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浪漫的法國香頌
4 人贊了文章
法國香頌
香頌?來自法語「chanson」一詞,本意為歌曲。法國香頌是法國世俗歌曲和情愛流行歌曲的泛稱,以甜美浪漫的歌詞著稱於世。事實上,這些都屬於比較老派的法國歌曲作品,不過,它們就像一樽美酒,一杯咖啡,或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無可抗拒地帶出人們對浪漫情調的嚮往,和對流逝歲月的美好記憶,聽來令人回味無窮,歷久彌新。 所謂法國的世俗歌曲,是指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之間,由敘事詩人與抒情詩人所寫的單旋律音樂。後來,19世紀末期的藝術歌曲也被歸入到世俗歌曲的範疇。至於法國的流行歌曲,由於受到傳統世俗歌曲的影響,因此,在歌詞意境的描寫上,也就跟著格外講究起來。它是法國世俗歌曲的泛稱,也是法國流行歌曲的代名詞。
說到「香頌」,大家的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像:「秋葉」、「玫瑰花般的生活」、「大海」,或是「巴黎的天空下」等法語歌曲的旋律。
香頌代表音樂家
1.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
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1915年12月19日——1963年10月11日),是法國最著名也是最受愛戴的女歌手之一。
她的作品多是其悲劇一生的寫照,最著名的歌曲包括《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1945年)《愛的禮讚》(Hymne à LAmour,1949年),《我的老爺》(Milord,1959年)和《我無怨無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1960年)。
中年以後,琵雅芙因為車禍,染上注射嗎啡來止痛和酗酒。1963年10月11日,琵雅芙因肝癌死於格拉斯,終年48歲。
法蘭西共和國為她舉行了國葬,使她成為國家的標誌。
法國人親切地稱伊迪絲·琵雅芙為「小姑娘」(La M?me),2007年上映的電影《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則反映了她悲劇而傳奇的一生。 [1]
piaf父親是一個街頭雜技演員,母親是一個駐唱歌手。1916年,艾迪特的父親在跟隨法國軍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把她交給在諾曼底經營妓院的祖母來照顧。據說艾迪特從三歲到七歲之間因角膜炎而失明。
Edith Piaf天生一副好嗓子,在1929年,年僅十四歲的艾迪特跟隨父親在法國街頭賣藝,也是在同一時間,她第一次在公共場合唱歌。15歲的時候,這位鄉下小妹子決心離開父親,獨自一人去巴黎闖蕩。
Louis Leplée——坐落在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 Elysées)的巴黎最優雅的酒吧之一le Gernys的老闆——無意間聽到這個年輕姑娘的演唱,立刻被這個嬌小女人嗓音迷住。他立刻簽下了她,並為她取藝名為M?me Piaf(m?me在法語口頭語言中,是「小傢伙」的意思。而piaf在法語口頭語言中,則是「麻雀」的意思)。Piaf的身高只有1.47m,確實像一隻楚楚可憐的小麻雀。老闆Louis對她寵愛有加,並在36年為她錄製了第一張唱片Les M mes de la cloche(「鄉下姑娘」)。
Piaf是那麼不幸:那年4月,Louis Leplée被人在自己的家中謀殺!Piaf因與他有密切關係而被被警方傳訊……各種「娛樂媒體」便大肆渲染這段「傳奇」。
