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天和小孩打交道,自己卻不想生孩子
作者:柯晗
「三十而立」 這個標準過時了嗎?看看周圍人的生活,似乎是沒有。這個時間點上,男性覺得自己必須 「立起來」 了,女人則進入一個結婚生子的焦慮期,好像 「安定下來」 就是人生最值得讚美的成就了。於是說起這個話題,人人就一身疲憊,好像三十這個數字真的催人老。然而非這樣不可嗎?三十歲真老了嗎?它本身不過就是個數字而已,那麼與之相關的壓力從哪來的?又憑什麼啊?
我們打造了這個新的專欄,想把這流傳了太久的四個字改一改,告訴你年齡一點也不重要,你的人生依然存在與 ta 們不同的另外一萬種可能 —— 因為你才 「三十而已」。
不久之前我一時興起在豆瓣發了一條這樣的廣播,大意是從我的職業經驗出發,如果不是天性特別愛孩子,生養孩子是非常辛苦的,真不想生就別生了。
這條廣播得到了不少支持,也果不其然受到了很多反對甚至抨擊。所以寫了這篇文章,我也做好了受攻擊的準備。儘管出於理性我依然不理解有些人為什麼要因為別人不生孩子而生氣,但同時理性也讓我了解人類在刻板印象面前的身不由己:女人和母性、溫柔、感性、愛孩子、顧家這些性別刻板印象的固定結合,可能已經通過文化和後生效應穩固在基因表達里,以至於任何有違此的女性形象,包括不想生孩子,都很容易招來毫無來由的反感。
女人到了30歲上下,大多會在荷爾蒙變化、生理生育期限的靠近和社會壓力的裹挾下,來到 「生孩子」 這個糾結關口面前。如果說單身、未婚,都尚有 「解決」 的希望,30歲以後無孩,在一個比較父權的環境中,很多人仍會把你看成一個逐漸衰敗並每一天都在持續浪費著的行走子宮。
一個美國女作家曾精確地描述這個階段一部分女人的狀態。她說,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女人不是想要孩子,而是不想沒有生過孩子。我也在30歲上下經歷過這段時期。我是個從來催產素水平不高,也不曾被成功植入對孩子的渴望的人。結婚生子當媽媽這些畫面,幾乎從未出現在過我的想像里。但30歲後有那麼一陣,我總覺得不知為何但很需要懷孕生孩子,很需要這個在子宮徹底失去生育功能前利用一次。那也是我開始讀博的時候。
博後實驗室工作用的兒童頭戴式眼動儀 作者供圖
30歲之後,我成為了嬰幼兒認知神經研究員。三年工作中我收穫其中一件事,就是堅定了自己對孩子及生育的興趣淡薄。
不要誤會,我並不厭惡孩子 —— 年輕時確實 「厭惡」 過,然而年長之後我發現那種厭惡其實是建立在對孩子和有孩子的生活的幻想上。小孩本身並沒有那樣令人厭煩,至少不比很多胡攪蠻纏的成年人更令人厭煩。通過工作和思考,我清楚了自己在情感上不熱衷於生育和孩子,也在理性上能接受不當母親的人生。
成為一個嬰兒研究員,每年幾乎一半時間在和各年齡段的孩子相處,工作幾乎相當於半個保育員。經過這樣的幾年工作,除了接觸過的嬰幼兒數量,我對於母親的生活也有遠超一般未婚無孩人士的了解:現在的嬰兒提籃已經經過多年的設計改良,但裝上一個嬰兒依然很沉,而大多數媽媽都是單手挽的,因為另一隻手要拿背包。一個典型的媽媽包是跟時髦、小巧毫無關係的。它得寬背帶,因為結實;都是布制,因為需要輕;還得防水,鬼知道什麼東西可能漏在裡面。每次帶孩子出門,你都得帶好孩子喝的水、吃的零食、紙尿片、紙巾、衛生濕巾、孩子的玩具、安慰奶嘴等等。覺得沒必要那麼周全?我在無數次實驗中遇到孩子哭鬧,都是靠媽媽們立刻從包里掏出零食、玩具、奶嘴解救的。
準備腦電實驗 作者供圖
人人都應該更多認識到,在這個把大部分育兒責任推給母親的社會裡,母親的生活可以辛苦到什麼程度。我不是要嚇唬未婚單身人士,但在做育兒決定前,多了解育兒生活的壓力確實有助於做好準備。
當然,雖然母親們會抱怨睡眠不足,看起來壓力也很大,但她們和孩子相處時的快樂也是非常明顯的。只不過這種快樂並沒有打動我。在了解母親生活後,我明確了自己能夠容忍孩子的程度,並不足以讓我過哪怕一年這樣的生活。
我不喜歡因為忙於照顧孩子而累得腦袋空白的自己,也不怎麼享受跟小孩子說娃娃話和陪他們玩。有時確實能遇見特別可愛懂禮貌的孩子,但送走他們之後,輕鬆感依然遠大於被他們的憨態滋潤的滿足感。不管多可愛懂事的孩子,相處兩個小時後,我就非常想把他們交回給家長、跟他們說再見了。有人可能要問孩子爸爸在哪兒。對對,不錯的男性伴侶的確會幫助育兒,但生產對女性身體包括大腦結構的改變,決定了孩子的影響對女人來說不可能和男人一樣。我還記得大實驗組的管理人,一個堅韌的德國女人,在博士最後階段把孩子交給丈夫自己閉關趕論文時,在辦公室轉著圈一遍遍說:「太可怕了,見不到孩子的感覺太可怕了」。
