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地貌、河流、城市名稱原意常識總匯

文/網路 編輯製作/荷花小女子一些城市名稱的原意哈爾濱,滿語是「曬漁網的場子」的意思。它原為一漁村,鐵路通車後興起,1932年設市。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錫林浩特,蒙古語意為「高原的城」。包頭,蒙古語「包克圖」,意為「有鹿的地方」。海拉爾,蒙古語意為「流下來的水」。烏蘭浩特,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城」。烏蘭察布盟,因為清朝時各旗會盟曾經在紅螺谷(蒙古語稱「烏蘭察布」)而得命。錫林郭勒盟,因為清朝時各旗會盟曾經在錫林郭勒河而得名。伊克昭盟,因為清朝時各旗會盟於伊克昭(蒙古語意為「大廟」)而得名。白雲鄂博,蒙古語意為「寶山」。吉林市,舊稱船廠,原名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西安,古名長安,明初設西安府,是控制中國西部的戰略要地,所以叫西安。銀川,是著名的塞上古城,一稱寧夏城,簡稱夏城,又稱銀城。銀川地名來自對賀蘭山與黃河之間渠道縱橫、田園密布的「塞上江南」美好地理景象的描述。烏魯木齊,蒙古語是「優美的牧場」的意思。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白水」。濟南,因城在古濟水的南面,所以名濟南。無錫,周、秦時盛產銅錫,至漢代錫開採完,故名無錫。連雲港,因位於雲台山與海中的東西連島之間而得名。徐州,以古代徐夷或以古「九州」之一的徐州而得名。鎮江,因這地方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詞,以示祈望而得名。鹽城,以產鹽而得名。合肥,以肥水出紫蓬山,分為二支,流至此地後合而為一,故名合肥。蚌埠,相傳古時曾在此采蚌取珠,而船舶聚集的地方叫埠頭,稱蚌埠集。市因蚌埠集而得名,1946年設蚌埠市。杭州,傳說大禹治水時,到了這裡才舍航登陸的,航杭同音,所以以後才叫杭州。基隆,港外有小雞籠嶼,港以東有大雞籠山,當初稱它為「雞籠」。後來感到名字不文雅,清代光緒年間便諧音取「其地昌隆」的意思,稱為「基隆」。衡陽,因在衡山之南,故名衡陽。拉薩,藏語意為「聖地」。因全年日照充足,陰雨日和霧日都少,經常晴空無雲,陽光燦爛,故有「日光城」的別名。香港為什麼稱「香」?香港為什麼稱「香」呢?歷來有著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從前有一個女海盜,名叫「香姑」,這座小島是她的根據地,後來就稱它為「香港」。另一種說法是,以前在現在稱為「香港仔」的附近,曾經有一道大瀑布,水質甘甜,航海的船隻總在這裡取用淡水,因而人們稱這地方為「香港」。其實很久以前,在石排灣附近就有一個小村莊,它本來就叫「香港村」,現在人們還把這地方稱作「小香港」或「香港圍」。現在的香港島和九龍等地,過去都隸屬於中國廣東省的東莞縣。後來從東莞縣又分出新安縣(後改稱寶安縣,即今深圳市),香港島等地便屬寶安縣。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朝政府才先後被迫割讓或租借給英國。當初,廣東省東莞縣盛產一種香料,由一種名叫古蜜香樹的液汁凝結而成。有的像松香;有的像檀香木,可作為許多香料製品的原料;有的把它放在博山爐中,下面用盤盛熱湯蒸,香氣便會緩緩地散發出來。這種產於東莞的香叫「莞香」,當時大都集中到五排灣的這個小港,用船運至省城,再遠銷到蘇杭和京師。這個小港就被稱作「香港」,這裡的村子也就叫「香港村」。這種香的上等品,價格很昂貴,幾乎和黃金等值。最名貴的叫「東莞女兒香」,是當地婦女在沙土山田中把古蜜香樹的樹根鑿出來,揀最好的樹根貯集起來作為私蓄,然後賣給外來香販的。據說到清朝,因皇宮中需要大量這樣的香,而這種香的產量又極有限,朝廷曾派出「來香專吏」去東莞索要,還使用嚴刑逼迫。香農無法忍受,便把香樹毀了,攜家帶子逃亡。從此「莞香」就衰落了,成為歷史的陳跡,但「香港」的名字卻一直沿用至今。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疆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它位於北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遠。中國國土大部分地處中緯度,最北境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北緯53°34′),最南境在廣東省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3°51′),南北延伸5500千米,跨緯度約50度。從南到北,全國(除青藏高原高寒區外)跨越了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南)溫帶、中溫帶和寒(北)溫帶等6個溫度帶。中國季風氣候顯著,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風的影響,夏半年雨熱同季,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優越條件。中國國土最東境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會合處(東經135°05′),最西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附近)。東西距離5200千米,跨經度將近62度。時差在4小時以上。在世界標準時區中,中國國土分屬東五區至東九區的5個時區。目前中國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統一以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時間作為全國的標準時間,並稱其為「北京時間」。中國國土遼闊廣大,陸地總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15,亞洲面積的1/4。中國陸地疆界長2萬多千米。同中國陸地接壤的鄰國:東北有朝鮮,北有俄羅斯和蒙古,西和西南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南有緬甸、寮國和越南。中國東部面臨海洋,海岸線總長度為3.2萬多千米。其中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千米。環繞中國大陸邊緣的海,自北至南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它們與太平洋連成一片。中國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近86%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大陸近海和南海之中。台灣島東部海岸及釣魚島、赤尾嶼等島嶼的海岸直接瀕臨太平洋。中國的四大高原中國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達45O0米,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系列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高原上有1OOO多個湖泊,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高原。其中青海湖是中國第一大鹹水湖,湖中的鳥島馳名中外;納木湖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湖泊。高原上還有很多的盆地。內蒙古高原海拔10OO米左右。它地勢坦蕩,水草豐茂,是很好的天然牧場。黃土高原是世界四大文化發源地之一,海拔1000—2000米,地面上覆蓋著5O—8O米的黃土層。雲貴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奇異的石林、孤峭的石峰、深透的洞穴、忽隱忽現的地下河流。高原上有著名的黃果樹大瀑布,從57米高的陡崖上直飛「犀牛潭」,氣勢磅礴,是中國最大的瀑布。中國地形概述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略小於歐洲總面積。中國的地勢呈階梯排列,以青藏高原為最高點,自西向東,級級下降,向海洋延伸。中國的海岸線總長度為3.2萬公里,在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5400個島嶼,其中最大的是台灣島,其次是海南島。中國大地的地勢象四級階梯,自西向東呈逐漸下降的趨勢。最高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許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崙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第二級階梯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構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海岸,地勢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這裡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些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第四級階梯就是再向東的中國大陸架淺海區。這裡水深大都不超過2OO米,堆積著河流入海帶來的大量泥沙。中國的三大「走廊」河西走廊 位於祁連山脈和北山山脈之間,是中國西部甘肅省西北部的一個盆地。它因地勢較低、形狀狹長,並在黃河以西而得名,全長約1200公里,走廊里有山嶽區、戈壁區、綠洲區。中國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通過河西走廊,進入塔里木盆地,再通過西亞到達歐洲的。遼西走廊 位於中國東北部遼寧省西南部,在渤海沿岸有一條狹長的平原,平原的寬度從兩公里到十幾公里不等,稱為「遼西走廊」。中國古代東北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陸地交通,就主要通過這裡。