她的一個「粉絲」Raymond Asso,一位知名的冒險家,幫助她迅速擺脫了那些煩人的事情並離開了le Gernys酒吧。在Raymond Asso的引導下,Piaf慢慢脫去了鄉下女子的土氣和在父母的市井階層所沾染上的俗氣,最後成為大家所熟悉的那個Edith Piaf——一副迷茫的神情,一副無助的樣子,頭髮凄凄,嘴唇腥紅,雙臂沿著起皺的黑色毛衣下垂。
她已經不再是鄉下的小鳥,她成了巴黎的尤物。這一年,她拍攝了第一部電影,Jean Limur導演的La gar?onne,幾個月後又是第二部電影Bobino。40年,她與戲劇演員Paul Meurisse同居。Paul教會Piaf很多東西,特別是如何得體地處理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劇作家Jean Cocteau為他們兩度身編寫了一部話劇Le bel indifférent,在夫婿及Jean Cocteau的幫助下,Piaf的表演獲得極大成功,這部戲也激發了她對戲劇的興趣,展現了她的表演天分。
伊迪絲·琵雅芙於1963年10月11日因為肝癌死於蔚藍海岸Plascassier1997年,終年47歲,Charles Aznavour利用當代的科技,製作了他與已逝去的她的聲音的經典
Edith Piaf半身雕像 [5]
Plus bleu que tes yeux,掀起了一股翻唱她的名曲的浪潮。事實上,自她離開我們,無數的國際巨星翻唱過她的作品,比如Louis Armstrong,比如Joséphine Baker,比如Marlene Dietrich,比如Liza Minnelli,比如SERGE GAINSBOURG,比如JOHNNY HALLYDAY。
從1936年開始,直至去世,琵雅芙錄製了許多專輯。她的最後一首歌是Lhommede Berlin,這是她在1963年初錄製的。琵雅芙在世的時候並不富裕。事實上,琵雅芙經歷過多次車禍,還有毒品困擾,她去世時還給比她小很多歲的第二任丈夫留下一大筆債務。琵雅芙的一生輝煌但短暫,她以她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炮聲隆隆、煙硝瀰漫的決戰前,當留聲機里響起Tu Es Partout的時候,這首歌就是由法國知名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所演唱的《你無處不在》。
2007年出現了一部描寫伊迪絲·琵雅芙坎坷而璀璨一生的傳記片《玫瑰人生》(又名:粉紅色的一生(港) /La vie en rose/ Edith Piaf)。由法國導演奧利維埃·達昂執導,由馬麗昂·歌迪亞飾演這位命運多舛的女歌手。在影片《玫瑰人生》你中偶爾會聽到歌迪亞的歌聲,但是,大部分歌曲仍是琵雅芙的唱片演繹,或者由吉爾·艾格洛特(因為她們的聲音極為相似)演唱。
影片再現昔日巴黎對手風琴的痴迷和當時杯盤狼藉的夜總會情景。但是,琵雅芙自身故事的力量佔主導地位。她的生活中充滿浪漫和悲情,既有巴黎和紐約火爆狂歡的音樂會,也有一系列喧囂騷動的感情故事,以及遭遇死去孩子和愛人拳師邁克爾·希丹的飛機失事的巨大痛楚。 [6]
她的歌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一點也不後悔)這首歌也成為了電影《盜夢空間》的重要音樂。 [7]
2.派翠西亞·凱絲 (Patricia Kaas)
派翠西亞·凱絲 (Patricia Kaas)是上世紀90年代法國最頂尖當紅的女藝人。派翠西亞·凱絲代表的法國香頌派是被全世界文化人所津津樂道的音樂流派。她嘗試在傳統的法國香頌音樂中融合流行、藍調、爵士等音樂元素,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也成為在法語樂壇中,唯一能與席琳狄翁抗衡的人;早在席琳狄翁還沒走紅之前,派翠西亞凱絲就憑她的法語音樂打入國際。她不僅是90年代法國最頂尖當紅的女藝人,無疑地更是全球最暢銷的法語藝人之一。堪稱流行樂壇巨星,因此被稱作「法國的麥當娜」。
