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NC首個香港牡蠣礁恢復項目正式實施!

TNC首個香港牡蠣礁恢復項目正式實施!

來自專欄大自然那些事4 人贊了文章

全球退化最嚴重的棲息地,不是森林,不是草原而是貝類礁體!TNC曾發布了一份全球報告《瀕臨消失的貝類礁體》(Shellfish Reefs at Risk),報告認為:貝類礁體是全球退化最嚴重的棲息地!世界上85%的牡蠣礁已消失,在全球絕大部分海灣,貝類礁石已不到原來的10%,保護迫在眉睫。

1香港首個牡蠣礁恢復項目施工完成

近日,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全球及香港團隊,與香港大學、后海灣牡蠣養殖協會等合作夥伴一起,在位於香港西北部的后海灣建造了香港首個牡蠣礁恢復項目點。TNC希望通過該項目,恢復這裡極具保護價值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並同時幫助保護當地水產養殖業所形成的文化遺產,提高社區的環境管理。

攝影:Kyle Obermann for TNC

牡蠣是港灣和河口生態系統的工程師,也被稱為「大自然的濾水器」。尤其是香港本地牡蠣可謂是世界牡蠣中的濾水冠軍,每隻成年牡蠣每天可過濾超過700升水,有效減少水中過多的氮元素,提高水質。

攝影:Kyle Obermann for TNC

同時,牡蠣礁為各種海岸生物提供食物和庇護所,有效阻減颱風等極端天氣對海岸的侵蝕,保證漁業產量。數百年來,牡蠣也已成為香港城市經濟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的耗油也聞名世界。

攝影:Kyle Obermann for TNC

然而,數十年的石灰疏浚、沿海開墾和過度捕撈已使得這裡的牡蠣種群減少,影響了牡蠣礁群帶給香港水域,甚至深圳、珠三角地帶生態圈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不利於水產養殖業的長期發展。

攝影:Kyle Obermann for TNC

TNC香港項目保護總監周璐璐表示,

「TNC將和當地社區合作開展為期兩年的監測,希望通過項目實地試驗,初步改善和恢復海岸生物多樣性,通過總結最佳實踐促進香港牡蠣的可持續養殖。最終目標是探索在粵港澳灣區建立一套海岸棲息地恢復的保護模型,並通過實地示範,在大灣區進行推廣,實現牡蠣礁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

2全球經驗結合本土傳統實踐

在全球範圍內,TNC有150多個牡蠣礁恢復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此次香港香港西北部的后海灣牡蠣礁修復項目中,TNC香港團隊將全球經驗與香港后海灣本地社區的傳統實踐進行了結合。這種做法亦貫穿於整個項目的設計、實施和監測階段。目前,TNC已在那裡完成了四塊礁石地塊的建造。

攝影:Kyle Obermann for TNC

例如,為了給牡蠣提供附著物,不同於建造TNC在北美項目使用的多個小方塊組成的牡蠣堡(Oyster Castle),在香港的礁基採取了當地的牡蠣養殖協會的建議使用了混凝土桿,這是當地慣用的牡蠣養殖的傳統方法。

墨西哥灣的牡蠣堡 攝影:Kyle Obermann for TNC

3實地調研與科學分析

在建造牡蠣礁之前,TNC和香港大學的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The Swire Institution of Marine Science,SWIMS)進行了對包括后海灣在內的香港不同水域的牡蠣礁棲息地恢復可行性研究。

攝影:Lori Cheung

結果顯示,一方面,近年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牡蠣礁大量被破壞;另一方面,本地牡蠣被證明具有強勁的生長能力——每平方米可容納25萬隻牡蠣幼苗。此研究顯示了在香港開展牡蠣恢復工作的緊迫性和科學可行性。

攝影:Kyle Obermann for TNC

作為后海灣牡蠣養殖協會新任會長,年輕的陳樹鋒對這個項目充滿了期待,他說,

「蚝業在香港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幾代人在這裡培育牡蠣,為我們提供生計。我們和TNC合作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在守護這個傳統的行業的同時,也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攝影:Kyle Obermann for TNC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小自希望大家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在體會海洋的魅力的同時,反思人類活動為海洋帶來的影響,關注海洋保護工作。需要關注和保護的也遠遠不止牡蠣礁。

保護海洋,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未來!


推薦閱讀:

緣分這回事,順其自然就好
地球是否擁有自愈能力?
這些鳥兒,有點奇葩
我們可以從自然界學到哪些哲理和智慧?
試從主客體關係角度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TAG:牡蠣 | 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