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之痛
因白人警察槍殺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的抗議活動引發持續騷亂,密蘇里州州長於當地時間16日宣布槍擊案案發地弗格森鎮進入緊急狀態,並且實施宵禁。黑人青年布朗之死再次揭開了美國種族歧視的傷疤,並且勢必會引發一場關於警察濫用執法權的討論。
反種族歧視怒火在蔓延
弗格森鎮的抗議示威活動之所以持續高漲,直接原因是布朗命案的相關調查一直雲遮霧罩,而更為深刻的根源則在於不斷加劇的社會不平等導致種族歧視矛盾日益激化。
現年18歲的非洲裔青年邁克爾·布朗本月9日在弗格森市郊的一條街道上行走時被白人警官達倫·威爾遜攔截並最終開槍打死。此次槍擊事件觸發了當地積壓多年的不滿與憤怒。《紐約時報》在13日一篇題為《邁克爾·布朗之死》的社論中指出,這種不滿、憤怒不僅在弗格森鎮,在全美各地均是如此。
《紐約每日新聞》16日報道,最新的報告顯示,美國每天至少有一人被警察殺死。根據FBI對過去7年數據的統計,美國警察每年平均殺死400人。報道說,在每年警察殺死平民的案件中有四分之一涉及白人警察和黑人死者。根據記錄,18%的黑人死者年齡低於21歲,僅有8.7%的死者為年齡在21歲以下的白人青少年。
美國種族矛盾的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歷史根源。整體而言,美國黑人仍是身陷不利地位的族群。據報道,弗格森鎮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西北郊外,約有2.1萬居民。歷史上,聖路易斯市是全美種族隔離最為嚴重、貧富差距最為懸殊、種族關係也最為緊張的地區之一。直至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聖路易斯市大多數郊區仍不允許黑人居住,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逐漸搬入城中的白人仍以不準建公寓等規定防止黑人遷入。當黑人不斷遷入弗格森鎮等郊區時,白人相繼遷出。1980年,弗格森鎮居民中白人佔85%,黑人佔14%;至2010年,白人居民佔29%,黑人佔69%。但在該地區行政、執法、教育等機構中,白人仍佔主導地位。
拋開布朗事件本身的爭議,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可謂根深蒂固。雖然自上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許多法律規定「嚴格禁止各種種族歧視」,並且出台許多確保黑人受到平等對待的措施。但是,不少美國白人依然有種族歧視的觀念,雖然口頭上不說,但骨子裡依然認為「黑人是劣等的」,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這種種族歧視觀念通過不同途徑流傳下來。本報記者在美國工作和生活中也發現,很多種族不平等行為是潛意識的,例如在乘坐長途汽車時,大多數黑人乘客上車後均自覺地集中在後排就座。再如雖然美國法律規定在僱傭勞動力時存在種族歧視是非法的,但白人僱主還是可以找到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來拒絕黑人。
警察涉嫌濫權遭拷問
迄今為止,各方對於案發原因說法各異。警方說,布朗並不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事件起因於雙方的肢體衝突,當事警察已受到死亡威脅;而布朗的家人和當地民眾並不贊同警方說法,並且主要目擊證人之一所描述的案件經過與警方的版本完全不同,當地民眾表示需要了解這名警察平時是否有濫用武力的行為。
近年來,美國警察的「強悍」已成為民眾議論的焦點:紐約警察打傷亂穿馬路八旬華裔老人;強行銬走印度女外交官並脫衣搜身,激起印度舉國上下怒火;去年一名美國協警槍殺黑人少年馬丁,幾乎引發全美騷亂。
面對種種有關「執法過度」的指責,美國警察幾乎都會滿不在乎:槍殺黑人的協警最終被判無罪;打傷老人、逮捕印度女外交官也被稱為「嚴格執法」。對於美國警察頻繁使用暴力,有人辯解說美國擁有2億支槍,自衛是首要的,而且法律也保證警察執行公務的絕對權威。
分析人士指出,就像美國是「世界警察」一樣,美國警察在世界上也是最「牛」和最強硬的。美國警察的「牛」來自於它的權力很少受到限制,它可以對任何自認為的威脅主動採取暴力行動。而且美國警察經常小題大做。在大街上忘帶證件就會被搜身;「舉起手來」是美國警察的口頭禪,人們必須立刻把雙手放在頭上一動不動,否則就可能遭遇暴力執法,被警察當成恐怖分子擊斃。這是一種令人恐懼的美式「警察文化衝擊」。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網站日前公布了一份題為《同警察濫權做鬥爭:社區行動手冊》的指南。這本手冊中稱,美國警察濫用權力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警察濫權具有很長的歷史,而且是全國性的:美國沒有一個警察局敢說自己沒有出現過不當行為。而美國警察這種濫用權力或頻繁使用暴力將最終失去民眾對它的信心和支持。
(《環球視野》摘自2014年8月18日《文匯報》
附文1:反種族歧視怒火在美國多地蔓延
溫 憲
