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經白話文:卷第十三

  白話文: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

  地主品第二十三

  概要:本品敘述由於波斯匿王之供養世尊之故,佛陀乃為他講說佛陀本生的地主王的因緣譚。依次為帝釋天之試探婆拘盧比丘之事,二十億耳比丘之教化,婆提長者的本生譚,三種之香,世尊見提婆之乞食而避,而誡阿難之事,戒定慧之賢聖的三法,三不善根,三聚,三觀想等事。

  一九五

  大意:本經敘述波斯匿王自謂供養佛及僧三個月為功德無量。佛陀乃告誡大王,說作福應無厭,而說佛陀的本生為地主王時,供養燈光佛七萬歲之久,以及八十億比丘,又經七萬歲供養舍利等功德,而只求獲福,不知求解脫,以誡大王之宜求解脫,王遂悔過。其次為迦旃延尼自述其本生為使人純黑時,供養式詰如來,發願求解脫之事,以資左證。最後為佛贊她為信解脫第一。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波斯匿王告訴諸群臣說:「你們趕快催督嚴飾羽寶的車輛,我欲往詣世尊之處,去禮拜問訊。」

  這時,左右的大臣受王的教令後,就依命去做,尋即向王報告說:「嚴駕已經辦完,現在正是出發之時。」

  當時,波斯匿王就乘寶羽的車輛,被步騎數千(被很多的步兵、騎兵)前後圍繞,出離舍衛國(城),欲至祇洹精舍,而往詣於世尊之處。王也像諸王之法那樣,除去了身上的五飾,所謂蓋、天冠、劍、履屣,以及金拂。將這些物舍放在於一邊,然後到世尊的面前,行頭面禮足之禮後,坐在於另一面。

  那時,世尊曾經對他講說深法,使他歡樂,令他喜悅。當時,波斯匿王聽佛說法後,仰白世尊說:「唯願世尊受我邀請供養三個月,以及比丘僧,在這三個月的期間內,不到別地方去。」這時,世尊乃默然而接受波斯匿王的邀請。

  這時,波斯匿王見世尊默然納受其請之後,就從座而起,行頭面禮足之禮後,便退下而去。還至於舍衛城後,即敕令諸群臣說:「我欲供養佛及比丘僧三個月,在這期間所須要的物品,如衣被、飲食、卧具,以及病瘦時的醫藥,都由我供給,你們也應當發起歡喜心!」諸臣回答說:「如是!」

  這時,波斯匿王就在於宮門外,作一大講堂(布置一殿堂為講堂),庄飾的極為殊妙,也懸掛繒幡繒蓋,而作倡妓樂,不可以稱計之多。同時也施諸浴池,辦諸油燈,辦理種種的飯食,有百種的滋味。當時,波斯匿王即白而說:「時間到了!唯願世尊臨顧這個地方!」

  那個時候,世尊一看時間已到,就著衣持缽,率領諸比丘僧,被他們前後圍遶,進入於舍衛城,而至於那個講堂之處。到達後,就於座位而坐,諸比丘僧即各依次而坐。

  這時,波斯匿王引帶諸宮人,自己則親手去奉食,也供給大眾所須要的,乃至三個月,都沒有短乏,所謂給與衣被、飲食、床卧具、病瘦時的醫藥是。王於供佛時,看見世尊飯食完畢後,就持種種的華,散在於世尊的身上,以及比丘僧之上。然後乃更取一小座,而坐在於如來的前面,他白世尊說:「我曾經從佛您聽到如此的因緣本末:如布施給畜生之食的話,就能獲福百倍(布施的物價的一百倍),給與犯戒之人之食的話,就能獲福千倍,布施給與持戒的人之食的話,所獲之福為萬倍,布施給斷欲的仙人之食的話,獲福為億倍,奉食給與須陀洹向(向於入聖流之果,初果向)的話,所獲的福報為不可以計出之多。何況供養已成就須陀洹果(入流,初果)的聖者呢?何況供養向斯陀含(一來向,二果向)的聖者,以及得斯陀含道(一來果,二果)的聖者呢?何況供養向阿那含(不還向,三果向)的聖者呢?何況供養得阿那含道(不還果,三果)的聖者呢?何況供養向阿羅漢(阿羅漢向,向於四果)的聖者呢?何況供養得阿羅漢道(應供,四果阿羅漢)的聖者呢?何況供養向辟支佛(緣覺、獨覺向)的聖者呢?何況供養得辟支佛(獨覺)的聖者呢?何況供養向於如來、至

  真、等正覺的聖者呢?何況供養已成就佛道,以及其比丘僧呢?其福功德一定是不可以稱計的。我現在所作的功德,今天已經辦完了!」

  世尊告訴他說:「大王!不可以作如是之語!作福應該為沒有厭足才是。今天為甚麼緣故,說:所作已辦完呢?不可以說此語的緣故就是這樣的:因為生死乃為長遠,乃不可以稱計的(佛陀於是說其本生譚而說:)

  在過去久遠之前,有一位國王,名叫地主(方主),曾經統領此閻浮洲的里地(國土)。那位國王有一位大臣名叫善明,少小之事也和國王周旋(出計謀),並沒有所畏難。那時,國王即分閻浮的地一半給那位大臣,使其統治。這時,善明小王就自造城郭,東西為十二由旬,廣為七由旬,土地非常的豐熟,人民也很眾多。

