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藝術——詩歌朗誦中語音技巧運用與「文氣」解構

朗誦藝術

——詩歌朗誦中語音技巧運用與「文氣」解構

作者:彭玲

  「文氣」一詞,歷來都存在著不同的解釋,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到:「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後人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文氣」是作家的天賦與才能;或以為是文章所表現出的道德修養;或以為是內容與形式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氣勢和力量,等等。而在這裡所謂的「文氣」,是聲與情結合的產物,是通過朗誦作品時所獲得的一種美感。[1]也即是說,通過朗誦(其中包括語音技巧、情感表達技巧、體態表達技巧的運用),把靜態的文學作品轉換為富有動感的聲音,把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意象以及人物的喜、怒、哀、樂傳神地表達出來,從而引起聽眾的共鳴。  眾所周知,詩歌是最適宜朗誦的文學體裁。馬南邨在《燕山夜話》中有這樣一段話:「一首詩的好壞能不能評出分數來呢?許多人問過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然而,這個問題是可以解答的,也應該解答。以前蘇東坡曾經解答過這個問題,據宋代周密《齊東野話》載:」昔有以詩投東坡者,朗誦之,而語曰:『此詩有分數否?』坡曰:『三分詩七分讀耳』。可見,朗誦對於表現一首詩的主旨,意境是非常重要的。[2]基於此,朗誦時要特別注意詩歌所具備的內在意蘊,即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詩貴乎情」,詩歌作為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物,在其歷史的衍變中,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本質特徵-「抒情」。《尚書.堯典》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晉代陸機《文賦》指出:「詩緣情而綺靡」。當代詩歌理論家謝冕認為:「詩的本質在於抒情」。[3]因此,詩歌是詩人透過生活表層,抓住事物本質,經過精心選擇和提煉,以自己的強烈的愛憎感情熔鑄而成的藝術結晶,它比其他文體在情感表達方面更加集中、更加濃縮、更加鮮明。那麼,這種情感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它是通過聲音來表現的。詩自古以來就是要放聲吟誦的,古代文人儒者要「誦詩三百,歌詩三百」。今人有一句俗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要賦予詩歌以聲音,「以情運氣,以氣托聲」,[4]把聲與情緊密結合起來,表達詩作者所提供的思想內容,張揚詩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再現詩歌的「文氣」。然而,要用聲音傳達出詩歌那種獨特的意境和和蘊味,各種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僅從重音、停頓、語調、節奏這四種語音技巧著手論述他們在詩歌「文氣」解構上的運用。一、重音與詩歌「文氣」解構  所謂重音,就是表演者運用聲音形式著意強調和突出的音節(詞語和片語)。[5]它是詩歌朗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恰當的運用重音,能準確地表達具體語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突出地表達作品的主題。而重音的確定是在仔細鑽研、準確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把握住全篇的中心,根據每詞、每句、每段在表義上所處的地位及發揮的作用,逐一確定每一語句應該著意強調和突出的音節(詞語或片語)。如果按照語法結構來判斷,重音詞語的位置一般是:謂語、定語、狀語、補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也常常重讀。一般來說,重音分為語法重音、邏輯重音和感情重音三種,如能準確地把握詩歌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線索,使三種重音配合得適當勻稱,能夠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再現詩歌的「文氣」。而具體到某一重音該用怎樣的表達方式,應根據不同情況而定。表達重音的方式常用的有加強音量、誇大調值、拖長音節、一字一頓、重音輕讀等等。 (一)、加強音量,如陸遊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其中的「但」是語義重音。這一轉折把詩句的一、二句緊密聯繫在一起。詩人雖然知道人死了什麼事情都不要操心了,但是他還是牽掛著祖國的統一大業。「但」字後緊跟著的「悲」字是感情重音,裡面包含著詩人的四種情感:①對南宋大好河山落於金兵鐵蹄下的悲痛。②對南宋統治者不思保國的悲憤。③對自己年邁[8]體衰,不能再披戎裝,奮勇殺敵的悲傷。④對中原遺民四處流亡,苟且偷生的悲憫。這四種悲交織在一起,再現出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的悲傷之情。