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極端氣候屬

2010年5月以來,中國南部多個省市遭受了多輪特大暴雨襲擊及洪澇災害。中國氣象局最新監測顯示,與常年同期相比,江南大部、華南北部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二成以上,其中江西、福建、廣東等部分地區偏多五成至一倍。事實上,這次中國南方各省暴雨災害主要是由於「北極震蕩」現象造成冷空氣持續不斷補充南下,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帶來的溫暖濕氣「夾擊」所致。而中國今年上半年暴雪、旱災、洪澇等氣候災害頻發仍離不開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北極震蕩」致冷空氣持續南下氣象學家通過對天氣狀況的觀測分析發現,今年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都低於往年,按常理這個季節冷空氣應當逐漸變弱,而今年冷空氣似乎特彆強勁。5月過後,北方依然有較強的冷空氣南下。當冷空氣遇到低氣壓時,就容易形成降水。 科學家發現,正是由於「北極震蕩」現象,造成了強勁的冷空氣。

「北極震蕩」示意圖:冷空氣被擠壓到南方「北極震蕩」釋放太多冷空氣所謂「北極震蕩」(Arctic Oscillation),是指當北極上空出現低氣壓,氣流會以順時針的方向運行,以保持冷暖氣流的交替運作。假使周圍環流變得強勁,則會讓北半球氣溫上升,一旦環流變弱,冷空氣將向外擴散出去,就會使北半球變冷;而現在剛好是環流變弱的時候。 科學家以北京震蕩指數來衡量氣壓的變化。在過去幾十年里,這個指數多為爭執——即北極上空的氣壓比平均氣壓低,中緯度地區上空的氣壓則比平均氣壓高。在這種情況下,圍繞北極的寒帶噴射氣流(jet stream)從西方吹響東方,而不會吹到南方。如果北極震蕩指數出現負值情況,北極上空出現高氣壓,噴射氣流的冷空氣都被擠壓到比以往更遠的南部地區,造成美國、歐洲和中國出現寒冬。去年冬季北極環流60來最弱值得一提的是,09年冬季的北極環流近是60年來最弱的一次。而與此同時,北極圈與中緯度地區的氣壓差是1979年以來最大的。除了北極上空形成了多年未見的高壓,更主要的原因是中緯度地區的高壓並沒有像往年一樣形成規模這導致大量的冷空氣向外圍迅速擴散,幅度超過北極圈,延伸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中低緯度地區。為何地球氣壓會出現這種極端變化,科學家至今未有定論。但有說法認為溫室氣體積積聚,以及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大部分溫帶地區氣溫上升,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活躍2009年,「厄爾尼諾」現象再次拜訪了太平洋區域,受其影響,不斷有暖濕氣流從西北太平洋地區進入中國大陸地區。而今年,緊隨「厄爾尼諾」的「拉尼娜」現象又帶來了大量的降水。

5月以來的南方暴雨災害,致使2939萬人受災2009年是「厄爾尼諾」年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一般會使中國來自東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風強度減弱,造成夏季降雨帶的位置偏南,出現南方暴雨成災、北方旱象嚴重的異常現象。2009年6月以來,熱帶太平洋發生明顯的厄爾尼諾事件,並於2009年12月發展到峰值。受其影響,不斷有暖濕氣流從西北太平洋地區向中國大陸地區輸送,與「北極震蕩」所產生的冷空氣在我國的南方交匯,造成了5月以來的大範圍持續降水。「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矯正過度此外,2010年是「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次年,「拉尼娜」現象通常緊隨其後出現。拉尼娜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度現象。與之相反,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因而造成太平洋西部(中國附近)水溫偏暖,並帶來比平常更多的降水量。科學家認為,拉尼娜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使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汛期提早,並有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 我國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拉尼娜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雨島效應」是催化劑在此次的暴雨災害中,南方許多大城市受特大暴雨襲擊嚴重:暴雨雨量之強,持續時間之長,都遠遠超過正常範圍。有關專家分析認為,近期的暴雨天氣很可能與城市化帶來的雨島效應有關。

廣州暴雨的雨強頻頻衝破歷史紀錄城市集中,「雨島效應」明顯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加之盛夏時節,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氣環流較弱,由於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氣流的上升有利於對流性降水的發生、發展,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大核(如硝酸鹽)存在時有促進暖雲降水作用,同時城市的下墊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減慢,延長城區降水時間。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會形成『雨島效應』。」此次發生大規模降雨的南方省區,是大城市比較集中地區,相應的,城市雨島效應也更加明顯。在降水過程中,各地的暴雨的雨強屢屢衝破了歷史紀錄,以廣州為例,5月6日20時,廣州天氣圖表顯示的氣流在氣象專家看來,並不會造成很大的降水,但廣州暴雨的雨強卻衝破了歷史紀錄,降水時間極其集中,在不到6個小時內就出現了超100毫米的降水。 專家分析認為,正是由於「雨島效應」造成此次洪澇災害中特大暴雨的頻頻出現。大背景: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僅是暴雨、洪水,高溫、乾旱、龍捲風、沙塵暴等越來越多的極端氣候近年來頻繁出現,所謂「百年不遇」的氣候災害在10年之內一再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發,全球變暖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從現有的科學研究看,全球變暖最顯著的影響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這是一個公認的結論。

全球變暖增加極端天氣頻率導致「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交替頻繁近十年來,人類發現「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越來越頻繁,「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發生時間一般間隔2至7年,平均間隔約為3至4年。而近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的發生頻率為每兩年一次,每次持續時間12至18個月。因此人類有理由相信,全球氣候的變暖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繫。厄爾尼諾現象是全球氣候信號里最強的,它既會導致洪水,又能引發乾旱。 在「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背後仍然可以找到全球變暖的影子。「雨島效應」是直接具體的表現加快了的城市化進程造成了 「雨島效應」——它完全是人為造成的氣候現象。 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雨島效應」的結果會被放大,其結果就會直接增加暴雨、洪澇的破壞力。全球變暖增加極端天氣頻率首先氣候變暖會導致大量的海水蒸發,大氣中的水汽增多,這容易導致極端事件增多。其次,對於溫度而言,全球變暖是指全球範圍內的平均溫度會上升,同時溫度變化的幅度也在增加。當地球氣候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出現極端天氣現象概率相對較小。反之,出現極端天氣現象概率增加。極端氣候屬於天氣變異,天氣變異與全球氣候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短時間的天氣變異基本上是由自然因素造成——今年的南方暴雨、乾旱、北方沙塵暴和雪災,大部分還在正常變化範圍之內,最多屬於「偏極端型」天氣,但這些事件頻發與全球變暖大背景是分不開的。今年全國的氣溫、降水等有較明顯的異常,氣象災害及其引發次生災害的形勢仍有許多不確定性,極端天氣繼續發生的可能性很大。
推薦閱讀:

中國人心目中的外部威脅:美國、經濟和氣候
貴陽茶館為何難成氣候?
肚腹又冷又痛,寒涼已成氣候
四千年前地球北緯30°的氣候推測(3)
聯合國:氣候禍端 窮國首當其衝

TAG:氣候 | 極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