Patricia Kaas,1966年出生於法國東部的礦區小鎮福巴克(Forbach),父親為法國人,一名普通的礦工,母親來自德國薩爾州,她在兩個國家長大,精通英法德三門語言。 [1] Patricia Kaas早年便顯示了極其高的演唱天賦。8歲便在一個礦工俱樂部里表演,並且為法國當時一些知名歌手作配唱和伴舞。於13歲時,終於和德國一個小型的表演團體簽約,在之後的7年里,每一個周六都需要參加該團組織的表演。
1985年,Patricia為法國著名的建築商Bernard Schwartz「發現」,為其動人的聲音以及成熟的颱風所折服,最後將其推薦給了巴黎的一家唱片公司 Phonograme Record。順利的通過了唱片公司的試音,並且最終得到了法國著名演員Gérard Depardieu的賞識和資助,錄製了第一首單曲:Jalouse。從此踏入歌壇。
1987年4月,Patricia轉入寶麗金唱片公司,並推出了其第二首單曲 :Mademoiselle Chante Le Blues。該首單曲讓Patricia Kaas終於一夜成名,單曲成為大熱,而唱片則售出40萬張。當媒體這才把注意力集中到這位「新星」身上時,卻意外的發現原來Patricia已經有整整10年的演唱生涯。
1988年4月,Patricia Kaas發行的第三張單曲唱片D』allemagne,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該年也是Patricia Kaas榮獲最多榮譽的一年,年度最佳新晉女歌手,年度最佳單曲唱片等。
1988年末,Patricia Kass終於推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Mademoiselle Chante Le Blues。唱片推出一個月便在全法售出10萬張。成為她第一張金唱片。唱片同樣在歐洲其他國家,魁北克以及日本熱賣。1990年第二張專輯,也因她在國際間的高人氣而大賣,派翠西亞凱絲展開了13國210場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並成功征服了美國樂迷。Patricia Kaas出道十多年,全球創下1千2百萬張銷售成績,她性感沙啞的穩健嗓音,纖細又婀娜多姿的身材及火熱的肢體語言,確實已征服了無數樂歌迷,她的第一張唱片還使她一出道便獲得了「法國的格萊美獎」的年度最佳女藝人獎。從此以後,她的每張專輯銷量都達到了上百萬張,並屢獲摩洛哥世界音樂獎「年度最佳藝人」、「年度最佳專輯」、「海外最受歡迎法國藝人」等大獎。
為17位總統演唱 派翠西亞·凱絲嘗試在傳統法國香頌音樂中加入流行、藍調、爵士等音樂元素,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2004年6月6日,凱絲在紀念諾曼底聯合登陸60周年之際為17位總統演唱了歌曲《愛的讚歌》。這次表演被全世界33個頻道轉播,擁有10億觀眾。而被譽為法德和平使者的派翠西亞·凱絲是惟一參加此次紀念活動的法國藝人。
在Patricia Kaas的歷年作品集中,《Piano Bar》是相當特殊的一張。她演唱了法國香頌代表名曲如 La Mer、Ne Me Quitte Pas 等,並大多數以英文演唱,因為《鋼琴酒吧》希望能給更廣大且突破社會文化限制的聽眾一個機會,重新溫習這些最著名的法國旋律。這張專輯是因應Patricia的電影處女作 And Now...Ladies And Gentlemen 一同發行,在此片中,她飾演一名在鋼琴酒吧駐唱的女歌手,與英國男星傑瑞米艾朗斯有精採的對手戲。
Patricia說:「多年來,我的經紀人一直建議我做一張翻唱專輯。而我希望找到一個值得這麼做的概念才去做,如今我找到了。」在唱片製作方面,Patricia找來英國最棒的製作人Robin Milar,他是 Sade早期作品的製作人,整張專輯呈現意境深遠的都會浪漫風情。
