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十大失落城市,濟寧兩地赫然在列!
讓小編忍不住感慨一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那。滄海桑田,這麼多年,好多繁華都褪去了....不管如何,自己的家鄉還是熱愛的
1、青州 失落指數 10.0
歷史沿革:
古代九州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說:「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黃海,岱即泰山。可見,這個地方當時是多麼的牛氣。
imgLoading鼎盛場景:
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青州迭為名城重鎮,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影響,自漢朝到明朝作為山東境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四百多年之久。
青州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公元5世紀初作為南燕國國都,慕容德成為山東境內的唯一一個皇帝。
imgLoading唐先後設置青州總管府、都督府,轄8州49縣。北宋初設京東路,轄26府、州、軍、89縣。元初設益都行省,後設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轄3路12州44縣。
明初時設山東行中書省,轄6府15州89縣,一直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歷城,一直為大明衡王府駐地,清初時雍正皇帝欽點滿洲八旗子弟在青州駐防,設旗城。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初時青州仍然是解放區華東局的所在地。
imgLoading今日地位:
青州現如今只是濰坊西邊一個普通的縣級市,交通發達,文化底蘊濃厚,還是全國百強縣。
2、臨淄 失落指數 9.9
歷史沿革:
臨淄原名為營丘,周時為齊國都城。公元前859年,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為臨淄。漢時為齊王首府,三國為青州治所,隋唐時為大郡駐地,之後為縣。1969年12月劃歸到淄博市,改稱臨淄區。
imgLoading鼎盛場景:
「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就是臨淄,長達800餘年,是輝煌的中國齊文化的發祥地。縱橫家蘇秦曾記述:「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
imgLoading今日地位:
現在,臨淄只是中魯重鎮淄博市下屬的一個區,經濟中心也不是當年所長的貿易、服務,而是煉油、礦石等重化工行業。這樣的地位落差,擱誰都失落。
3、曲阜 失落指數 9.2
歷史沿革:
上古時代,曲阜是東夷族部落居住中心,炎帝和黃帝都在這裡活動過,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商朝時,這裡一度是都城,盤庚就從曲阜遷都到殷(現河南安陽)的;
周時,曲阜為魯國都,是當時東方禮樂之邦;漢時,曲阜是魯封國都城。隋唐五代開始,這裡不再是魯南的行政中心,因其為「聖人」孔子故里而受到重視。
imgLoading鼎盛場景:
魯國國都,地位自然不一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祥地。
今日地位:
現在,曲阜只是魯西南普通一縣級市。
4、兗州 失落指數 9.0
歷史沿革:
兗州和青州一樣曾為天下古九州之一,鼎鼎大名。「兗」古作「沇」。沇水即濟水。夏、商、周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但皆有「兗州」。
漢時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就是其中之一。後來歷代,兗州的地位雖有所下降,但一直是府以上級別,領有州縣。
imgLoading鼎盛場景:
上古時期,作為九州之一,地位顯赫。後來一直是府或者州,名稱未有更迭,但轄域及地位一般。
今日地位:
如今,交通發達,為全國百強縣,但當年九州之一的風采早已找不到了。
5、東平 失落指數 8.8
歷史沿革:
