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梵網經菩薩戒略註:第一戒殺

第一戒殺

既受菩薩戒,就要廣度眾生,所以第一條就是不殺。一切眾生,都有生命,有生命才可修行,認識自己的生命,則能夠度自己,認識別人的生命,能夠度一切眾生。法華經雲,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

何為生命?四十二章經雲,佛問比丘,人命在幾間?一比丘答,人命在數日間。佛雲,子未見道,佛再問,入命在幾間?另一比丘答,人命在食飯間。佛雲子未見道,再問,又另一比丘答,入命在呼吸間,佛雲,善哉!子見道矣。

一呼一吸,念念相續,是人命的行相,若人命不能認識,又焉能了人命中的生老病死苦,於人命中一呼就是生,一吸就是滅,若呼而不吸,人命就斷了;若吸而不呼,人命亦斷。是故入命在呼吸間,識得人命,則識得道,是故佛言,善哉!子見道矣。

昔日,阿難尊者,對一沙彌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機,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百歲而不認識生滅機,不如生一日認識生滅機,可以悟道,可以證果,可以了生死。

生滅機是什麼?

一念生,一念滅,生滅循環,無始無終,只可以悟,不可以斷;斷即命終。悟即生滅中見不生滅,就是道。

例如念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念到一念空時,心開見佛悟無生,就是道。

明白這個念,就是生滅機,生滅相續,就是命根。生滅斷,命根盡,生滅機一轉頓見不生不滅。

所以達摩祖師雲,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六祖雲,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念念不被嫉妒染,念念正念,不念煩惱清凈心便是道。

解了生滅機者,有生有滅是世間法,不生不滅出世間法。生亦滅滅亦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自己不認識自己的命根,又如何了生死,命根生滅,就是你的生死。命根不生不滅,就是你的涅槃。

佛經本事品雲,過去有一村落,時逢饑饉,釋迦化身為大魚游靠岸邊,全村人割食魚肉活命,魚曰(汝等莫斷我命,今天割肉,明日復生,可保長時有鮮肉食)村民依教,一年後新谷豐收,魚即命終,其魚名(水愛道)。

可知生命寶貴,假如割傷身體,血肉自然生長,袪瘀生新,平復如故,若無生命,血肉不能再生矣,世間人,數年內細胞更換一新,以乃生命護身功能,又在心識上生命更具功能。

前念滅,後念生,前念惡,後念善,念念善,就能度了惡,前念邪,後念正,念念正,便能度邪,前念迷,後念悟,念念悟,就能度迷,如是生命中,肯修行,就能轉惡為善,轉邪為正,轉迷成悟,不是離開生命,另有道可修啊?

因此佛法內,只有度生,而無殺生,是故如來制此戒。

佛言,若佛子。

受了菩薩戒,持戒清凈,上可以求佛道,下可以度眾生,自利利他,將來成佛,現稱佛子。

若自殺,教人殺。

自殺者,是自己親手殺眾生命,乃身心所造殺業,教他人殺者,雖不自己行殺,而使他人行殺,乃心口所造殺業。

方便殺。

是意作罪,心意思惟,用什麼方便殺,想計謀,興害意,或是教他行險道而致死,或教他自墮陷井而致死,或教他服毒藥而身亡,或斷其飲食而命終,或教他犯國法而身隕,如是等皆名方便殺。

讚歎殺。

他本不殺,讚歎殺生有功,他即去殺,他本不死,讚歎死後生天得樂,他自尋死,如是等,名為讚歎殺。

見作隨喜。

既不自殺,不教殺,亦不用方便殺,也不讚歎殺,但見人殺生時,心生歡喜,隨喜殺生之罪,隨喜殺,隨喜多殺,心造殺罪,其罪無量。

乃至咒殺。

佛咒只能福人,不能禍人,唯邪教邪咒,千里之遙,亦能害人,故云咒殺,屬心口所造業。

殺因、殺緣、殺法、殺業。

四法成業:1、殺因,有貪嗔痴等,有因嗔而殺,有因貪而殺,有因痴而殺。2、殺緣,有殺因未必殺,須假殺緣,助成殺業,或為名、為冤、為仇、為教、為霸、而成殺緣。3、殺法,現在種種武器,如刀槍劍戟,毒氣等。4、殺業,命斷,或一日斷、二日斷,七日斷,殺業此時成。

此戒四緣成犯: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殺害,四、命斷。當其命斷時,自心強烈震動,戒體即破,波羅夷罪成。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惻隱之心,況且天命之謂性,一切眾生皆有天性,上如人類,中如牛羊犬馬,下至蛇蟲鼠蟻,皆有性命,遊戲世間.天生天養,俱不得故意殺害,斷度生緣,傷天和氣,故殺有罪。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

既受菩薩戒,應思惟如何度眾生,度生莫如結緣,應心生慈悲,慈悲遍法界,法界常住,慈悲心亦常住。又孝順父母師僧三寶,秉三寶之教導,與眾生樂,或以種種方便,救死護生,令得世間之樂,再得出世涅槃之樂。

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恣心者,放縱己心,泄其怨恨;快意者,因嗔起殺,以殺為樂。菩薩應該要制止自己的嗔恨心,惡毒心,使殺心不起,代之而起以慈悲心,孝順心。

既不方便救護眾生,反而縱恣自己的怨恨心而快意去殺,犯波羅夷罪。

波羅夷,此雲棄,謂犯此戒,永棄佛海之外,亦云墮,即墮落三惡道,亦云斷頭,亦云極惡。


推薦閱讀:

梵網經菩薩戒戒相輯要 雪相師
第098集 善巧方便與菩薩戒(一)
為您讀經:菩薩戒本(上)照行法師敬誦
《菩薩戒本經講記》2 說戒和尚玅境長老

TAG:菩薩 | 菩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