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時期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人道援助述論
池子華 閻智海
[摘 要]全面抗戰時期,國際紅十字組織成為中國戰時救護的重要外援力量。這一時期,對中國進行人道援助的國際紅十字組織包括各國紅十字會、紅十字會協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其中,又以美國紅十字會、英國紅十字會等國家紅會的人道援助最為有力。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人道援助涉及國家眾多,援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援華時間貫穿抗戰始終,儘管其人道援助行動因受多重因素影響而不無缺憾,但卻為戰時中國的傷兵和難民帶來了福音,也推動了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關鍵詞]全面抗戰;國際紅十字組織;美國紅十字會;英國紅十字會;人道援助
近十餘年以來,關於紅十字運動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學界關注最多的是中國紅十字會的歷史,相關研究綜述已有多篇,在此不再贅述。在對中國紅十字會進行系統考察的過程中,學界對抗戰時期國際紅十字組織的人道援華活動已有所論及①【注】詳見孫柏秋主編,池子華等著:《百年紅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192頁;池子華:《紅十字與近代中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6~425頁;張玉法主編,周秋光等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百年會史(1904~2003)》,台北,致琦企業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33~341頁;張建俅:《中國紅十字會初期發展之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48~254頁。,但是,限於研究主題,並未對其人道援華活動作集中深入的探究。就筆者檢索所及,迄今為止,關於抗戰時期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人道援助的專題文論僅有三篇,其中有兩篇從整體上對國際紅十字組織人道援華的背景、內容、特點、成效、影響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②【注】董曉航、高翔宇:《全面抗戰時期國際紅十字會對華援助述論——以〈申報〉為中心的考察》,《黑龍江史志》2011年第13期;閻智海:《全面抗戰時期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援助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11年。,另有一篇對美國紅十字會人道援華的個案進行了梳理③【注】閻智海:《全面抗戰時期美國紅十字會對華援助簡論》,郝如一、池子華主編:《紅十字運動研究》2011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紅十字組織是抗戰時期一支獨特的國際援華力量,其援華舉措和世界形勢的發展密切相關,其人道援華之舉雖系民間組織的國際交往,卻不難從中窺見多重勢力在戰時中國的交織和碰撞,對於這段歷史有進一步挖掘論述的必要。本文擬結合相關資料,對其人道援華的史實進行重新梳理,以期探究其人道援華的特點和規律,以求教於方家。
一 抗戰初期國際紅十字組織的對華人道援助盧溝橋事變以來,中國紅十字會全力以赴推動抗戰救護工作,但是,抗戰初期,中國的戰時救護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就國內環境而言,日本肆意擴大侵華戰爭,在戰爭期間並未遵循國際人道法,而國民政府對戰爭救護工作準備不足,中國軍醫制度落後,醫務專門人才短缺,醫藥材料極端匱乏,僅僅依靠中國紅十字會自身的力量,勢必難以周全應對;就國際環境而言,歐美諸國對戰爭初期的中國消極觀望,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日本侵華的氣焰,同時也制約著國際紅十字組織人道援華的步伐。隨著戰事的持續擴大,在中國爭取外援的努力和國際援華聲浪的推動下,國際紅十字組織克服重重困難,陸續加入人道援華的隊伍中來,從而為抗戰時期中國的戰地救護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現有史料來看,美國紅十字會是全面抗戰以來最先對華人道援助的國家紅會。