東平,古稱東原,先後屬徐州、屬魯、屬薛郡、屬東郡、屬東平國。從西周到清代,東平曾為國、郡、路、府、州,一直是我國北方重鎮和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imgLoading東晉,改東平國為東平郡、宋代設東平府(治須城)。金初,劉豫立為「大齊」皇帝,還以東平為京都之一,號為東京。明1375年(洪武八年),東平府降為州,屬濟寧府,但仍領轄汶上、東阿、平陰、陽谷、壽張5縣。
清雍正八年,升東平州為直隸州,領轄東阿、平陰、陽谷、壽張4縣。民國開始,改為縣,後來先後屬聊城、濟南、泰安。
imgLoading鼎盛場景:
元代是東平的鼎盛時期,南北運河的開疏,東平成為大都與江南水路交通的樞紐,成為商業經濟繁榮的城市,而且也是當時全國的戲曲中心。
東平是元初集聚高質量的雜劇藝人最多的地區,並以特殊的地位決定著元雜劇的走勢。馬可·波羅這樣描繪元朝的東平府:「這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城市,商品與製造品十分豐盛……大河上千帆競發,舟楫如織,數目之多,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imgLoading只要觀察河上的船舶穿梭似的往返不斷,運載著最有價值的商品的船隻的數量和噸位,確實就會使人驚訝不已。」
今日地位:
東平現今只是一個小縣,隱於黃河岸邊,唯提到東平湖、梁山等時偶爾涉及,好不落寞。
6、萊州 失落指數 8.6
歷史沿革:
夏稱萊夷地,有過國。商為萊侯國。周屬萊子國。戰國時,齊置夜邑。秦屬齊郡東境。西漢置掖縣,為青州東萊郡治。晉為東萊國治。
imgLoading南北朝時,北魏分青州東部置光州,轄東萊、長廣、東牟三郡,掖為州、郡治隋廢郡改光州為萊州,領縣九;後又廢州復東萊郡。唐復改東萊郡為萊州。宋、元皆沿唐制。
明升萊州為府,轄二州五縣。清因之。中華民國廢府留縣,由省直轄。再往後,就成為一個普通的縣級市了。
imgLoading鼎盛場景:
明清時期,現在青島大部、濰坊中心均歸萊州府管。想想啊,手裡有青島、濰坊兩個地方,還有什麼可愁的。
今日地位:
現在提到萊州,可以想到萊州灣、登海種業、一中、武校、金礦,其它,實在沒啥印象了。
7、蓬萊 失落指數 8.6
歷史沿革:
蓬萊古城,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為黃縣東南之萊子國轄地。漢武帝東巡至蓬萊,望神山不遇,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始置蓬萊鎮,神龍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遷到蓬萊。
明初登州屬萊州府,洪武6年(1373年)改為直隸州,9年升為登州府。轄寧海州及州屬1縣,直隸縣有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6縣。
imgLoading至清末,登州府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文登、榮成、海陽9縣。民國時期登州府下轄寧海州及蓬萊、黃縣、招遠、棲霞、萊陽、福山、海陽、文登、榮成等1州9縣。
1913年廢府,只保留蓬萊縣。1991年11月30日,撤銷蓬萊縣,設立蓬萊市。
imgLoading鼎盛場景:
明清時期,登州府管轄地域有一州九縣,即蓬萊縣(今市)、黃縣(今龍口)、福山縣(今煙台福山區)、文登縣(今市)、榮成縣(今市)、招遠縣(今市)、棲霞縣(今市)、萊陽縣(今市)、海陽縣(今市)、寧海州(今乳山市)。
這一州九縣就是現代的山東煙台、威海兩市所轄的地域範圍。時為登州府治的蓬萊非常繁華,有「天天登州府,隔日黃縣集」之說。
imgLoading今日地位:
外界所知的只有八仙和美酒了。赫赫有名的登州府地位,已經被新興的煙台和威海兩個中等城市替代了。
8、即墨 失落指數 8.2
歷史沿革:
現在蜚聲中外的青島,在100多年前還只是零星漁村。而從先秦時期開始,膠東半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就在即墨了。「即墨」之名,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中,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濱而得名。
春秋戰國時屬齊國,是當時齊國僅次於臨淄的大都邑。秦設即墨縣,屬齊郡,後來又在膠水(今膠萊河)以東設立膠東郡,郡治即墨城。西漢在此設立了膠東國。
imgLoading隨著西漢的滅亡,即墨故城也走上了衰落之路,先由郡國首府降格為普通縣城。500年後,縣被撤銷,城遭廢棄。至此,經歷了上千年風雨滄桑的上古名城即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公元596年,重新設立了即墨縣,新即墨縣城就設在今天的即墨城。名字儘管相同,但已和古代的名城即墨沒有什麼聯繫了。東漢及兩晉時,即墨屬青州,隋、唐及明清時期均屬萊州。
