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馬未都談收藏經歷:收藏不能不出血
對於一個普通收藏者如何鑒定古董的真偽,馬未都覺得研究這些東西的意義並不大。他認為,只要建立一個很正常的文化消費觀,別老想著投資,就不會上當。
喝街的行規,馬未都說他很幸運能成為一個收藏家,並且趕上了好時候:在他開始收藏的時候,文物都不值錢,一個碗3塊錢,他寫一篇小說能掙好幾十塊錢,夠買好多碗了;擱在現在,就是寫一本書也未必能買回一隻碗。
「我的年齡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歲『文革』結束,1980年我25歲,25歲到35歲是我狂收暴斂的10年。這10年古董價格長時間是谷底,沒有什麼起伏,持續的時間特別長。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這些藏家,讓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歲的人等他們有能力的時候,這些東西都貴了。」在物求人的年代,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東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經不怎麼收藏了。馬未都見證了人與物之間的轉化,也玩味出收藏界這個領域裡的人生哲學。
馬未都真正開始收藏是回到城裡當工人的時候,後來調入中國青年出版社更加快了他的收藏速度。他當時住在北京西郊空軍總醫院,在東城上班,每天騎車大約需要40分鐘,中間路過釣魚台國賓館,那附近有個擺地攤賣古董的跳蚤市場。這個市場是非法的,每天6點多鐘擺攤,七八點鐘散攤,馬未都就提前半個小時出門,繞到這裡轉轉,每個月都能買上一兩件心儀的古董。時間一長,就跟這幫人混熟了,他的很多古董知識和交易行規都是從這裡學到的。
「因為他們每天上來的東西都不一樣,就跟老師每天給你布置一道題似的,很多東西都沒見過。」馬未都說。混熟了,馬未都發現這些人大都服過刑,刑滿釋放後沒工作,做古董生意就是將本求利,「他們賣的是什麼不知道,但知道3塊錢買進的,5塊錢就賣,2塊肯定不賣」。
在馬未都四處收藏古董的時候,周圍人都沒什麼興趣,每次他買到一個好東西想跟朋友交流欣賞都找不到人。「買完東西不給別人看不過癮,必須給別人看。」馬未都說。
有一天,他抱著一個新買的大罐子去找一個朋友,敲門門不開,但他在外面聽見屋子裡有人,所以就一直又喊又敲。門總算開了,一進門發現屋子裡四五個人神色慌張,他也不管那一套,把大青花罐子拿出來,往電視上一擱,這時才發現電視機是熱的,再看那些人慌張的表情,恍然大悟:原來這些人鎖在屋子裡看毛片呢。「我說毛片什麼時候都能看,你看我這個吧,特棒。我就發現每個人都特別茫然,他們都覺得我特掃他們的興。」 這個大青花罐子就是馬未都從那個地攤上買回來的。
在跟這些練攤兒的人熟悉了之後,他們就帶馬未都往住戶家裡領。由於有些東西太貴,練攤的人買不起,怕有風險,便充當中間人的角色,交易成了就給他們一點傭金。「舊社會有一個特別好的規矩現在沒人執行,過去有一個術語叫『成三破二』,中間人拿5%,『成』是賣方買賣做成了,『破』是買方破費。我們現在的中間人一張口就是10%,這是最輕的,有的上來就要兩成的提成,過去的中間人都特規矩。」
有些掮客為了促成一樁買賣,不惜用一些無賴手段,當年馬未都就遇到一次,「當時早期那種無賴的手段你都不能想像」。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帶他買東西,進屋後那年輕人等在門外,「這堆東西有瓶子、鍾、碗等十來件,一共要360元,我看完覺得還可以,我說我要了,賣主又突然反悔不賣了。出門後年輕人問我買了嗎,我說我想買人家不賣,你說我一文化人也不能跟他掰扯,只能走了。