  那時,其城的名叫做遠照,這位善明王主的第一夫人之名叫做日月光,長的不

  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顏貌很端正,為世間所希有的。口裡出優缽華(青蓮華)之舌,身體作栴檀(譯為與樂,香樹)之香。經過不久,其身就懷妊。這位夫人就去向大王稟報而說:『我現在有娠。』王聽此語之後,非常的歡喜,不能自勝(禁不住其喜悅)!就敕令左右,更施設坐具,而快樂無比。夫人懷妊的日期已滿之時,就生一男兒。當出生的時候,在閻浮里內,都看見其晃然金色。其顏貌很端正,具有三十二相,身體為黃金色的。善明大王一看這位太子時,就非常的歡喜,慶賀不止!便召集諸位大師-婆羅門、道士等人到宮中來。大王親自抱太子,以便利諸師瞻相而說:『我現在已生此子,你們給我瞻相,也請諸位替代立一個名字。』

  這時,諸位相師受王的教令,就各共去抱而瞻看,而觀察太子的形貌。他們都異口同音的說:『聖王!太子乃很端正無比,諸根都不缺欠,有三十二的大人之

  相。現在這位王子當會有兩條路可走,如果在俗家的話,便會為一位轉輪聖王,會有七寶之具足。所謂七寶,就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的七種是。也當會有千子,都為勇悍剛強,能卻眾敵的人。在於此四海之內,不用刀杖,就自然的沒有不伏的人。倘若這位王子出家去學道的話,就會成就無上的正覺,其名德會遠布:會彌滿於世界。大王生此王子的當天,有光明遠照,因此,王子的名字應該叫做燈光。』這時,諸位相師已將太子的名字立完,就各自退坐後離去。

  當時,大王乃整天都抱著這位太子。未嘗離開他的眼界。同時,大王乃為了這位王子而建立三棟講堂,便利太子之秋、冬、夏的期間,都能過著安適的日子。也派宮人婇女,充滿在於官內,使其太子在此遊戲。

  當時的太子就這樣的過著其美滿的生活,到了二十九歲之時,由於信心堅固,

  就去出家學道。太子即日出家,即夜成佛(當天出家後,就證悟真理,在那天的夜間就成為佛陀。所謂宿慧之啟發,有以致之)。那時,閻浮里地,所有的人都聽到此消息:『那位王太子殿下,去出家學道,已即日成佛了。』其父王在於早晨聽說王太子出家學道,即夜成佛的消息,當時,父王便作如是之念:昨晚曾經聽到諸天在於空中,都同樣的稱善,這必定是善應,並不是惡向,我現在應去和他相見。

  這時,大王率領四十億的民眾,被這些男女圍繞,便往詣於燈光如來所住的地方。到達後,行頭面禮足之禮,然後坐在於一邊。四十億的民眾,同時也去禮拜後,都退坐在一邊。這時,燈光如來乃為其父王,以及四十億民眾,漸說妙論,所謂論,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演說貪慾為穢污,有漏為不凈之行。出家為最要,能獲得清凈的果報。到這時,如來乃觀察眾生之意,知道大家的心性已柔和,就將諸佛如來所常說的法,也就是所

  謂苦、集、盡(滅)、道。都統統和那些四十億民眾廣說其義。大家就在於座上,盡諸塵垢,而得法眼凈(認識真理的概要)。

  這時,四十億民眾乃白燈光如來說:「我們都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那個時候,四十億民眾都均得出家學道,就在於出家的那一天成為阿羅漢。當時,燈光如來就帶這些四十億民眾,都是無著的聖者,去遊行其國界。所到之處的國土人民,都以四事供養,所謂衣被、飲食、床卧具、病瘦時的醫藥,都沒有所渴乏。當時,地主大王聽說燈光成就無上正真、等正覺後,領帶四十億的民眾,都是無執著的聖者,都遊行其國界之事,就想:我現在應該遣信去請如來在這裡游化。假若答應而來的話,就能滿足我的本願,如果不能來的話,我就應親自去跪拜而問訊。就這樣的,乃敕一臣說:『你到那裡去問訊如來,就持我的名字,去行頭面禮足之禮後,問其興居輕利,游

  步康強(願佛起居安祥,玉體平安)。你們就說:王地主問訊如來的興居輕利,游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此土!』(請佛光臨此地教化)。

  那時,那位大臣受王的教敕,便到了佛所游化的國界。到達後,行頭面禮足之禮,然後立在於一邊,而白佛說:『大王地主叫我禮拜如來之足,問訊禮後,問佛的興居輕利,游步康強。唯願世尊臨顧其國家!』那時,世尊默然,而接受其邀請。

  當時,燈光如來帶領諸大眾,漸次遊行在於人間,和大比丘四十億大眾俱在。都在在處處,靡不恭敬者(到處都沒有不受恭敬的)。所謂衣被、飯食、?卧具、病瘦時的醫藥,都均受到貢獻。漸漸的終至於地主國界之時,地主大王聽說燈光如來來到此國界,住在於北婆羅園中,帶領大比丘眾四十億人,就說:『我現在應親自去歡迎。』

  這時,地主大王也帶領四十億民眾,往

  詣於燈光如來之處。到達後,行頭面禮足之禮,然後坐在於一邊。四十億民眾也繼之而禮佛之足後,都坐在於一邊。

  那時,燈光如來就漸次對那位國王,以及四十億民眾,當面講說妙論,所謂之論,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闡說貪慾為穢污,有漏為不凈之行,出家為最要,能獲得清凈的果報。那時,如來觀察眾生之意,心性已很柔和。就繼之而說諸佛如來所常說之法,也就是苦、集、盡(滅)、道,都盡和那些四十億民眾廣說其義。大家聽後,即在於其座上,諸塵垢都消盡,而得法眼清凈(認清真理的概要之眼已顯發。)

  這時,四十億民眾乃白燈光如來說:『我們都願意剃除鬚髮,而出家學道。』大王!當知!那個時候的四十億民眾,都統統得以出家學道,也即於出家之日,都成就阿羅漢道。這時,國王就從座起,頭面禮足之後,便退而去。