早在1937年8 月3日,美紅會即宣稱已委託國防部轉交美駐華大使詹森1萬美金,用於救濟華北戰區難民④【注】《美紅會捐款萬元救濟華北難民》,《申報》,1937年8月5日,第6版。。八一三事變爆發後,戰火迅速延及上海及周邊地區,中國的局勢更加危殆,在華外僑亦處於危險之中。為援助中國並幫助撤離在華美僑及他國僑民,美紅會多次捐款援助中國。9月底,美紅會捐助10萬美金救濟在華外僑;10月初,美紅會又向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捐贈15000元(法幣)作為其運作經費;同月20日,美紅會續撥8000美金救濟上海難民;11月6日,美紅會又捐贈4萬美金救濟中國傷兵難民①【注】《美紅會續匯捐款》,《大公報》,1937年11月7日,第3版。。此外,美紅會尚於11月初在廣東率先成立分支機構,並籌設財政、醫務、救濟、防疫四個委員會,以便開展援華工作②【注】《粵美紅會成立,分設四組開始工作》,《大公報》,1937年11月6日,第3版。。
美紅會之外,英國紅十字會亦較早對華進行人道援助。1937年10月初,在英國坎特白里大主教、威斯敏斯特大主教及倫敦市長的籲請下,中國協會、英國傳道會聯合會、英紅會等團體共同發起募捐運動,「以作救濟中國傷兵軍民之用」③【注】《英教會紅會募捐運動》,《申報》,1937年10月2日,第5版。。10月21日,倫敦市市長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全國捐款以救濟中國戰區難民。為推動募捐工作的順利進行,英紅會、中國協會以及英國傳道會聯合會共同籌組委員會,以接受捐款,委員會主席為前任陸軍部次官諾穆爾勛爵,所捐款物則由委員會匯交中國,由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及香港總督諾斯考特主持分配。11月11日,英紅會特舉行會議協商捐款進行事宜,據會議主席史丹萊爵士稱,倫敦市市長救濟中國傷兵難民基金已募集7萬鎊,所募款項已匯交中國者15000鎊,用以購備藥物器具者2萬鎊,用以購置絨毯衣物者2000鎊,第一批援華醫藥物資重20噸,已於11月7日運送赴華,第二批物資則於是日運華④【注】《倫敦救濟我難民最近捐款》,《申報·臨時夕刊》,1937年11月12日,第1版;《倫敦市民捐救濟金》,《申報》,1937年11月13日,第3版;另見《英倫各界捐款救我難民傷兵》,《大公報》,1937年11月13日,第3版。。11月30日,杜里美琪、史密士、漢基博士三人從英國希斯頓飛往中國。抵達香港後,杜里美琪希望和有關方面商妥紅十字醫藥用品空運至華辦法,漢基博士和史密士則擬為中國紅會效力。
德國紅十字會也於1937年加入人道援華的隊伍。10月底,當中國政府向歐洲各國發表救濟傷兵難民呼籲後,德紅會迅即募集大量醫藥器材、痘苗、繃帶等救濟用品,並表示將「在最短期內運往中國,捐贈中國紅十字會,以助救濟之需」⑤【注】《德國紅會助我醫藥》,《申報·臨時夕刊》,1937年10月31日,第1版。。據《申報》記載,德紅會所募救濟中國受傷軍民之大宗藥品可供十萬人之用。
12月下旬,蘇聯紅十字與紅新月會也向中國捐贈10萬美金,以便中國購買醫藥用品,救濟「因戰事而蒙傷害者」⑥【注】《蘇聯紅十字會與紅半月會救助我戰區難民》,《大公報》,1937年12月24日,第3版。,為此,蘇聯駐華代辦梅拉美德氏專程拜訪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寵惠,代表蘇紅會接洽捐款事宜。
為辦理中國戰區傷兵難民救護事宜,比利時紅十字會曾為上海組織委員會籌集款項,而比利時政府則捐款20萬法郎協助該會,「成績頗為可觀」⑦【注】《比國紅會在滬救護受傷兵民》,《大公報》,1937年12月30日,第3版。。
自1938年以來,國際紅十字組織的援華隊伍在不斷壯大,其援華力度也隨之加大。以美紅會為例,隨著美國國內援華聲浪的不斷高漲,美紅會援華之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首肯。1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函美紅會,呼籲其在國內募捐百萬美金,用以救濟中國受難民眾。美紅會會長戴維斯也籲請美國人民踴躍捐款援助中國,「須知美人捐洋一元,即足以維持中國難民一人一月之生活」⑧【注】《美紅會會長呼籲募捐救濟我傷兵難民》,漢口《申報》,1938年5月21日,第2版。。為順利推進人道援華事宜,在美國國內,美紅會3700個分會組織積極開展勸募工作,募捐進行甚為順利;在中國戰區,美紅會組織成立了中國難民基金委員會,並聘請美國駐華大使詹森為委員會主席,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高思為名譽副主席,另聘請美國駐華大使館商務參贊安諾德等為委員,具體負責捐款的接洽和後續處理。1月27日,菲律賓馬尼拉貿易公司捐助中國2000比索,以示對中國受災民眾之同情。菲律賓紅會幹事長華爾夫則聲稱,羅斯福總統訂定之募捐總額系1000萬美金,而非如電傳之100萬美金。在美國政府的首肯和支持下,美紅會援華募捐工作卓有成效,在募捐開展的三星期內即收到捐款50萬美金。截至6月15日,美紅會共收到各界救濟中國難民捐款75萬美金。在募集捐款的同時,美紅會時有捐款助華,4月18日,美紅會匯交上海國際紅十字會顧問委員會10萬美金,指定用於購買藥品。
