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26歲發跡 鎮壓政變成功
2014-07-09 09:45:26
老將不怕
袁世凱是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他系官宦家庭出身,其叔祖父袁甲三進士出身,後在鎮壓太平軍、捻軍起義中發揮重要作用,最後官至漕運總督。袁甲三的兩個兒子袁保恆和袁保齡也都考中進士,與這支相比,袁世凱的祖父與父親就要遜色多了,不過其叔父袁保慶也中了舉人並放過江寧鹽法道的肥缺,後來袁世凱過繼到袁保慶的名下撫養,跟著出去見了不少世面。
袁保慶後在南京任上因病去世,袁世凱只好回到老家。這時,回鄉探親的堂叔袁保恆見他尚有可造之相,於是將其帶到北京,希望他能走科舉入仕的道路。可惜的是,袁保恆雖是個飽學的翰林,但在其嚴格教導下,袁世凱考了兩次鄉試仍名落孫山。當時另一位在京為官的堂叔袁保齡觀察一番後也認為,袁世凱在學問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羞憤之餘,袁世凱將之前所做詩文付之一炬,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焉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娛光陰耶?」
考慮再三後,袁世凱決定放棄功名,另尋出路。1881年,22歲的袁世凱前往山東登州投奔慶軍統領吳長慶。原來,在當年鎮壓太平軍時,吳長慶和袁保慶曾結為生死之交,後者突然病逝後,也是吳長慶親自料理的喪事。作為袁保慶唯一的嗣子,吳長慶自然是格外關照。到登州不久,吳長慶即命袁世凱拜在幕僚張謇門下學習,想讓他來年繼續參加科考。但是,袁世凱實在不是做八股文的料,其「文字蕪穢,不能成篇」,讓張謇無從刪改,深以為苦。而在另一邊,袁世凱處理起軍務來卻是如魚得水,井井有條,天生就是干實事的料。
歷史證明,亂世人才多以軍功起家,當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乃至袁世凱的祖、父輩袁甲三、袁保恆、袁保齡、袁保慶及吳長慶等,都是如此。在局勢變幻不定的年代,袁世凱的投筆從戎倒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1882年「壬午兵變」後,清廷派慶軍入朝彈壓,袁世凱也隨同入朝。據《容庵弟子記》中說,到達朝鮮後,因日艦已佔據仁川港,為防止中日艦隊發生意外,水師提督丁汝昌命另尋他處登陸。到南陽海口後,袁世凱隨丁汝昌下船探查士兵登陸處,中途因潮退而舟陷於灘,丁汝昌與袁世凱赤足而行,在砂石灘上走了數里遠。登岸時,袁世凱兩足破裂,丁汝昌半取笑半誇讚地對小袁說:「紈絝少年,亦能若是耶?」
清軍進入朝鮮後軍紀散漫,常有擾民之事,吳長慶遂將整頓軍紀之事交給袁世凱。袁世凱得到全權後,一有犯令者便立刻痛下殺手,以樹立自己的威信。某次當地縉紳控訴清軍士兵奸戕韓婦,袁世凱得報後徒步往查,帶兵搜捕一晝夜未進一餐,最終抓獲元兇並親手刃之。袁世凱對清兵吸食鴉片最為痛恨,抓到必殺無赦,就連跟隨吳長慶多年的武弁,也有被其所殺的。由於手段潑辣,敢作敢為,袁世凱在朝鮮期間很快嶄露頭角,並為朝鮮國王所器重。「壬午兵變」後,袁世凱按淮軍模式幫朝鮮國王訓練了一支新軍,朝鮮上下大為懾服,袁本人也由此獲清廷獎敘五品同知銜。
1884年5月,吳長慶奉李鴻章之命率正營3營回國駐防,留副營3營交吳兆有、張光前統帶,同時又札委袁世凱擔任慶軍營務處總理兼領慶字營。論資歷,吳兆有、張光前跟隨吳長慶多年並已是提督、總兵的一二品大員;但論決斷與眼光,暮氣深重、才能平庸的吳兆有、張光前則遠不如袁世凱。畢竟老袁(當時還是小袁)是亂世之梟雄嘛。