8月14日,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菲尼克斯等近100個美國城市舉行了抗議和守夜活動,示威者將雙手高高舉起,高喊著,「舉起雙手,不要開槍」等口號,抗議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縣弗格森鎮警察射殺18歲的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至少有8人在邁阿密舉行的抗議示威活動中遭到逮捕。邁克爾·布朗案所引發的反對種族歧視怒火仍在美國各地不斷蔓延。
警察向示威人群發射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弗格森鎮看起來已經像個「戰場」
8月9日下午,手無寸鐵的邁克爾·布朗倒在一名警察的槍下,身上多處中彈。當地積累多年的種族矛盾頓時激化,連日來抗議狂潮不斷,其間也曾發生打砸搶事件。聖路易斯縣警方出動裝甲車,警察將手中的大型AR—15型狙擊步槍等重武器指向示威人群,並向示威人群發射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13日,警方還以妨礙公共安全為名將兩名記者拘捕。
在拖延了數日之後,密蘇里州州長尼克松14日來到弗格森鎮。他說,弗格森鎮現在看起來已經像個「戰場」,這是「不可接受的」。尼克松宣布解除聖路易斯縣警方在弗格森的執法行動,由密蘇里州公路巡警取而代之。
正在馬薩諸塞州馬撒葡萄園島休假的美國總統奧巴馬14日再次就布朗案及其有關抗議活動發表講話。他說,警察沒有任何借口對和平抗議者過度使用武力,或將正當行使美國憲法第一憲法修正案所賦予權利的抗議者投入監獄。在美國,警察不應該欺侮和關押那些向民眾報道自己所見所聞的記者。
奧巴馬還說,任何事件都不能成為警察使用暴力的借口,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利用這一悲劇進行破壞和搶劫。他表示,弗格森鎮當局,包括警方,有責任在調查布朗之死問題上保持公開和透明。現在是傷口癒合的時刻,是弗格森鎮的街頭恢復和平與寧靜的時刻,也是公開調查真相以伸張正義的時刻。
不斷加劇的社會不平等導致種族歧視矛盾日益激化,民眾寄望於推進司法公正
弗格森鎮的抗議示威活動之所以持續高漲,直接原因是布朗命案的相關調查一直雲遮霧罩,而更為深刻的根源則在於,不斷加劇的社會不平等導致種族歧視矛盾日益激化。
15日上午,弗格森警察局局長托馬斯·傑克遜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槍殺邁克爾·布朗的警官名為達瑞恩·威爾遜,已從業6年。警方稱這名警察已受到死亡威脅,但當地百姓需要了解這名警察平時是否有濫用武力的行為,「得到滿意的回答後,我們就會平靜下來」。
迄今為止,各方對於案發原因說法各異。警方說,邁克爾·布朗並不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事件起因於雙方的肢體衝突。在警察開槍射擊邁克爾之前,警察正試圖從汽車裡出來,但邁克爾將警察推回汽車,並對警察進行身體攻擊,爭奪警方槍支。警察在車內開了一槍。邁克爾最終被槍殺在距離警車約10米的地方。邁克爾的家人對於其「打警察」的說法予以否認。與邁克爾同行的多瑞恩·約翰遜說,警察當時要求邁克爾從路中央移到人行道,遭到邁克爾拒絕後,警察便開槍。警察開槍射擊並殺死邁克爾的時候,他的手正舉在空中。
美國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華盛頓辦事處負責人米歇爾·尼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本來準備於8月11日開始上大學的邁克爾·布朗,他的生命就這樣在與一位警察的「偶遇」中「夭折」。又一位非洲裔美國人命喪那些宣誓保衛和服務當地社區的警察手中,這實在令人心碎。在此之前,全美已經有數不清的人死於警察的錯誤行為。我們號召人們行動起來,直至邁克爾·布朗一家得到正義的維護。
《紐約時報》15日的社論指出,在弗格森鎮2.1萬人口中,69%為黑人,而當地政府則由白人控制,在這裡恢復對「公正」的信任遠非易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教授巴特勒認為,奧巴馬8月14日的講話沒有點中問題要害,這或許因為問題的要害是痛苦的,特別是在種族歧視問題上,這種痛苦格外強烈。美國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前主席傑魯斯說,對於大多數將選票投給奧巴馬的人來說,推進司法公正是我們最為期盼的重要問題,奧巴馬對此應該明白。
以「反恐」為名強化全美各地警方軍事化裝備,是政府權力前所未有擴張造成的
聖路易斯縣及弗格森鎮警方以武力應對抗議活動的場景在美國引發了更大的抗議浪潮和強烈質疑,「過度使用武力」因此成為新的焦點話題。
《紐約時報》15日在相關報道中說,對於外部世界而言,發生爆炸、發射催淚瓦斯、出動裝甲車,這些畫面使得這個城市看起來不像是一個美國中西部的城市。將狙擊步槍指向和平抗議示威的民眾,與其說是保護民眾,不如說是挑釁。
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14日說,當我們必須尋求重建當地執法部門與民眾互信之時,當地警方部署重型軍事裝備的情景發出了一個矛盾的信息。密蘇里州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克萊爾·麥卡斯基爾說,警察的行動本身便是問題的一部分。他要求警方「去軍事化」。馬薩諸塞州民主黨聯邦參議員沃倫說,「這裡是美國,不是戰場」。肯塔基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保羅也表示,警察確有責任維護和平,但警方的應對與軍事對抗之間應有區別。他進而批評說,美國警方的高度軍事化,是政府權力前所未有擴張造成的。