詩句的最後一句,「無忘」應讀重音。「無」為語法重音,「忘」為感情重音。一般情況下,感情重音、語義重音、語法重音的輕重情況如下:感情重音>語義重音>語法重音。因此,朗誦這首詩時,從語音技巧方面看,必須僅僅把握住這兩個詞的重音,適當加強音量,才能使全詩中作者那種渴望祖國統一、至死不渝的強烈愛國精神得到再現。(二)誇大調值  把要強調的字詞調值讀得誇張一些,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更好的渲染情感。如:《啊,焦書記》中的開頭一段 歷史曾經這樣忠告人們: 誰若騎在人民頭上,人民會將他重重地摔倒。 誰給人民當牛馬,人民會傳頌他世世代代。 其中「誰」、「摔倒」、「世世代代」這幾個詞誇大了調值,渲染了一種高亢、莊嚴的基調。朗誦時,把這種基調與詩中情感聯繫起來,再現這首驚天地、泣鬼神、感萬物、震乾坤的壯麗讚歌! (三)拖長音節  詩歌朗誦中,拖長重音音節,其意在渲染內在情緒,表達深摯的情意。同時,有利於加深聽眾的印象,藉助想像,啟動共鳴。如: 交警之歌---是春雨中肩旁步話機里的絮語 交警之歌---是夏日中被汗水浸透的橄欖綠 交警之歌---是秋風裡交通崗台上的颯爽英姿 交警之歌---是冬雪上那行行復行行的足跡  四個「交警之歌」,拖長音節,把對交警由衷地敬佩和讚賞之情表現地淋漓盡致。聲與情有機結合,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四)一字一頓  一字一頓就是在強調的字詞前後作必要的頓歇。這種情況往往應用於朗誦深沉感人或者有號召力的詩歌。比如: 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 你在哪裡呀,你在哪、理? 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這首詩歌中,通過對「想念你」,「好總理」作適當的頓歇,再現人民呼喚總理的動人場景,使朗誦者和聽眾都能從中深入地感受到周恩來總理高大的人格力量,感受這種力量賴以生存的無比博大、浩瀚深廣的群眾基礎。假如沒有這種語音技巧的運用,本詩的「文氣」不能得到完整地解構。(五)重音輕讀  這是一種特殊現象。把要強調的字詞減少音量,加重氣息,這種方式常用來表達輕柔深摯的細膩感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開頭一段: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最後一段: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中的「輕輕的」,「悄悄的」是感情重音與語法重音的結合點,本應該重讀,但全詩表現出的離愁別緒含蓄委婉,意境優美,因此讀的時候要做到重音輕讀。體現出詩人當時那種不肯破壞康河寧靜、戀戀不捨的離別之情。朗誦者要用稍低沉、略壓抑但不失輕靈的聲音再滲入靜靜離別的情思,帶領聽眾進入一種幽靜的依依惜別氛圍。從而有利於解構該詩的「文氣」。  此外,還可採用停頓重讀,語調抑揚與節奏變化,運用特殊技巧(如氣音、噴口、抽氣、托氣、笑語、顫音、模擬)來強調重音,突出情感。  二、停頓與詩歌「文氣」解構  停頓就是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在說話的時候,停頓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內容表達的需要。朗誦詩歌時,停頓更是不可或缺的。適當的停頓不僅可以調節氣息,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的傳情達意,解構「文氣」。馬克.吐溫曾經這樣評價:「恰如其分的停頓經常產生非凡的效果,這是語言本身難以達到的。」[6]因此,朗誦時要特別把握好停頓,做到「聲靜心不靜,音斷氣不斷」。[7]即聲音雖然停止了,文章的氣勢和文意卻不能停頓。「聲斷意連」使情感在氣勢的支持下,填補聲音的空白,增強作品的內涵。從而聲情並茂、透徹淋漓地把原作品呈現出來。  停頓一般分為邏輯停頓和感情停頓。邏輯停頓又可細分為兩種:一種是根據語言結構來停頓,停頓要合理、自然。另一種是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種語意,增強表達效果所作的停頓。真正能體現出詩歌「文氣」的還屬邏輯停頓的第二種和感情停頓的運用。邏輯停頓的第一種只是基礎,一定要做到準確。比如說一般的主謂間、動賓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以及某些關鍵性詞語處都需要停頓。感情停頓使語言感情飽滿,生命力強。可以說,沒有邏輯停頓的語言是文理不通的;沒有感情停頓的語言是無生命的。邏輯停頓與感情停頓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共同服從於表情達意的需要。下面舉幾個例子具體分析停頓在詩歌「文氣」解構上的運用。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採用了「二二一二」和「二二三」兩種停頓格式。我們都知道,七言古體詩一般格式為「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兩種,但是這首詩的後面兩句運用了「二二三」的格式,並沒有破壞詩意。「何處有」、「杏花村」這種三字尾結合的非常緊密,停頓上則不可機械處理。一個「何出有」連讀體現了問者急切尋找酒家的心情。而「杏花村」本身就是完整的表意單位。因此,這首詩中兩種格式的結合,朗誦時能更好的再現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李瑛《一月的哀思》[8]