  當時,燈光如來就帶領八十億眾,都是

  阿羅漢,去游化在於其國界。國王的人民都以四事供養,所謂衣被、飯食、床卧具、病瘦時的醫藥等,都事事供給,並沒有乏短。這時,地主國王又在於其餘之時,帶領諸群臣往詣於如來之處,到後,頭面禮足,然後坐在於一邊。這時,燈光如來就對那位國王說微妙之法。地主大王白如來說:『唯願世尊,盡我形壽的期間,.接受我的供養,以及比丘僧。當會供給衣被、飲食、?卧具、病瘦時的醫藥等,都統統供給。』那時,燈光如來就默然接受國王之請。

  這時,國王見佛默然受請後,就重白世尊說:『我現在要向世尊您求願,唯願世尊核准!』世尊告訴他說:『如來之法,乃超過此願的。』國王白世尊說:『我現在所求的願,乃極為凈妙之願。』世尊告訴他說:『你所求之願,是怎樣凈妙呢?』國王白世尊說:『如我的意見是這樣的:今天眾僧在一器而食,明天即又用另外之器而食,今天眾僧穿一種服,明天

  又更換一種服;今天眾僧坐一種座,明天又更坐另一種座;今天使人給與眾僧使用,明天即又更換他人給眾僧之使用。我所求願的,正正就是這樣而已!』燈光如來告訴他說:『隨你所願,現在正是其時。』

  這時,地主大王聽佛核准之語後,非常的歡喜,不能自勝其喜悅。就從座起,頭面禮足之後,便退而去,便還回宮中。到官中後,告訴諸群臣們說:『我現在欲盡其形壽供養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以及比丘僧的衣服、飯食、床卧具、病瘦時的醫藥,你們也應當勸發(發心),協助我的供辦。』諸臣回答說:『如大王的教旨就是!』諸臣就在離城不遠,一由旬之內,造立堂舍,都雕文刻鏤,為五色玄黃。又懸繒幡蓋,作倡伎樂,以香汁灑地。也修治浴池,辦具燈明,以及甘饌、飲食,和施設坐具。一切都作完之後,便說:『時間差不多了,現在正是時候了,願佛屈顧於此地!』

  這時,燈光如來已知道時機已到,就著衣持缽,率比丘眾,被他們前後圍遶,便到了講堂之處,到達後,各各就座而坐。當時,地主大王看見佛陀,以及比丘僧們都坐完後,就帶宮人婇女,以及諸大臣,親手自斟酌,而行種種的飲食,其味各有百種。」

  世尊講到這裡,又叫一聲大王而說:「大王!當知!那個時候的地主國王,在於七萬歲的期間,供養燈光如來,以及八十憶眾的諸阿羅漢,都未曾懈廢過。那位如來在那些地方教化完畢之後,便進入無餘的涅槃界,而般涅槃(進入身心俱滅盡而沒有餘遺。所謂回到究竟解脫的境處,而離開世間去)。

  燈光佛寂滅後,地主大王就用若干百種的香花去供養,在於四衢道路蓋四棟廟寺,各棟廟寺都用七寶,都用金、銀、琉璃、水精,也懸繒幡蓋。嗣後八十億的僧眾各各都漸次而入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寂滅)。那時,大王就持取八十億的

  僧眾,而收拾他們的舍利,各各都興起神寺,也都懸繒幡蓋,與香華供養。大王!當知!那時,地主大王又供養燈光如來的寺院,以及八十億羅漢的寺院。又經七萬歲,隨時供養燃燈、散華,懸繒幡蓋。大王!當知!燈光如來的遺法滅盡之後,然後那位國王才取滅度(逝世)。

  那個時候的地主大王,豈為是別人嗎?不可以作如是的想像!所以的緣故就是:那個時候的地主大王,就是我本身是。我在於那個時候,經過七萬歲的期間,用衣被、飯食、床卧具、病瘦時的醫藥,去供養那位佛陀,使其不減少。在佛般涅槃之後,又在於七萬歲當中,供養形像舍利,燒香、燃燈,以及懸掛繒幡蓋,都沒有所渴乏。我在於那時,將此功德,都求在於生死當中去獲此福佑,而不求解脫。大王!當知!那時所有的福德,在於現在是否還有遺余嗎?不可以作此想法!因為如我現在觀察那些福佑,已沒有毫釐,如毛髮許的存在的(福佑已沒有存在)。因此

  之故,大王!不可以作如是之言:『我所作的福佑,今日已辦完。』大王!你應該要作如是之語:『我現在的身、口、意所作的眾行,均為求解脫,不求在於生死中享受其福業。這樣,便能在於長夜安隱無量。』」

  那時,波斯匿王聽聞世尊的一番本生譚之後,就懷恐懼,衣毛都豎立起來,一時悲泣交集,乃用手抆淚,實時以頭面禮拜世尊之足,而自陳其過錯的行狀而說:「我乃如愚、如騃,而無所覺知的人,唯願世尊受我的悔過!現在五體投地,痛改過去的錯誤,不再發出這些有過失之語。唯願世尊受我的悔過!」像如是的再三的向佛懺悔!