自「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以「反恐」為名,大力強化全美各地警方的軍事化裝備。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地區反恐應對系統執行主任格拉納尼透露說,自2003年以來,聖路易斯縣警方已為購置軍事裝備開支940萬美元,其中包括花費360萬美元購置兩架直升機、夜視照明及其他裝甲車輛,所有這些開支都來自聯邦政府。美國國土安全部還為弗格森鎮警方購置裝甲巡邏車撥款36萬美元。美國司法部去年一份報告透露,全美各地近400個警察局和上百個機構用聯邦政府撥款購置了橡皮子彈和催淚瓦斯。五角大樓還將「過剩的」機槍、裝甲車、飛機及其他裝備轉移至地方執法機構。
《華盛頓郵報》15日在社論中認為,當地警方揮舞著戰爭的武器對付大規模集會的民眾,這提出一個問題,即警方是否過多地從五角大樓得到重型武器。五角大樓應重新考慮是否應將防雷裝甲車配備給警察。美國國會也應對相關政策予以重新審議和控制管理。
(《環球視野》摘自2014年8月16日《人民日報》)
附文2:種族歧視,美國社會「頑症」
種族歧視問題,可謂美國社會的「頑症」。16日,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弗格森地區因白人警察槍殺黑人青年引發的騷亂難以平息,被迫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再次揭開了美國社會這一久治不愈的傷疤。
弗格森騷亂與近年來美國因種族歧視引發的多次騷亂大同小異。18歲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9日下午同一個朋友在弗格森地區街上行走時,被一名白人警察連擊數槍身亡。警方與目擊者對槍殺原因各執一詞,說法相差甚遠。事件引發當地民眾抗議並演變成持續性騷亂,地方當局無奈之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弗格森騷亂只是「冰山之一角」。去年7月,槍殺黑人青年特雷沃恩·馬丁的白人協警喬治·齊默爾曼被判無罪,在美國多個城市引發了抗議示威活動。為此,美國人權領袖傑西·傑克遜認為,這使「美國的司法系統再次喪失了公正」。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也專門發出呼籲,要求審查可能對非洲裔美國人存在歧視性影響的法律。
事實上,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包括非洲裔美國人在內的少數族裔曾飽受歧視。自馬丁·路德·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起民權運動後,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有所改善,但因種族歧視而引發的騷亂仍不時發生。儘管有些騷亂規模小,當局在處置上也更加「有經驗」,但騷亂頻發的事實表明,美國歷史上最為醜陋的一頁並沒有完全翻過去,傷口依然在滴血。
之所以稱其為「頑症」,是因為種族歧視在美國社會根深蒂固,歧視少數族裔的現象屢見不鮮。例如,據《洛杉磯時報》去年12月報道,洛杉磯消防局在錄用工作人員中,故意對少數族裔應聘者設置種種障礙。《紐約每日新聞》去年10月也曾報道說,黑人影星羅伯·布朗在梅西百貨為其母親購買一塊價值1350美元的手錶時,店方因他是黑人而懷疑他使用假信用卡,警方更將他用手銬押走並拘留一個小時之久。
又如,美國部分主流媒體、社會組織和政客宣揚種族主義言論。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10月美國廣播公司的吉米·基梅爾脫口秀節目中曝出「殺光中國人」的言論,宣揚種族仇恨,引起美國亞裔尤其是華裔的不安與抗議。
實際上,少數族裔在美國多個領域仍然受到不公平對待,尤其是在面對執法部門之時。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主席努爾丁·阿米爾日前指出,美國執法人員面對少數族裔時往往會出現不公平對待和濫用武力等行為,美國非洲裔男性被槍打死的幾率是其他族裔的7倍。
傷疤未好,又添新傷,往複輪迴,難以癒合——這大致是美國種族歧視這一頑症的尷尬所在。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一些美國人往往看不見自己的尷尬,卻喜歡對世界其他地方發生的社會問題指手畫腳,以「教師爺」自居,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燈下黑」吧。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59期,摘自2014年8月18日《解放軍報》)
推薦閱讀:
※春節對美國社會的影響
※於時語:教育與美國社會競爭的種族化新趨勢
※華人需要融入美國社會嗎?
※【成人第一步】進入美國社會必學:使用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