海上走廊 台灣海峽是連接東海和南海的重要水道,被稱為中國的「海上走廊」。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是南北航行要衝。中國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從台灣海峽經過,據說還曾在澎湖島上休息過。中國的五大山系中國以多山聞名,縱橫全國的山脈主要分為五個體系:1、東西走向:有天山一陰山一燕山山系;昆崙山一秦嶺-大別山山系以及南嶺山系;2、南北走向: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等山脈;3、東北—西南走向:有長白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等山脈;4、西北—東南走向: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岡底斯山等山脈;5、弧形山脈:主要為喜馬拉雅山、台灣山地等。中國的氣候中國氣候類型多種多樣,東半部是冬季盛行大陸季風,寒冷乾燥;夏季盛行海洋季風,濕熱多雨大陸性季風氣候。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積大,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西北地區則因地處內陸,為海洋季風勢力所不及,是內陸乾旱氣候。中國氣候區劃分為氣候帶、氣候大區和氣候區3級: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分屬從中溫帶到南亞熱帶的各氣候帶,僅東北北端屬於北溫帶,台灣南部、雷州半島以南及雲南南部局部地區分屬北、中及南熱帶。影響中國氣候的主要因素為地理緯度和太陽輻射、海陸位置和洋流、地形、大氣環流。這四者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1、地理緯度和太陽輻射由於緯度不同,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就有顯著差別,導致太陽天文輻射南北各異,使中國氣溫冬季南北差異大,夏季差異小,是氣候具有緯度地帶性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領土南北延伸約50緯度,各地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形勢西藏高原最高,新疆盆地次之。東部地區最低值在川、黔,由此向東、向北又逐漸增加,至華北、內蒙古一帶接近新疆盆地,東南沿海及東北地區略低於新疆盆地。中國各地輻射平衡值,除北緯40°以北地區冬季出現負值外,大部分地區全年均為正值。年均輻射平衡值以海南島為最大,川黔地區最小。2、海陸位置和洋流由於海陸物理性質不同所導致的中國下墊面熱量狀況的差異大。受地形和下墊面的影響,大陸的升降溫都比海洋快,是變化的主要原因。中國內陸地區常年得不到海洋氣流的調節,氣流的大陸性表現非常明顯。中國沿海洋流有太平洋西部的黑潮暖流和自渤海南下至台灣海峽的寒流。3、地形中國為多山國家,地形對中國氣候影響頗大。青藏高原對中國氣候的影響最為明顯,高原本身不僅通過對周圍大氣的直接加熱和冷卻作用,形成獨特的高原寒冷氣候,明顯地破壞了氣候按緯向呈地帶性分布的一般規律,還通過和大氣環流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周圍地區的氣候特徵。中國季風結構複雜亦與青藏高原有關,中國東部主要是海陸季風。對流層上層有冬夏間西風和東風帶的季節交替,它們相互影響和制約,加強和擴大中國東部季風活動範圍、影響其進退速度。中國許多東西走向的山系亦對南北冷暖氣流的交換起屏障作用,常成為氣候區域的分界線。山地還通過對局地氣流的阻障作用改變了氣溫和雨量分布。4、大氣環流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東亞季風環流是影響中國氣候最直接的因素。冬季高空基本氣流為西北風,低層自北向南分別盛行乾冷的西北、北和東北季風;夏季高空北緯30°以北為西風,以南為東風,低層自南向北為濕熱的西南季風和偏南到東南風,因而形成了隨盛行風的轉變,在環流、天氣系統、氣團性質等方面都發生明顯變化的氣候特徵。中國的地震中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遠在3000多年前,《竹書紀年》中就有「夏帝發七年(公元前1831)泰山震」的記載。中國又是最早發明地震儀,並用地震儀觀測地震的國家。公元2世紀,張衡創製候風地動儀,設於京師(今洛陽),觀測地震。中國地震多呈帶狀密集分布,可劃分為:①東南沿海及台灣地震帶;②北起瀋陽,向南經遼東半島、渤海灣、山東的郯城、安徽的廬江,最南可到湖北黃梅的地震帶;③燕山南麓,華北平原兩側與太行山東麓、山西中部的一連串盆地和渭河盆地;④中部的賀蘭山、六盤山,向南橫越秦嶺,過甘肅文縣,沿四川盆地西北和西緣,直至滇東地區,總長約2 000多千米的範圍內,是中國規模巨大的強烈地震帶,也是中國東西兩部地震活動區的分界線;⑤喜馬拉雅一滇西地區,是地中海一南亞地震帶經過中國的部分;⑥從西崑崙至祁連山和河西走廊的地震分布帶;⑦新疆帕米爾至天山南北地震活動帶。中國西部地震活動較頻繁,且震中分散;中國東部地震活動不如西部頻繁,但地震活動期延續時間長。台灣為一例外,是全國地震活動最高地區,頻度高、強度大,震中十分密集。地震震源位置按深度可分為淺源(70千米以內)、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中國的破壞性地震多為淺震。東部地區震源深度大致在30千米範圍內,西部地區較深,約30~50千米。在帕米爾、新疆西南部、西藏南部及台灣省東南沿海等地,還有中源地震分布。中國的吉林省東部和黑龍江省東部的延吉一牡丹江一帶,還有少數深源地震。其深度多為500~590千米,少數為300~400千米。按地震活動強度和頻度,中國地震大致可分為3類地區:1、強烈地區,包括台、藏、新、甘、青、寧、川西和滇等省區,是中國地震活動最顯著地區,自1900年以來的地震記錄佔全國地震總數的80%。2、中等地區,包括冀、晉、魯、陝西關中地區、遼南、吉林延吉地區、皖中,閩粵沿海和桂等省區。這些地區的強震震級可達7~8級,但頻度較低,自1900年以來的地震記錄佔全國地震總數的15%。3、微弱地區,包括蘇、浙、贛、湘、鄂、豫、黔、川東、黑、吉及內蒙古的大部分。這類地區僅偶爾發生破壞性地震,最大震級亦僅6級左右,強震間隔時間較長,一般均在百年以上。自1900年以來,破壞性地震較少,只佔全國地震的5%。中國地震的孕育與發生和活動斷裂有密切關係。到目前為止,中國記錄的8級地震,均發生在延伸長度達數百千米以上的強烈活動的大斷裂帶上或斷陷盆地內;7~7.9級地震中,絕大多數發生在長達100千米以上的活動斷裂及其控制的斷陷盆地內;6~6.9級地震中的90%以上均與長達數10千米以上的活動斷裂及其控制的斷陷盆地有關。中國強震分布還與活動斷裂帶的特殊構造部位有關:①有50%左右的強震發生在不同方向的活動斷裂帶的交匯部位;②15%左右的強震發生在活動斷裂的拐彎地段;③15%左右的強震發生在活動性大斷裂的強烈活動地段;④還有一些強震發生在活動斷裂的端部或閉鎖段。中國地震的發生與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菲律賓板塊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這些板塊的運動及其間的相互作用,為中國地震的發生提供了動力條件。中國的地貌中國境內不僅有常見的構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遺迹、凍土和冰緣作用現象、沙漠和戈壁等;還有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黃土地貌。中國地貌種類的多樣、典型,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中國大陸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下降。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聳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稱。第二級階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緣與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是更東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過200米。有人認為這一級階梯也包括沿海大陸架,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亦有人將沿海大陸架區分出來,稱為第四級階梯。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為界,可將中國分為東西兩部。中國西部,從新疆吐魯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面(海拔-154米)到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高差可達9000米;東部從海濱平原到秦嶺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灣省的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兩者地勢高差和傾斜方向均不相同,特點各異:1、昆崙山以南的西部南方,階坡明顯的只有其北緣的昆崙山北坡和東緣的龍門山東坡,其餘邊緣多和緩的傾斜,很難划出階梯的邊坡。昆崙山以北的西部北方,主要為高大山系所圍隔的大型盆地,如昆崙山與天山之間的塔里木盆地、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的準噶爾盆地、昆崙山與祁連山之間的柴達木盆地、祁連山與走廊北山之間的河西走廊等。上述盆地底部均甚平坦,但其高程卻甚懸殊,最高者和最低者可相差近3000米。各盆地周圍的山地,許多山峰又高出盆地本身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地面相對起伏巨大。2、中國東部真正存在階梯地形的,只有在上述第二階梯的前緣和第三階梯的後緣之間。