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謬誤:人死前說出的遺憾最真嗎?
利維坦按:當我們說,「他已經成為了他不願意成為的人」,這句話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這種表述裡面起碼透露出了個人意志對於「成為什麼樣的人」具有強烈的主導權。可是事實如此嗎?或者說,「成為什麼人」和「不想成為什麼人」,這其中難道沒有偶然的成分嗎?
由此試想,當你年老臨終前回顧自己的一生,說起人生遺憾,那或許並非真的就是你認定的遺憾——起碼在本文作者看來,彼時的自己和當下的自己,對於遺憾的認定是充滿博弈關係的:年輕時掙錢,是為了謀求精神上的更高需求,而擁有了相對財務自由的人才會有時間思考何為幸福的問題。
維特根斯坦臨終前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極為美好的一生!」或許,凡事皆有代價,人一生或許有遺憾,但是將遺憾不再視作遺憾的人生,才是最自洽的吧。
文/Rikard A. Hjort
譯/苦山
校對/斬光
原文/medium.com/@rikardhjort/the-deathbed-fallacy-5e54d9639167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發布
這個話題困擾我有些年頭了。所以現在,趁著「Wait But Why」網站上的某篇文章和一兩杯波本威士忌給了我一些靈感,我想仔細研究研究它。我管它叫「臨終謬誤」(Deathbed Fallacy)。
《拜倫之死》,作者:Joseph Denis Odevaere
臨終謬誤是什麼?
人之將死,總會後悔自己沒多花點時間和家人共處、多出去旅遊、少操些心事,諸如此類。這些是老生常談,我從人生導師和唯靈論者口中都有所耳聞。報紙又把這些內容添油加醋。人們在晚餐桌上討論它。這一「憾事清單」的原作者是臨終關懷護士布羅妮·韋爾(Bronnie Ware),她曾列出以下最常見的幾件憾事:
1、我希望我當初有勇氣度過一段忠實於自己的人生,而非選擇他人期待我過的生活。
2、我希望我當初沒有那麼努力工作。
3、我希望我當初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4、我希望我當初沒跟朋友們斷了聯繫。
5、我希望我當初讓自己過得更幸福。
說得都挺好的。有點兒含糊其辭,但看起來確實是可靠的建議。那麼,問題在哪兒?
圖源:Edvard Munch
謬誤
謬誤在於,你認為不論臨終時的自己是個怎樣的人,都清楚你當下該如何度過人生。TA寧願自己曾做出不同的決定,也就是說,TA認為當下的你該做出不同的決定。你不應將自己的一生視作同一個人,而是排成一溜兒的很多個思維方式和頭等要務各不相同的人。那麼,你覺得這一溜兒里的最後一位是個無所不知、聰慧睿智的人嗎?臨終時的你不見得能勝任你的人生導師,理由有三。
彼時的你並非是個可靠的顧問,原因如下:
理由之一:臨終狀態不具有代表性
臨終時刻並非人生的典型階段,假如你在那時想要的成了真,一切從頭來過,你也未必就能過上最幸福圓滿、意義深刻的人生。從不少方面來看,臨終時的你都極為特殊:
·TA壓根兒就沒有未來。TA快死了,因此心中所想的一切都與未來毫無干係。TA所擁有的只是當下和回憶。
·TA自認為對過去的自己們(比如你)知之甚深,但事實多半並非如此。這點稍後再議。
·像每一個階段的你一樣,TA受限於一段特定的時間,一個特定的地點,和一種特定的人生處境,而這些不見得適用於當下的你。
同樣,我們估計近因效應(譯者註:一種更重視近期的數據或經驗,忽視早期數據或經驗的傾向)發揮了重大的影響。我們猜測,抱有這些遺憾的人多半已經十分年老了。他們對於「工作太多」的記憶多半主要是職業生涯晚期的情形,「失去聯繫的朋友」應該是他們晚年所懷念的,而不一定是你二十郎當歲時一起廝混的那群狐朋狗友——等你到了60歲,他們都快徹底消失在你記憶中了。
理由之二:你自認為對過去的自己知之甚深,但事實並非如此
隨著年歲漸長,我覺得我越來越能理解青少年時期的自己。我對自己了解得越多,似乎就越能充分理解自己的人生動機和根本理念。因此我傾向於認為,過去的我只是比現在稍微幼稚一些,身體更強壯一些。我覺得自己始終如一。如果我曾做出「錯誤」的決定,那要不然是因為我當時(或者現在)傻兮兮的,要不然是因為我那時信息不足。
但我時不時會找到高中時候寫的東西,或是想起高中時的某個決定,它們讓我意識到自己的猜測徹底錯了。高中時的我和現在一樣聰明,手頭信息充足(比現在更多,因為我已經忘了當年的細節)。我當時做下的決定實際上是正確的,現在的想法才是錯的,因為當下的我把過去的我想得太簡單了。
舉個現成的例子:從大概十四五歲起的好幾年裡,我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融入集體,不去隨便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這和我現在的理念及臨終清單完全背道而馳。那麼年輕時的我能從當下的我的指導里得到些好處,是不是?
