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臨床經驗] 淺談「血痹」

淺談血痹- 中醫臨床經驗版- 愛愛醫醫學論壇---孫紹丹

痹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痹者,閉也,痛也,乃氣血為邪氣所閉,不通故痛也。屬中醫學一大類疾病。中醫學對痹證的認識,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如《素問·痹論篇》,與《靈樞·周痹》篇,對痹證的病因、病機及癥狀均有論述。以後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對痹證不斷提出新的見解,使痹證的理論不斷完善,範圍不斷擴大,病種日益增多,但後世對風寒濕痹論述較多,對其他痹證論述較少,現將其中「血痹」淺談如下:1 血痹的病因病機1.1 感受風邪,血凝為痹 《素問·五藏生成篇》:「卧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以問答式進一步闡明如下:「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卧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諸病源候論·血痹候》:「此由優樂之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卧不時動搖,膚腠開,為風邪所侵也」。《靈樞·九針論》:「邪入於陰,則為血痹」。《諸病源候論·血痹候》解釋:「血痹者,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為痹,故為血痹也」。 以上說明凡不從事勞動,素食甘肥的人,肌肉雖豐盛,實則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至為薄弱,稍為勞動,即體疲汗出,汗出則陽氣更虛,雖微風亦足以引起疾病。《素問·評熱病論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此即尊榮之人感受風邪,血行不暢而為痹之故。1.2 傷後血瘀,邪入成痹 《諸病源候論·落床損傷候》:「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若因墜落損傷,即血行失度,隨傷損之外,即停積」。《聖濟總錄·傷折惡血不散》論曰:「脈者血之府,血行脈中,貫於肉理,環周一身。因其肌體外固,徑隧內通,乃能流注,不失其常。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治宜除去惡瘀,使氣血流通,則可以復完也。」上述說明,外傷引起瘀血停留,必須及時除去,否則局部瘀血,氣機不暢,而致筋脈失常,抗禦外邪能力低下,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加重脈絡閉阻,不通則痛,導致痹證。 2 臨床表現與診斷《諸病源候論·血痹候》:「其狀,形體如被微風所吹」。《聖濟總錄》:「血痹之狀,形體肌膚如被微風所吹者,是也」。《血證論》:「痹痛,身體不仁,四肢疼痛」。《醫林改錯·痹證有瘀血說》:「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總名曰痹症」。以上多屬邪入血凝為痹。血瘀感邪致痹者,症見肢體關節疼痛,如針刺刀割,痛處固定不移,日輕夜重,拒按,或有竄痛,放射痛,局部腫脹,皮膚色表紫暗,肌膚乾燥無澤,關節屈伸不利,舌紫暗有瘀斑點,脈細澀,或弦細。血凝與血瘀的鑒別:《血證論·痹痛》:「瘀血竄走四肢,亦發疼痛,證似血痹。惟瘀血痛,多如錐刺,脈不浮,不拘急,此略不同」。1983年9月,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痹證專題學術討論會上,將「痹證」的概念確定為「是指人體營衛氣血失調,肌表,經絡遭受風、濕、熱之邪襲,氣血經絡為病邪閉阻,而引起經脈、肌膚、關節、筋骨疼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或腫大、僵直、畸形、肌肉萎縮等,為其臨床特徵的一類疾病」。血痹亦在此範疇之內,但同中有異。 3 治法3.1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血痹……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血證論·痹痛》:「虛人感受外風,客於脈分則為血痹,仲景用黃芪五物湯,以桂枝入血分,行風最效。失血家血脈既虛,往往感受外風,發為痹痛,或遊走不定,或滯著一處,宜黃芪五物湯重加當歸、丹皮、紅花;如血虛火旺之人,風中兼火,外見痹證,內見便短,脈數,口渴等證,則不宜桂枝之辛溫,宜四物湯加防風、柴胡、黃芩、丹皮、血通、秦艽、續斷、羚羊角、桑寄生、玉竹、麥冬治之」。3.2 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明知受風寒,用溫熱發散葯不愈,明知有濕熱,用利濕降火藥無功,久而肌肉消瘦,議論陰虧,遂用滋陰葯,又不效。至此便雲病在皮脈,易於為功;病在筋骨,實難見效。因不思風寒濕熱,入皮膚何處作痛;入於氣管,痛必流走;人於血管,痛不移處。如論虛弱,是因病致虛,非因虛而致病。總滋陰,外受之邪歸於何處,總逐風寒,去濕熱,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風寒,凝結成冰,冰成風寒已散。明此義,治痹症何難。古方頗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湯」。藥用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紅花9g、羌活3g、當歸9g、沒藥6g、五靈脂6g(炒)、香附3g、牛膝9g、地龍6g、甘草6g。若微熱,加蒼朮、黃柏。若虛弱,量加黃芪30-60g。全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祛風除濕之作用。把逐瘀活血與祛風除濕,結合運用,是王清任的一大貢獻。3.3 麻桂溫經湯 《傷科補要》:「治傷後著寒,通經活絡去瘀」。藥用麻黃、甘草各6g,桂枝、桃仁、紅花、白芷、赤芍各9g,細辛3g水煎服。本方有溫經散寒,活血去瘀,通經鎮痛的功效。用以治療損傷日久及傷風寒客注所致的痹痛等症。3.4 化瘀通痹湯婁氏創立了「化瘀通痹湯」,針對「瘀血痹」 。藥用當歸18g、丹參30g、雞血藤21g、制乳沒各9g、香附12 g、透骨草30g。方中乳沒前者活血,後者散瘀,相得益彰,為治本要葯;元胡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香附理氣解郁,為血中之氣葯,氣行則血行,加強活血祛瘀之功;當歸、丹參、雞血藤活血養血,祛病而不傷正;透骨草祛風除濕,通絡以治標。諸葯合用,共同達到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4 討論與體會4.1 風邪血凝為痹:辛苦勞勤之人,皮腠緻密,筋骨堅強,雖有風寒濕邪,莫之能客。正如《素問·刺法論篇》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惟尊榮奉養之人,肌肉豐滿,筋骨柔脆,素常不勝疲勞,行卧動搖,或遇微風,則能痹著為患,不必風寒濕之氣雜至而為病也。 4.2 外傷瘀血成痹:主要決定於外傷程度,但與人體體質強弱,也有很大關係。素體強壯之人,外傷後恢復較快,氣血不致停留為患。 如素體虛弱之人,則氣血阻塞不易流暢,便容易出現痹證。正如《素問,經脈別論篇》云:「度水跌仆,……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4.3 傷後受邪致痹:若素體虛弱之人,當肢體損傷之後,氣血運行不暢,或因陽氣不足,腠理空虛,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經絡;或筋骨損傷日久失治,氣血凝滯,風寒濕邪滯留而致痹,每遇氣候變化,則發痛或加重,治宜溫經通絡祛瘀。《素問·調經論》:「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主要參考文獻①《黃帝內經·素問》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版②《靈樞經》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版③晉·王叔和《金匱要略方論》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版④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人民衛生出版社會1955年版⑤清·錢秀昌《傷科補要》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1年版⑥裴正學《血證論評釋》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年版⑦類玉鈴《中國痹病大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版⑧丁繼華《傷科集成》(上、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版

推薦閱讀:

洗衣店老闆娘多年經驗總結:你不知道的棉毛絲三類衣物正確洗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非手術治療的護理經驗
交往265位高分妹後總結的10大吐血經驗
過來人的20條婚戀經驗,看懂了幸福一生,看不懂犯傻和後悔去吧
中醫治療黃體功能不全臨床經驗

TAG: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