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莊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藏中國佛教造像
圖1 北齊佛教造像組合(本文中圖片若非特別註明,均為作者所攝。)佛 像「佛」為梵語的譯音,指最有覺悟的人,是佛教中最高的尊神。佛不是指一個具體的人或神,而是指諸佛,如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彌勒佛等。在賓博中國廳西側中央,面對著入口處,有一尊北魏熙平元年(516)的彩繪彌勒石像;佛教廳內有一尊形制較小的東魏天平三年(536)的彌勒鎏金銅雕像(圖2)。這兩尊造像均為清末收藏家端方舊藏,刻有發願文,反映出北魏時期彌勒信仰的濃厚氛圍。
圖2 彌勒鎏金銅雕像在中國廳南壁正中,高高地供奉著一尊北齊釋迦牟尼佛頭石像,雙眉之間有白毫相(圖3)。面容慈祥,俯瞰眾生。高50.8厘米、寬約35厘米。說明牌上註明來自中國河北省,可能為響堂山石窟。我國學者經過與歷史照片及南響堂山石窟現藏第二窟佛頭後腦殘件比對,認定該佛頭就是南響堂般若洞中心柱正壁龕主尊坐佛頭像(張林堂、孫迪《響堂山石窟——流失海外石刻造像研究》,外文出版社,2004,9頁)。除了這尊佛頭之外,賓博還收藏有一些出自響堂山石窟的雕像,如有兩尊菩薩頭像,分別高78.7厘米、83.8厘米,還有一尊高38.1厘米的緣覺頭像。另有摩尼寶珠加雙獅高浮雕石座,為1928年盧芹齋贈送給賓博的。
圖3 響堂山石窟北齊釋迦牟尼佛頭石像響堂山石窟,正如它那響噹噹的名字一樣有名。由於名氣太大,以至於民國初期遭到了毀滅性的盜鑿。該石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內,由北響堂、南響堂及小響堂等組成。由北齊王室開鑿的南、北響堂,有十七座洞窟,共計四千餘尊佛像,顯示出這一時期佛教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令人扼腕的是,20世紀初,這一偉大的佛教傑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盜鑿,大多洞窟已是空餘石壁,而數以百計精美絕倫的佛像則飄洋過海,流落異鄉。其中,大部分造像精品由中國古董商人盧芹齋經手流散出境。新中國成立前後,南、北響堂山石窟處於無人管理狀態。南響堂寺曾用作軍工煉油廠,第一、二窟被作為油庫儲存煤油,至今仍油漬斑斑,油味撲鼻;這裡還先後作為峰峰師範學校、峰峰報社、工人宿舍及西紙坊小學校址等(峰峰礦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峰峰志》,新華出版社,1996)。後來經過對洞窟的整修以及窟區周邊環境的治理,響堂石窟已形成文物旅遊區,對公眾開放。菩薩像菩薩的地位是僅次於佛的第二等級。梵語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在賓博館藏菩薩像中,以觀世音像最具代表性,有立像和坐像兩種。觀世音是西方阿彌陀佛的上首菩薩。《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總是能夠救黎民於水火,享有極高的聲譽。傳說觀世音有三十三種化身,以下看到的白衣觀音像與水月觀音像是其中的兩種化身。在賓博佛教廳中央,站立著一尊遼代白衣觀音鎏金銅像。頭戴華冠,身著長袍,左手捧一蓮蕾於胸前,右手豎起,有兩指略彎(圖4)。胸部以上部分鎏金保存完好,色澤金黃如新;胸部以下部分鎏金大多脫落,顏色暗淡。像高70厘米,如此體量的遼代鎏金白衣觀音像是較為少見的。據1921年11月古董商盧芹齋在信中說:這尊青銅鎏金像是1918年由車先生在愛跑(音譯)村附近的一條河裡發現的,該村位於滿洲遼陽南部的木克墩(音譯)郊外(Marilyn Gridley,A Whiterobed Guanying as the Embodiment of a Liao Ideal, Orientations, vol.32, no.2,February 2000)。
圖4 遼代白衣觀音鎏金銅像
圖5 金代水月觀音木雕像位於中國廳北壁的一尊金代水月觀音木雕坐像,敷以石膏,彩繪,塗金。該像表面有數層石膏,說明木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曾多次修補,然後彩繪、塗金。觀音像面容安詳,儀態萬方,其所呈現的觀音坐姿被西方人稱為「高貴的悠閑」(圖5)。像高214厘米。1924年初由賓博購買。20世紀20年代,梁思成先生在賓大建築專業學習,對母校館藏的中國文物如數家珍。他在《中國雕塑史》有關章節中曾多次談到賓博的中國雕塑。書中所說「彭省大學美術館」,即賓大博物館。其中,梁氏就論及這尊觀音雕像:近來木像之運於歐美者甚多,然在美術上殆不得稱品。其中有特殊一種,最堪注意。此種為數甚多,皆觀音像,一足下垂,一足上踞,一臂下垂,一臂倚踞足膝上,稱Maharajalina姿勢。其中最大者在費城彭省大學美術館,其形態最莊嚴。波士頓美術館所藏者則較遲。……與費城像比較,則可見其區別矣。(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79 -180頁)羅漢像羅漢是指能夠解脫煩惱的佛弟子,為梵語「阿羅漢果」的簡稱,屬於第三等級。《共摩訶比丘僧釋論》載:「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是名阿羅漢。複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在中國廳東壁的唐代昭陵「二駿」石刻之間,端坐著一尊遼代三彩羅漢像(圖6),這就是著名的河北易縣八佛窪羅漢造像之一,高121厘米。該像於1914年6月在法國巴黎由賓博從德國商人埃德加·沃徹手中購來。1916年,從盧芹齋處買到三彩鏤空底座。羅漢像為中國廳的上乘佳作,與昭陵「二駿」同列東壁。