山雨欲來風滿樓。袁世凱對當時朝鮮的緊張局勢及「開化黨人」的蠢蠢欲動已有所察覺。不出所料的是,還不到一個月時間,朝鮮「開化黨人」即在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的策划下突然發起宮廷政變,多名重臣被殺,時稱「甲申政變」。
1884年12月4日晚,時任郵局總辦的「開化黨人」洪英植以慶祝郵政大廳落成的名義邀請各大臣和外國使節赴宴,中方總辦朝鮮商務委員陳樹棠、稅務司穆麟德也應邀出席。正當眾人觥籌交盞之時,「開化黨人」按事前的計劃在外面放火,等到不明內情的賓客們出來察看情況時,早已埋伏在廳外的殺手們一擁而上,將親華派大臣、朝鮮禁衛大將軍閔泳翊等人亂刀砍倒。刀光血影中,眾賓客嚇得狼奔豚突,場面極為混亂。
之後,金玉均等「開化黨人」趁亂湧進皇宮,並謊稱清軍作亂,閔泳翊被砍死,朝鮮國王李熙與閔妃驚恐之下,只好按金玉均的唆使寫下「日本公使來衛朕」的敕書,隨後讓朴泳孝拿著敕書去見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由其帶日兵入宮護衛。之後,整個王宮被日軍與「開化黨人」所掌握的新軍控制,國王李熙、閔妃和王子也被遷到了景佑宮。
當晚,金玉均等人矯詔將親華派大臣閔台鎬(閔妃堂兄)、尹泰駿、韓圭稷、李祖淵、閔泳穆、趙寧夏六人傳召入宮。正所謂,「風高放火天、月黑殺人夜」,一時間是來一個殺一個,新派人物手段之毒辣,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而在這時,因故未能赴宴的袁世凱聽到陳樹棠帶回的消息後感到有些不對,隨即率兵兩百前往郵局,但那裡早已是空無一人。之後,袁世凱在穆麟德處找到被砍傷的閔泳翊,但後者也搞不清到底什麼狀況,只說「開化黨人要殺我」,其他一概不知。
在一頭霧水的情況下,袁世凱再次帶兵前往朝鮮王宮,但此時宮門已經關閉,不斷有韓國軍隊前來護衛。等到5日上午,「開化黨人」已完全控制局面並宣布成立新政府,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等人均擔任重要職務。之後,金玉均等人又以國王的名義通知各外國使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似乎就此落下了帷幕。
到這時,袁世凱等人才算明白這一事變的真相。但讓他們感到沮喪的是,與中方關係密切的朝鮮主要大臣在當晚都已被殘殺。在此危急形勢下,袁世凱主張立作決斷,斷然反擊;吳兆有、張光前則表示「沒有北洋的命令,不敢輕舉妄動」;陳樹棠也認為,現在朝鮮國王的情況不明,沒有國王的敕令,出兵師出無名,而且會引發日本乃至列強的不滿。
由於當時漢城到天津尚未鋪設電報線,向李鴻章稟告事變的最快方式是用軍艦將消息帶到旅順,然後拍發電報到天津。但即使如此,李鴻章還要請示清廷,中樞大臣們還需要商議,這一來二往,中間耽擱個四五天乃至七八天都是正常的。由此,等清廷方面的指示到後,以逸待勞的「開化黨人」恐怕早已將生米煮成了熟飯。
6日上午,金玉均等人發布新政綱,其中明確宣布仿效日本。這下,就算是再愚鈍的民眾也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漢城一時人人心惶惶,舉國皆驚。喘息暫定後,金允植、南廷哲等幸免於難的親華派大臣紛紛來到清軍大營,「痛哭乞師」,要求清軍出兵勤王;皇宮內監沈相薰、承旨李鳳久也用密函報告了宮內的最新動向。但到這時,吳兆有等人仍舊猶豫不決,其間兩次向國王發去信函請求帶兵入衛,但兩次都被拒絕;之後,向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致函也沒有收到一絲迴音。至此,情況已十分明顯,這次的政變系「開化黨人」與日方一手操控,國王也完全被其控制。
