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殺手還是輿論迷霧?
反航母彈道導彈 |
航母殺手還是輿論迷霧? |
|
||
|
反航母彈道導彈,是最近西方媒體有關中國遠程打擊武器的重點炒作對象。在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展示了幾種不同類型、不同射程的常規及戰略彈道導彈之後,更引發了西方媒體的普遍關注。在他們看來,傳說中國能夠打擊航空母艦的彈道導彈終於露面了。然而在西方媒體的輿論轟炸中,我們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清醒頭腦。
想像派
導彈交手航母
是關公戰秦瓊?
彈道導彈飛行速度快,1萬多公里的射程,20多分鐘就到了,再加上攜帶的核彈頭,瞬間就可以毀滅一個小型國家,可謂是十足的「大殺器」;航空母艦排水量大,海面上行駛威風凜凜,能攜帶幾十架先進戰機和大量武器,被公認為強大海軍的標誌。這兩種武器怎麼會交上手,難道不是關公戰秦瓊嗎?
事實上,彈道導彈和航空母艦的較量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當時的蘇聯海軍相信,在核導彈出現以後,美國的航空母艦隻不過是海面上漂浮的鋼棺材。但是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威力和嚴重政治後果,根本就無法在常規戰爭中用來對付航母編隊,而使用常規彈頭,當時彈道導彈的精度根本不足以擊中航空母艦大小的目標,更遑論航空母艦還是移動的物體。前蘇聯在這方面的錯誤看法,反而造成前蘇聯海軍在航母建設上走了巨大的彎路。
其實在中國60周年大慶閱兵之前,美國人就已經在討論中國反航母彈道導彈了。2009年3月,美國海軍學院就發表了有關中國開發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報告。反航母彈道導彈的關鍵就在於,隨著遠程探測、精確定位、精確制導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成倍提高。但是彈道導彈能否擊中航母或者說能夠反制航母編隊,這就是個玄而又玄的問題了。
討論具體的技術細節,對於普通的讀者來說很難理解。咱們可以把問題稍微簡化一下。美國認為中國正在開發反航母彈道導彈,那麼我們假定這種結論是真實的。按照邏輯來分析,如果美國認為這種武器已經威脅到了航母,那麼美國要麼會採取反制措施,如果無法反制則將限制美航母在中國沿海的軍事行動。如果美國不能反制也無法灰溜溜地離開西太平洋,那麼就應該首先掩蓋這種新武器的存在以保證自身的「強大」形象。但從現實來看,美軍上下各級官員,都在大談「中國反航母導彈的威脅」、「對太平洋美海軍力量的挑戰」。因此一個結論可以得出來,即美國並不太在意這種武器對其海上力量的影響。
美國《防務新聞》甚至想像了美海軍航母被擊沉的場景:20××年×月,台海局勢再度緊張,美國海軍依照慣例派遣兩艘航母前往台海進行威懾性巡邏,最終緊張局勢演變成為武裝衝突。開戰後不久,中國發射的24枚反艦彈道導彈擊沉了美國派出的兩艘航母和數艘「宙斯盾」驅逐艦及兩棲作戰艦艇,造成包括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內的1.8萬人死亡。請注意,這種虛擬性的報道,只是展示了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巨大威力,但是卻沒有說明,從技術上這是如何實現的。
技術控
實現「死亡之吻」
都需要哪些條件
彈道導彈想擊中或者反制航母編隊,需要哪些技術條件。從過程上初步分析,應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遠距離的探測系統,例如遠程探測雷達和海洋偵察衛星。海洋偵察衛星的作用,是通過電子偵察定位航母編隊的位置。其作用有點像監聽,通過航母的電磁信號來定位,精度要比「超視距雷達」高。海洋偵察衛星能否精確定位航母的位置,一直存在著爭論。
第二,對航母持續高精度地定位為導彈提供製導信息。即使我們假設有偵察系統能夠在遠距離(1800公里以外,即美國航母的作戰半徑)精確定位,那麼問題又來了。就是如何保證在幾千公里的距離上,維持整個反航母導彈作戰體系的數據高速通訊,否則導彈就無法發射。這種數據傳輸既要保持整個作戰不間斷,還要輸送大量目標位置、外形、電磁特徵等多方面的信息。通俗來說,如果給一般反艦導彈制導原來的2G通信技術就行了,那麼給反艦彈道導彈制導就需要3G甚至4G的通信容量,而且距離是幾千公里。因此這種制導光靠雷達是不行的,必須有高空無人機或者太空的中繼衛星進行數據的中繼傳輸。