從相關史料來看,國際紅十字組織在抗戰初期對華物資援助並不多,就醫藥援華方面而言,德紅會較其他國家紅會的援華表現更為突出。1938年2月中旬,在籌備援華物資完妥後,德紅會派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之子運送來華,偕行者包括醫師浦革斯、苗爾亞、巴度等,中國駐德大使館特於2月8日開會歡送。3月10日,德紅會援華物資運抵香港,中國紅會特派秘書長龐京周以及駐港專員伍長耀前往歡迎。為表示謝意,3月11日晚,中國紅會在香港大酒店設宴歡迎陶氏一行。德紅會此次捐贈中國醫藥用品21箱,400包,共重200噸,另有一半物資因艙位關係,將由下班輪船載運來華。3月17日,陶氏一行抵達廣州,並在德領署派員隨同下拜訪了廣州市市長。3月19日,陶氏一行乘歐亞機抵達漢口,赴機場歡迎者有陶德曼大使夫婦、衛生署署長顏福慶代表馬家驥醫師、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秘書馮子明等,陶氏一行決定日內即謁見國民黨當局並商洽舉行捐贈藥品典禮事宜。據3月20日《大公報》記載,德紅會此次捐贈藥品價值2萬金鎊,需40列車裝載。5月初,德紅會所贈400餘箱醫藥用品轉給前方,而另一部分不日亦將運抵漢口。5月中旬,華北紅十字會接到德紅會所捐助之藥品33箱,約值8000元①【注】「簡訊」,漢口《申報》,1938年5月18日,第2版。。德紅會所派代表團除負責接洽醫藥物資運華外,在中國尚服務4月之久。7月下旬,該團乘德郵船「朴資丹號」啟程返國,德紅會代表團在華時間雖然短暫,但所至各地均受到政府及民眾的熱烈歡迎。
1938年夏,中國各地先後發生霍亂,醫藥成為戰時救護最緊缺的物資。國民政府一方面安排衛生署推行預防注射,一方面請求國聯轉請各國捐助疫苗。美國政府在接到國聯會衛生組的來電後,決定籌劃捐助霍亂預防血清100萬毫升,由美紅會先行訂購三分之一,購齊後由美國駐香港領事館轉交中國。
7月下旬,菲律賓紅會亦響應援華呼籲給予中國醫藥援助,為協助中國救治霍亂,該會特廉價售予中國霍亂預防針100萬劑,價格每劑較美國貨便宜兩分半。8月2日,菲律賓紅會所捐贈之馬尼拉所制霍亂預防葯苗50萬劑運抵香港。8月3日,「亞洲皇后」船又運到50萬劑,並於8月5日由港漢車運赴長沙。在國際紅十字組織與國聯的合作下,600萬劑防疫葯苗全部運抵中國,而第一次運送疫苗者為土耳其,菲律賓紅會所運100萬劑則屬於最後一批。
國際紅十字組織除對華進行實質性的援助外,還多次藉助國際紅十字大會的舞台,公開表示對中國的同情和道義聲援。1938年6月20日,第16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在英國倫敦舉行,時任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戴維斯對日軍的殘暴行為予以譴責。會議決議慰問中國,並以人道主義名義向世界各國呼籲,「要求分別制止飛機轟炸,或加以相當之限制」②【注】《國際紅會慰問我人民,並籲請制止濫炸》,漢口《申報》,1938年6月25日,第1版。。就現實角度而言,道義援助並不能有效制止日軍的野蠻行徑,但是,國際輿論向中國一邊倒的情況則是日本不願看到的。
二 抗戰相持階段以來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的對華人道援助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陷,中日之間陷入長期的對峙狀態。這一時期,儘管二戰的爆發阻斷了部分國家紅會的援華之路,但從整體上看,國際紅十字組織的援華力度卻在不斷加大,除繼續募集款物援助中國外,各國紅十字會還在中國設立辦事機構推進援華工作,美、英等國家紅會均設立了駐華辦事處,協調處理援華事宜,同時還協助組織醫務人員來華從事戰地救護工作,極大地推動了國際紅十字組織人道援華的進程。這一時期,醫藥和糧食成為國際紅十字組織援華的最主要物資,而美紅會的援華表現尤為突出。
