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言語
07-17
謹慎言語 雅三1-12 雅各這封信的主旨就是告訴讀者如何過完全的生活,第一章序言雅各首先破題,教導他的讀者什麼是「完全」,就是在任何情況下尤其是在百般的試煉和誘惑之中都對神全然忠心,全然地愛神。這樣的內在情感外顯為全然地順服神的律法,更清楚地說就是要在知行上合一,既要「詳細查看那完全的、使人自由的律法」(新漢語),又要「實在行出來」(一25),這才是真虔誠,這樣的人用雅各書的鑰節來描述,就是「成全完備,毫無缺欠」(一4)的人,與之相反的就是三心二意的人。具體如何達致完全呢?這是從第二章開始的書信正文要回答的問題。雅各首先教導弟兄姊妹在判斷是非上的完全就是不偏待人;其次在信心上的完全是信心與行為的合一;今天我們讀到的是在言語上作完全人。其實第一章已為有關言語的話題埋下了伏筆——雅各提醒基督徒「不輕易說話」(一19,新漢語);若「不管束自己的舌頭,實在是欺騙自己的心」(一26,新漢語)。在這裡,雅各詳細展開了這個話題。「我的弟兄們」(三1a),這是雅各轉換話題的慣常方式,語重心長地招呼走神的人回心專註以下的教導。他從一個高危職業——「師傅」/教師開始談起。與講究師道尊嚴的中國傳統社會一樣,教師在古代近東也擁有崇高的地位。猶太人稱教師為「拉比」,早期教會教師作為事奉的一種職分,與先知、使徒並列。不同於先知的是教師的教導一般不是直接受聖靈感動而說話,而是本著舊約律法、耶穌的教導和教會傳統,在教導中幫助信徒建立信仰根基;有別於使徒,教師大概會長駐某地負責教導牧養,且不一定見過復活的主。總而言之,教師在教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受到信徒格外的尊重。然而,雅各卻提出「不要多人作師傅」(三1b),他的意思當然不是不要作教師,也不是教師過剩需要減員,而是警告人不要只渴慕教師的榮譽而忽略了為人師的重大責任。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受教者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後果,不僅對教會內部造成損害,也會令教會外人士對基督徒群體產生負面印象。茲事體大,要求就不免很高,問責也就不免嚴格。因此雅各指出自己之所以視教師為高危職業,是「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三1c)。意思就是「要知道我們當教師的要接受更嚴厲的審判」(新漢語)。理由很簡單,就是「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三2a),其中動詞「過失」也有「跌倒」的意思,指犯了道德上的錯誤,而且時態是現在式,雅各在這裡承認包括自己在內的教師時常都會犯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教師也是人,不能免俗,你如果認為哪位教師擁有高大全的形象,那隻能說明你認識他並不深。距離和昏暗的光線都可以產生美的想像,虛假的聖人光環也只有靠疏離才能維持。教師的職責是教導,教導的主要形式是靠話語,而在言語上人是最容易犯錯的,所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失言可以表現在許多方面——說了不該說的話,該說的話卻沒有說,或是說的話前後不一致,也可能是說一套做一套。其實在教會中作教師的最嚴重的失誤是在教導的內容上出差錯,以致於誤導人步入歧途。法利賽人將要面對更嚴重的刑罰,正是因為他們將人帶進錯誤的旅程。或許你心裡會嘀咕,這麼危險的服事誰還敢伸頭呀。為此雅各作了一個與前面的大前提即每個人都會不斷犯錯相反的假設——「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三2b)。現實當中有沒有這樣的完全人呢?顯然答案是沒有,關鍵在於你是否承認。教會中的教師並非在言語上不能錯,而是要知道自己會出錯,不但要有謹慎小心的態度,還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提醒,更重要的是一旦知錯就儘快改正。大凡作教師的,太容易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金口玉言,純全無錯,比別人都強。再加上面子文化作祟,就更難知錯能改。總之,謙虛是教師高危服事的安全閥。說了半天凈是對教師的警告,大家是不是有種隔岸觀火、事不關己的閑適?是不是覺得今天唱詩禱告之後就可以散會回家了,只留下幾位傳道同工和小組長聽道就可以了?心中且慢竊喜,這事與你有關,並非我憑空斷言,而是雅各從第2節開始就已經將謹慎言語的提醒延伸到諸位了。何以見得?「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這句話原文句尾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起強調作用的字——「所有人」——被漏譯了!新漢語譯本就翻譯得很準確:「其實,我們人人都在許多事上犯錯」。所以,雅各接下來有關言語的教導,就不只是局限於教師,而是關乎會眾全體的。雅各接下來以舌頭作為言語的代名詞,從其威力、破壞力、難駕馭和兩面性4個方面來闡述我們謹慎言語的必要性。一、小小舌頭的威力(V3-5a)作者使用了兩個類比來說明舌頭所能發揮的巨大威力:「我們若把嚼環放在馬嘴裡,叫他順服,就能調動他的全身。看哪,船隻雖然甚大,又被大風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隨著掌舵的意思轉動」(三3-4)。嚼環之於馬和舵之於船,這兩個類比的共同之處在於嚼環和舵相對於馬與船都是小的,卻能起到控制馬和船行進方向的作用。同樣,「舌頭在百體里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這話的意思是小小的舌頭「竟能如此誇耀」,所炫耀的是自己的威力。人的三寸不爛之舌對人的影響也的確不容輕視。