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關於智慧型教師的解讀

周一丨教師博覽 周二丨免費直播課

周三丨深度好文 周五丨職教大食堂

智慧型教師應具備優秀的專業知識、紮實的理論學養、良好的人文素質和信息素養,同時應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學習力,並且以促進學生智慧及創新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要讓學生形成完整的學科能力體系,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性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聰明起來,智慧起來。要成為智慧型老師,一方面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型,另一方面需要藉助網路和終端設備為學生準備情境化的學習環境和資源,並在此基礎之上組織、引導、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協作交流,發現問題、構想和歸納知識,梳理應用方法並形成綜合的問題解決能力。

一、什麼是智慧型教師

對於智慧這一概念的理解,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見解。祝智庭教授認為,智慧首先體現在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其次體現在對倫理道德和價值認同,最後,智慧綜合表現為利用成功的智能、創造力和知識達到「共善」。智慧教育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的境界,應當滲透在教育教學當中。由於教師是教育目的、意義、價值、任務的直接體現者、承載者和實踐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因此,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智慧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來體現。所以,教師是智慧教育實踐過程中最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對於智慧型教師無論在理論上還是綜合素質上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對於智慧型教師有學者認為,智慧型教師是指依託教育科研,不斷探索教育規律,並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教育智慧的一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靈活和創造性地獲取和運用知識、經驗,在教育教學中師生互動,既解放了學生,又解放了老師,把學生教得越來越聰明。智慧型教師需要具有較高的智慧教育水平,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對於教師的信息素養及相關的教師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智慧型教師應具備優秀的專業知識,紮實的理論學養、良好的人文素養和信息素養,同時應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學習力,並且以促進學生智慧及創新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這對信息時代下教師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二、為什麼要成為智慧型教師

教育最大的挑戰是學生認為教師講的知識沒有用,學生是為了應試的目標而學習的。在應試的目標導向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很多教師總是思考學習者的痛苦、困惑。學生被灌輸,盲目接受,目的不清;缺乏創造力,不知道未來能夠做什麼,沒有信心,沒有奔頭。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改變,難以培養出傑出人才。對於學生來說,科學創造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開發培養的。創作性思維能力的核心特徵是會發現,發現原有知識解決不了的知識點;構想需要什麼知識能夠解決它;歸納出需要的知識是什麼樣的;能在解決複雜問題的過程當中選擇合適的知識、方法解決它;能夠正確評價自己。這種能力並不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直接講解出的,而是要讓學生長時間經歷發現、構想、歸納、抉擇、評價的思維過程,積累思維經驗。形成科學創造能力、創造性思維,學生才有鬥志、有信心、有動力去學習,這也是學生學習核心的動力源泉。

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智慧教育。從目標角度講,要讓學生形成學科能力體系,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讓學生聰明起來。智慧教育的「智慧」體現在學生的智慧得以提升,學生智慧學和教師智慧教。智慧起來的核心,從學習方式方法角度講,就是讓學生智慧地學,發自內心主動學習,個性化、輕鬆愉快,儘可能以探究的方式學習;教師要智慧地教,幫助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方式學習,並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資源學習,儘可能將創新性智慧培養與中高考科目的知識學習融為一體。

三、如何成為智慧型教師

評價教師是否具有智慧,首先要判斷他的課堂是否是智慧的教學,標準有三點:第一,有好的教學模型;第二,關鍵教學環節有信息技術支撐;第三,能夠創設有效的情境化學習環境。 這三個標準也是實現深度融合的關鍵。智慧型教師要能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改造教學模型,建議讀者在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以下五個方面,首先,要讓學生髮自內心主動願意學習;在學生進入到學習的環境中,要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會思考、會創造、會智慧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要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最後需要讓學生能夠動態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向。

(一)讓學生主動學習

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要將知識到實際生活當中,給出有值得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或完成的任務。按照能力培養的要求,依據基本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系設計問題或人物。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認知水平、知識水平分類、分層次設計問題或任務。可以對整個學科進行設計,也可以對單位進行設計,或者對知識點、知識片進行設計。設計問題是需要智慧的,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原有知識不夠,學習完本節課的知識正好可以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要設計這樣的問題、任務。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是利用多媒體呈現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問題或任務,利用網路學習空間等將問題或任務提供給學生。

(二)讓學生個性化學習

實現個性化學習的基本思路是:讓學生能夠在問題或任務的驅動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找到有效的學習工具和資源學習。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是應用信息技術構建學生個性化探究、獲取、接受等所需要的、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和資源。

(三)讓學生會思考、會創造、變聰明、有智慧

要有能夠培養學生會發現、會創造、聰明起來的教學模型,即儘可能通過探究方式獲得知識。歸納、探究才會產生智慧,智慧絕不是靈感,它是能通過後天培養出來的。對技術的需求是應用信息技術構建學生個性化探究所需要的學習環境和資源。教師需要問題庫,激活學生去思考、探究。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歸納知識所需要的信息化環境。學生在教師的問題驅動下,在探究環境的支撐下形成發現與歸納基本知識和應用方法體系,並通過實踐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教師提供的支撐環境下梳理基本知識和方法體系,與已有知識建立關聯。這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進而達到學生智慧的目的。

(四)讓學生輕鬆、愉快學習

讓學生輕鬆、愉快學習的關鍵是新知識學習中疑難點要有有效的破解手段和辦法。對於很難學會、很難聽懂的知識點,需要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基礎上進行講解。破解疑難點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通過錄製微課的方式來破解,但錄製微課並不是簡單地錄人像或抓屏,而是要在深度融合基礎上,把不容易講的、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藉助現代化手段錄製下來,學生可以重複聽講,也可以個性化選擇聽講。這種微課絕不是把一節課壓縮成十幾分鐘,而是學生感興趣的片段式知識。對技術的需求是應用信息技術構建讓學生容易理解疑難知識所需要的學習環境和資源。

(五)讓學生能夠動態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向

教師藉助現代化手段採集學習過程特徵數據,記錄測試結果,做大數據分析,分析學生哪裡會和哪裡不會,不會的地方要幫助其找到合適的方式、資源去學習,制定合適的學習方案。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是應用信息技術構建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特徵和階段性學習結果,能夠根據階段性學習結果判定學生進一步學習方向及給出合適學習方式,提供有效學習資源的支撐系統。

以上五點是關於如何通過技術來支撐教學,進行模型改造的一些建議。歸納起來說教學模型改造的關鍵是讓學生由內向外願意學;輕鬆愉快獲得新知,形成技能;在獲得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時,提升自主與協作學習能力,提升創新性思維能力;能夠及時進行評價和調整;讓學生有修養,熱愛生活,發自內心友善。現在提倡立德樹人,真正的師德不是簡單當保姆,而是把學科創新這件事情做好,讓每個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讓他們聰明起來,智慧起來,學生才會高興,愉快。

(作者李昕芮現就職於東北師範大學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教師教育研究所;鍾紹春系國家「互聯網+」行動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東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


推薦閱讀:

深度好文:不要祈求太多
你見到過哪些讀起來熱血、亢奮、深思的句子?
想要深度睡眠好,記住7點就夠了!
西遊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見的玄機(5)
民國三年袁大頭 深度講解(版別、價格、圖片)

TAG:教師 | 智慧 | 解讀 | 深度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