  世尊告訴他說:「善哉!善哉!大王!現在能在於如來之前懺悔你的非法,能夠改往修來!我現在納受你的悔過,不可再造過非!」

  那時,在於大眾當中,有一位比丘尼,名叫迦旃延,就從其座位站起,行頭面禮

  足之後,仰白世尊說:「現在世尊所說的,乃甚為微妙。世尊並告訴波斯匿王,而作如是之語:『大王!當知!身口意所作的眾行,應盡求解脫,不可求在生死中享受其福業,便能在於長夜獲得安隱無量。』所以的緣故就是:我自憶起過去三十一劫時,有一位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在於世間,為一位明行成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調御丈夫)、天人師,號為佛,為眾佑,乃游化在於野馬的世界(野馬國)。

  那時,那位佛陀,到了食時,就著衣持缽,進入於野馬城去乞食。這時,城內有一位使人,名叫純黑。當時,那位使人看見如來執缽入城去乞食。看見後,便作如是之念:現在如來進入城內,必須要飲食。就進入家內去拿出食物來布施與如來,同時發起如是之願而說:『願持此功德,使我不墮於三惡趣之中,使我當來之世,也能值遇如此的聖尊,也能使那位聖尊為我說法,同時能得解脫。』世尊您,

  以及波斯匿王,都同樣的知道此事。當於那個時候的那位純黑使人,豈為是別人嗎?不可以作如是的想像,所以的緣故就是:那時的純黑使人,就是我本身啊!

  我在於那個時候,供養式詰如來之飯食時,曾作如是的誓願:『願使將來之世,能值遇如此的聖尊為我說法,使我同時得到解脫。』我在於三十一劫之中,都不墮於三惡道中,都生在天上、人中,最後在於今日受如此的身分,能遭值聖尊,而得以出家學道,而盡諸有漏,而成就阿羅漢果。如世尊所說的極為微妙之法,而告訴波斯匿王所說的:『身口意所作的眾行,都盡求解脫,不可在生死中享受其福業。』我如看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之發歡喜心向於如來的話,我便生如是之念:這些諸位賢士們,雖然用意,然而猶不愛敬供養如來的。假如我看見四部之眾時,我就會去告訴他們說:『你們諸位賢者們!到底須要甚麼對象呢?是衣缽嗎?是尼師檀(坐具)呢?或者是針筒

  嗎?是澡罐嗎?或者其餘的沙門應用的什物,我都均悉供給。』我既許允此事,便到各處去乞求,如果我能得應用之物的話,就是大幸之事,假如不獲得的話,我便會到郁單越(北俱盧洲)、瞿耶尼(西牛賀洲)、弗干逮(東勝身洲),去求索,去拿來給與所須要的人。所以的緣故就是:均由於此四部之眾,而得涅槃之道之故。」

  那個時候,世尊觀察迦旃延比丘尼之心,便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是否看見過像如是之類的信心之解脫,如迦旃延比丘尼嗎?」諸比丘們回答說:「不曾看見過的,世尊!」世尊告訴他們說:「我的聲聞當中的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脫的人,就是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

  那時,迦旃延比丘尼,以及波斯匿王,和四部之眾(出家在家各二眾),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九六

  大意:本經敘述帝釋天遙見婆拘盧已經成就阿羅漢,然而卻不為他人說法,就去試探他,而知道他乃能說法,因忌眾生之類大多數的人都是著於我所,或者非我所,故默然不說法耳。天帝因此而憶起往昔的佛說世界殊異之事,遂稱讚婆拘盧之能說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羅閱城(王舍城)的耆闍崛山(靈鷲山)中,和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

  那個時候,尊者婆拘盧(善容。憍賞彌的長者之子,學佛八十年中,未曾生病,為無病第一,一生中不對人說法,省事第一),在於一山曲(隱僻之地),正在補

  納舊衣。這時,釋提桓因遙見尊者婆拘盧在於一山曲,補納其舊衣,看見之後,便作如是之念:這位婆拘盧尊者已經成就阿羅漢果,諸縛都已解脫,為長壽無量(長壽第一),永恆的自降伏,都思惟一切為非常、苦、空、非身(非我),而不著於世事,也不為他人說法,都寂默自修,有如外道異學那樣的作方。不知道這位尊者能為他人說法?或者為不堪任為他人說法?我現在當去試探他。

  那時,天帝釋便由三十三天隱沒不現,來到耆闍崛山,現身在於婆拘羅尊者的面前,行頭面禮足之禮後,站在於一邊。那時:釋提桓因(天帝釋)便說此偈而說:

  智者所嘆說何故不說法壞結成聖行何為寂然住

  (您為有智的人所嘆說的,為甚麼緣故您乃不去為人說法呢?一切結縛您都已經壞滅,已經成就聖行的人,為甚麼只顧寂然而住呢?)

  那時,尊者婆拘羅又用此偈回答釋提桓

  因而說:

  有佛舍利弗阿難均頭盤亦及諸尊長善能說妙法

  (因為有佛陀,也有舍利弗、阿難、均頭〔均提,舍利弗引導他成為阿羅漢,故欲報恩,終身作沙彌,供給所須〕、盤〔盤陀迦〕等尊者,以及也有諸位尊長,都善能講說妙法之故)。

  那時,釋提桓因白尊者婆拘盧說:「眾生的根智有若干種類,然而,尊者!當知!世尊也說眾生的種類,乃多於地上之土,為甚麼緣故尊者婆拘盧您,不為他人說法呢?」婆拘盧回答說:「眾生類乃很難覺知,世界有若干,各各的國土都不同,然而都執著於我所、非我所(都爭執為我,為非我,為我所有,為非我所有等論,難以啟導)。我現在因為觀察此義之故,才不為他人說法的。」

  釋提桓因說:「願尊者您,與我講說我所,以及非我所的意義。」婆拘盧尊者說:「我人(我們大家)的壽命,不管是

  男人,或者是女人,這些士夫之類(男女人類),都盡依於此生命而得以存在。然而,再者,拘翼(帝釋天)!世尊也說過:『比丘當知!應當要自熾燃,而不生起邪法,也應當如賢聖者之默然那樣。』我因觀察此義之故,保持默然的!」

  這時,釋提桓因遙向世尊的方面,叉手(雙手合掌),便說此偈而說:

  歸命十力尊圓光無塵翳普為一切人此者甚奇特

  (歸命擁有十力的世尊!圓滿的光明,沒有一些塵翳,能普為一切的人,這是非常的奇特的!)