imgLoading鼎盛場景:
都於即墨的膠東國轄膠東半島全境。膠東國康王劉寄曾設都於即墨,所以此處又名「康王城」。西漢康王劉寄等6代膠東王均葬於此,計157年。千百年來,膠東一帶一直流傳著「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的民謠。
今日地位:
只能是青島周邊的一個不顯眼的陪襯了,只有那裡的田橫島還能讓人眼前一亮。
9、莒縣 失落指數 8.0
歷史沿革:
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莒地在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大規模的部落方國,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初為莒國。到了戰國時期,莒國為楚所滅,後屬齊地。
樂毅復齊時連克70餘城,唯莒與即墨不下,後燕軍為田單火牛陣所破,襄王守莒而終於復國。秦滅六國後始行郡縣制,莒國改稱莒縣,屬琅琊郡。西漢時期,前179年置城陽國,都莒。三國為魏地,屬青州部城陽郡。
imgLoading晉先後屬城陽郡、東莞郡,郡治莒縣。南北朝時先後屬青州東莞郡、莒州義塘郡。隋屬琅琊郡。唐、五代初屬河南道莒州,後屬河南道密州。宋屬密州。
金元屬莒州,州治莒縣。明省縣入州,屬青州府。清稱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隸州,後為散州,先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後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1913年改州為縣,先後屬岱南道、濟寧道、琅琊道,1928年裁道後直屬省。
imgLoading鼎盛場景: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國疆域相當遼闊,擁有介根、夷維、牟婁、諸、琅琊、鄆、密、向、余丘、紀障等31個城邑。大體相當於今東臨黃海,北到山東省膠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陰,南到蒼山、郯城、臨沭和江蘇省贛榆的範圍。
imgLoading到春秋中後期,因屢遭征伐,莒國疆域日小。莒國卻先後為超級大國齊國養育過兩位君王,一個是公子小白(齊桓公),在莒避亂後回齊創立大業;一位是田法章(齊襄王),臨淄被燕國攻破後,法章守莒而終於復國。
今日地位:
偏居魯東南,籍籍無名。早先的輝煌,已經煙消雲散。
10、臨清 失落指數 7.8
歷史沿革:
臨清之名始於後趙,取臨近清河之意。西漢初始建清淵縣,先隸巨鹿郡,後屬魏郡,三國魏晉屬冀州陽平郡。十六國後趙建平元年(330),改清淵置臨清縣,屬司州建興郡。
imgLoading隋開皇六年(586)復置臨清縣,屬清河郡。宋代先後屬於大名府、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元屬中書省濮州。明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為州,轄館陶、邱縣,屬東昌府。
清順治元年(1644)不領縣。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為直隸州,隸屬山東省,轄武城、夏津、邱縣。民國元年(1912)降為縣,先屬濟西道,後改東臨道、德臨道。1928年直屬省政府。1983年撤縣復市。
imgLoading鼎盛場景:
明清時期,臨清憑藉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經濟發達,文化繁盛,成為當時中國30個大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商貿流通中心、稅收中心、最大的貢磚燒造中心和中國北方曲藝的發祥地,素有「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的美譽。
imgLoading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臨清鈔關年稅收額一度達83000餘兩白銀,高居全國八大鈔關(其中七個在運河兩岸)之首
推薦閱讀:
※失落的珍寶--全唐詩中被遺忘的佳句(17)
※古蜀的輝煌金沙遺址 喚醒失落的文明
※鄭穆公的失落感:秦晉之好的最終歸宿
※[風言瘋語 1224]突然間想起某個人,一陣傻笑。 然後,一陣失落。
※天下羅氏:磁圭 不該失落的羅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