前者是內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鄂西高原和雲貴高原,後者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江南丘陵,雙方高差達1000~2000米,其間又多具有連續而陡峭的斜坡,坡折相當明顯。然而,在高原地帶的西側,出現地勢低下的河套——銀川平原、渭河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在平原丘陵地帶的東側,更有地勢較高的遼東山地、山東山地及浙、閩、粵沿海山地。以山地的脈絡作為框架的中國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大的地貌單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組合,亦構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質構造線方向,而且東部與西部亦很不相同:1、中國西部的昆崙山以北地區,山脈主要走向為北西西或北東東,如阿爾泰山、天山、昆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西秦嶺等。它們所圍隔的準噶爾、塔里木、柴達木、隴中等大型盆地具有菱形的輪廓,長軸呈北西西方向。昆崙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其北面的山脈走向由北西西轉為南東東,如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等,形成向東北突出的圓弧;南面的山脈走向則由北西西轉向北東東,如岡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等,構成向西南突出的圓弧。整個青藏高原的輪廓可視為以北西西方向為長軸的巨大菱形。2、中國東部的山脈走向,主要是東西向與北東向或北北東向的相交截,間或有北西向的。東西走向的山脈以陰山一燕山和秦嶺一大別山最為明顯,向西前者可與天山相連,後者可與昆崙山相接。南嶺山脈亦呈東西走向,但因北東向或北北東向構造的干擾,表現不很明顯。東西走向的山脈是地理上的重要界線,燕山隔開了東北平原與華北平原,陰山是內蒙古高原的南緣,秦嶺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南嶺是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習慣上所稱的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就是依次以燕山、秦嶺,南嶺為分界的。然而,分布地域最廣的是北東或北北東的山脈走向,沿此構造方向在地質上形成一系列的拗陷帶與隆起帶。表現在今天地貌上,前者多為盆地和平原,後者多為高原和山地。自西而東:第一列為拗陷帶,包括呼倫貝爾一巴音和碩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滇中盆地;第二列為隆起帶,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與呂梁山及其間的山西高原、鄂西一黔東一湘西山地;第三列為拗陷帶,包括松遼平原、渤海一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北部灣;第四列為隆起帶,包括吉遼東部山地、山東山地、浙閩粵沿海山地;第五列為拗陷帶,包括東海、南海的海盆;第六列為隆起帶,即中國的台灣島,是太平洋西部的邊緣島弧的組成部分。營造中國地貌的外動力主要有流水、冰川、凍融、風、海水等,它們直接或間接深受氣候的支配。形成中國地貌的外動力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是流水作用,它集中表現在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上。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大型內陸盆地的內流河流,多以盆地的低地或湖泊為侵蝕基準面,河源出自周圍有冰雪的高山帶或多降水的中山帶,流經荒漠低山丘陵、山麓礫石戈壁、洪積一衝積一湖積平原,河水沿途逐漸減少以至消失,僅少數特大的河流,如塔里木河、伊犁河、額濟納河、尼勒河等,可流到低地或湖泊內。羌塘高原(藏北高原)上的內流河流,河身短小,支流不多,呈輻合狀彙集於盆地或盆地內的湖泊。較小的內流河流,多由雨水或泉水補給,水量不大,往往在出山口的盆地邊緣形成扇形堆積地。較大的內流河流,依靠冰雪融水補給,水量較大,通常從峽谷穿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盆地。當它們流經盆地時,河道分叉,注入湖泊處還能造成小型三角洲。中國廣大地區的外流河流,除北疆的額爾齊斯河和中俄界河黑龍江外,其餘大河都發源於青藏高原,分別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這些大河的水系分布,往往受到大致東西走向的長大山脈的制約。中國外流水系中若干中小河流,每多向相對沉降的盆地作扇狀彙集。這種扇狀集合的水系,是由地質構造變動所引起的地勢傾向所造成的。浙南、福建、粵東一帶直接入海的中小河流,流向受地面傾斜方向的操縱,更加明顯。中國長大的河流,如長江、黃河、西江、中俄界河的黑龍江,出中國國境的雅魯藏布江等,干河流路每多大角度的轉折,而且沿途往往穿過若干盆地,橫切其間的山地,它們的發育歷史必然要較為複雜。冰川作用是中國地貌形成的重要外動力之一。特別在中國西部高山地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造了流水作用所造成的地貌,因為這一地區的更新世所發生的多次冰期,其冰川規模都較現代冰川的要大得多。現代冰川所塑造的地貌,不論侵蝕或堆積的,其範圍都很有限。中國西部地區,更新世冰川的分布相當廣泛,尤其西部的高山,如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昆崙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大多形成以高峰、嶺脊為中心的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某些地方,如阿爾泰山西段、天山東段、祁連山西南部以及青藏高原上某些山地,還有過局部的冰蓋。更新世冰川作用干擾甚至局部中斷了常態地形的演進。中國東部地區,更新世冰川分布肯定不如西部地區的來得廣泛。有冰川作用遺迹的,有大興安嶺、太行山、秦嶺、大巴山、鄂西山地、大別山、廬山、黃山、天目山、台灣山地等地方。人們對秦嶺的太白山和台灣的雪山、南湖大山、玉山等,海拔接近4 000米,在晚更新世晚期發育了冰川,無所置疑;而對其他地方的冰川作用遺迹,目前仍有不同的看法。在更新世任何一次冰期中,不論中國西部或東部,由於各地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冰川發育的規模有大有小。然而從氣候角度來看,各次冰期理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某些共同特點的反映。因此,更新世冰期與間冰期多次的交替,勢必影響各地氣候,從而影響地貌外動力在地域上的分布。冰期到來,氣候寒冷,冰雪面積擴大,在中國東部平原,苔原帶要向南移,在西部山地,苔原帶要向下移;間冰期則相反,苔原帶相應地向北移和向上移,實質上就是凍融作用所產生的冰緣地貌發生水平上和垂向上的大幅度移動。特別在中國西部一些高山,如阿爾泰山、天山、昆崙山、祁連山等,在冰期時冰雪帶和多雨帶向下移,在間冰期冰雪帶和多雨帶又向上移,冰雪融水與雨水通過河流,把原先冰川領域的物質搬運到非冰川區域去,成為那裡的戈壁與沙漠的主要物質來源。風力作用作為地貌形成的外動力,其領域主要是在乾旱地區的沙漠和戈壁。沙漠與戈壁所分布的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氣候相當乾燥。大抵從晚更新世晚期、尤其是冰後期以來,地面水文狀態起了顯著變化,即湖泊面積日益縮小,水路網流程逐漸縮短,脫離水域環境的地方相應擴大,在強風吹襲下,在沙礫石堆積的地方,即靠近山麓地帶的盆地邊緣,細粒物質吹走,形成礫石戈壁;在沙土堆積的地方,即遠離山麓的盆地底部,出現風蝕崗窪和風積沙丘,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面水系衰退、瓦解到一定程度以後,沙丘面積擴大,並相連接成長,才發展成為現代浩瀚的沙漠。目前沙漠周緣的分散的沙丘或沙丘鏈,尚在沿著強風方向作短距離的移動。至於沙漠本身高大而密集的沙丘群體是不可能移動的;能夠隨風力飄揚,作長距離搬運的,僅為沙漠戈壁中的細小物質,如粉沙與粘土,它們堆積下來,即所謂風成黃土。中國境內的黃土主要分布在昆崙山、秦嶺、大別山以北地區。面積約63.25萬平方千米。最集中的是在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關於中國黃土的成因,尚屬有爭論的問題。由於黃土分布地域很廣,不同地區的黃土,其物質來源,搬運運力,堆積環境,理應不盡相同。對黃土高原的黃土,多數人認為其物質來源於西北廣大的沙漠地區,運送動力是風,堆積環境是有流水作用的。黃土的溝谷發育過程,反映流水侵蝕作用在時間上的變化。在人類歷史時期,特別在農業興起以來,由於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破壞了原先的植被與土壤,造成現代加速侵蝕,即快速的大量的水土流失。中國碳酸鹽岩分布很廣,但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美的是在西南地區,即廣西、貴州、雲南和川東、鄂西、湘西一帶,因為這些地區在相當長的地質時期處在濕熱的氣候環境之下。廣西過去和現在都屬熱帶型氣候,碳酸鹽岩分布很廣,而且多屬厚層的石灰岩和白雲岩,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大致可分峰叢、峰林、孤峰和殘丘等4種類型,反映喀斯特發育從不成熟到更成熟的不同階段。黔中、黔南和滇東高原上,碳酸鹽岩分布面積與厚度亦都較大。這些地區喀斯特地貌是地質時期氣候條件下發育起來的。一般情況:在海拔2000米或2000米以上的高原面上主要是溶蝕小窪地、漏斗和落水洞等以及散布其間的一些低矮的峰林和石林,石林分布於路南、宜良、東川、彌勒、羅平一帶,其中以路南石林最著名。在海拔l000~1500米的地面上,則以大型溶蝕窪地、矮小的丘陵或石林為特徵,大型窪地中有許多落水洞和漏斗,它們成連串分布,其地下往往是暗河。