眼見時機稍縱即逝,袁世凱主張立即行動,迅速入宮戡亂,但吳兆有等人仍主張等待清廷的命令。為打消眾人的顧慮,袁世凱慨然承諾:「如因挑起爭端而獲罪,我一身擔當,決不牽連諸位」。在此奮勇請纓下,吳兆有等人這才勉強答應,袁世凱隨即聯絡之前他所編練的朝鮮新軍,約定一同入宮。
隨後,清軍兵分三路,左路由吳兆有帶領,入宣仁門;右路由張光前率領,負責策應;中路由袁世凱自帶,入敦化門,與其一起行動的還有朝鮮新軍左、右營。或許以為製造政變已經成功、一切恢復正常的假象,「開化黨人」當天並未關閉宮門,這給了袁世凱等人以可乘之機。直到清軍沖入宮內後,雙方才發生激烈槍戰,混亂當中,閔妃及王子趁機逃出宮外,投奔了清軍大營。而袁世凱率清軍攻至景佑宮時,國王已被轉移,此時日軍和「開化黨人」控制的朝軍也開始進行反撲,雙方陷入膠著狀態。
這時,數百名曾受袁世凱訓練的朝鮮新軍突然倒戈,並隨清軍一起進攻日軍,形勢立刻發生逆轉。眼看敗局已定,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慌忙中率日軍撤回日使館,金玉均、朴泳孝等人也隨同逃奔,一路上還被民眾追打,狼狽不堪。但在此時,國王李熙仍被洪英植等「開化黨人」控制並逃至宮外北廟暫避。
由於國王仍下落不明,袁世凱等人焦灼萬分之下發布重金懸賞,以打探國王的消息。直到當天深夜,清軍才最終發現國王的下落,洪英植等人因為阻擋國王前往清軍大營而當場被殺。7日,在袁世凱的主導下,朝鮮國王召回原政府成員金弘集、金允植等人,重新組織新政府;次日,又召見各國使節,告以政變平息。也就在當天,竹添進一郎為逃避責任而自己將使館燒毀(以製造類似於「壬午兵變」中的假象),之後率殘餘日軍及金玉均、朴泳孝等人逃往仁川領事館躲避。
「甲申政變」的過程無疑充滿了戲劇性,袁世凱也由此一戰成名。這也可以說是他個人事業的一個重要起點。日本人和「開化黨人」或許怎麼也不會想到,即將到手的勝利居然會被袁世凱在最後一分鐘翻盤。事實上,雙方的兵力相當,日方和「開化黨人」的手裡還握有國王這張王牌,但其失著在於,竟然棄宮門而不守,局勢動搖時又棄國王而不顧,結果是一敗塗地,無可挽回。
政變之前,竹添進一郎曾將計劃報告日本政府,但後者因法國欲據奪台灣而未予批准。換言之,無論竹添進一郎還是袁世凱,雙方都是自作主張,擅自行動,如果失敗,勢必承擔極其嚴重的責任。最終,竹添進一郎等人在個人意志上完全輸給了袁世凱,他完全低估了清軍反擊的決心與意志,最終才會全盤皆輸。
而在另一邊,李鴻章與清廷接到朝鮮政變的消息後,當時也是一籌莫展,直到9天後才發出諭旨,令其「定亂為主,切勿與日人生釁」。孰料沒過兩天,袁世凱鎮壓政變成功的消息傳來,清廷上下喜笑顏開,李鴻章也是大為興奮,對袁世凱大加褒獎,提攜有加。當年,吳長慶因病去世於金州,袁世凱隨後在李鴻章的保薦下被任命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一舉成為清廷在朝鮮的「監國大員」。此時,袁世凱不過26歲。
金滿樓《重讀甲午》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91746.html
推薦閱讀:
※戀愛成功的理論秘訣
※老媽樂:成功,絕非偶然
※「特里法則」打造成功職場人
※成功女性,不要忘記「婚姻保衛戰」
※成功者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