任∕一月的∕風,撩起∕我的頭髮任∕黃昏的∕路燈,照著∕冰冷的∕淚滴等待著∕等待著載著∕你的∕遺體的∕靈車碾過∕我們的∕心等待著∕等待著把∕一個∕前線戰士的∕尊敬,獻給你

  這首詩採用邏輯停頓和感情停頓的方式,充分抒發了北京人民與周總理訣別時的沉重心情。開頭「任」字一頓,把作者當時那種傷痛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什麼都可以不顧,只要求再見總理一次。後面的「等待著」採用聲斷意連的「漸弱漸止」的停頓,[9]使句子的末尾音勢逐漸減弱,最後,聲音雖然停止了,可聽眾的眼前彷彿看到了萬千群眾送別總理的感人場景。朗誦時,如能準確運用停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三、節奏與詩歌「文氣」解構  什麼是節奏,節奏是在一定時間內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現象。它在聲音表達過程中呈現規律性的迴環往複的特點,並且由原作品的思想感情所帶動,與原作品的基調相一致。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認為「節奏是傳達情緒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它可以使朗誦靈活跳蕩,呈現出不同的韻致。節奏主要表現語速的快與慢,在語音上表現為語流的時速。人們對節奏是敏感的,多種多樣的節奏在藝術中反映為節奏美。特別是朗誦時,這種節奏可使人獲得一種審美愉悅。而詩歌正因為有了節奏,才讓它變得更加璀璨奪目。歌德說:「我們重視節奏和聲韻,詩之所以成為詩就靠著他們。」郭沫若說:「節奏之於詩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10]因此,作為朗誦者,要朗誦好一首詩,解構詩歌的「文氣」,應了解節奏的意義,把握節奏的類型。節奏的類型可分為六種:一是輕快活躍的節奏,多用於表現歡快、激動、詼諧、幽默的感情。二是緩慢沉穩的節奏,往往表現哀傷、沉痛、肅穆、懷念的感情。三是稍慢寬廣堅實的節奏,常表現莊嚴、豪邁、讚頌的情感。四是舒緩節奏,用來表達較抒情和恬靜的場面。五是平穩均勻的節奏,多用來表現優美、親切的感情。六是強疾節奏,一般表現為激動的心情或者緊張急迫的情景。   了解了節奏的類型,而在詩歌朗誦中選用哪種節奏並不是隨心所欲的。有的朗誦者只憑自己對某首詩的表面理解,遇到激動處就扯起嗓門喊;或者過於悲傷,沒有遵照詩人的情感,完全轉換成了自己的感受。有的沒有把握節奏的快慢強弱,朗誦時越來越快,越來越強。這些都會影響詩歌「文氣」的再現。節奏過快過強,朗誦者疲勞,聽眾乏味;節奏過慢,聽上去很做作;只有不溫不火,恰到好處,以聲傳情,才能得到美的享受。由此,確定節奏要以作品的內容、情感、形式、結構等等來作為依據。其詩歌「文氣」解構中節奏的運用也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徐志摩《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隻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整首詩意境優美,感情含蓄。其中所表現的離愁別緒這一主題,大體上決定了它的節奏—舒緩。朗誦時要求做到語速緩慢,聲音放輕。那麼,具體到詩的各節,又滲透著節奏的轉換。第一節,詩人告別,此時心裡非常憂傷,節奏應為舒緩的;第二節一轉一直到第五節都在欣賞康河的美麗,心情愉悅,因此節奏由舒緩變成輕快;而第五節與第六節的轉換幅度很大,情緒從長篙放歌遐想的興奮喜悅變為面對現實的默默感傷,節奏上180·轉彎由高昂活躍的轉為輕低緩慢。最後一節又回到了舒緩節奏,但比第一節程度輕,體現詩人最後告別的心境。這首詩以舒緩節奏為主導,通過其他類型節奏的輔助,把全詩的「文氣」再現出來。如果沒有各種節奏的綜合運用甚至使用不當,將有損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難以體現出欣賞康河美景中所滲透的靜靜離別、依依難捨的情思。