  尊者婆拘盧問他而說:「為甚麼緣故,帝釋乃說這些話呢?說甚麼:此者甚奇特呢?」(這是非常的奇特之事。)釋提桓因回答說:「我自念在往昔之時,曾經到過世尊之處,到達後,即禮拜世尊之足,而請問此義說:『天、人之類,有甚麼想念呢?』那時,世尊告訴我說:『在此世界裡,有若干的種類,各各都殊異,根原

  都不同。』我聽此語之後,尋向佛說:『如是!如世尊所說的:在世界裡,有若干的種類,各各都不同。如果為那些眾生說法的話,都統統會受持,而有成果的人。』我依於此說之故,而說:『此者甚奇特(這是非常的奇特之事)!』然而,尊者婆拘盧您所說的,也是如是,在世界裡,有若干的種類,各各都不同。」

  這時,釋提桓因便作如是之念:這位尊者乃堪任為人說法的,並不是不能說法的人。當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而去。

  那時,釋提桓因聽尊者婆拘盧所說,乃歡喜奉行!

  一九七

  大意:本經敘述二十億耳尊者雖然精進苦行,然而卻不得解脫,就有意舍法服還俗。佛乃為其說琴弦不緩不

  急之喻,教他循於中道而修,尊者因此而修成阿羅漢,佛乃讚歎其為精勤苦行第一。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占波國(無勝,十六大國之一,位於中印之恆河邊),在雷聲池之側(為一蓮池的旁邊)。

  這時,二十億耳尊者(精勤苦行第一)在於一靜處,正在自修法本,並不放棄頭陀十二法之行(1.納衣〔糞掃衣〕2.三衣3.乞食4.不作餘食5.一坐食〔午前中作一次的正食外,不食其餘的小食〕6.一揣食7.阿蘭若處〔閑靜處〕8.冢間坐9.樹下坐10.露地坐11.隨坐12.常坐不卧),晝夜都在經行用功,不離開三十七道品之教。不管是坐,或者是行,都常修正法,不論是初夜(下午五點至九點)、中夜(夜九點至翌日一點)、竟夜(後夜,一點至五點),都恆自克勵,不捨棄修持正行。然

  而,又不能對於欲漏之法,心得解脫。當時,二十億耳尊者所經行之處,都可看見其腳壞而血流,其血盈滿在於路側,猶如屠牛的地方,有烏鵲在那裡食血那樣。雖然是這樣的用功,又不能對於欲漏而心解脫。這時,二十億耳尊者便作如是之念:釋迦文佛的苦行精進的弟子當中,我為第一人。然而今天我的漏心還不能得解脫;我的家業又有那麼多的財寶,應該捨棄法服,還作白衣(居士),將財物拿來廣為惠施。因為現在作這沙門,實在並不是那麼的簡單的一件事(恐作行者不成果,寧可還俗去!)。

  那個時候,世尊遙知二十億耳之心所念的事,就騰游虛空,到了尊者所經行的地方,敷座具而坐在那裡。這時,二十億耳尊者乃趨至於佛前,行頭面禮足之禮後,坐在於一邊。當時,世尊問二十億耳說:「你剛才為甚麼緣故作如是之念呢?為甚麼念說:釋迦文佛的精進苦行的弟子當中,我為第一。然而到了今天我的漏心還

  不能得到解脫?我的家業又有那麼多的財寶,應該可以捨棄法服,將那些財物拿出來廣為布施為是。因為現在作這沙門,乃非常的難以成就,而不是容易之事!」二十億耳回答說:「如是!世尊!」

  世尊告訴他說:「我現在還問於你,你就隨你的意見回答我。云何呢?二十億耳!你本來在俗家時,善能彈琴嗎?」二十億耳回答說:「如是!世尊!我本來在俗家時,乃善能彈琴的。」世尊告訴他說:「云何呢?二十億耳!如果彈弦時極為急促的話,其響就會不齊等。那個時候的琴音可以聽采嗎?」二十億耳回答說:「弗也!世尊!」

  世尊告訴他說:「云何呢?二十億耳!如果琴弦又緩的話,那個時候的琴音可以聽采嗎?」二十億耳回答說:「弗也!世尊!」世尊告訴他說:「云何呢?二十億耳!假如琴弦不急不緩的話,那個時候的琴音可聽采嗎?」二十億耳回答說:「如是!世尊!如果琴弦不緩不急的話,則在

  於那個時候的琴音便可以聽採的。」

  世尊告訴他說:「這也是同樣的道理的。如果極為精進的話,就猶如調戲(掉舉);假如懈怠的話,這就會隨入於邪見,如果能在於中庸的話,這就是上等之行。像如是的,不久之後,當會成就無漏的人。」那時,世尊與二十億耳比丘講說微妙之法後,就還回雷音池之側。

  當時,尊者二十億耳思惟世尊之教敕不舍,須臾之時,就在於閑靜之處修行其法,而證悟如是之理:所以族姓子之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的梵行,而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再受後有之身,已能如實而知!尊者二十億耳,就這樣的成就阿羅漢果。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的聲聞中的第一弟子,精勤苦行的人,就是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八

  大意:本經敘述婆提長者病死後,因沒有後嗣,波斯匿王就親臨收攝其財寶入於官庫,然後詣佛所。佛陀說:婆提的前世福報已享盡,今世並未造新福,故墮於涕哭地獄。佛陀並述其本事,說他曾布施辟支佛,後又有悔心,致於現世雖為富有,而不能享用,故勸人廣行布施。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舍衛城裡的婆提長者(跋提梨迦,譯為賢善,舍衛城人),因罹疾病而命終,然而這位長者乃沒有子息之故,他所有的財寶都盡沒入於官庫。那時,波