貴州南部向廣西盆地降落的斜坡地帶,高大的峰叢往往伴以深陷的圓窪地,地表河流多半轉入地下。黔北、鄂西、川東、湘西一帶,碳酸鹽岩分布亦廣泛,溶蝕窪地、漏斗、落水洞等的密度和深度都很大。中國海岸類型,根據海洋所接觸的陸地形態,可以概括為平原海岸與山地丘陵海岸。此外,還有生物海岸。杭州灣以北的平原海岸從第四紀以來都是沉降的,山東、遼東半島及杭州灣以南的山地丘陵海岸都是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由於海面上升大於陸地上升,海水侵入,造成岬灣相間的海岸線;平原海岸,由於陸地下降敵不過河流輸出大量泥沙的填充,使海岸線仍然向海伸展。中國島嶼,按其成因可歸為三類:一類是與大陸或大陸架的地質構造直接有關係的基岩島,除台灣島和海南島以外,還有若干面積較小的群島,如渤海海峽中的廟島群島,由30多座島嶼組成;浙江東南海岸外的舟山群島,由1339座島嶼組成;珠江口外的大萬山群島,由150多座島嶼組成;台灣海峽的澎湖列島由64座島嶼組成;以及台灣島東北海岸外的釣魚島列島,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和南小島、北小島等組成。另一類是河流河口的沖積島,亦稱沙島,如長江口的崇明島、長興島和橫沙島等,珠江口的一些沙島,台灣島西海岸外的幾列沙島。第三類珊瑚礁島,分布於南海中。分為島、沙、礁、灘4種,其含義是,成陸已久,海拔較高的,稱之為島;成陸不久,海拔較低,一般高潮不被淹沒的,稱之為沙;高潮淹沒,低潮出露的,稱之為礁;低潮不露出海面的,稱之為暗沙;水深較大,距海面20~30米的,稱之為暗灘。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疆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它位於北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遠。中國國土大部分地處中緯度,最北境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北緯53°34′),最南境在廣東省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3°51′),南北延伸5500千米,跨緯度約50度。從南到北,全國(除青藏高原高寒區外)跨越了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南)溫帶、中溫帶和寒(北)溫帶等6個溫度帶。中國季風氣候顯著,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風的影響,夏半年雨熱同季,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優越條件。中國國土最東境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會合處(東經135°05′),最西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附近)。東西距離5200千米,跨經度將近62度。時差在4小時以上。在世界標準時區中,中國國土分屬東五區至東九區的5個時區。目前中國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統一以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時間作為全國的標準時間,並稱其為「北京時間」。中國國土遼闊廣大,陸地總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15,亞洲面積的1/4。中國陸地疆界長2萬多千米。同中國陸地接壤的鄰國:東北有朝鮮,北有俄羅斯和蒙古,西和西南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南有緬甸、寮國和越南。中國東部面臨海洋,海岸線總長度為3.2萬多千米。其中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千米。環繞中國大陸邊緣的海,自北至南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它們與太平洋連成一片。中國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近86%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大陸近海和南海之中。台灣島東部海岸及釣魚島、赤尾嶼等島嶼的海岸直接瀕臨太平洋。台灣島台灣島是中國最大海島,為東亞大陸棚邊緣上的大陸島。距大陸最近處距離僅約130~140千米。全島周長約為l139.25千米。面積3.578萬平方千米,此外有海埔新生地38.85平方千米及屬島74.80平方千米。海岸線共長1239.58千米。島形南北狹長,長約394千米。島中部東西最寬,約144千米。台灣島全島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約佔30%,余為山地和丘陵。超過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餘座,故台灣島亦被稱為「高山島」。台灣山地的脊樑山脈為中央山脈。全長約320千米。其西北的雪山山脈長約180千米,與西南玉山山脈相接;西為阿里山脈,其北段亦稱加里山脈。中央山脈高峰叢集區,北起南湖大山(3740米),南迄北大武山(3090米),其間相去不下200千米,超過3000米和3500米以上的著名山峰簇聚,其中秀姑巒山3833米,馬博拉斯山3805米。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為台灣最高峰,亦為中國東部最高峰。海岸大部分皆甚平直。北部自富貴角以東,南至三貂角,長約120千米,岩石裸露,岬角岐出,但除基隆港外,天然港灣規模狹小。東部海岸除蘇澳灣外雖岸外水深,但因斷崖逼岸,腹地多山,不利建港。主要平原80%以上集中於西部。若依中央山脈全線為界,以東主要平原僅有東台縱谷狹長地帶(包括花蓮平原和台東平原)。其間有花蓮、秀姑巒和卑南三溪流域的沖積扇群相交錯。北部多丘陵。西部則有新竹平原、海岸平原、彰化平原、台中盆地、濁水溪大沖積扇、嘉南平原、高雄平原、屏東平原、恆春平原。平原面積約4500平方千米。台灣島屬亞熱帶―熱帶的過渡區,每年自10月至翌年3月為東北季風盛行期,5~9月為西南季風期,東北部與西南部氣候有顯著差異。南北平地各以台北、恆春為代表,年均溫分別為22~23℃和24~25℃。至於最高月均溫僅約30℃,最低月概在15℃以上。零下的絕對低溫偶而出現於北部平原、台地。氣溫垂直變化大,山地年均溫,阿里山的2406米測站已低至為10℃左右,玉山的3850米測站更低至4~5℃。後者極端低溫可至-12℃。降水量東北部特高,基隆歷年平均值超過3000毫米;最高可達5000毫米。最高記錄為基隆東南方的火燒寮,歷年平均超過6000毫米,最大超過8400毫米,宜蘭亦可超過3000毫米。台中、台南、高雄皆逾1700毫米,屏東高於2000毫米。東北季風為冬半年主要雨源,年中受颱風影響亦較強,致雨機會特多,基隆被稱為「雨港」,雨日逾最多可達230多天。宜蘭最多可逾220天。西南部的台南、高雄等雨日遠少於宜蘭和基隆。西南部平原區因秋冬少雨,常有較嚴重旱情。台灣島及其近鄰海域位於太平洋颱風夏秋間頻繁出沒地帶,颱風年均不下3~4次,其中尤以橫越恆春半島和北部最多,受影響亦最大。台灣島上溪河長50千米以上的不過20條,其中西向入海者16條,東向入海者4條。大部分河川流路短,河床比降大,上游水勢急湍,流量的豐枯之差甚大。長大河流有濁水溪,全長僅186千米,流域面積3155平方千米;高屏溪長171千米,流域面積3257平方千米;淡水河長158.7千米,流域面積2726平方千米。此外,還有大甲溪、烏溪(大肚溪)、曾文溪以及東部的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淡水河是台灣唯一曾有航運之利的河道。台灣島河流水力資源豐富,總蘊藏量約500多萬千瓦,其中大甲、濁水二溪各可超過百萬千瓦。台灣島丘陵、台地和山麓地帶多分布紅壤。由於降水多,土壤受淋溶作用強烈,土質粘重,鹽基已基本淋失,肥力不高。天然植物自海岸地帶的紅樹林至高山寒溫帶性的森林無不具備。南部海拔500米以下地區熱帶雨林和季風雨林兼備,北部則以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為主。全島森林面積佔全島土地總面積的52%左右,其中亞熱帶和熱帶林共占森林面積約87%,溫帶林約11種,余為亞寒帶或寒帶林,見於3000米以上高處。台灣島植物種屬繁多,現存高等植物180多科,4000多種,其中重要森林植物即有800多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樹木約百餘種,紅檜、台灣扁柏、鐵杉、冷杉、台灣雲杉、巒大杉、台灣杉、肖楠等尤為著名。動物中原以水鹿分布最廣,次為梅花鹿麂等,3500米以下山林地區均有棲息。台灣島四面臨海,水產資源豐富,海洋漁業發達。水庫的淡水魚繁殖亦頗有發展。礦產較重要的僅有煤、原油,天然氣、金、銅、大理石、石灰石、自雲石、海鹽等9種。能源及金屬礦物均不富集。煤多產於基隆至新竹一帶。油氣田分布苗栗丘陵區,產量甚微;天然氣已知儲量僅約275億立方米。南海諸島南海諸島是中國南海上島嶼的總稱。北自北衛灘(北緯21°08′),南至曾母暗沙(北緯3°5l′),南北跨緯度17°多,東西跨經度11°多。有暗灘、暗沙、暗礁、沙洲和島嶼250座以上,可分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等珊瑚礁群島。南海古稱「漲海」。南海諸島古稱「漲海崎頭」、「珊瑚洲」。南海大陸坡和大陸架具有大陸型地殼(硅鋁殼),基底是中生代和古生代的花崗岩和變質岩。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時,曾發生褶皺、斷裂和火山爆發,並形成一系列東北西南向的斷裂和構造脊。南海深海盆具有大洋型地殼(硅鎂殼),為超基性玄武岩類所組成,地殼較薄,約6~10千米,莫霍面深10~14千米,沉積層亦較薄。除個別火山外,南海諸島都由珊瑚礁組成。珊瑚礁以環礁為主,台礁(桌礁)次之。南海諸島主要有珊瑚島34座,火山島1座,沙洲13座,總面積約12平方千米。島洲以小、低、平為特點,面積一般僅為0.1~0.5平方千米,海拔2~6米;最高的是石島,海拔不過15米,最大的是永興島,面積不過1.85平方千米;大於1.5平方千米的珊瑚島還有東沙島、東島等。