圖6 河北易縣八佛窪遼代三彩羅漢像易縣羅漢像約有十六尊,命運多舛,聞名海內外。1912年,德國漢學家福雷德瑞徹·帕茲尼斯基在北京遇到了兩名中國古董商人,見到一尊出自易縣的三彩羅漢坐像。後來,他從日本人那裡打聽到羅漢像的出土地點是在河北易縣八佛窪,就兩次前往,進行實地考察。在第二次考察過程中,帕茲尼斯基見到和確知下落的羅漢像共計六尊,當地村民談到的造像數量達到九至十尊。曾有村民在晚上將羅漢像盜運下山,因夜黑路陡,山路崎嶇難行,至少有三尊像被村民損毀。地方官員與村民的瘋狂盜賣使得珍貴的八佛窪羅漢像流失海外,歐美各大博物館競相購買(見表),奉為上品(Richard Smithies,A Luohan from Yizhouin the University of Pensylvania Museum, Orientations, vol.32, no.2, February2000)。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在河北易縣天朋仙人洞發現一尊三彩羅漢殘像,現藏易縣文物管理所;1998年,在美國舉行的亞洲年會上,第二十三場會議是關於「易州羅漢造像」的專場討論會,可見易縣遼三彩羅漢像在海外的影響力。河北省易縣八佛窪遼代三彩羅漢像一覽表國家收藏地點購買時間件數備註美 國 賓大博物館19141 完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 年輕羅漢像,完整19211 老年羅漢像,完整波士頓美術館19151 完整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19331 完整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1 殘加拿大 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館19141 明代補頭英 國 大英博物館19131 完整德 國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 1 1945年毀於二戰法 國 吉美博物館 1 1998年捐贈中 國 3 民國時期,村民損毀河北易縣文物管理所 1 1996年,易縣天朋仙人洞出土殘像流落賓博及西方各大博物館的八佛窪羅漢像,給梁思成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梁先生在《中國雕塑史》中不惜筆墨,兩次對這些造像大加讚賞:美國彭省大學美術館(Pennsylvania)藏羅漢為琉璃瓦塑。大如生人。神容畢真,唐代真容,於此像可見之。像共四尊,一在紐約市州立博物館,其二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四尊之中,以彭省者為最精。實唐代作品之最上乘也。今美國各博物館所藏比丘像或容態雍容、直立作觀望狀,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緲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皆由對於平時神情精細觀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體之結構,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實寫為主;其第三量之觀察至精微,故成忠實表現,不亞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梁氏將這些三彩塑像定為「唐代作品」,是因為當時學者們普遍認為八佛窪羅漢像屬於唐代造像。1989年冬季,筆者作為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的一名考古隊員,參加了對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的發掘。在揭露西周文化層之上的唐代層時,出人意料地清理出兩件殘斷的唐代三彩佛像,分別為坐佛和力士像,體形較小,高約10厘米左右,面部為素胎,未施釉,與易縣八佛窪遼代羅漢像有較大區別。天王像「天龍八部」是佛教中護持佛法的八類天神,天部居其首,四大天王位列其中。在賓博中國廳的入口處,有一對唐代天王像分立左右(圖7、圖8)。這對天王像於1934年由賓博從日本商人手中購得,據說來自於山西天龍山石窟。兩尊天王像均為石灰岩,殘留有彩繪和貼金。雕像頂盔掛甲,腳蹬戰靴,一副武將打扮。面目威嚴,神情凝重。北側雙手疊加拄鞭的天王,說明牌上稱是南方天王,高142.24厘米;南側左手握拳、右手叉腰者,瞪著眼,張著嘴,下巴上長著一圈絡腮鬍子,被認為是北方天王,高152.4厘米。需要指出的是,這對天王像的鼻子均已殘斷,後被修復。
圖7 唐代天王石像之一