第三,彈頭在重返大氣層後的多種突防技術。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如何與反導體系對抗(美軍的航母編隊中驅逐艦也有戰區反導能力)。就這個方面來說,和一般的彈道導彈突防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彈頭機動、釋放假目標、彈頭隱身設計等等。對於一個核大國來說,這些幾乎可以說是成熟的技術。
第四,彈頭再入大氣層制導技術。看過神舟載人飛船返回電視直播的觀眾都知道,就是返回艙在返回大氣層時,會有一陣「黑障」時期。雷達既發現不了返回艙,返回艙也接收不到外界的信號。每到這時,電視機前的觀眾都要揪一把心。同樣,反航母彈道導彈彈頭在返回大氣層時,「黑障」一定程度使彈頭得以隱身,不被攔截,但也給彈頭制導帶來了困難。在彈頭以數馬赫的高速衝進大氣層的時候,它必須能夠知道自己在哪裡,敵人的航母編隊在哪裡,在兩者的速度位置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彈頭能夠進行機動的時間可能是以秒來計算。也就是彈頭在返回大氣層後,應該在最短時間內捕捉到航母編隊。如果彈頭攜帶主動雷達制導裝置,就能夠自動尋找目標。這就跟普通的彈道導彈彈頭大不一樣。
而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彈頭打擊的是移動目標,就需要雷達等更精確的制導方式,但也就面臨了敵方干擾的問題。從歷史上看,美國、俄羅斯曾在普通反艦導彈加裝雷達導引頭,但還沒有將其應用到彈道導彈上,因為過去根本就沒有必要讓彈道導彈有如此高的精度。也有觀點認為這個階段的反航母彈道導彈彈頭接收的是第三方的被動制導,而這一形式尚有爭論,因為對時間的要求太苛刻了。打個比方來說,這就像神舟飛船的返回艙,一般能離預定降落地點幾公里都算高精度了,現在您讓它非要降落在大海上一個直徑300多米還不斷移動的大船上,確實難度太大了。
第五,彈頭在抵達目標後應具備多種抗干擾的末端制導方式。反航母彈道導彈彈頭抵近目標後,一般導彈、防空火炮什麼的早就失去了作用,因為彈頭的速度太快,但是電子、紅外干擾還有效,也就是讓雷達失靈,讓導引頭看不清楚目標,這就給彈頭最後擊中目標帶來了麻煩。在彈道導彈彈頭上,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困難。就是高速運動的彈頭,會和大氣摩擦產生極高的溫度,對紅外製導很不利。不過網路上曾出現國內有技術人員發表過「超高速導彈紅外凝視成像導引頭技術研究」的論文,可見從技術上說並不是完全的「天方夜譚」。
從上述幾個方面來看,反航母彈道導彈從技術上來說,既有巨大的現實困難,也有技術突破的可能性。但除去技術問題以外,反航母彈道導彈的性質和作戰目的還需要辨析一下。
現實股
反航母彈道導彈
到底有多大能耐
從航母的作用來說,反航母彈道導彈應該是一種戰略級別的武器。如果這種武器是存在的,那它所耗費的戰場資源將是極其龐大的(其包括陸海空天不同層次的指揮、偵察和預警系統)。而且相比導彈最後的致命一擊,更多的資源是花費到整個系統戰鬥過程的初始和中間階段。
此外,反航母彈道導彈對航母編隊的遏製作用該如何體現?是擊沉航母還是擊傷以「嚇退」敵航母編隊的軍事介入(網路有觀點認為這種反航母彈道導彈不用擊沉航母,就是給航母甲板砸幾個洞,破壞彈射器,它的所用也就達到了)。還有,作為一種戰略武器,反航母彈道導彈的使用時機在何時?是先敵攻擊還是後發制人。如果是後發制人,那麼我們戰場的信息資源對於其他方向該如何重新分配?在戰爭的關鍵時刻,我們的戰場信息資源能否支撐這種戰略武器的使用?如果反航母彈道導彈其實僅僅是一種戰役、戰術級別的武器,那麼在和敵航母的系統對抗中,反航母彈道導彈將和岸基導彈、岸基航空兵、海軍艦艇乃至航母編隊一同發揮作用。
無論哪一種級別的武器,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出現,實際涉及的是一個根本問題,即該武器能否顛覆海戰的遊戲規則?答案明顯是否定的。西方炒作所謂的中國反航母彈道導彈,實際是上世紀導彈制勝論的翻版,其目的是通過引導話題來影響中國航母力量的建設,分散中國的軍事研發投入。表面上反航母彈道導彈性價比高,威力巨大,但這種武器最多只能破壞對方的制海權,而無法獲得制海權,更無法幫助我們走向遠洋。深諳航母使用經驗的美國,其實是不怕所謂的反航母導彈的,即使有也不會改變力量的對比。反航母彈道導彈實際上反映了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就是由陸制海的巨大局限性。美國從二戰到現在早已用鋼與火淬鍊出了一個道理,反航母只有航母是最專業的。鄭文浩J172
推薦閱讀:
※英媒盤點誰將才是亞洲未來五年的真正的航母大國:可惜真不是中國
※練成「航母老鳥」要闖五道關 道道都是鬼門關
※美國海軍第二艘福特級先進核航母的風采如何?
※少將:中國能造彈射起飛航母 正研製各型艦載機
※蘇俄原來造了這麼多艘航母 如今卻只剩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