南海諸島大都發育在南海北、西、南部大陸坡的海底台階(海底高原)上,部分跨越南海深海盆,南端伸入南海南部的大陸架。(1)東沙群島。南海諸島中最北和最小的群島。發育在水深約300米的東沙台階上,由東沙礁、南衛灘和北衛灘組成。東沙礁西側有兩缺口,形成南、北水道,其間有東沙島。(2)中沙群島。包括海盆西側的中沙大環礁,北側的神狐暗沙和一統暗沙及深海盆上的憲法暗沙、中南暗沙等。發育在中沙台階上的中沙大環礁全為海水所淹,由26個水深9~26米的暗沙和暗灘組成,東以51°~58°的陡坡降至水深4000米的南海深海盆;西以2500米深的西沙東海槽與西沙台階相隔。此外,在中沙群島以東還有露出海面的環礁——黃岩島。(3)西沙群島。南海諸島中島嶼最多的群島。坐落在水深900~1000米的西沙台階上,由10座大、中、小環礁和台礁組成,其中有4座環礁和1座台礁,其上發育有島嶼和沙洲。西沙群島共有22島、7沙洲、5礁、6灘等40座,可分東西兩群:東群宣德群島由宣德環礁、東島環礁、浪花礁和嵩燾灘組成。宣德環礁呈馬蹄形,邊緣有永興島、石島、七連嶼和淹沒於水下的銀礫灘,七連嶼共4島6沙洲,形成島鏈,其中趙述島和北礁間有缺口趙述門;東島環礁有東島、高尖石、西渡灘、湛涵灘、濱湄灘和北邊廊,其中高尖石是西沙群島中的唯一的火山島。西群永樂群島包括永樂環礁、北礁華光礁、玉琢礁、盤石嶼和中建島。永樂環礁是典型的環礁,邊緣有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晉卿島、琛航島、廣金島等12島及羚羊礁和筐仔沙洲。(4)南沙群島。南海諸島中範圍最廣、暗礁、暗沙和暗灘最多的群島。大部坐落在水深1800~2000米的南沙台階上,擁有暗灘和暗沙50多座,暗礁百餘座,還有主要的珊瑚島11座和沙洲6座。其中8島5沙洲集中在中北部,從北至南,有雙子群礁的北子島、北外沙洲和南子島;西月島;中業群礁的中業島;道明群礁的楊信沙洲、雙黃沙洲和南鑰島;鄭和群礁的太平島、敦謙沙洲和鴻庥島;九章群礁的景宏島和染青沙洲。南沙群島最大的島嶼太平島(黃山馬峙)面積僅0.43平方千米,最高的鴻庥島(南乙峙)海拔僅6米。東部有馬歡島和費信島(兩島共居一環礁上,漁民稱為羅孔),往東則有大暗灘群,其中最大者為禮樂灘,最東為海馬灘。馬歡島以南還有五方礁、美濟礁、仁愛礁、半月礁和蓬勃暗沙等。九章群礁以南有近東西向的南華水道,是長約280海里的深水道。南華水道以南島洲很少,主要是南威島和安波沙洲(鍋蓋峙)。南威島西南有南薇灘、萬安灘等暗灘群,以東有尹慶群礁。安波沙洲東北有柏礁、六門礁等,以東有南海礁和規模巨大的安渡灘。安渡灘東北有榆亞暗沙、司令礁等,西南有彈丸礁、南通礁、北康暗沙、南康暗沙等,最南是曾母暗沙。南海諸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東沙島為25.3℃,永興島26.5℃,太平島27.9℃。冬夏交替盛行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當冬季強勁東北風時,地處風口的東沙島10月至翌年2月平均風速達8.0~9.8米/秒,有「風窟」之稱;而此時的南沙風速僅為3.7~6.1米/秒。夏季西南風盛行之際,南沙6~8月平均風速5.0~6.5米/秒,而東沙僅有4.0~4.6米/秒。南海諸島年降水量東沙島1459毫米,永興島1505毫米,太平島1842毫米。夏濕冬旱,降水多由西南季風和颱風所致,日最大降水量永興島曾達612.2毫米。南海諸島海洋生物種類繁多而生物量卻不很大,其季節變化較小。深海上層有旗魚、箭魚、鯊魚、金槍魚等,中下層有燈籠魚等深海魚類。金帶梅鯛常成群大片浮於海面。浮遊動物生物量在深海上層較少,西沙、中沙群島僅為50~60毫克/立方米,但在珊瑚礁海面則較高,如東島附近可達87毫克/立方米。珊瑚礁系由造礁石珊瑚和鈣藻等構成。西沙群島造礁石珊瑚達40屬、134種和亞種。南海諸島鳥群以鰹鳥和海鷗為主,經年排泄大量鳥糞,形成厚數十厘米至一米多的鳥糞層。南海諸島的土壤以珊瑚灰岩或珊瑚貝殼沙為母質,形成磷質石灰土。但土壤缺鐵、鋁、鎂、錳及其他某些微量元素。南海諸島植物種類較少。西沙群島有植物213種,隸屬57科154屬。其中166種野生植物,47種栽培植物。可種植甘薯、玉米、花生、蔬菜等。釣魚島列島釣魚島列島是中國台灣省宜蘭縣轄列島。位於台灣島東北約200千米內外東海中,包括釣魚島、黃尾嶼、沖北岩、沖南岩、北小礁(島)、南小礁(島)、赤尾嶼。以釣魚島最大,約5平方千米。諸島皆分布於東海大陸架上,其東有深逾2000米的海溝與琉球群島相隔,均屬火山岩體丘陵,由海底火山活動形成。明代以來,釣魚島(即釣魚台,見明嘉靖間陳侃《使琉球錄》)向屬中國海防管區。明、清兩代,凡自閩境出使至沖繩島琉球王國的那霸港,均經釣魚島(釣魚台)。島上向無定居人戶,惟閩、台等省漁民常到此處海城捕魚,或作短時寄泊。島上多山茶、棕櫚、仙人掌、海芙蓉等自然植物,亦有其他藥用植物。附近海底有豐富石油蘊藏。北部灣北部灣位於中國南海海域北部。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迄越南。面積約44238平方千米。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過90米。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漸向西南傾斜,傾斜度不及2°。海潮每日發生一次,海流徐緩。流入北部灣的主要河流有中國的九州江、南流江、大風江、欽江、防城河、北侖河、昌江及越南的先安河、紅河、馬江等。主要港灣有中國的安鋪港、鐵山港、欽州灣、珍珠港、洋浦港及越南的下龍灣等。島嶼眾多,主要為中國的潿洲島、斜陽島及越南的拜子龍群島等。北部灣位於北熱帶,年均溫22.7℃,12月至翌年1月底層水溫18~28℃,夏季27~30℃,表層與底層溫差約1℃。年降水量1300~2500毫米。海水鹽度夏季為29.8‰~34.29‰,冬季31‰~33.95‰。灣內波浪小,風力一般不超過6級。颱風多出現在6~10月。北部灣是中國重要熱帶漁場,可供捕撈的海區有40多處,魚類達500多種。北部灣海塗遼闊,底平沙細,水質優良,浮游和底棲生物豐富,適宜發展海產養殖,可供養殖品種有日本對蝦、墨吉對蝦、長毛對蝦、短溝對蝦、寬溝對蝦、斑節對蝦、珍珠貝、大嚎、海參、青蟹、文蛤、蟶、江籬、魚類等。北部灣海域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北部灣畔重要城市有北海市、防城港、欽州市及八所港等。中國河流與湖泊概述中國河流的總長度約22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條。全國徑流總量達27115億立方米,幾乎與歐洲的徑流總量相等。主要河流多發源於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國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63OO公里,流域面積180.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內河運輸的大動脈。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地上地下有著許許多多的古迹文物。中國還有一條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最早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的秦代,後來經過多次開鑿疏浚,成為歷朝歷代的漕運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資經由這條河被運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過這條河去美麗的江南遊覽。現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中國有眾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陽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鹹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中國的人工河人工河通稱「運河」,是指由人力開鑿的用以溝通水系,便利運輸的水利工程。中國開鑿運河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時期。中國曾先後修築了許多人工河,大大改善了國內水利資源調配和航路運輸狀況。其中,以京杭大運河最為著名。京杭運河又稱「大運河」,始建於隋代(公元581年—618年)。它始於北京,止於杭州,貫通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江河。全長1794公里,是世界最長的人工河。一千餘年來,京杭運河一直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由於長期的淤積,大運河曾一度堵塞。1949年以後經過分段整治,大部分淤塞的河道都已恢復通航。此外,還加修了錢塘江溝通工程,使運河航道延長近7公里。京杭運河的年運輸量,在內河航運中僅次於長江。中國的鹹水湖鹹水湖是指湖水含鹽量較高的湖泊。中國的鹹水湖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且在數量上遠多於淡水湖,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55%。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青海湖」。青海湖又名「庫庫諾爾」,即蒙語「青色的海」之意,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長105公里,寬63公里,最深處達38米,湖泊的集水面積約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入湖的河流有40餘條,主要有布哈河、巴戈烏蘭河、側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近年來,由於氣候的不斷變化,湖水也隨之不斷下降,湖面逐漸縮小,與初期的湖區相比,湖面已縮小近三分之一,水位降低了80—100米。中國的淡水湖淡水湖是湖水含鹽量較低的湖泊。中國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東南部,這一地帶的湖泊面積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中國主要的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都分布在這一地區。