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制刀工藝南傳後青出藍的作品:阿昌族的戶撒刀

在中國的歷史上,民族之間進行技術交流的事例數不勝數,其中有些事例更是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國四大名刀之一的戶撒刀,就是在這種交流下產生的。戶撒刀又稱「阿昌刀」、「景頗刀」,是雲南少數民族阿昌族的民族特色手工業品。在2006年時成功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說到其產生,則是與漢族的交流分不開的。

其實在阿昌族中,將戶撒刀分為兩大類:一類被稱為「黑刀」,阿昌語稱為「冒龍」,即生產生活中所使用的刀,因為這類製成後因為不做刀葉的拋光處理,刀刃以外的大部分呈現黑色,故此得名。另一類就是「白刀」,阿昌語稱「冒魄」,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戶撒刀了。古時戶撒刀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徵與實用的武器,現在則成為了一種精緻的工藝品。

▲一把製作完成的戶撒刀

戶撒刀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公認的說法還是其在明朝初期,阿昌族與漢族的交流下催生出來的。明朝初年,明帝國在統一南方、清剿殘元勢力的過程中,與當時的南方強權麓川王國爆發了戰爭。

在戰爭過程中,刀劍的需求不斷增長,於是明軍決定在戶撒這個四面環山、地勢隱蔽的地方成立一個前線兵工廠,並招募當地與明朝交好的阿昌族人參與兵器製造。

久而久之,在兵工廠工作的阿昌族工匠也掌握了明軍里漢族工匠的兵器製造技術,這些工匠又將這些技術帶回自己的民族。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技術鑽研和改進後,最終以產地為名,出現了現在的戶撒刀。從此阿昌族在當地以擅於打造刀具著稱,很多周邊民族便長期委託阿昌族幫其打造刀具。

在這些委託阿昌族打造刀具的民族中,以景頗族最為出名。因為現在所謂戶撒刀的形制其實是由景頗族設計的,獨具特色的月牙形刀頭成為了戶撒刀與眾不同的地方。景頗族還在其基礎上開發出了一套專屬戶撒刀的刀法,而這也讓戶撒刀有了「景頗刀」的別稱。因其刀法的精妙和戶撒刀的鋒利,成為了獨步一方的作戰技能。七十年代時,還出現過掌握刀法的村民一人阻攔三十多名別村青年進村鬧事,並毫髮無傷的事情,其刀法的實際威力可見一斑。

戶撒刀的標準形制,阿昌語被稱為「冒長」,漢意為「開山涮地」。其刀身長度根據使用男子的單臂長度為基準,一般為80~90厘米長,刀背呈很小的弧度內凹,刀刃與刀背相對並向刀刃防線外凸,頂部稍寬於尾部,頂部刀頭為月牙斷面鋒口,在靠近鋒口一側的刀葉頂部打孔嵌入紫銅橫銷作圓形的雙面「刀眼」,以作驅邪、美觀之用。

▲戶撒刀形制示意圖

一般戶撒刀的鍛造工序分為八道,而據說最複雜的「七彩刀」則需要二百多道工序。戶撒刀鍛造的一般工序分別為選料、燒料、鍛打、休整、淬火、拋光打磨、鏨花、裝殼。

▲各種形制的戶撒刀

所謂選料,自然就是選擇合適的原料進行戶撒刀的鍛打。新中國成立前阿昌族刀匠主要從緬甸夠得熟鐵原料,建國後則從騰衝、保山收購剛才或者熟鐵進行鍛造。阿昌族雖然擁有高超的鍛造技術,但是並不會自己冶鍊鋼鐵,所以長期以來都是依靠外部輸入。

▲師傅拿小錘,徒弟拿大鎚

選好原料後,將其放入溫度在800~900攝氏度的火爐中進行煅燒,待原料軟化後將其取出,放在鐵砧上由兩人配合使用鐵鎚進行鍛打,大約經過15分鐘後,刀的形狀、厚薄、長短、寬窄都鍛打完成,在這一過程中,何時取出原料進行鍛打以及鍛打過程中鐵鎚的力道均需要相當技術。

▲兩名刀匠正在鍛打刀身

接下來就是對刀身進行休整(又稱刮皮),用銼和砂輪進行刮磨最終做出刀鋒。然後將刀身放在長凳上固定好,在刀葉上拉出與刀葉平行的槽,以便裝飾。之後對刀進行最重要的淬火工序,將刀片燒紅後,刀鋒首先放入水槽中再迅速取出並鍛打以加大硬度和韌性,一把刀最終的性能往往就取決於此。

▲一名刀匠正在給戶撒刀鏨花

最後的步驟,就是對刀身進行鏨花裝飾和搭配刀柄、刀鞘以及在柄、鞘上進行裝飾。如在之前拉槽的部位鏨上「二龍戲珠」「雙龍繞柱」等圖案,或者刻上刀匠家的徽標。最後再為刀配上與之相符的刀柄和刀鞘,一把戶撒刀就完全做好了。

▲戶撒刀特別的刀鞘被稱為「敞鞘」,方便拔出並可展示刀的鋒利

經過了數百年的鞣煉,戶撒刀已經深深嵌入了阿昌族的文化中,正如一位阿昌族老人所說的:「戶撒刀是我們阿昌族男人的鏡子,這個人是什麼樣,他打出的刀子就是什麼樣。」當然,現在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阿昌族人不再追求鍛造戶撒刀的精湛技藝,而是選擇了進入城市打工,也許這持續了幾百年的名刀傳奇,終將成為「亞特蘭蒂斯」一樣的異域傳說。

▲現在的戶撒刀已經並非完全按照過去的形制製作,出現了一些改變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魯迅作品精選精讀《朝花夕拾》
明《沈士充作品精選集》
沈漢武油畫作品欣賞----4
清 劉墉:書法作品欣賞
張水澄    個人傳略  作品精選 

TAG:漢族 | 作品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