  斯匿王整個身體都被塵土所坌,並不更衣,就來到世尊之處,行頭面禮足之後,坐在於一邊。

  當時,世尊問王說:「大王!你為其么緣故,被塵土坌身,而來到這裡呢?」波斯匿王白世尊說:「在此舍衛城內,有一位長者名叫婆提,今天命終。他並沒有子息,我就親自去收攝他的財寶,把它整理後,沒入於官庫。純金有八萬斤,更何況其它的雜物呢?雖然長者這麼的富有,然而在生之日,所食的都是如此之食,也就是所食的都極為弊惡,並不食精細的食物,所穿的衣服都為垢坌不凈,所乘的車騎都極為瘦弱的。」

  世尊告訴他說:「如是!大王!如王你來說的那樣:所謂慳貪的人雖然得此財貨,也不能食噉的。也不與其父母、妻子、僕從、奴婢,也不給與朋友、知識,也不奉獻給沙門、婆羅門,以及諸位尊長的人。如果為有智之士的話,得此財寶之後,便能惠施廣濟,一切都不會有所愛惜

  的會供給沙門、婆羅門,以及諸位高德之人的。」

  這時,波斯匿王問佛說:「這位婆提長者命終之後,會轉生於何處呢?」世尊告訴他說:「這位婆提長者命終之後,會轉生在涕哭大地獄中。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他乃為斷善根的人,因此,其身壞命終之後,才會生於涕哭地獄內。」波斯匿王說:「婆提長者為斷善根的人嗎?」世尊告訴他說:「如是!大王!如王你所說的,那位長者為斷於善根的人,同時那位長者的過去的福報已盡,而不再造新的福德。」波斯匿王說:「婆提長者是否還有餘福嗎?」

  世尊告訴他說:「沒有的!大王!已完全沒有毫釐的余福之存在的。有如那些田家公(田的主人),只顧收刈,而不再播種,嗣後便會窮困,而漸至於命終那樣。所以的緣故就是但食過去所造之業,而不更造新的之故。這位長者也是如是,唯食過去所造的福業,更不造新的福業,這位

  長者今夜當會在於涕哭地獄中。」

  這時,波斯匿王便懷恐怖之心,抆淚而說:「這位長者往昔之時作甚麼功德福業,而能生在於富有之家?又作甚麼不善的根本,致於不能得食那些極為豐富的貨物,不能樂於五樂之中呢?」

  那時,世尊告訴波斯匿王說:「在過去久遠的迦葉佛出現在世間之時,這位長者乃出生於此舍衛城內的田家子(地主)。那個時候,迦葉佛離開世間後,有一位辟支佛出現於世間,曾經往詣於此長者之家(田家子之家)。那時,這位長者看見辟支佛在於門外,看見後,便生如是之念:像如是的尊者出現在於世間之事,乃為非常難以值遇之事,我現在應捧飲食物去布施此人。那時,長者便布施那位辟支佛的飲食,辟支佛得食之後,便飛在於空中而去。當時,那位長者看見辟支佛作此神足(神變)之後,就作此誓願而說:『我持此善本之願(為所造的善事而求的願),使我世世所生的地方,都不墮於三惡趣,

  都能常有很多的財寶。」然而後來又有反悔之心,而說:『我剛才的那些食物,應該給與奴僕,不該白送這位禿頭道人去吃食。』那個時候的田家長者,豈為是別人嗎?不可以作此觀,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那時的田家長者,就是現在的這位婆提長者是。

  他當時布施之後,由於發此誓願,而持此功德,其所生的地方,都不墮於惡趣,都恆於多財饒寶,而生於富貴之家,一點也沒有渴乏。然而既布施之後,又生後悔之心,所謂:我寧可將這些飲食給與奴僕食用,不應給與這位禿頭道人,使其飲食。由於這些因緣本末的緣故,雖然出生為富有,但是卻不能食此極為富有的貨物,又不能樂於五樂之中,自己不能供養自己,又不給與父母、兄弟、妻子、僕從(奴僕)、朋友、知識等人,同時也不布施沙門、婆羅門,以及諸位尊長的人,唯食過去的福業,不造新的福德。因此之故,大王!如果有智之士得此財貨的話,

  就應當廣為布施,不可有所憐惜,又當得無極之財。像如是的,大王!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說:「從今以後,當會廣為布施沙門、婆羅門等四部之眾(出家在家之學佛的男女四眾)。至於那些諸位外道、異學的人,如來乞求的話,我就不堪與他(不布施給他們)。」世尊告訴他說:「大王!不可以作如是之念: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一切眾生都由於得食,才能得以生存,如果沒有食,便會喪亡之故。」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念當廣惠施終莫斷施心必當值賢聖度此生死源

  (應當念念廣於惠施給人,終皈不可斷此布施之心。必定會值遇賢聖之人的,會因之而度此生死的淵源的〔會解脫生死的〕。)

  那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說:「我現在會倍加歡慶,而向於如來。所以的緣故就是

  所謂:『一切眾生皆由食而得以生存,無食就不得生存。』」那時,波斯匿王又說:「從今以後,當會廣於惠施,不會有所悋惜!」

  這時,世尊對波斯匿王講說微妙之法。當時,大王聽法之後,就從座起,頭面禮足之後,便退而去。

  那時,波斯匿王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九

  大意:本經敘述戒香、聞香、施香之三香就是諸香之冠,為逆風、順風、逆順風都會香,因此,當求方便,去成就此三種妙香。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