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長170.0公里,平均寬度17.3公里,面積為293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276億立方米。鄱陽湖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主要入湖河流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的長江中游以南,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它的面積在枯水期約有3100平方公里,洪水期為3900多平方公里,湖區總面積達18000平方公里,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國東部近海地區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湖區總面積約為3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為2420平方公里。流入太湖的河流主要有東茹溪等。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區總面積為2069平方公里。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入洪澤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巢湖 巢湖位於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總面積為753平方公里。其源頭起自英、霍二山,主要入湖河流有豐樂河、杭埠河、兆河等。中國的河流:遼河遼河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大河之一,被稱為遼寧人民的「母親河」。其幹流上游老哈河源自河北省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遼河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區,注入渤海,全長1394公里,流域面積為20.16萬平方公里。遼河屬樹狀水系,東西寬南北窄,流域內山地佔48.2%,丘陵佔21.5%,平原佔24.3%,沙丘佔6%。遼河主流上游老哈河匯合西拉木倫河後,稱西遼河。西遼河於台河口分為南北二支,南支為主流西遼河,北支為新開河。二河於雙遼匯合後南下,至福德店匯合東遼河後始稱遼河。經鐵嶺後轉向西南,至六間房再一分為二,一股南流為外遼河,在三岔河與渾河、太子河匯合,稱大遼河,經營口市注入渤海。另一股西南流稱雙檯子河,經盤山南匯繞陽河後,注入渤海。1958年後,在六間房堵截外遼河流路,使渾河、太子河成為獨立水系,遼河主流改由盤山南入海。遼河上游流經黃土丘陵,會合坤都河、英金河、崩河、羊腸子河後流入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至昌圖福德店,長882公里。西遼河接納南岸支流教來河後地勢降至300米以下,向南穿過遼北低丘,接納招蘇台河、清河、柴河、泛河等,進入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至石佛寺為遼河中游,長210公里。下游穿流沖積平原,北岸匯入秀水河、養息牧河、柳河等,至雙檯子河口長302公里。遼河流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為350—1000毫米,年徑流量為89億立方米,山地多於平原,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流域年降水量的65%集中於每年的4—9月。二龍山、大夥房、參窩連線以東流域,年徑流深150—400毫米,佔總徑流量的25%左右。西遼河沙丘草原區,年徑流深在50毫米以下,僅佔總徑流量的10%。遼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強度大、頻率高、集流快,常使水位陡漲猛落,造成下游地區洪澇。此外,遼河的含沙量較高,僅次於黃河、海河,為中國第三位,年輸沙量達2098萬噸。近年來,由於大量人為因素,遼河已成為中國江河中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遼河水無法存活生物,無法用於灌溉,更無法供人畜飲用。這種情況已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普遍重視,自1993年起開始了整治遼河工程,依法嚴厲打擊未達標準的排污單位,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國的河流:淮河淮河是中國東部的主要河流之一,為中國第六大河。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別山和江淮丘陵與長江流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分界。流域東西長約70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400公里,面積27萬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係為19萬平方公里,泗、沂、沭河水係為8萬平方公里。淮河流域由淮河與泗、沂、沭河兩大水系組成。淮河幹流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北麓,流經豫、皖至江蘇揚州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196米。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里,比降0.5‰。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處的三河閘為中游,長490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洪澤湖以下為下游,面積3萬平方公里,入江水道長150公里。淮河中上游流域有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21條,其中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有16條。泗、沂、沭河水系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泗河源於新泰市南部太平頂西麓,流經南四湖,匯湖東西諸水後,經韓庄運河、中運河,又匯邳蒼地區來水,經駱馬湖由新沂河入海。沂河源於沂源縣魯山南麓,南流經臨沂至江蘇境內入駱馬湖,流域面積1.16萬平方公里。沭河源於沂山南麓,南流至臨沭縣大官莊分為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經江蘇新沂縣入新沂河,新沭河東流穿馬陵山經江蘇石樑河水庫和沙河故道,至臨洪口入海,流域面積為5700平方公里。此外,淮河流域還包括有洪澤湖、南四湖、駱馬湖、高郵湖等多座較大的湖泊。其中,洪澤湖的庫容達130億立方米,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淮河流域地處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年降水量南部大別山區最大達1300—1400毫米,北部黃河沿岸僅為600—700毫米。每年6—9月份為汛期,降水量占年總量的60—70%。淮河流域年均地表徑流深為240毫米,年地表徑流量為622億立方米,屬中國水資源短缺地區。流域內平原地區的淺層地下水蘊藏較豐富,一般在地下60米內均有較好的含水層,地下水來源由降水補給。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年均為224億立方米。兩者合計為846億立方米。由於長期以來的自然和人為因素,使得淮河的水質日趨惡化,並一度喪失了自凈能力。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整治下,這一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中國的河流:珠江珠江是中國僅次於長江、黃河的第三大河,原指廣州至東江口的河段,後以之通稱該水系。現在所謂的珠江流域包括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的廣大流域。珠江流域跨越滇、黔、粵、桂、贛、湘六省區,流域呈扇狀輻合,各水系則呈樹枝狀分布。主要干支流總長約1.1萬公里,流域總面積45.26萬平方公里。珠江由東、北、西三大江匯流而成。其主幹流稱西江,源於雲南沾益縣馬雄山,全長約2210公里,總落差約2130米,在三水以上流域面積約35.5萬平方公里。西江幹流上游南盤江與北盤江會合後稱紅水河,會柳江過大藤峽後稱黔江,黔江與鬱江相會後稱潯江,會桂江後在梧州市以下始稱西江。西江經羚羊峽後在思賢□處與北江溝通,以下流經珠江三角洲入南海。北江主源稱湞水,源於江西省信豐縣西溪灣,幹流全長468公里,流域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在廣東省境內,總落差約310米,主要支流有武水、連江、綏江等。北江自中游經三水後流入三角洲河網區,與西江河道交錯,注入南海。東江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大竹嶺,也稱「潯烏水」,與定南水相會後稱東江,流經廣東東部,幹流全長523公里,流域面積2.8萬平方公里,總落差約440米,到石龍後分流形成東江三角洲。後分為北幹流和南支流兩大河,同注入獅子洋經虎門出海,主要支流有安遠水、新豐江、秋香港、西枝江、增江等。珠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為3412億立方米,水量居全國河流的第二位。其中西江年均徑流量約2670億立方米,約佔流域總量的80%,北江為472億立方米,東江為272億立方米。珠江流域每年4—9月為汛期,流量佔全年70—80%,洪水多出現於夏季,下游及三角洲常有較大秋汛。