又比如《滬杭車中》[11] 匆匆匆!催催催! 一捲煙,一片山,幾點雲影, 一道水,一條橋,一隻櫓聲, 一林松,一絲竹,紅葉紛紛; 艷色的田野,艷色的秋影,夢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隱。 催催催!是車輪還是光陰?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這首詩在朗誦時要採用輕快的節奏,短促有力。尤其是其中的「匆匆匆」,「催催催」幾個字。只有這樣,才有利於解構全詩的「文氣」,將作者眼中所見之景象和心中的情緒清晰的表達出來。四、語調與詩歌「文氣」解構  語調又叫語氣,它是由於思想感情、語言環境的不同或為加強某種表達效果而在讀音上表現出來的高低升降曲直變化的聲音形式。它是貫穿整個句子的一種音高變化,是整個句子的升降起落線。它包括平調、升調、曲調和降調四種不同的調式。語調是情感的產物,它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傳情達意是否準確。因此,朗誦詩歌時,朗誦者如要準確的再現詩歌的「文氣」,一定要控制好語調,通過理解作品真正與作者達到心靈溝通,做到朗誦者與作者合一,進而把產生的相應情感表現在語調上,或讚揚或貶斥,或激昂或沉重。比如《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 地下的烈火 →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朗誦這首詩時,朗誦者要充分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第一、二句用平調,有利於把意思說的清楚、完整,表達作者對敵人冷眼相看,諷刺的態度。第三、四句用曲調,先降後升。把「高叫」這個詞語加強、拖長,渲染話語的感情色彩,增強感染力,表達厭惡、嘲諷的情感。五六句採用平調,顯示作者堅決的態度。第七句用曲調,先降後升,再現作者當時對敵人的蔑視、憤慨和反擊情緒。八九句用平調,十十一句用升調,這四句連在一起,語速加快,情緒亢奮,感情激動。尤其是最後兩句,表現出作者那種毫不猶豫、果敢、堅毅和充滿自信的可貴品質。朗誦時,一層層分析,處理好語調,再結合其他表達技巧,達到聲與情的最佳結合,從而解構該詩的「文氣」。再比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慢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灑,↗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中,一、七、八句用平調,敘述一種事實。第二句用降調,表現出感情的強烈,心情由沉重變為鬆弛。三四五六全為升調,從這開始掀起了感情的高潮。整首詩的節奏是明快的,語調基本為平、升調。詩人忽然聽到收復失地的喜訊,激動的淚撒如雨,想到自己馬上可以回到故鄉,那種欣喜之情無可言喻。於是,眼前彷彿出現了自己攜妻帶女,一路奔回故鄉的情景。把握好全詩的語調,其「文氣」也得以再現。五、小結  以上是從重音、停頓、節奏、語調這四個方面分別論述每一種語音技巧在詩歌「文氣」解構中的運用。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聯繫是普遍的、客觀的、有條件的。」誠然,這四種語音技巧也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朗誦詩歌時,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把作品的內容、思想傳達給聽者,不僅要深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傳達內容和感情時恰當地利用重音、停頓、節奏、語調這四種語音技巧。或單獨使用;或二者結合;或四種綜合。