他問我裡面那些東西哪件不值錢,我說裡面有一破碗一分錢都不值,他說行,你跟我進來吧。」年輕人於是進門說:「哪能不賣呀?」賣主說就是不想賣了。「他趁那家人不注意,當著我拿起那隻碗『啪』就摔了,嚇我一跳。我看見是成心摔的,年輕人說,哎喲,不小心給你摔碎一個,這怎麼辦呀,賠是肯定不可能了,還是按原價360元都買下來吧。他摔碎一個最不值錢的,說要賠就拿360塊錢帶走這一堆,弄得家裡人特難過,我也特不好意思。
這種人非常有經驗,經常串戶,專門收這種舊貨。最後這家人嘀咕半天決定360元賣我了。出門以後我問他,要是這家人非不賣呢?他說那就再摔一件看他們賣不賣。這些賴招只有社會最底層的地痞才會使,咱們想都想不到。」
「這種人叫『喝街的』。」馬未都說,就是專門走街串巷,非常有經驗。在出版社期間,總有喝街的找到馬未都,讓他跟他們去通縣喝街。馬未都那時覺得自己是個文化人,臉皮兒薄,不好意思跟人上街收破爛,但他知道通縣的古董特別多,因為過去通縣是北京貨運終點,很多黃花梨傢具在蘇州做好,通過運河運到通州,這裡就成了傢具集散地,賣不掉的庫底子就自己留著用了。喝街也有喝出寶貝的。
有一次,幾個農民喝出一個永樂年間的罐子,喝出來的是幾十塊錢,轉手就是4萬元。一個古董販子大半夜給馬未都打電話,馬未都不想去,但又很動心,反正從東四十二條到燈市口也不遠,便騎著自行車去了。沿途馬未都發現滿街都是警察,等見到那個罐子,發現的確是真的。
那幾個農民說要買當晚結賬,「4萬元當然是便宜的,我倒是有錢,但是是港幣,農民一聽港幣不要。都下半夜1點多了,那也不能等天亮,我給換匯的打電話,叫他半夜來,他要點高點,我說成高點就高點。我記得特清楚,當時在路燈下換成人民幣,都兩三點了,一幫農民數錢。路上不全都是警察嗎?我就不敢拿那罐子回家,騎一自行車後面背一大青花罐子,警察肯定得讓我靠邊,當倒賣文物給扣了。那天到家都三四點了,上午我一睜眼腦袋嗡地一下,壞了,這販子備不住把東西拿去賣了。
果然,3點多我一走他就又聯繫別的買家,早上8點多就給賣了,賣了12萬元。早上他拿著4萬塊來還我,說我這回真賺了不少錢,但我還欠人家好多債,我以後賺了大錢再分您,轉身走了。我等於是白忙活一晚上,把港幣變成人民幣,什麼事都沒我的」。
讓馬未都更後悔的是,秋天這個永樂罐子就在香港蘇富比出現了,當時賣了200多萬港幣。這罐子再度出現大概是2005年,賣了3000多萬港幣。「當天要不是那滿街的警察,我就抱回家了,跟他就是錢的事了——你幫我一忙,我給你一兩萬塊到頭了。農民喝街35塊錢喝出來的,我跟它失之交臂。」馬未都今天說起這事還帶著遺憾。
馬未都說:「現在北京這種走街串巷的沒了。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對你賣的東西有一個價值判斷,有一整套對付你的辦法,聲東擊西,把你說暈,用各種辦法讓你賣不出價去。但他們知道這東西在哪能賣出價,利用的是信息不對等。最早做古董的這些人,不需要文物知識,只需要對人的了解,那時候不可能從戶里買出假的來,關鍵是怎麼能讓他賣。
一般喝街的人嘴都特甜,大爺大媽地叫著,你買冬儲大白菜,他肯定一頭大汗地幫你搬。這事我都干過。在國務院宿舍看人家裡有文物,老頭對我特好,一到買白菜和蜂窩煤的時候就幫人家卸,卸完以後每次都到人家裡洗乾淨手抱著瓶子看,看久了老頭就說喜歡就拿走吧,根本也沒花錢,因為那時候全社會沒意識。」
當然,這樣的便宜馬未都佔得不多,多數時候他還是要出點血。有一次,一個販子賣給他一對梨花圈椅,他1000塊錢買的,4000塊出手,馬未都判斷這椅子的行價大約是8000到1萬元,便成交。
馬未都說:「該他賺的錢你得讓他賺到。我的理論是,多給錢的壞處是這一單虧了,好處是生意的長久,你的通道是通暢的,總有他出漏的時候給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比如這杯子他10塊買的,你給他20塊,他認為翻了一跟頭,你老給他12塊怎麼行?古董販子拿到古董的時候都是想到誰能出大價錢,實現價值最大化,所以一開始裝傻多給點錢沒壞處。我之所以收了很多很多好東西,就是一開始不在乎那點小錢,他們覺得你不錯,有事先通報給你。我覺得早期收藏,所有東西的價值都不抵信息的價值,東西貴一點便宜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你能知道誰那裡有東西。」
