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張志欣:在閱讀對話中感受語文的美

在閱讀對話中感受語文的美

張志欣

一個偶然的機會,讀了一篇題為《語文是美的》文章,文中說:「語文是美的,如果我們教了很多年的語文,卻從來沒有讓自己的學生感受到這一點,那麼,我們的教學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我,我開始審視語文,反思自己的語文教學。是呀,語文是美的,因為當我們面對語文的時候,就是面對人類最偉大的文明,面對一個民族最偉大的創造———語言。語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彩的畫,讀出來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這裡有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有一幕幕色彩繽紛的生活場景。而自己的語文教學,只知按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上的要求去教,沒有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平台,去喚醒與激勵、鼓舞學生主動地學習。

反思使我認識到兒童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只有融入兒童的精神世界,語文才是有意義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實踐使我初步形成了「以趣促讀,以境激情,以情啟思」的教學思路,并力求通過努力,使學生能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到生活的詩意,感受到教材中的人性美、自然美、意境美。

以趣促讀

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源於學習中他所感受到的情趣,這情趣會激發兒童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他們喜新求變、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維為主的特徵,運用唱、畫、演、思、議等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去感覺,去領悟,在閱讀中去思考,去發現,並深切地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讀畫結合 在教學朱自清的《春》一課時,由於三年級的孩子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採用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書作畫———依文猜畫評價的教學策略。上課伊始,先告訴同學們,要舉行給文章配圖比賽,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為了畫得成功,為了能恰當地體現課文內容,學生必會反覆讀書,推敲文章中的語言文字,展開適當的聯想,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作畫;在猜畫評價階段,抓住「圖文是否相符」這條線索,放手讓學生觀察分析、質疑、探討,將文章與圖畫進行對照,感受春的無限生機。一位學生給「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段文字配上了畫面:山綠綠的,水滿盈盈的,太陽紅彤彤的,還極富創意地給山水、花草樹木等景物都加上了喜眉笑眼,畫上了正在伸展的手臂,來展現由「欣欣然張開了眼……」所聯想到的畫面,勾勒出一幅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的圖畫。這節課以「畫」為媒,展現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認知,體驗,並通過自評、互評,台上、台下互動,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讀思結合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給學生充分自主選擇的權利,進行多角度思考。把閱讀和思考、聯想、討論結合起來,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及生活閱歷加深認識,于思接千載、鉤前聯後中拓寬視野,在師生共議、爭鳴辯駁中交流心得。如《燕子》一課第四自然段的教學:

師:我們接著讀第四節。看看這一小節寫的是什麼。

生:這節寫的是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的樣子。

師:對,你讀懂了。這一節寫得很美,大家讀讀、畫畫,再說說,你覺得哪一句寫得美,給你的印象最深刻,而且要說說為什麼。

生:「這多麼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譜啊!」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這」指的是燕子,燕子叫起來很好聽,它正要唱首讚美春天的歌。

師:是嗎?「這」光指燕子嗎?「曲譜」跟「唱歌」是一碼事嗎?再仔細讀讀。

生:他說得不全面。「這」不光指燕子,也指燕子停歇的電線,「曲譜」我想指的是五線譜,而不是指燕子唱歌。

(眾表示贊同)

師:說得有道理。可不是指燕子唱歌,這跟「正待演奏」有什麼關係?你想,會演奏什麼樂曲?

生:「正待演奏」就是說剛要演奏,指的是演奏那個曲譜。這曲譜我想應該是「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那首歌的曲譜。

生:不,我覺得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這裡……」那首歌的曲譜。

教學中僅用「你覺得哪一句寫得美,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為什麼」這一個問域寬、思維強度大的問題,引發學生參與討論,主體地位得到落實。

二以境激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學校里學習的許多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遺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觸過的文化財富,會在我們的心靈里留下痕迹。」閱讀教學具有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的內在機制,這是因為語言文字是思想交際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載體,而閱讀課文則多是包含作者情感的生活圖景。師生在這裡共同體會生活的苦與樂,共同感受生活的悲與喜,在精心營造的情境中,以教者的情,走進孩子的情,去品味教材的情,實現三情共振。