錯。等我翻出當時的日記,和那時的朋友談過之後,我發現自己當初多半做得沒錯。我的核心價值觀和現在一樣,只是更淺薄一些,當初的我也很看重獨立和本真。但年輕的我注意到了一件事,現在的我已經忘了,那就是我在許多方面是個糟糕透頂的傢伙,大家總體來說不怎麼待見我。我還注意到,不管自己多有見識,多本真,我的總體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如何看待我,取決於我和他們發展了什麼樣的關係。
如今,我很可能太過於關注他人的想法了。我經常責怪青少年時期的自己,他讓我變得對別人的評價過分在意——我為什麼就不能一直專心干很酷的工作、時時冥想,只和少數幾個我愛的人待在一起呢?但這樣只是當下的我在羞辱過去的我,因為他曾自找苦吃歷經磨難,可這場折磨對他對我都有好處。他處理了當時最要緊的事,把消除副作用的任務交給了我。我只是忘了這事,陷在悔恨中難以自拔。
類似地,如今的我極其重視職業生涯。我想學一大堆東西,想找份好工作,想賺錢,想成為有影響力的人。臨終時的我多半會對現在的自己怒目相向,認為我本末倒置。但我做這些是為了我們倆。我沒那麼想要工作,也不財迷,但它們能讓我過上好日子,能讓我在一座棒極了的城市裡和棒極了的人一起生活,能讓我擁有自由的人生。
我相信,如果我努力工作,而不按臨終清單說的那樣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最後過上的生活會比及時行樂所能贏得的日子更好。我正在自己的知識範圍內儘力而為,而這並非唾手可得,我得有所取捨。我堅信,許多我樂於與之交往的人來自更高的層次。藩籬的存在並非毫無理由,而我想儘可能多和藩籬另一邊的人相處,因此我必須暫時將這一邊的東西放棄一部分。臨終時的我會生氣,但他只是個被寵壞的、忘恩負義的傢伙。他是我正撫養的孩子,而非相反。
理由之三:如今去世的大多數人的生活環境與你大相徑庭
你也許認為幸福的秘訣在哪兒都一樣,不隨世界變遷而改換。但記住,對清單上的所有條目來說,困境之所在都已經變了。就拿清單第一條舉個例子吧:
「我希望我當初有勇氣度過一段忠實於自己的人生,而非選擇他人期待我過的生活。」
想想你認識的七八十歲,甚至更老的人,對方也許還活著,也許已經逝世。他們和接受臨終關懷的那群人最為接近。想想他們給你講過的故事:關於成長,關於工作,關於他們的價值觀。你難道不覺得,對他們來說擺脫別人的期待過生活很可能要比現在難得多得多嗎?為了讓大家都能自由決定人生,我們確實付出了許多努力不是嗎?現在某些人也許,只是也許,有點太過「保持本真」了,他們有點以自我為中心,對公共利益和責任不夠關注,以至於到了損人不利己的程度,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呢?
對20多歲的人來說,這清單里的數據可是過時了50多年啊。我這一代人面臨的挑戰和我祖輩所面臨的並不相同。比如,你們這些二十郎當歲的當代小青年會經常和朋友失聯嗎?我的祖輩或許難以和彼此保持聯繫,但他們不會陷在社交媒體中無法自拔。他們可能曾陷于格子間或死板的道德架構里難以脫身。他們也許曾陷在向親朋好友隱瞞性取向的困境中。也許他們在我這個年紀已經買了房子,有了穩定的家庭。你覺得這跟我們的生活有多少相似之處?
圖源:Pinterest
這個謬誤的產生最該怪誰?
就我的經驗來說,那些「想通了」人生的真正意義所在之人似乎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金字塔上爬得都挺高的,十分關注高級需求(譯者註: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以金字塔圖像呈現,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他們大多是成功讓自己過上優越生活的聰明人,有大量時間來思考,也能自由地發掘人生經驗。我敢說這群人里有很多是——至少曾經是——工作狂。但現在,他們有餘裕去思考「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了,就開始對過去的自己妄下論斷,覺得自己怎麼沒早點意識到,可他們現在之所以有能力想清楚這事,其先決條件正是當年辛勤工作的自己。
相反地,我遇到過不少人想要過得本真自在,無拘無束,卻還有很多基礎問題沒搞定。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或至少在需要錢時缺少人脈和渠道),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缺乏重要的物質基礎。這些人是掙扎求生存的藝術家、悲慘凄苦的流浪者,還有些純粹是毫無目標的傢伙,理想過於美好,在現實面前失意敗下陣來。
簡而言之,已經擁有很多的人似乎認為,如果他們不曾追求手頭這些東西會更幸福。但這份追求本身常常正令他們擁有了如今自己想要的生活。正是這種拚命讓他們得到了家庭、人脈和熱情。
所以該怎麼辦?
「臨終清單」從很多方面來看是靠譜的建議(但可能有點抽象)。它和當今的幸福感研究不謀而合。但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把責任轉嫁到了你身上,它怪你太過在意他人,工作太過認真。嘿,為了積累知識或資本而過上幾年悲慘的生活也不見得就是壞主意啊。至少,有很多別的靠譜的人生建議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
我想讓你記住的是這點:別為臨終謬誤而困擾。去看看這類幸福感研究吧,它會告訴你,能讓你更幸福的是穩定的收入、對人際關係和人生體驗而非物質的關注、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還有通勤時間短這種小事。去找幾本相關話題的書吧。現在就回想過去讓你幸福的事物,仔細考慮你該做什麼才能讓現在和有生之年裡都過得充實滿足。假如你眼下正在為職業生涯拼搏,正在做些意義重大的事,那麼和幾個沒空來往的朋友斷掉聯繫、勤奮工作,可能真是件明智的事。別擔心將來年老的你會怎麼看待現在的自己,專心確保TA生活富足幸福,哪怕TA是個徹頭徹尾忘恩負義的傢伙。
(這類研究:en.wikipedia.org/wiki/Grant_Study)
(幸福感的書:www.happinessresearchinstitute.com/books)
推薦閱讀:
※別讓你的人生 留遺憾
※人生假若沒有了遺憾
※二戰中美蘇繳獲日軍各種軍需,但有一樣東西未能得手,成歷史遺憾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遺憾
※接受遺憾看開人生
TAG: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