失之交臂。有時候,馬未都知道哪裡有好東西,但由於各種原因失之交臂。比如上世紀80年代,他在安徽的文物商店看到一個宣德年間的盤子,當時標價400元外匯人民幣,現在這個盤子最少400萬元人民幣。但當時要外匯,馬未都只好放棄。半年後他帶著外匯去,他們還不賣,要護照,因為只賣給外國人,到最後也沒有買到。
還有一次,他在上海友誼商店看見乾隆年間的一隻碗,特別罕見。1986年要3萬元外匯人民幣,他買不起,到1988年再去就沒了,隔了一年蘇富比賣了792萬港幣。「當然我不知道後來的事,我要是知道,砸鍋賣鐵也要把它買回來。當年一個日本人792萬港幣買走的時候,所有這行業的人都認為這個碗終生不會再漲價了,那時候100萬美元跟今天1億美元差不多。這個日本人放了21年,2000年的時候亞洲經濟危機,他拿出來賣了,沒怎麼賺錢賣了2100萬港幣,翻了3倍。這種事我遇到的特多,從收藏角度,別看我有這麼多東西,其實買不起的是大多數,現在回過頭來說那東西那麼便宜你怎麼不買,我當時也得有錢呀。」
這是買不起,而買得起卻不買最讓人遺憾。「我的經驗是你要是想收藏,一定要有一部分現金,嚴防好東西出現你沒錢了。那時基本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買了甲就不能買乙,經常借錢。最怕的是身上有錢,那堆東西可以買,但你放棄了。1985年,琉璃廠虹光閣內櫃給開封博物館準備收藏,是明清兩代瓷器,有上百件,兩玻璃柜子,2.2萬元。這筆錢開封博物館批了兩年都沒批下來,我老跟他們說他們要不買,我就要這東西了。後來終於有一天,他們通知我說,開封博物館錢批不下來,要買就拿錢來。我犯了個終身大錯誤,我當時有這筆錢,可一下子花出去心裡有點承受不住。今天的人看怎麼那麼短淺呢,就是短淺,一共就那點錢。也不知道後來是這樣一個局面,也不知道後來就沒機會再買了,人不能長後眼嘛。我把它放棄了,要是沒放棄,價格至少翻1000倍。」
在上世紀80年代,古董的價值是體現不出來的,當時沒有人能想到古董會升值,人們對一件古董的價值判斷也僅僅停留在心裡感受層面。所以馬未都感慨地說:「整個10年,我對古董價格的感受都非常不準確,而且資金非常有限,想不到後來的事。」第一次讓馬未都感受到古董很值錢還是在1988年,當時一個台灣人來北京,看到他有隻碗,問能不能賣給他。這隻當時花200塊錢買的碗,台灣人開價1萬美元,這件事讓馬未都有了「價值觀」,但是馬未都還是沒有賣。「所有跟我一起玩古董的全被歷史淘汰了,北京一個沒剩,全國也是,不是下大獄就是吸毒、家破人亡、娶五房太太……什麼事都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我沒賣,賣的人全是死;賣的人不賺錢,賺也是賺一陣子。我不賣不是因為我不喜歡錢,是我源於文人的面子,我覺得賣東西是一個奇恥大辱,我的不賣把我徹底救了。」
很多人都不清楚馬未都哪裡來那麼多錢買古董,其實馬未都在出版社做編輯的時候就開始做藥材生意,賣中藥材是個暴利行業,一個月能掙七八萬塊錢,靠賣葯掙來的錢玩古董。因為當時在出版社,不敢跟人講自己做買賣,但給人的印象就是馬未都有錢,就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馬未都很懷念上世紀80年代四處買古董的歲月,比如去河北、山西一帶,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貝,哈腰就能揀到。現在沒有了,到處都是雷。「就是等於你去的時候是個處女地,森林裡都是大蘑菇,隨便采,現在都是毒蘑菇。」馬未都說。而且,馬未都是第一個從國外用集裝箱往回買文物的人。