流域年均含沙量為0.126—0.344千克/立方米。珠江的水力資源特點為高度集中,有利於系統開發。珠江流域的水能蘊藏量達3335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2921億度,佔全國總量的5.8%。流域水力資源大部分在西江,其水能蘊藏量達2943萬千瓦,佔全流域的88%,可開發量達2117萬千瓦,佔全流域的86%。其餘各江及三角洲的水能蘊藏量僅為12%,可開發量為14%。珠江流域現有淡水魚約250種,除鯉、鯽、鯿、青、草、鰱、鱅、鱖等品種外,還有特有的鯪魚、花鰻、卷口魚等。珠江三角洲下遊河口區還有豐富的蜆、青蟹、沙蝦及人工養殖的牡蠣,是中國淡水人工養殖的發達區域。中國的河流:怒江怒江是中國重要的南北向河流,源自西藏自治區唐古拉山脈的巴斯克我山,流經藏、滇兩省區。全長2816公里,流域面積32.4萬平方公里。自中國流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在毛淡棉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自河源至嘉玉橋以上為怒江上游,山勢起伏較緩,河谷平淺,流域面積佔總面積的50%以上。嘉玉橋以下至瀘水為中游段,河床坡度陡,支流屬羽狀水系。怒江流經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怒山,在這裡形成世界第二大峽谷區。瀘水以下為下游段,沿河山脈高程降低,水面寬,河谷深度為500—1000米,兩岸有階地分布。怒江流域徑流較深,下游地區在500—800毫米,中游地區一般為400—600毫米,上游地區的流域面積雖佔總面積的一半以上,但徑流深度僅為150—400毫米,徑流量不及全部的45%。怒江徑流的補給來源,上游主要依靠地下水補給,約佔年徑流量的60%以上,中游以雨水補給為主,下游雨水補給更多,達60%左右。河川徑流的年內變化各河段情況不同,上游冬季徑流量僅占年徑流量的5%左右,春季約佔10%,夏季可佔60%左右,秋季佔25%,一般最大流量出現在7月或8月,最小流量多出現在1月底或2月初。下游地區河川徑流集中於夏、秋季兩季,而冬、春季較少,在集中程度上不及上游地區,最大徑流量多出現於7—10月,最小流量則在4—5月。怒江蘊藏的水能資源較為豐富,幹流年徑流量豐沛,落差大,水能蘊藏量約為3550萬千瓦。此外,怒江流域還蘊藏有豐富的銅、鐵、鉛、錫、煤、汞、水晶、硫磺、石墨、雲母等礦產資源。中國的河流:海河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主要的大河之一,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條河流自北、西、南三面匯流至天津後,稱為海河。其幹流自金鋼橋以下長73公里,河道狹窄多彎。海河流域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地跨京、津、冀、晉、魯、豫、遼、內蒙古八省區。流域面積為31.7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3.3%,其中山區約佔54.1%,平原佔45.9%。海河水系由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五條河流組成。其中:北運河為海河北支,源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山區,上源名溫榆河,通州以下始稱北運河。其水自青龍灣河、筐兒港減河匯入潮白新河或永定新河,注入渤海。全長約180公里,流域總面積2.96萬平方公里。永定河為海河西北支,上源為桑乾河和洋河,分別源於晉西北和內蒙古高原南緣。二河均流經官廳水庫,出水庫後始名永定河,至屈家店與北運河匯合,其水經永定新河由北塘入海。全長650公里,流域面積5.08萬平方公里。大清河為海河西支,是上游五大支流中最短的幹流。其上源北支由源於淶源縣境的北拒馬河和源於白石山的南拒馬河組成,南支則由漕河、唐河、大沙河和磁河等十餘支流組成,均源於太行山東麓並匯入白洋淀,出淀後始名大清河,至獨流鎮與子牙河匯合。全長448公里,流域面積3.96萬平方公里。子牙河為海河西南支,由發源於太行山東坡的滏陽河和源於五台山北坡的滹沱河匯成,兩河於獻縣匯合後,始名子牙河。全長730餘公里,流域面積7.87萬平方公里。南運河為海河南支,上游有漳河與衛河兩大支流,流域面積3.76萬平方公里。漳河源自太行山背風坡,經岳城水庫,在徐萬倉與衛河交匯,流域面積1.92萬平方公里。衛河源自太行山南麓,由淇河、安陽河、湯河等十餘條支流彙集而成,流域面積1.52萬平方公里。漳河和衛河在徐萬倉匯合後稱衛運河,衛運河全長157公里,至四女寺樞紐又分成南運河和漳衛新河兩支。南運河向北匯入子牙河,再入海河,全長309公里。漳衛新河向東於大河口入渤海,全長245公里。海河流域年均徑流量為211.6億立方米,具有地區分布不均的特點,山地年均徑流深110毫米,平原則僅為57.6毫米。流域各河徑流變化劇烈,大部分河流有1/2至4/5的年徑流量集中在6—9月,7、8月間形成夏汛,月徑流量可佔全年的1/4至2/5。年際間的變化更為懸珠,多水年和少水年的徑流量相差五倍。由於海河水繫上游支流繁多分散,下游集中,河道容泄能力上大下小,尾閭不暢,故而極易形成洪峰,給流域內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治理海河河道,興建水庫,增闢灌溉和入海尾閭工程。先後興建大小水庫1900多座,總庫容達265億立方米,控制了山區流域面積的83%。在興建水庫同時,還興建了水電站119座,總裝機容量為66.28萬千瓦,年均發電量達17.9億千瓦時,使海河流域可發電量水能資源的1/3得到了利用。此外還建造堤防4300公里,開挖疏浚支流河道270條,骨幹河道50條,並新辟了漳衛新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8條入海河道,使排洪入海能力達到2.5萬立方米/秒,治理了80%的平原易澇面積,初步解除了洪澇災害。中國的河流:瀾滄江瀾滄江是中國最長的南北向河流,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脈崗果日峰的扎曲,流至昌都後始稱瀾滄江。南流至雲南省南臘河口出境,出境後改稱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全長2354公里,流域面積16.5萬平方公里,是東南亞地區第一大河。瀾滄江上游以類烏齊河口為界,全長556公里,山勢一般較平緩,河谷平淺,年徑流深度為200毫米。以下為中游峽谷區,全長821公里,河床坡降大,谷形緊窄,水面寬120米左右,年徑流深度為400—700毫米。功果橋以下為下游,兩岸山勢降低,窄谷與寬谷相間出現,年徑流量為200—400毫米,是河川徑流量的主要來源。戛舊以下進入西雙版納,地勢更為低平,河道流經峽谷和平壩,形成串珠狀河谷。瀾滄江是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輔以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上游段高山冰雪融水佔有一定的比重,地下水補給一般也占年徑流量的50%左右。自中游段開始,雨水補給逐漸增大,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補給相應減少。至下游段,雨水補給已佔年徑流量的60%以上。上中游冬季的年徑流量一般不到全年徑流量的10%,春季可達10%以上,夏季可佔50%左右,秋季徑流量仍可佔全年的30%左右。最大流量一般出現在每年的7月或8月,最小流量多發生在1月或2月。下游段每年7—10月都有可能出現最大流量,其中以8月為最多,最小流量以5月最多。瀾滄江的河床落差達4600米,平均比降為2.2‰,其幹流蘊蓄的水能資源約為2700萬千瓦,極具開發潛力。中國已先後在瀾滄江修建了漫灣、大朝山、小灣三座大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共達705萬千瓦。按照發展規劃,從2001年開始,中國繼續在瀾滄江上修建六座大型水電站,形成八座梯級水電站的系列開發群體,總裝機容量可達到1555萬千瓦。中國的河流:長江長江發源於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脈的主峰各拉丹冬大冰峰,奔騰向東,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她全長6380公里,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市、自治區,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同黃河一起被喻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長江水系北部以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一線與黃河、淮河為界,南部以南嶺、黔中高原、大庚嶺、武夷山、天目山一線與珠江及浙閩水係為界。東西跨越31個經度,南北相距11個緯度,擁有180多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遍及16個省、市、自治區,佔全國總面積的1/5。在遼闊的流域內,65%是高原山地,22%是丘陵,11%是平原,2%是河流、湖泊和沼澤。根據各段河流的水文、地理特徵,長江可分為:從江源至湖北的宜昌為上游,長4529千米;宜昌至江西的湖口為中游,長927千米;湖口至長江口為下游,長844千米。長江的入海水量近1億立方米,總落差5800多米,水能資源蘊藏量達2.68億千瓦,佔全國河流徑流量的37%,相當於美國、加拿大和日本三國水能資源的總和。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為世界所矚目,建成後的年均發電量達849億度,大大緩解了中國電力緊張的狀況。同時,對緩解每年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也有重要作用。中國的河流: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位於中國西南部的西藏自治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屬印度洋水系,發源於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的傑馬央宗冰川。