1938年年底,美紅會決定依照救濟西班牙難民先例救濟中國難民。據當年10月11日電文,美紅會將捐贈中國救濟難民之麥粉6500擔,藥品、罐頭食品7000包,該項物資將於年底運抵上海,第一批援華物資於12月中旬即可運到,美紅會表示將「續為中國難民捐助各種必需品」①【注】《簡訊——中央社上海十一日路透電》,《大公報》,1938年10月12日,第3版;另見《美紅會捐贈醫藥品救濟我國難民》,《中央日報》,1938年10月12日,第2版。。但是,從美紅會聲明捐贈中國到麥粉真正運抵中國曆時整整三月。1939年1月9日,第一批美麥運抵上海,計重1600噸,此外,還有罐頭、肉類、乳製品、嬰兒食品、藥材及醫學器械等,皆系美國慈善團體與學生捐款所購,用以救濟中國難民。3月中旬,美紅會又捐贈中國金雞納霜200萬片。同時,美紅會分別於4 月7日和14日將所捐藥物分批運華,包括藥物、裹傷繃帶12000包和避瘟藥物及牛痘苗10萬劑。同年4月,美紅會續捐小麥12000袋啟程來港,用作救濟難民之用。
1940年5月,羅斯福總統夫人代表美紅會發表演說,呼籲美國民眾捐助戰爭救濟金,希望美國民眾能夠慷慨解囊,愛鄰如己。同時,美紅會決定由緬甸轉運價值500萬美金之醫藥用品援助中國。10 月5日,美紅會職員貝克博士偕同美國賑濟處主計員費笏赴港接洽醫藥捐贈事宜。10月22日,貝克一行抵達陪都重慶,與國民黨當局及社會各界協商醫藥運輸及分配辦法。11月2日,為接應美紅會所捐醫藥用品,在中國紅會秘書長潘小萼及國民政府代表屈映光等陪同下,貝克一行乘中航機飛赴仰光。其時,美紅會早已委託美輪「柯林斯威士」號,自西雅圖運載米麥共500噸赴華,美輪「華盛頓」號亦於10月19日駛遠東,「快運」號則於10月25日離美,「該二輪均系運載藥品衣物至仰光,再由仰光經滇緬路運華西」②【注】《美國紅十字會捐贈五百萬美金藥物援華》,《會務通訊》1941年第1期,第6頁。。首批運華醫藥用品共重200餘噸,約值30萬美金,於12月17日運抵仰光,並將由滇緬路運來華西。而華東方面,將由美國運糧食至上海,並由上海美軍青年會裘簣幹事主持分發。為順利接應美紅會援華物資,中國紅會總會特指定由潘小萼協調負責,而中國紅會代表陳朝俊則於10月9日拜訪了緬甸紅會主席,與該會商談美紅會物資的轉運問題,並得到緬甸紅會的應允幫助③【注】《緬甸風光》,《會務通訊》1941年第1期,第17頁。。此外,印度紅會亦致函緬甸紅會主席,詢問捐贈寒衣運華辦法,經雙方商談,結果頗為圓滿。1941年3月,美紅會捐贈之醫藥用品陸續運抵昆明。
美紅會除援助中國醫藥、糧食等物資外,尚以其他物資捐贈中國。1940年12月,美紅會捐贈中國聖誕節玩具3000匣,中國紅會將500匣留香港,1000匣寄重慶,貴陽、上海、昆明三地則分別寄500匣。同年,美紅會還捐贈中國紅會昆明辦事處救護車兩輛。與此同時,美紅會還陸續捐款援助中國。據相關史料記載,從1937年10月至1940年3月,美紅會直接匯寄上海之救濟款達80萬美金④【注】《美紅會米麥兩萬包運滬救護平民》,《申報》,1940年11月25日,第7版。。1940年秋,美紅會又捐款1萬美金救濟重慶難民,由美國駐華大使館參事裴克、《紐約時報》特派記者賓奏安、基督教公誼會傅明德三人組織委員會,協同重慶當局辦理救濟事宜⑤【注】《美國人士捐款救濟渝被炸難民》,《申報》,1940年8月27日,第4版。。
這一時期,國際紅十字組織加大了人力援華的力度。在對華人力援助的過程中,不僅有美國、英國等國家紅會的大力參與,挪威、瑞士等國的紅十字組織亦盡心儘力。據史料記載,1939年4月中旬,瑞士紅十字會表示願援助中國,並派遣醫師伯爾樂等人來華服務,擬先赴貴陽與當地紅會商洽一切,而隨行攜帶的一批藥物,均系瑞士方面熱心人士所捐集者⑥【注】《瑞士同情我抗戰派兩醫生攜藥物來華》,香港《申報》,1939年4月19日,第5版。。國際紅十字組織援華運動的發展推動了各國紅會駐華辦事機構的設立,美、英、法等國紅會組織均設立了駐華辦事機構,以協調其援華事宜。如1940年以前,美紅會對華援助主要通過美國駐華大使館及上海市美國顧問委員會來協調處理,隨著援華力度的逐漸加大,美紅會決定在中國設立正式的辦事機構,以便與之保持密切的聯絡。1940年4月,美國顧問委員會一度停止活動,9月,美國顧問委員會改稱美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美紅會先後在中國設立兩處分會,一處在華東服務,其總辦事處設於上海;一處在華西服務,其總辦事處設於重慶;美紅會還在緬甸臘戍設立一運輸處,管理援華醫藥物資由緬運華事宜。此外,美紅會尚於1941年設立昆明辦事處,該辦事處於1942年1月遷往重慶。1941年6月,美紅會又組織救護隊,派遣美籍醫師楊固伯爾等人率隊啟程來華工作。美紅會還多次派代表來華考察。7月初,美紅會代表史美夫抵港並赴上海考察;10月下旬,美紅會又派代表格爾氏來華調查中國醫藥救濟的現狀,並以此作為美紅會捐贈物品之根據。至於英紅會駐華辦事機構設立情況,雖然相關文獻記載不詳,但這一機構的設立卻是事實。