舌頭雖小卻威力強大,只要能控制住這類似於嚼環和舵的小局部,就能控制住全身。而一個人如果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身體,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慾望。正所謂見微知著,我們的言語正是我們生命素質外顯的標記。舌頭不受控制,恰是人受制於慾望或情緒的具體表現。二、舌頭巨大的破壞力(V5b-6)威力巨大之物若用於建造,固然成效卓著,但若用於拆毀,則勢必發揮出驚人的破壞力,即所謂「一言禍國,一言興邦」。中文有「火舌」一詞可以非常恰當地對應上雅各所講的:「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三5b-6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舌會吞滅一切,將所有化為焦土。這正是舌頭可以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群體甚至一個國家所造成的破壞景象。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研究一下納粹德國的喉舌戈培爾的宣傳理論,再觀察一下希特勒的演講,就可以發現舌頭可以蠱惑人心、綁架人意到什麼程度,以致於造成多大災難!在第一章的最後雅各提到真正的虔誠是「保守自己不被世界玷污」(一27,新漢語),必須時常提防,並拿出一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來省察自己。你怎麼知道自己已被世界污染及其污染程度呢?雅各所開出的化驗單上面要你檢查的是言語,我們口中的言語是從心發出的,最能反映出我們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世界——敵對神的價值體系的污染。當然最嚴重的程度莫過於與世界認同到不分彼此的地步,正如雅各所言:「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三6b)。舌頭成了那個不義世界的微縮景園,林林總總地陳列出這個世界的各種罪惡。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個責任應該由舌頭的設計者和創造者來承擔,但這是禁不住推敲的,因為使之向善還是向惡,是使用者的責任。這句話的動詞「使……成為」帶有關身的意味,應理解為「舌頭使自己成為不義的世界」。雅各並非說舌頭在本質上是敗壞的,問題在於人的誤用。誤用舌頭所導致的破壞性惡果,就是「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三6c)。所謂「生命的輪子」是希臘文的一個慣用語,原指生命循環不息,這裡引申的意思是「生命的歷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舌頭,使之與世界分別,舌頭就會成為外部罪惡世界在我們生命中的代言者,結果病從口入,且逐漸蔓延全身,導致我們的生命日益被世界所同化,最終被地獄之火所吞噬。三、舌頭難以駕馭(V7-8)想方設法追求殺傷威力的人類目前所能擁有的最強武器是核彈,人類當然清楚意識到控制它的必要性,核武擁有國更是極力設定安全措施,目的在於限制核武器在國際擴散,同時也要防止本國有人濫用。舌頭相當於人身體中的核武器,擁有威力強大的破壞力,隨時隨地能毀人,也能自毀,造成嚴重傷害,因此同樣需要謹慎駕馭。然而談何容易!雅各說得非常到位:「各類的走獸、飛禽、昆蟲、水族,本來都可以制伏,也已經被人制伏了;唯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三7-8a)。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如果在雅各有生之年就已經如此有效,在今天看來更是過猶不及,對生態的破壞甚至已經達到危及人類自身生存的地步。可是偏偏人類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舌頭,其實這恰反映了人類最難管理好的是他自身。雅各更形容舌頭「是不止息的惡物」(三8b),「不止息」和一8的「沒有定見」/「搖擺不定」(新漢語)是同一個詞,是指不穩定、難以駕馭、失控,好像火焰一樣,難以預料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突然冒起,令人防不勝防,永無寧日。這裡強調舌頭失控到一個地步,令自己非常痛苦。陶淵明在朝廷為官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為形役」,明明一百二十分不願意,卻還要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舌頭就是這樣難以駕馭的惡物,讓你身不由己,令人飽嘗後悔之苦。舌頭不但害己,對別人也造成極大的傷害,雅各說它「滿了害死人的毒氣」(三8c),這類比方在猶太文獻中非常普遍,如詩篇一四十3「他們的舌頭銳利如蛇,嘴唇里有毒蛇的毒液」(和修版)。惡毒的話帶來傷害,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暴力衝突,導致致命的惡果。四、舌頭的兩面性(V9-12)最後,雅各言及舌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兩面性。作者行文至此,突然從描述舌頭所用的第三人稱轉為第一人稱,顯示作者意在提出一個基督徒群體所共有的經驗——「我們用舌頭頌讚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三9)。請大家注意這句話中所蘊含的強烈對比色彩,首先是兩個行為——頌讚與咒詛,都是現在式的,可知頌讚和咒詛是時常出現在同一張嘴中的。