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流經米林後折向北、東,繼而又急轉南流,於巴昔卡出境流入印度,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又流經孟加拉國與恆河相匯,最後由孟加拉灣注入印度洋。雅魯藏布江全長2057公里,是中國第六大河;年徑流量約1395億立方米,居中國第三位;流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流域面積為24.048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五位。雅魯藏布江在中國境內的總落差達5400餘米,是中國坡降最陡的大河。河源至里孜為上游段,長268公里,此段河谷寬闊而較平坦,多湖泊分布,支流庫比藏布匯入後改稱當卻藏布(馬泉河)。里孜至派區為中游段,長1293公里,以寬谷為主,為典型的河谷特徵,里孜以下方稱雅魯藏布江。派區以下至流出國境處為下游段,長496公里。雅魯藏布江支流眾多,其中集水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有14條,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有5條,即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曲、帕隆藏布。其中拉薩河河流最長、集水面積最大,帕隆藏布年徑流量最大。雅魯藏布江流域巴昔卡一帶的年徑流深可達3000毫米以上,上游地區則不足100毫米。徑流的年際間變化小,年內分配不均勻,降水多的月份,其冰雪融水補給河流的水量也大。此外,該流域還具有枯水期水量較大而較穩定、懸移質泥沙含量少、下游地區推移質嚴重、河水溫度低、河水礦化度小、總硬度低等特點。雅魯藏布江擁有極為豐富的水能資源,具有良好的水能資源開發條件。全流域水能蘊藏量超過1.1億千瓦,約佔全國的1/6;其中幹流水能蘊藏量近0.8億千瓦,居第二位。以單位河長或單位流域面積的水能蘊藏量計算,則為中國各大河流之首。目前,中國已初步在雅魯藏布江中小支流上興建多座用於灌溉或發電的水利、水電工程,但其剩餘可開發資源還是極其巨大的。中國的河流:黃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在歷史上就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恆河流域共同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的發祥地。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佔宗列渠,海拔5400多米,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宿海後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1900多公里。上游段自貴德至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長1500多公里。黃河在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彙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孟津,長1100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湧而下,到了壺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然後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匯入汾河、洛河和渭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被華山所阻,轉向東流,過三門峽到孟津、洛陽,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孟津到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長870多公里,由於泥沙淤積,水流緩慢,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黃河的長度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5464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等省,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彙集了30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許多支流夾帶大量泥沙匯入,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黃色,因而得名。黃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稍好,而下游段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水繞流一個長方形的三邊,這就是著名的河套,約長2000公里。下遊河水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南奪淮流入黃海,兩者相距達500公里。古代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暖和濕潤得多,黃土質地松疏,利於耕種,十分適合人類居住。五千多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省發現的遺址,有1000多處,發現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紅色而帶彩紋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從發現殷墟可以證明3000年前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大國。歷史上黃河流城經常泛濫成災。據記載,2000多年來,黃河下游潰堤達1500多次,較大規模的改道有26次,水災範圍北至天津,南達江蘇、安徽,受災面積波及25萬平方公里。河水夾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量,平均每年超過16億噸。由於下游段地勢低平,河道坡降平緩,流速減低,大量泥沙淤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超過四億噸。其餘泥沙則流到河口,沖積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陸達二十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佔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耕地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中國的河流:黑龍江黑龍江流經中國東北的北部,是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河。她的源頭分為南北兩處,北源石勒喀河源於蒙古國肯特山東麓,南源額爾古納河源於中國大興安嶺西坡。南北兩源在中國漠河西洛古河村匯流後稱黑龍江,東流至俄羅斯境內注入鄂霍次克海。黑龍江跨中國、俄羅斯、蒙古三國,全長4370公里,是世界第11大河,其流域面積達184.3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十位,在中國境內的流域面積約佔全流域面積的48%。黑龍江幹流自洛古河村至黑河附近的結雅河口為上游,長約900公里。自結雅河口至烏蘇里江河口為中游,長約1000公里。自烏蘇里江河口以下至入海處為下游,長約950公里。全江可通行3000噸級以下的船舶。黑龍江的支流共約200餘條,其中較大的有松花江、烏蘇里江、結雅河、布列亞河等。松花江為黑龍江最大支流,自天池至松花江河口全長1657公里,流域面積55萬餘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798.5億立方米。另一支流烏蘇里江,長905公里,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630億立方米。黑龍江流域位於寒溫帶與溫帶,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黑龍江是以雨水補給為主、積雪融水補給為輔的河流,全部徑流中雨水補給約佔75—80%,融雪水補給約佔15—20%,地下水補給佔5—8%。黑龍江為封凍河,封凍期近半年。每年10月上旬上游出現初冰,中游10月下旬始見初冰。初冰之後一個月為封凍期,自上游始,漠河附近河段平均於11月上旬封凍,中游為11月中下旬封凍。至翌年4月中下旬,中游、上游先後解凍。封凍期上游為160天以上,中游約140—160天。黑龍江蘊藏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總量約為3200萬千瓦,並出產有多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魚類。近年來隨著中俄貿易往來的頻繁開展,中國已先後開放黑龍江七個口岸對俄貿易,每年為兩國帶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美景美圖精品美文音樂空間職場技巧音畫圖文感悟哲理星座運清生活百科史海鉤沉健康常識書畫古玩網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

您已閱覽

秒感謝光臨背景音樂:


推薦閱讀:

全球智慧為城市未來把脈 世博論壇成可貴遺產
以「美食」和「城市」為主題的的電影或者紀錄片有哪些?
10月優秀筆記_吳宇航_看不見的城市
七大城市男人著裝態度評點
世界或者歷史上有哪些城市像天津一樣的規劃,一市雙城?

TAG:城市 | 中國 | 地理 | 中國地理 | 河流 | 常識 | 中國地 | 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