圖8 唐代天王石像之二有人提出:「仔細閱讀考古報告並結合實地勘察,天龍山唐代的十五座洞窟中,護法造像被盜且下落不明者,僅有第六窟窟門外的兩身力士造像(整體被盜)以及第十五窟窟門東側的一身力士造像(頭部被盜),天龍山石窟中未見此式唐代天王造像,賓大博物館的這兩尊藏品想必另有淵源。」(孫迪、楊明權《鞏縣石窟——流失海外石刻造像研究》,外文出版社,2005,110頁)看來這一對天王像的來源有待於做進一步探討。此外,在中國廳北壁陳列著一尊唐代文殊菩薩騎獅石雕像,據傳來自天龍山石窟或者附近的遺址。說到天龍山,有必要談一下關於該石窟的悲慘遭遇,它是國內石窟中破壞最為嚴重的一處。石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40公里的天龍山東西兩峰半腰,共計二十一座洞窟,現存造像一千五百餘尊。石窟始鑿於東魏,歷經北齊、唐代。20世紀20至30年代,洞窟遭到滅頂之災:東區各洞原有大小佛像,上下各層,悉被鑿毀,或身完首失,或全體殘碎,洞頂天龍仙女,亦悉無存,洞外石壁原有碑刻,亦大半經人鑿取,僅遺空穴。西區各洞,除最大坐像,僅鑿矐目,未損全身,餘者亦皆被毀壞。縱觀各像被毀之處,鑿痕極新,碎片石屑,散布滿洞,定為最近所為,斷非舊跡。(《古物保管委員會工作彙報》,北平大學出版社,1935)天龍山幾乎所有窟龕造像的頭部均被盜,雕刻精緻者則被整體鑿下運走,而所有這一切都與日本古董商人中定次郎及其經營的山中商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據外國學者統計,流失海外的天龍山石窟造像總計一百五十尊,能夠找到洞窟原始位置的有四十七尊。力士像力士的漢譯名為執金剛力士、執金剛、金剛手、密跡金剛力士等,也是佛的護法神,其地位比天王低。1917年左右,盧芹齋贈送給賓博一對唐代力士像(圖9、圖10),今未展出。造像為石灰岩質地,略帶灰銹。均為立姿,頭部及身體重心向左微偏。面目猙獰,上身赤裸,顯露出發達的肌肉。腰間系帶,下身著短裝,膝蓋以下裸露,赤腳立於石板之上。其中,一尊完整的力士像左手下垂,持一圓狀物,雙肩各挎一條長帶。右手握緊拳頭,上舉過肩。像高52.07厘米。另一尊力士像雙手皆殘,高54.61厘米。力士像可能來自河南(Horace H.F. Jayne,The Chinese Colle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The University Museum Bulletin, vol.9,no.2-3,1941)。
圖9 唐代力士石像之一
圖10 唐代力士石像之二(此二圖均采自Horace H. F. Jayne, The Chinese Colle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造像魅力賓博館藏有一尊北魏交腳彌勒石雕像(圖11),高58.42厘米,來自龍門石窟,我只是在賓博館刊上見過發表的照片,從未一睹佛像真容,深感遺憾,因為這尊石像來自我的家鄉。我出生在洛陽市澗西區,小時候常聽父母講龍門石佛爺的故事,想當然地以為龍門漫山遍野站立著石像。在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去龍門參觀,五分錢一張門票。到了龍門才發現,現實中的石佛爺和我童年的想像不一樣,放眼望去,山上只有樹,找不到石像的影子。除了樹,還有大大小小的石洞遍布山體。走近了,一個個石洞看下去,才曉得石佛是藏在洞里的,而不是像樹一樣挺立風中。首次龍門之旅留下的印記,不僅是與同學們下河摸蝦撈蟹的愉悅與歡暢,還有龍門奉先寺那幾尊巨大無比的雕像。後來,我長大了,學了考古專業,逐漸感受到佛教造像的藝術魅力。我前後去過龍門石窟數十次,最喜歡的是緩緩地攀登奉先寺前面很陡的石階。在這緩慢向上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地看到盧舍那大佛的頭頂、前額、雙眸,然後會被一種莫名的神奇力量所觸動。我終於明白,佛教造像是用無生命的載體(如石頭、泥土、木料、金屬等材料),創造出一個個賦予了生命張力的鮮活形象,這正是造像藝術的永恆魅力所在,也是信仰力量使然。
圖11 龍門石窟北魏交腳彌勒石像(采自Horace H. F. Jayne, Maitreya and Guardians, The University Museum Bulletin, vol.9, no.1, January 1941)本文選取的佛、菩薩、羅漢、天王及力士等雕像,只是賓博館藏中國佛教造像中的一小部分。它們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華。由於篇幅所限,未能詳述。遺憾的是,遠隔大洋,國內朋友對此知之甚少。清華美院的李靜傑教授來信說:「賓大博物館佛教造像藏品十分有名,只是沒有好的中文出版物,國內研究者一般不能夠充分利用。」筆者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中國人能夠欣賞到這些雕塑珍品。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當他們來到賓博中國廳與佛教廳,當他們站在這些藝術佳品面前時,也許心靈都會有所觸動、感悟。透過這些造像,他們會領略到中國數千年古老文明的渾厚與雋美,以及佛教所蘊含的深刻哲理。2012年3月12日寫於費城第45南街蝸牛居
推薦閱讀:
※美國大選首場辯論,希拉里VS川普中文字幕完整版
※「西進運動」,呵呵——美國領土的「擴張」歷程
※美國移民的七種秘招(圖)
※中國為什麼一定會超越美國?
※獲得美國綠卡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