其次是兩個對象——頌讚的對象是為主、為父的神,而咒詛的對象則是「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這裡的分詞「是」使用了完成式,意味著人自從被造就一直有神的形像,也就是說人的墮落並未使人失去神的形像。人既按照神的形像被造,就應該受到尊重,不尊重人就是不尊重神。因此雅各指出「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裡出來,我的弟兄們,這是不應當的」(三10)。因為二者不僅是不一致的,且是自相矛盾的行為。這種一口兩舌也可以說是一舌兩用,正是雅各書中三心二意人的表現。可以怎麼描述這類現象呢?你可以想像一個人他當面對人說自己如何敬仰,轉過身卻對那人的照片吐口水。接著雅各連續列舉出三個預期否定答案的修辭反問句,來說明上述自相矛盾的情形是多麼荒謬:1. 「泉源從一個眼裡能發出甜苦兩樣的水嗎?」(三11)——同一個水源不會噴出甜水和苦水;2. 「無花果樹能生橄欖嗎?」(三12a)——無花果樹不可能結出橄欖來;3. 「葡萄樹能結無花果嗎?」(三12b)——葡萄樹不可能結出無花果來。隨即,雅各以「鹹水里也不能發出甜水來」(三12c)這個比方,來說明人的言語實際上反映的是說話人的生命實際。耶穌曾教導門徒看果識人:「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里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唯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太七16-18)。心有所思,則口有所言。一個人內在的生命如何,他的言語也如何。總而言之,言語的巨大威力讓我們曉得必須加以控制,學習慎言,爭取在言語上沒有過失,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走向完全的重要功課,人一生只用兩年時間學說話,卻要用一世學不說話。「沉默是金」的道理屢屢出現在聖經箴言之中:「寡少言語的,有知識;性情溫良的,有聰明。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箴十七27-28)。「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十19)。中國古人也崇尚寡言少語,孔子認為「剛毅木訥近仁」。智者基於對人性的體會,對能言善道者持有深深的不信任。《史記》記載堯尋找接班人,有人推薦共工,堯卻認為「共工善言」,用意邪僻,居心不良,不可用。正如孔子所言:「巧言令色鮮矣仁」。老子也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當然,言語是人類重要的交流工具,人不可能不說話,只是要留意自己怎樣說話。因為語言的兩面性除了體現內在品格之外,也可以理解為其效果可以截然不同,即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言語既可以建立關係,也可以摧毀關係,何去何從是我們的選擇,並需要為此負責,若任其肆虐,其破壞力足以毀天滅地、傷人害己。雅各的這段話主要強調了言語的負面作用。在言語上我們最容易有過失,集中表現在弄虛作假和言語暴力這兩大方面。大躍進時期各地大放衛星謊報糧食產量,堂而皇之地喊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有地方號稱出現「天下第一田」,畝產竟報36900多斤!謊言有一個特性就是需要更多的謊言來掩飾,最終導致1959-1961年中國史上罕見的大饑荒。我們只知道歷史上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謊言誤國害己,恐怕沒有想到謊言的破壞性能比過持續8年的現代化戰爭吧!扭曲真相、隱瞞真相、只說部分真相的事屢見於史冊,不幸的是這份人類在言語上所犯的罪惡,其中也有所謂基督徒的貢獻。雖然我知道在現實處境中有時有不得已的情形,但不論我們有什麼理由,謊言無論重複過多少遍終歸是謊言,永遠不會變為真理,每次說謊都要為此在神的面前低下頭來。在此我呼籲大家抵制謊言,尤其堅決拒絕以為主為神的名義將謊言合理化。另一個在言語上常有的過犯就是言語暴力。文革時提倡大鳴大放,人們利用批鬥會和大字報口誅筆伐,使用陰謀論、誅心術、污名化等手段上綱上線,將語言暴力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以踐踏別人的尊嚴為樂,甚至不滿足於將別人糟蹋到體無完膚的地步,還殘忍地剝奪那些被侮辱的人最後那一點點沉默受辱的權力,迫使被批倒批臭的人去現場閱讀和抄寫辱罵自己的大字報,強制性地讓他們發言談心得體會,自我作踐一番。這類文革思維、謾罵式辯論以及大字報文風現今在網路上比比皆是,甚至有自稱基督徒的人也在其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不惜口出髒話。網路世界號稱虛擬,似乎人們可以不負責任地暢所欲言,但孰不知人們在那裡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你換個馬甲別人當然就不知道你是誰,難道神也會搞不清楚嗎?每一句拋向對方的刻薄、輕蔑和暴力性言語,都是對擁有神形像的人的侮辱,除了反映出說話人內在生命的黑暗之外,也是對神極大的不尊重。在此,我鄭重地呼籲大家在網路上謹慎言語。言語固然難以駕馭,但這不是我們放任自己的借口,反倒應該是我們加倍謹慎、小心防範的原因。至於如何有效地控制舌頭,這關涉雅各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主題——從上頭來的智慧,大家且聽下周講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話語的力量可以穿越百年千代——話語的權柄(三)
※人生哲理名言語句-經典哲理句子
※言語是生死攸關的事
※言語的啟示
※一個基督徒如何謹慎自己的言語
TAG:言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