另外,國際援華醫療隊赴華救護也和國際紅十字組織的推動有關。如1939年加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的「西班牙大夫」①【注】「西班牙大夫」其實並非西班牙人,因其來華之前曾參加過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共和國派國際醫務縱隊,因而被稱為「西班牙大夫」(池子華:《國際援華醫療隊抗戰救護紀實》,《鐘山風雨》2005年第2期,第17頁)。,他們能順利赴華工作和國際紅十字組織的呼籲和協作是分不開的。英紅會為促成「西班牙大夫」來華做了一定工作,據1939年英紅會的報告指出,英紅會「經與醫藥援華會聯繫,十七名歐洲避難醫生已派往中國,並將參加中國紅十字會工作」②【注】席雄(G.E.Sichon):《回憶與見證——記1936年在西班牙和1939~1945年在中國兩場戰爭中的醫生》,張至善編譯:《西班牙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國際縱隊與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頁。。而據史沫特萊記載,「西班牙大夫」來華援助的過程中,挪威紅十字會設法從法國集中營將其營救出來,並且支付其來華的旅費,負責其在華志願工作期間的生活費③【注】艾格尼絲·史沫特萊著,江楓譯:《中國的戰歌》,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514頁。。
國際紅十字組織的人力援華,從1938年以來持續不斷,1942年達到高潮,來華服務的醫護人員達百餘人,包括以白求恩為代表的加美援華醫療隊、受印度國大黨派遣援助中國的印度醫療隊和「西班牙大夫」。其中,「西班牙大夫」在華參加救護工作時間最長,其成員也最多。在紅十字的旗幟下,外籍醫療隊隊員與中國紅會救護隊隊員甘苦與共,有的甚至為人道救護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勛④【注】池子華:《紅十字與近代中國》,第419~420頁。。
國際紅十字組織除接濟中國難民外,對外國在華僑民亦曾施以援手。二戰爆發前夕,因希特勒在歐洲大肆推行種族滅絕政策,殘酷迫害猶太民族,時為自由港的上海成為猶太難民避禍的天堂。1939年年初,在滬猶太難民人數已達3000人,「食宿困難,悲慘萬狀」⑤【注】《猶太難民又有二百赴滬》,《中央日報》,1939年1月15日,第3版。。數以千計的猶太難民湧向上海,給原本已不勝負荷的上海難民救濟問題添加了新的負擔。為此,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致電美紅會,呼籲美國教會援華救濟委員會給予幫助,美國教會援華會與當地猶太委員會則建議美紅會提請紐約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關注此事,並設法籌資以滿足上海之需要。5月1日,貝克致電美駐華紅會秘書居特,並就動用美國小麥救濟猶太難民問題進行了探討⑥【注】?文俊雄譯:《中外慈善團體援助歐洲來滬猶太難民史料(二)》,《民國檔案》2000年第1期,第41頁。。
三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的對華人道援助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也陷入戰爭的泥淖,但是,美紅會對華援助並未因之停止和減少。這一時期,美紅會除致力於本國救濟事務及大力援助歐洲外,中國也是其人道援助的重點區域。12月9日,美紅會發起了募捐五千萬元賑濟美國兵災的號召,藉以救濟因日機空襲而受災的平民。1942年3月,為救濟四川各縣市被炸城區小學生,美紅會特捐贈藍布40噸作為衣料。同年,美紅會續捐重慶市社會局布匹10噸,重慶市府專門組織了贈布分配委員會進行分發。1942年以來,中國紅會因海外僑胞捐款銳減而經費支絀不堪,美紅會駐華代表伊文思、李德為此電商美紅會捐款協助中國紅會,以便維持中國的傷兵救護和平民救助等工作。為此,美紅會除捐助中國紅會10萬美金作為其運作經費外,另贈予中國婦女指導委員會及戰時兒童保育會5萬美金,均由中國紅會收轉,美紅會甚至表示「將來對中國紅會經費尚有源源接濟之希望」⑦【注】《本會外捐之先聲》,《會務通訊》1942年第7期,第13頁。。為協助中國發展童子軍事業起見,美紅會尚捐贈童子軍總會1000美金,指定該款項作為辦理中國女童子軍事業之用⑧【注】《教育消息:美國紅十字會贈款辦理我國女童子軍事業》,漢口《教育通訊》第5卷第19期,1942年7月,第6頁。。1943年3月23日,美紅會又捐贈中國紅會5萬美金,用以救濟傷兵和難民。抗戰勝利前夕,為救濟廣州、貴州、湖南等地災民,美紅會還慷慨捐助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2000多萬元(法幣)。儘管戰爭屢屢阻礙著國際紅十字組織醫藥物資運華的進度,但其人道援助中國的步伐卻一直在繼續。僅1943年11月至1944年5月半年間,美紅會援華醫藥用品已有235噸以上運到中國。至抗戰勝利前夕,美紅會在華工作人員已達70餘人。另外,美紅會還先後在中國設立戰地服務所7處,從而成為中國戰地救護體系的重要外援力量。
