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思想要領;練拳的靜
太極拳思想要領;練拳的靜 |
「靜」字是練太極拳在思想上的要領。做到「身靜、心靜、意靜」三合一為一整體的「靜」,首先要求全身內外一起放鬆,因為人全身由 206 塊骨頭, 400 多塊運動骨骼肌及各內臟器官等組成,都受大腦皮層,神經中樞,及末梢神經的支配。太極拳是肢體語言文化,定勢的造「型」和動勢的「法」度,都是肢體在外顯示的形狀和姿態。在練拳運動時,要求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周身上下,四肢百骸,肌膚筋骨都必須均勻連貫,手眼身步法十分協調地一氣呵成,是「靜中觸動動猶靜」的動靜結合的體育運動。 體育鍛煉有 1. 動態力量鍛煉,如:球類、田徑、散打、拳擊 …… 等; 2. 靜態力量鍛煉,如:站樁、靜坐、氣功 …… 等; 3. 動靜結合的體育鍛煉,就是我們所練的太極拳,要求動中求靜,靜中有動,內外雙修,也是娛樂、健身、技擊三位一體的鍛煉好方法。 太極拳適應面廣,男女老少體質強弱都能練,貴在堅持,無副作用;太極拳也是一門藝術,能夠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生活,而且練太極拳能使人健康長壽,青春長在。 在練拳時,要求達到「靜」的境界很不容易。人在靜的環境中求靜較容易,但是在運動中及複雜的環境中求靜就不那麼容易了。在練拳時,我們人的身體是一個複雜的由骨骼、骨骼肌、神經和內臟器官等一個多元體組合,各有不同分工,但又密切配合,還互為轉化和影響,是一個分秒不停的運行機體。能「靜」是功夫的積累,也是練拳時間的積累。太極拳理論博大精深,從體會理解到熟練掌握,只有以日漸進,積少成多,而不能急於求成,囫圇吞棗。所謂「多而惑,少而得」就是這個道理。 想要求自己思想高度集中起來,達到無雜念,心平氣和的「靜」,首先要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思想專一,把意識注意點集中在練太極拳時的手、眼、身、法、步,儘可能做到動作準確規範,時間長了,慢慢會達到靜的境界。 太極拳練習貴在肢體全方位的陰陽變化,肢體的這種動作的連接是通過神經系統的意識指導完成的。運動肌肉舒展和收縮,實際是骨骼肌的快肌、慢肌及原動肌、對抗肌、中和肌、協調肌和固定肌等密切協調配合而產生,根據太極拳的動作要領來牽動骨骼肌作軸向旋轉運動。一個動作的完成往往要眾多骨骼肌群參與及協調配合,才能順利完成。同時骨骼肌動力又要靠血管平滑肌不斷輸送血氧提供能量,才使得動作能綿綿不斷,輕靈柔化,動靜結合,陰陽平衡,用意不用力。這也就是太極拳的型、意、法三要素,型:每個動作的造型;法:動作的陰陽變化及平衡協調連接的配合;意:是型和法的指導,是全身徹底放鬆(神經、意念、肌肉、骨關節及內臟各器官等),由此達到修身、養性、健康、攻防等功能目的。所以練太極拳要求用心意去練,加強體悟,不斷總結經驗,發揮人的潛意識功能。只有處在高度的「靜」中,才能在瞬間內完成和達到練拳的要求。同時,「靜」還能養精、氣、神,「靜」也能出智慧。 練太極拳時,還必須做到呼吸自然,細、深、長、緩,而後再應用架子來配合呼吸,以達到「由招熟漸悟懂勁」的境界。因為架子有快慢,呼吸沒有快慢,反之則不益,造成在缺氧的情況下練拳,潛伏後患。本人的體驗是,動作的配合應「開吸,合呼;起吸,落呼」順其自然,而在練拳時還不能太注意氣(呼吸),所謂「在氣則滯,無氣則純剛」。 呼吸法有 1 、順:自然呼吸; 2 、逆:腹式呼吸(吸時收腹,呼時呼吸肌舒張),也要求自然,是一種「靜」狀態下的內在感覺。逆腹式呼吸利用橫膈膜升降增加肺活量,使之氣沉丹田,通過氣的鼓盪促進元氣活動。「氣」有多種。對自然界來說,有天氣、地氣;對醫學來說,有衛氣、營氣;對修養來說,有浩然之氣;對人身生理來說,有自身元氣和呼吸之氣等。「氣」還是宇宙的本原。改善物體和事物的結構就應由「氣」的改善入手,這也是練太極拳「內練」的基本依據。「氣」又分陰陽。陰陽的矛盾是「氣」的基本運動形態。「氣」還不斷地處於運動中的四時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其運動的一方面。「氣」是內在的,它與外在的「形」有密不可分的聯繫,並互為影響還互為轉化。「形氣並練」才是完整的修持方法。這些思想都要在太極拳「靜」的狀態中得到徹底貫徹。練拳時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天地人氣合一,猶如人在空氣中「游泳」,久而久之,才能達到內外氣合,渾圓一體。 總之,練拳要靜,才能全方位發揮人體各種器官功能,不受干擾,充分放鬆,呼吸平穩,氣沉丹田;動作才會中正安舒,勁才能輕靈柔化順達。這樣「由懂勁階及神明」就是一個功夫積累的時間問題了。 太極拳好,練習太極拳卻病延年,樂度年華。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