當然,不熱愛嬰幼兒並不妨礙我做好兒童相關的工作。從讀博到博後,我先後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腦電和頭戴式眼動儀。試圖給嬰幼兒戴帽子的實驗技術,在嬰幼兒研究中都算比較困難的,因為要求額外的耐心、技術和想像力。我需要同各年齡段的嬰幼兒溝通、安撫他們,同時向他們的父母展現熟練的態度和全面的知識,這對獲取他們的支持很重要。而我的數據收集速度和試驗成功率都不錯,以至於當我坦白自己其實不那麼熱愛孩子後,上司還很吃驚:「可你看著很擅長跟孩子相處呢。」
新玩具:兒童頭戴式眼動儀作者供圖
其實這沒什麼,理解和照看兒童依靠的並不是和女性身份掛鉤的什麼 「天賦」 或 「本能」,而是技術。這麼說又會有違女人感性、有母性的刻板印象了,但這就是事實,科學事實。嬰幼兒並非無法溝通的外星人,他們也是人類,只不過是機能發育還不完全、思維方式也不大一樣、需要特殊照顧和理解的小型人類。熟悉、訓練,加上基本的同理心和成年人的心智,誰都可以勝任養育照顧他們的角色,包括男人。
關於生不生這個問題,既然我已經明確了自我感受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對人類繁衍意義的思考:我個人對人類繁衍是否存在不可推卸的義務呢?這一點我在有一天和主攻語言進化的男友聊天時解決了。
男友向我介紹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對人類來說,傳承生物基因早已不是繁衍的唯一方式,文化進化理論認為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共同承載人類社會信息的傳承演變。大到偉大的思想、劃時代的技術,小到快速變化的流行趨勢、思想潮流,都不是通過生物基因來傳播/傳承,而是通過文化,迅速且深遠地在著更廣泛的人群身上延續了下去。而且,生物基因不僅演化緩慢,現代人類也早已不需要依靠傳遞有存活競爭力的遺傳基因來為種群求生。所以呢,雖然我未必能創造出被傳承或廣泛傳播的文化基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個人的生物基因對於人類的進化或存活,已經沒有絕對的傳遞必要了。這麼一想,我就坦然接受了自己不為人類基因河添磚加瓦的決定。
再者,全世界孤兒多達1.47億。這麼多孩子沒有人照顧,萬一將來實在想要孩子,領養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實驗室 playground 的模樣 作者供圖
其實呢,在一個理想的世界,我根本沒有必要解釋這許多 —— 這是私人的決定,私人的思考,不傷害任何人,也不需要被任何人 「擔待」。但奇怪的是在目前的社會,女人要是說不愛孩子或不生育,總有人覺得和自己有關。如我這樣的普通人,大概也就被不熟的人貿然問問,而像顏寧這樣的頂尖科學家,生育問題竟還被人發到知乎上問如何評價。與其問 「如何評價」,我們更應該問的是 「為什麼要去評價」 吧。
世上有我這樣催產素不怎麼豐富,天生不熱衷於孩子的女人。我對於這一點確信了之後,對時間的緊迫感似乎的確鬆弛了一些 ——對我來說,30歲不是生育期限,35歲不是,40歲也不是。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女人,而且會越來越多。希望社會對此能夠冷靜點,接受現實,尊重做母親的女人的付出,也尊重不做母親的女人的選擇。
有人叫他 「湖南滑板教父」 ,他要給你看看什麼是 「Keep It Real」 | VICE 愛看
推薦閱讀:
※《3D肉蒲團》宣傳遭投訴 雷凱欣稱小孩子看了也開心
※嘿!你是在養小孩,又不是養花!
※現在的小孩,牛啊!
※啥八字的小孩易早戀
※小孩讓座,孕婦嫌臟,小孩一個舉動之後···驚呆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