現場的鑒別力 1995年,中國有拍賣行了,馬未都就被請去當顧問,古董的真假就由他一個人說了算,「我絕對是對著良心說話」。馬未都說,有一次拍賣,拍賣行說有件東西起拍價太貴,要退回去,他問為什麼,他們說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不值4萬元。箱子打開一看,馬未都就愣了,實際上就是明代的。馬未都告訴他們這是真的,他們不信,找人鑒定,最後確認的確是明代瓷器。最後這件瓷器220萬元拍賣出手。馬未都說:「我但凡有點私心,特簡單,我一關蓋說退,然後問清楚是誰的,跟底下人說,打個電話,說現在上不了拍,有人托底你賣不賣,他們都賣。4萬塊你匯過去,這東西就是你的了。但是我受雇於人的時候,我絕對不會幹這樣的事情。」
馬未都認為,市場是很鍛煉人的,從他最初跟擺地攤的打交道開始,練就了很強的心理素質。當時,文物鑒定的技術力量很薄弱,博物館的專家對市場的判斷幾乎是零,馬未都多年來在野路子里趟過來的經驗,讓他能對很多複雜的事情做出快速判斷。
「一個奧運會射擊冠軍碰上個土匪是沒有用的:你三點對一線,准心對缺口,先吸一口氣定住神才能對準對方,人家土匪早把你天靈蓋兒給掀了。市場很殘酷,它訓練人,我看過很多博物館的人到市場跟前就虛了,就不敢說話了。
地攤上買東西有一規矩,比如你賣我買,你賣這件東西,我往那一蹲,多少錢啊?你說200元,我說80元吧,你說不行,150元,我說100元吧,咱倆這麼磨蹭之間,任何人看這個東西不能伸手,不能有個人說那我給100元拿走,那不行。那這時候,你對這個東西要做出最後的決定,沒有任何後援,沒有人可以商量,沒有時間讓你回家翻翻書這東西怎麼回事。
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這會兒,蹲在這兒,幾分鐘之內搞定。而且我經常碰見,過去地攤上買東西,盯著這東西的時候旁邊都是大腿,這大腿就表明都看上了。尤其後來我在這行越來越有名了,只要我蹲在那兒,就沒有機會再起來了,那我的決定都是這一會兒。我說的就是,土匪掏槍、上膛都是那一瞬間完成的,趕緊把你給崩了。博物館的人不行,一大堆人來了,在那折騰,翻資料,好幾天,這沒用。我們一直都是在那種非常嚴酷的條件下訓練出來的,反應極快,決心下得特快。
有個人喜歡收藏,老來跟我聊,故宮舉辦青花班講永樂青花,就學這一個,5天課,一課800塊,很貴。他去學,學完回來跟我說:馬先生,別的我不敢說,永樂青花我徹底明白了。
到了故宮,所有東西都調出來看,中國的五大巨頭都給講了課,做了筆記,都弄得明明白白了。跟我說完這話不到一個星期,他就在崑崙飯店咖啡廳,正趕上拍賣,一個人送一個永樂年間的盤子,我給他看。我說:您看這個,現在30萬塊錢,你要買,你現在10分鐘之內給個價,這東西就是你的,錢我給你去弄。盤子要對了,值500萬元,錯了30萬元就扔了。
你現在孤立無援,10分鐘內你要做出決定。他拿著盤子看了半天,突然回過頭來跟我說了一句話,把我給說樂了,他說:『我這會兒技術歸零了。』你以為你明白了,那是故宮的人給你端出來讓你看你明白了,人家故宮裡擱了多少年了,讓你看,這是永樂的盤子,又跟著老師講的對得上,你心裡乾乾淨淨,又沒有壓力,沒有掏錢。一實戰徹底歇菜。
(文章源自網路 版權屬原作者)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部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推薦閱讀:
※西非甘比亞搭渡輪的瘋狂經歷(圖)
※中醫之「氣」六議之二 | 氣學建立所經歷的三個階段
※恐怖的腸套疊經歷,抓住救命黃金12小時
※我經歷過、看到的、感悟到的,你也可以參考:
※童年經歷與婚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