設境激情 情是聯結教師、教材、學生的紐帶,是實現這三者對話的前提。教師應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以撥動學生愛的心弦。如教學《燕子過海》一課時,先是通過錄像展現浩瀚洶湧的大海畫面,然後張貼身長僅17 厘米只有成人手掌大小的燕子圖片,使身輕體弱的小燕子與大海的遼闊浩淼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對小燕子過海的艱難有了初步的感悟,憐愛之情油然而生;而後通過對「小燕子過海多艱難啊!」這一專題的研究,引領學生品詞賞句,設身處地悟情,激起讀者、作者間的情感共鳴;擴讀階段,用投影映出小燕子在海上不停地飛呀飛的畫面,在一段舒緩的背景音樂中,教師深情地說:「假如我是一名水手,我會目送著展翅起飛的小燕子,祝他們一路走好,然後我會捧起一隻死在甲板上的小燕子對她說:可憐的燕子,你太累了,好好休息吧!」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教師動情的教學,使孩子們的雙眸中噙滿淚花,真誠地為所有的小燕子送去美好的祝福:小燕子祝你一路順風;好樣的,小燕子,我佩服你的勇敢堅強;小燕子願你早日飛到南方,讓我們明年再相會……逼真傳神的電教手段與教師飛揚的激情相得益彰,從而引發了學生激情的飛揚,使課堂始終洋溢著對小燕子的關注和敬意。

入境生情例如教學《一夜的工作》一課,當學生了解到周總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境界時,教師演示配樂的課件:靜靜的夜裡,星光閃爍,敬愛的周總理在專註地伏案工作。同時出示練習:「我的腦海里浮現出_______我情不自禁地想出_______,我更想輕輕地對周總理說出_______。」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內在的感情積累,使學生入境生情,紛紛發言,表達自己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

以情啟思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閱讀教學中,以「思」為核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起點。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積極啟發學生的思維,熱情鼓勵學生,創設敢想、善思、能問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借疑引思教師要把選擇學習目標的權利還給學生,倡導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勵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如教學《趙州橋》一課,從學情看,學生對趙州橋知之甚少,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查閱有關趙州橋的文字或圖片資料,為課文的學習積累信息,豐富知識背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之後,鼓勵學生提出疑難問題,並將學生的難點和本課的重點結合起來,將教學的目標確定為:理解「為什麼趙州橋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然後,放手讓學生靜心讀書,勾畫出能體現「創舉」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並在小組上交流。接著,組織學生藉助圖畫和課文,圍繞「創舉」深入閱讀討論,用讀、畫、講的方式理解趙州橋的設計特點,突破了難點。最後,引導學生模擬遊客參觀趙州橋,使他們在有趣的情境中多向互動,深化了對「創舉」的認識,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中提高了語文能力。

激勵促思閱讀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對話的過程,教師只有用飽滿的熱情去激勵學生,才會使整個對話過程充滿創造色彩,使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得以激活,使認同之後產生超越,成為生命靈性的涌動。這裡摘錄《曹沖稱象》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我們班的小朋支比曹沖還聰明,怎麼樣,能分析曹沖稱象的辦法有什麼不足嗎?

生:(略遲疑) 把和大象同等重量的石頭搬上搬下的太費時間了。

生:先把石頭搬上船,再搬下來稱重量,那也費力氣呀!

師:你們真了不起,曹沖的辦法確實費時、費力。不知在座的小曹沖們有何高見,來彌補這不足?

生:(高喊)不裝石頭,裝人,讓岸上的自己走上船,不用搬,再走上岸去稱重量,又省時,又省力。

(教室里滿是應和聲音)

生:同學們想:人們站在船上,總重量可能要比大象重量多些,或少一些,但不會恰好是一個人的重量,那怎麼辦。

(生面露難色)

生:那好辦,餘下的不足一人的重量,可以再裝些石頭,也不麻煩。

一次次激勵,積極性總是會產生的;一次次啟迪,智慧火花總是會閃光的;一步步挖掘,潛能總是能發揮的。學生的發展就是這樣實現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學改革沒有正確的答案,但會留下我們共同探索的足跡。願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的美。願今天的耕耘,為明天繪就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傾聽幼竹拔節聲」的豐收圖畫。


推薦閱讀:

人間最美四月天,桃花細雨潤綿綿!和孩子一起感受詩詞里的春雨
有個老狗逼的男友是什麼樣的體驗?
攝影人對攝影的感受
一個人獨自在外求學和工作是怎麼樣的生活體驗?
美味蒸出來!這些清蒸菜譜,讓你感受原汁原味的美味

TAG:閱讀 | 觀點 | 語文 | 感受 | 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