  園。

  那個時候,尊者阿難在於閑靜之處,曾經生起如是之念:在世間里,是否有如此之香與否?所謂逆風也會香,順風也會香,逆順之風也會香?當時,阿難尊者思念此事後,便從其座位站起,就往詣世尊之處,到達後,行頭面禮足之禮,然後坐在於一邊。

  那時,阿難尊者白世尊說:「我在於閑靜之處,曾經思惟如是事:在世間里,是否有這種香,所謂亦逆風香(遇逆風也會香),亦順風香(遇順風也會香),亦逆順風香(遇逆順之風也會香)的嗎?」

  那時,世尊告訴阿難說:「有的!有這種妙香的。所謂遇逆風也會香,遇順風也會香,遇逆順之風也會香的。」這時,阿難白世尊說:「這是甚麼香呢?遇逆風也會香,遇順風也會香,遇逆順風也會香呢?」世尊告訴他說:「有這種之香的,而且此香氣之力,乃遇逆風也會香,遇順風也會香,遇逆順之風也會香的。」阿難

  白佛說:「這到底是甚麼香呢?為甚麼遇逆風也會香,遇順風也會香,遇逆順之風也會香呢?」世尊告訴他說:「此三種香,確實遇逆風也會香,遇順風也會香,遇逆順之風也會香的。」阿難說:「那三種呢?」

  世尊告訴他說:「戒香、聞香、施香,就是所謂其三香的。阿難!確實有此香種的。此三種香實在是逆風也會香,順風也會香,逆順風也會香的。在諸世間里所有之香,乃以此三種香為最勝、最上,為無能與其相等者,沒有能及它者。猶如由於牛而有酪,由於酪而有酥,由於酥而有醍醐。此醍醐乃為最勝、最上,無與等者,亦不能及,這也是如是的。諸所有世間的諸香,乃以此三種香為最勝、最上,無能及者!」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木蜜及栴檀優缽及諸香此諸種種香戒香最為勝

  此戒以成就無欲無所染等智而解脫

  逝處魔不知

  此香雖為妙及諸檀蜜香戒香之為妙十方悉聞之

  栴檀雖有香優缽及余香此諸眾香中聞香最第一

  栴檀雖有香優缽及余香此諸眾香中施香最第一

  (木蜜之香,以及栴檀之香、優缽華〔青蓮華〕之香,和其它諸香類,這些種種的香氣當中,乃以戒香最為優勝的。由於此戒之成就,而為無欲,而為無所染,而為等智,而得解脫,所逝之處〔所游止去處〕,惡魔並不會知道的。此香雖為妙〔這裡的香雖然也為妙好〕,以及諸香、栴檀之香、木蜜之香等香當中,還是以戒香為之最妙的,為十方都得聞而知的。)

  (栴檀雖然會出很香的香,優缽華也同樣的很香,以及其餘的諸香,在這些眾香氣當中,乃以聞香為最第一的。栴檀雖然會出很香的香,優缽華也同樣的很香,其餘的香也有很香的香,然而在此諸眾香當

  中,是以施香為最第一的。)

  這就是所謂此三種香,亦逆風香(遇逆風也會香),亦順風香(遇順風也會香),亦逆順風香(遇逆順之風也會香)。因此之故,阿難!應當要求方便去成就此三種香。像如是的,阿難!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阿難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二○○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入城去乞食之時,遙見提婆達多,就遠避他。佛陀因此而教誡阿難,叫他不應見愚人,如果和惡知識從事的話,就不會有信、戒、聞、智,倘若與善知識從事的話,就能增益諸功德,會戒具成就。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之處,和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

  那個時候,世尊在乞食的時間已到之時,就著衣持缽,進入於羅閱城去乞食。那時,提婆達兜也入城去乞食。當時,提婆達兜所進入的街巷中,佛陀也正往那個地方去。然而佛陀因遙見提婆達兜向這邊來,便欲退而去。這時,阿難乃白世尊說:「為甚麼緣故,欲遠離此街巷呢?」

  世尊告訴他說:「因為提婆達兜現在也在於此巷內,所以要遠避他的。」阿難白佛說:「世尊!您豈畏提婆達兜嗎?」世尊告訴他說:「我並不是怕畏提婆達兜的,但是對於這種惡人,最好不要和他碰面為妙。」阿難說:「然(是的,那麼)!世尊!可以叫此提婆達兜,使他到別地方去。」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我終無此心使彼在他方彼自當造行

  便自在他所

  (我並沒有這種心,並無意叫他到別地方去。然而他自己當造其行,便自在於別地方的。)

  阿難白世尊說:「然而提婆達兜是否有勝過於如來之處嗎?(疑讓路為讓賢者)」世尊告訴他說:「愚惑之人,即不須要和他相見的!」

  這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不應見愚人莫與愚從事亦莫與言論說於是非事

  (不應該和愚痴的人碰面,不可和愚痴的人從事,也不可和他言論,不可和他論談是非等事。)

  這時,阿難又用此偈回答世尊說:

  愚者何所能愚者有何過正使共言說竟有何等失

  (愚者有甚麼能力?愚者有甚麼過咎?假如和他共談論,終皈會有甚麼過失呢?)