當然,他們之間的聯繫也是有條件的,決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切合作品。停頓不可亂停;不用重讀的地方不要人為添加;節奏上不能與全詩的基調背道而馳;而語調方面千萬不可因個人情緒波動;特別是具體運用過程中要靈活,有原則,不要因為突出自己的朗誦功底而面面俱到地體現這四個方面。比如《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緣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朗誦這首詩,解構詩歌的「文氣」,除了要深刻理解此詩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在語音技巧上則重點掌握停頓和重音。首先,語言結構停頓要準確,包括主謂間停頓(如:你∕有你銅枝鐵干)動賓間停頓(如: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的停頓(如:像沉重的∕嘆息)以及錶轉折處需停頓(如:但∕沒有人)等等。只有語言結構停頓準確無誤,才能為感情停頓打好基礎。其次要讀准重音,把重音與停頓緊密結合起來。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在詩中作者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觀,真正的愛情是男女雙方各自獨立的、完全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在第一層中:我如果愛你………為綠陰重複單調的歌曲;要讀的深沉、剛勁,尤其要強調重音「絕不」,這是一種對傳統愛情斬釘截鐵的否定。後面的兩個「也不止」以及「泉源」、「險峰」、「高度」、「威儀」、「日光」、「春雨」都要重讀,暗示出對有虛榮心的陳舊愛情觀的堅決擯棄。而「不,這些都還不夠」中「不」字適當採用噴口。強有力的噴出「不」字不僅能突出重音,更能體現態度的堅決。  在第二層中重讀「必須」、「但」、「卻」、「也」、「又」,尤其是一個「但」字一轉,排斥了第三者,把那種尊重、理解融入到木棉和橡樹的兩人世界中,更顯示出詩人的大膽追求。「銅枝鐵干」、「刀」、「劍」、「戟」、「嘆息」、「火炬」、「寒潮」、「風雷」、「霹靂」、「霧靄」、「流嵐」、「虹霓」這些意象要重讀。並且注意:「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這幾句話朗誦節奏要放快,採用升調,柔中帶剛,富有穿透力。  在最後幾句話中的「這」是對新型愛情觀的概括,分量相當重,要讀的短促有力,這樣才能顯示出詩人對新型愛情觀的肯定和追求。因此,整首詩主要表現在重音和停頓的處理上,朗誦時要調配得當,以聲傳情,再現本詩的「文氣」。  總之,詩歌的「文氣」是抽象的概念,它也會因為各種技巧的不同運用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把「文氣」與音樂作比。他認為同樣品質的音樂,不同的演唱者會產生「引氣不齊」而「巧拙有素」的現象。因此,朗誦詩歌時,要全面解構「文氣」,一定要朗誦者根據自己的正確理解,合理的運用各種技巧。老舍說得好,要全面利用語言,在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不忘了語言的簡練、明確、生動;也不忘了語言的節奏、聲音等方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朗誦真正進入詩人的審美世界中,去領略那藝術的無限風光。

(來源:中山教師博客)

推薦閱讀:

《增刪卜易》語音卦評:自占病
語音的動力——呼吸器官
Hero老師-<<妙語連「朱」4- 舌戰群儒「語音語調篇」>> - 2016...
視頻直播「垂死」,語音直播「重生」?
人體經絡動畫示意圖(語音提示)

TAG:藝術 | 詩歌 | 詩歌朗誦 | 朗誦 | 語音 |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