至於英紅會捐助中國的情形,從1939年起至1941年間,史料記載相對較少。從1942年起,英紅會多次捐款援助中國,而且捐助的對象主要為中國紅十字會。如1942年4月,英紅會向中國紅十字會醫療隊捐贈6000鎊,同時,英國救濟中國難民募捐委員會向中國紅十字會捐贈2500鎊①【注】《英助我紅會共達五萬鎊》,《新華日報》,1942年6月20日,第3版。。1943年6月1日,英紅會決定拿出25萬鎊,「以備在中國從事紅十字會工作」②【注】《英國紅十字會撥款廿五萬鎊在我國從事救濟工作》,《新華日報》,1943年6月8日,第2版。,同時,克利浦斯夫人所主持之聯合援華委員會又以2.5萬鎊充實是項經費。而在1942年間,為響應救治中國傷兵的號召,英紅會特派遣醫務人員來華協助,當年10月,英籍醫師一行計22人抵長沙,隊員包括醫生8人,看護12人,X光技術員1人,會計1人。該隊除準備在長沙設立後方醫院1所外,還計劃在湘潭設立醫院,以便在前線附近工作③【注】《英籍醫師來華服務,一行廿二人已抵長沙》,《新華日報》,1942年10月15日,第2版。。經過短暫籌備,至遲12月初,英紅會救護隊在長沙所籌設之醫院已開始正式應診傷兵及難民④【注】《長沙英紅會醫院開始應診》,《新華日報》,1942年12月4日,第2版。。英紅會援華之舉值得讚賞,但是,其在華工作開展並未得到國民黨當局的積極支持,國民黨當局對外部來華力量的緊密控制遭到了英紅會在華救護隊的反感,從而減緩了其援華的進程,這未免不是一種遺憾。
這一時期,英紅會對華援助頗為有力。據1944年2月21日電文稱,英國紅十字會戰時委員會和耶路撒冷聖約翰教團,應中國紅會的請求和英紅會的建議,捐贈中國紅會3 958 762元(法幣),供雲南前線救護之用。4月初,英紅會向中國紅十字會昆明辦事處續捐188萬元(法幣),作為其運作經費。同年,英紅會又向中國紅會捐助2.5萬鎊用於幫助辦理西南滅虱站和運輸所需,其時,英紅會自身收支尚且不敷,其經常開支已達每月700萬元(法幣)上下,在這種情況下,英紅會依然對中國慷慨捐輸,其援華情誼是值得中國人民銘記的。此外,英紅會還和傷兵之友社合作組織傷兵服務隊四隊,並每月資助其經費30萬元,而該社及救世軍則負擔工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則更為關注國際性戰爭狀態下戰俘和平民的處境,二戰期間,委員會積極訪問戰俘營並在日內瓦設立中央情報所,「在戰俘和他們的家人之間傳遞信息」⑤【注】漢斯·侯格:《時間證實了杜南的設想》,亨利·杜南著,楊小宏譯:《索爾弗利諾回憶錄》,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頁。,並試圖為被佔領區的被拘留者和平民提供保護與幫助。抗戰開始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派代表來華調查,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為戰俘及難民傳遞信息成為其在華人道救助工作的重點,據其駐滬代表依格爾稱,「該會之日內瓦總會擔任以遠東平民所發之函件,轉寄予歐洲、美洲、非洲與澳洲之平民」,此外,尚擔任「查詢香港、菲律賓、昭南島、荷印,及日軍其他佔領區內之平民情況」⑥【注】《國際紅會代辦平民海外郵件》,《申報》,1942年4月21日,第3版。。在為戰俘及在華僑民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中國紅會積極配合,《申報》也多次刊載招領信件的啟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代表則充當起該會及日、美等國紅會之間的聯絡員,從而更好地推動了這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需指出的是,抗戰期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曾多次派代表來華視察,並敦促日本軍事當局善待戰俘,然而實際效果並不理想。1943年11月,該委員會代表培斯泰洛齊曾視察位於奉天的俘虜收容所,據其報告稱:「俘虜均受有適正之待遇,居住於很好之建築物內,即一切傢具床褥等亦均具備,衣類則冬夏兩套,至於食物亦稱良好,衛生設施極為完善,如醫院、齒科治療所、傳染病防預注射等均皆具備。」⑦【注】《紅會代表報告日善待俘虜》,《申報》,1944年2月6日,第1版。結合抗戰的具體史實來看,這一報告和日軍侵華期間野蠻屠殺的真相明顯不符,紅十字的宗旨和原則使得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戰俘,然而,受多重因素影響和工作原則所限,其人道工作並未能給兵災的受難者帶來實質性的改善。
