屆等因素影響,在未來兩年,一些「本屆借錢下任還、借了新錢還舊錢」的真正的「還本風險」或有所加劇。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錫認為,是否有高達2萬億元至3萬億元的違約資產尚難定論,「如果孤立地看,單個平台可能不少都得死掉,但是從整體綜合看,迴旋餘地很大。」針對前述路透消息中報道,銀監會也參與了「剝離方案」的制定,銀監會內部有中高層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澄清,銀監會的職責是提示風險,報告情況,但不能代表中央決策。究竟如何處理潛在風險,還要中央拿主意,「說到底,是中央和地方的一場博弈。」所謂剝離是否可行,業界觀點不一。一位商業銀行風控資深人士認為,如果剝離地方政府債務,無異於走回頭路,鼓勵地方政府逃廢債。「地方總覺得中央會埋單,所以依然會肆無忌憚地大幹快上。」一位財政部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剝離方式不太可行,因為這意味著宣告地方財政破產。」他認為,首先應明確政府承擔的公用事業的責任和義務哪些可以自己承擔、哪些可以外包?這個思路一旦明確下來,才涉及已有的資產下一步如何管理、融資等問題。剝離債務,應是在極端情況下的辦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以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發達經濟體的處理方法舉例。而來自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和惠譽的銀行業分析師都認為,如果未來的資產質量若因此發生顯著惡化,而銀行的撥備覆蓋和凈資本又無法有效覆蓋產生的損失時,仍預期中央政府會儘可能地提供財務支持,這意味著中央政府的潛在債務會有較大增長。滙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的看法樂觀,他認為地方融資平台的問題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與南歐等國的公共債務危機不同,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貸款主要用於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而非為政府運營支出融資。債務的增長同時帶來了政府資產的增長,並未導致政府資產負債表的惡化。要解決債務危機,可以中央替地方髮長期建設債券或是允許地方政府直接發債,地方政府還可以出售擁有的近2萬家國有企業,惟一的挑戰是防止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今年以來,央行副行長劉士余亦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應推動地方政府發市政債,改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格局。在央行的前述報告中,也對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的化解提出了制度性安排,認為地方政府應以市場化方式融資加強債務管理,要科學認證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的籌資方式,改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格局,有效發揮市場對地方政府舉債的監督約束,促進提高地方預算管理的規範性和透明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地方政府融資風險。報告的主要內容則和央行行長周小川4月在清華大學的發言基本一致。周小川當時指出,通過「市政債+財產稅」的組合,避免地方政府過度使用土地財政,能夠形成約束力有效的資金流在時間軸上平移,有助於解決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融資問題。「央行正是希望在不改變現有行政體制、現行稅制的整體框架下,從技術上尋求一些突破和改進,用地方債替代銀行貸款。」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分析認為。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要申請白金信用卡
※你真的懂貸款嗎,別傻傻被騙了!
※某銀行信用卡越還越多,高先生該怎麼辦?
※尚福林:預計3.49萬億貸款將在未來三年內到期
※從博鰲看新金融·實踐篇:科技植入普惠金融 打造創新金融服務4S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