  那時,世尊又用此偈回答阿難說:

  愚者自造行所作者非法正見反常律邪見日以滋

  (愚痴的人自己去造其行,其所作的為非法的,是違反正見,違背常律的,其邪見會與日俱滋長的。)

  因此之故,阿難!不可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的緣故就是:如果與愚人從事的話,就會無信、無戒、無聞、無智。假如和善知識從事的話,便會增益諸功德,而戒具成就。像如是的,阿難!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阿難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二○一

  大意:本經敘述提婆達多恆受阿闍世王的五百釜的供養,其虛名乃遠播,而起貢高之心,而滅諸善功德。佛陀因此而告誡諸比丘:應當發善

  心,不應著於利養,而能獲戒定慧之三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羅閱城(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之處,和五百人俱在。

  那個時候,阿闍世王乃恆常以五百釜飲食物,奉獻給提婆達兜。當時,提婆達兜的名聲乃聞於四方的遠處,所謂其戒德具足,名稱悉備,才會使國王每日都送物來供養的。

  這時,提婆達兜得到這些利養之事,諸比丘們也有所聽聞,就向世尊說:「國中的人們,都嘆說提婆達兜的名稱遠布,才能使阿闍世王恆去供養他的。」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比丘們!不可以抱這種心,不可以貪慾如提婆達兜那種利養才好。所以的緣故就是:提婆達兜這位愚人造此三事,所謂身口意都不驚懼,也不恐怖。像現在的提婆達兜

  這位愚人,當會消盡此諸善的功德,有如取惡狗之鼻,把它損壞的時候,就會愈倍於兇惡那樣。提婆達兜這位愚人也是同樣的,他受這種利養之後,就逐起貢高之心。因此之故,諸比丘們!不可以生起著於利養之心。假如有比丘著於利養的話,就不能獲得三法。那三種法呢?所謂賢聖的戒、賢聖的三昧、賢聖的智慧,都不能成就的。如果有比丘不著於利養的話,便能獲得三法。那三法呢?所謂賢聖之戒、賢聖的三昧、賢聖的智慧是。假如欲成就此三法的話,當應發起善心,不著於利養。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二○二

  大意:本經敘述如有貪瞋痴之三不善根的話,就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趣。若有不貪、不瞋、不痴的三善根的話,就能生於人天當中,乃至會漏盡而證涅槃。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三種的不善根。那三種呢?所謂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是。如果比丘具有了此三不善根的話,就會墮落於三惡趣。那三惡趣呢?所謂地獄、餓鬼、畜生是。像如是的,比丘們!如有此三不善根的話,便會有了三惡趣的。

  比丘們!當知!有此三種的善根。那三種呢?所謂不貪善根、不恚喜根、不痴善根。這就是所謂比丘有此三善根。如果具有了此三善根的話,便會有二種的善處,

  乃至證得涅槃就是其第三善處。那二善處呢?所謂人、天是。這就是所謂比丘有此三善根的話,就能生在於此善處。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當離開三種不善根,而修習三種善根。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二○三

  大意:本經敘述有等聚、邪聚、不定聚,又有善聚、等聚、定聚。其中的邪聚、不定聚應當要遠離,正聚則應奉行。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三種之聚的。那三種呢?所謂等聚(正定聚)、邪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必定能證悟,邪定聚終皈不證悟,不定聚就是在此二者中間,有緣證悟,無緣則不證悟。以三種類聚可以該收一切眾生)。

  甚麼為之等聚(正定聚)呢?所謂等見、等治(正思惟)、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正精進)、等念、等定,就是所謂等聚。甚麼為之邪聚呢?所謂邪見、邪治(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精進)、邪念、邪定,就是所謂邪聚。甚麼叫做不定聚呢?所謂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盡(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四諦的真理),不知等聚(不知八正道),不知邪聚(不知八邪道),就是所謂不定聚。

  諸比丘們!當知!又有三種類聚的。那三種呢?所謂善聚、等聚、定聚是。甚麼叫做善聚呢?所謂三善根是。那三善根呢?所謂不貪善根、不恚善根、不痴善根,就是所謂善聚的。甚麼叫做等聚呢?所謂賢聖的八品道,也就是等見、等治(正思惟)、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正精進)、等念、等三昧,就是所謂等聚。甚麼叫做定聚呢?所謂知苦、知集、知盡(知滅)、知道、知善聚、知惡趣(惡聚)、知定聚,就是所謂的定聚。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對於此三聚中的那些邪聚、不定聚,應當要遠離,對於此正聚,就應當奉行。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二○四

  大意:本經敘述有欲想、瞋恚想、殺害想之三想。也有出要想、不害想、

  不恚想之三想。學道的人應當常念修行三善想,應該遠離三惡想。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三種的觀想。那三種呢?所謂觀欲想、瞋恚想、殺害想,就是所謂比丘有此三種想(惡想)。比丘們!當知!假如有人觀欲想的話,在其命終之時,便會墮落於地獄之中。如果觀瞋恚想的話,在他命終之時,定會生在於畜生之中,所謂出生為雞狗之屬,以及蛇蚖之類等當中是。如果觀害想的話,也會在其命終之後生在於餓鬼當中,其形體為燒燃,而苦痛難以形容的。這就是所謂,比丘們!有此三想的話,就會生在於地獄中,生在於餓鬼、畜生當中!

  又有三想的。那三種呢?所謂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是。假若有人有出要想的話,在其命終之時,會生在於此人間當中。如果有害想的話,則在他命終之時,自然的會生在於天上界。倘若有人有不殺之心的話,在其命終之時,會斷除五結(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禁取見、疑),便會在於彼處般涅槃(寂滅、解脫生死)。這就是所謂,比丘們!所謂有此三想,應該要常念修行,而對於那些三惡想的話,就應當要遠離。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結頌如下:)

  地主婆拘耳婆提逆順香愚世三不善三聚觀在後

  (1.地主經,2.婆拘盧經,3.二十億耳經,4.婆提長者經,5.逆順香經,6.愚人提婆達兜經,7.阿闍世王供愚人之經,8.三不善經,9.三聚經,10.三觀想經在於最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完


推薦閱讀:

【尊勝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白話文注釋版
中論白話文講義25
王財貴:白話文是不需要學的
三國演義白話文第001章
《壽康寶鑒》白話文連載(二十六)——事證 福善案1-7

TAG:白話文 | 白話 | 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