四 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人道援助的特點及成效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援助有著複雜的國際國內背景,紅十字的宗旨和原則決定了其援華的內容和特點。全面抗戰期間,國際紅十字組織人道援華的特點鮮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援華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援助的對象特定。就援華的主要內容而言,國際紅十字組織在道義聲援中國的同時,始終以財力、物力、人力等資源援助中國,援華物資種類繁多,不僅有醫藥和糧食等戰時稀缺物資,而且有布匹、罐頭、牛奶、兒童玩具等生活用品。就援華的形式而言,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援助不拘一格,或者捐款援助中國,或者捐贈物資援助中國,或者派遣醫護及工作人員援助中國,或者居中協調,為援華事宜而奔波。如緬甸紅會在抗戰初期雖未直接以款物援華,但是,「許多支援抗戰的物資,是通過緬甸紅十字會運回國內的」①【注】余定邦:《中緬關係史》,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頁。,這同樣是對中國抗戰的一種貢獻。就援華的對象而言,國際紅十字組織所援助者為特定的群體,或為傷病士兵,或為戰俘,或為受災民眾,在對華援助的過程中,儘管有多筆款物是經由中外官方機構來處理的,但是,款物的最終流向則是指定的,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援助最終惠及的是傷病兵、戰俘和平民。
第二,援華的國際紅十字會眾多,援華時間持續到抗戰結束。作為國際性的組織,紅十字會致力於推動世界和平,自紅十字運動興起之日,其人道足跡便已跨越國界。抗戰初期,儘管各國紅會因救濟歐洲戰事而經費難以為繼,但是,在國際紅十字組織的援華呼籲下,「計響應者有十二國,其中有兩國紅會,更形努力,募捐結果幾兩倍於救濟西亂之捐款」②【注】林康侯:《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參加第十六屆萬國紅十字會大會報告書》,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頁。。據不完全統計,全面抗戰八年間,積極響應援華呼籲並付諸實際行動的國際紅會組織多達20餘個,遍及世界各地。從1937年抗戰烽煙初起,到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幾乎每一年每一月,國際紅十字組織都有援華之舉,從而為中國的抗戰救護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三,援華的態度由消極被動轉為積極主動,援華的過程艱難而又曲折。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人道援助受諸多因素影響,就國際方面而言,紅十字組織受本國政府外交政策的制約,人道援華的背後難免攙雜著本國政府的政治意圖,紅十字外交似乎成為抗戰初期國際政治變幻的晴雨表。隨著二戰全面爆發,部分國家紅會的援華之路也被阻斷,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援助變得更為曲折艱難。就中國方面而言,人道援華也受中國國內政治氣候的影響,儘管國民政府對國際紅十字組織援華一事上積極爭取,但是,國民黨當局希望其援助的對象是國民黨軍隊,而不願人道援助使中共統帥下的抗日軍隊受益,由此延緩了紅十字人道援華的進程。此外,在對華援助的過程中,國際紅十字組織力圖避免中日紛爭,以此來換取日本當局對其合理行動的許可和支持,其人道訴求的最終實現離不開各方面的配合,再加上抗戰期間紅十字會並無一部戰時保護平民的國際公約作為其行動的依據,由此加大了其人道援華的難度,而其在抗戰初期對中國的援助也便屢屢遭人詬病。
然而,縱觀全面抗戰八年,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人道援助的成效也是顯而易見的。茲僅以中國紅十字會接受捐贈情況為例,以窺國際紅十字組織援華成效之一斑。據相關史料記載,從1937年8月30日至1938年3月21日止,中國紅十字會共收入國幣448 443.98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內遷重慶後,其經費來源雖有部分為政府之補助,但多數依賴於國際援助,1942年中國紅十字會共收入2000萬元,1943年共收約2500萬元,1944年共收約14 000萬元,1945年共收60 000萬元,而國際社會之捐助,「以捐款數目最大,佔全部收入百分之五十強,而向(國)外捐款又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其中以英國紅十字會與援華會等經常捐助及美國醫藥助華會捐助為最多」③【注】胡蘭生:《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歷史與工作概述》,《紅十字月刊》1947年第18期,第11頁。。
至於物資接受情況,則中國紅十字會「衛生材料之來源,仰賴於歐美友邦之捐贈,及國外僑胞之慨助者為多。八年以來,先後接收外援材料,為數頗巨……依太平洋戰爭為階段,前半期之材料,百分之七十捐自美國醫藥助華會;後半期百分之七十捐自美國紅十字會。其中百分之六十為藥品,百分之三十六為敷料,百分之四為器械」①【注】秦孝儀主編:《抗戰建國史料——社會建設(五)》,《革命文獻》第100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版,第172頁。。據史料記載,截至1945年11月,僅重慶市衛生局接收外國捐贈的醫藥器材、藥品、布匹共計24批,重慶市民醫院接收計16批,重慶婦科醫院接收2批。1947年5月15日,經重慶市衛生局清點,自「1940年以來接收使用的美國紅十字會捐贈的各種藥品、器材及其它物品共538種(件、套)」②【注】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外事志》,巴蜀書社2001年版,第322頁。。正如潘小萼所指出的,「(中國)紅十字會得自海內外各團體與個人協助甚大,苟無此種有力的協助,紅十字會之整個救護事業,勢將無由進行」③【注】潘小萼:《創刊贅言》,《會務通訊》1941年第1期,第2~3頁。。
國際紅十字組織對華援助惠及受難民眾及傷病士兵是不爭的事實,其人道援助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紅十字組織的人道救援不僅僅是中國紅會戰時救護物資重要的國際來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紅會開展救護工作的強有力後盾,而國際紅十字醫護人員赴華參與救護不僅成為中國紅會人員開展工作的動力,更成為戰時中國向侵略者進行抗爭的一種精神鼓勵。
作者池子華,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江蘇,蘇州,215123;閻智海,無錫博物院助理館員,江蘇,無錫,214023。
【責任編輯 公 羽】
On Humanitarian Aids of Red Cross International to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Chi Zihua and Yan Zhihai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full-scale Anti-Japanese War,the important foreign aids to China came from international Red Cross organizations,such as the Red Cross of each county,the 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n fact,much more humanitarian aids were from the American Red Cross and the British Red Cross.The rich and various aids from Red Cross International throughout the Anti-Japanese War brought great welfare and happiness to the Chinese wounded soldiers and refugees.The humanitarian aids promote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co-operations,though they were not perfect because of multiple factors.
Keywords:full-scale Anti-Japanese War;Red Cross International;American Red Cross;British Red Cross;humanitarian aids
收稿日期 2015-03-15
[中圖分類號]K2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83-0214(2016)01-0067-08
推薦閱讀:
※《人道》
※委內瑞拉總統宣布【決定給予斯諾登人道主義庇護】
※男人每天要學點男人道
※一切都應從人道出發
※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究竟在獎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