3.Anne Peko 安娜佩可
安娜·佩可作為歌手,作詞,作曲和演員,活躍在巴黎、法國各地和世界音樂和戲劇舞台。作為一名演員,她演出的戲劇《五歲時…》榮獲1985年最佳評論獎,《Gmund》獲1986年戲劇春天大獎。作為歌手,她獨到的音樂才華和充滿戲劇性的表現力為她贏得了粉絲無數:1988年她在舞蹈咖啡館演出「約會」,1990年在歐洲廣場和阿韋尼庸音樂節上演出《閉嘴,莎士比亞,我要唱歌》,1992年在舞蹈咖啡館和阿韋尼庸音樂節上演出的《有點兒像奧菲莉》,1993年在Silvia Monfort劇場上演《女士——向Edith Piaf致敬》,1995年Silvia Monfort劇場上演《火,女人》等。她的足跡遍布美國、德國、荷蘭、瑞士、比利時、波蘭、匈牙利、中東等。
將在中山音樂堂與安娜·佩可同台的小提琴家、作曲家讓-路·德崗(Jean-Lou Descamps)也是一位難得的全方位音樂家,他與中世紀早期音樂、世界音樂、爵士樂、和搖滾樂的大牌藝人與組合多有合作,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法國頂級女影星兼歌星簡·伯金(Jane Birkin)、法國著名歌手Francis Cabrel、愛爾蘭傳統民間樂隊酋長(Chieftains)、爵士音樂家Chico Freeman、Richard Galliano、David Murray等。
安娜·佩可此行得益於北京法語聯盟(Alliance Francaise de Pekin)的大力支持,適逢北京法語聯盟十周年慶典,安娜·佩可還將訪問武漢、成都、大連,與各地聽眾用歌聲歡度法語聯盟的生日。
4.伊夫·蒙當
法國演員。出生於義大利,幼年隨父母搬到法國馬賽。小時候做過碼頭工人,1944年被大歌星伊迪絲·琵雅芙發掘,先在她歌廳里表演,後出演她的影片。1951年結識大牌女星西蒙·西涅萊,兩人的關係一直到她1985年去世。 1955年的《恐懼的代價》嶄露頭角。早年作品沒有濃烈的政治色彩,但《大風暴》後拍攝了一批具有左傾思想的影片。80年代重振旗鼓。去世前剛成為父親。
伊夫·蒙當原名伊沃.里維。生於1921年10月13日一個貧窮的義大利家庭。其父喬瓦尼自己開了一個小工廠。由於他是忠誠的社會黨人,而招致了了法西斯分子的嫉恨。一夜之間,他的車間便消失在一場火災之中。迫不得已,他決定移民美國,沒想到在馬賽受到阻撓,就此呆了下來。在省吃儉用了一段日子後,他在1923年把他的妻子和幾個孩子都接了過來。小伊沃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長大的。
十一歲那年,他就離開了學校。在一張偽造的身份證的幫助下,他在一間食麵點開始打工。兩年後他通過了一個理髮師的技能資格考試,並進入一家髮廊當學徒。在那裡他發現自己在女顧客面前特別吃的開。十七歲時,當他在一家金屬廠做事時愛上了電影和雜耍音樂。在一個商人組織的歌唱團體中開始了音樂旅行。接著他遍進入了Alcazar(可能是一個劇團的名字),Charles Humel為他寫了一首《在大西部的平原上》,這首歌也成了他的幸運歌曲。這時候他該有個藝名了,他回憶起小時候媽媽在窗口喊他「Ivo Monta!」(伊沃,上來),他的名字便是從此而來。
在加入襖迪浮雷底巡迴演唱團後,他的照片在報紙,海報上日益增多起來。戰爭打響了,他曾在一個工地干過6個月。德國人要招他去德國做勞工,他不願意就溜了出來北上巴黎。靠了襖迪浮雷底的幫助他和ABC簽了一份合同,並在1944年2月18日的首次演出中就獲得了成功。他被選為在紅磨房演唱美國歌,為大名鼎鼎的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做鋪墊,後者為他魅力所動,對他盡心幫助,還成了他第一個著名情人。從這個時期開始,伊夫·蒙當開始了他的影歌雙棲之路
1946年,馬耳塞勒.卡耳內的《夜之門》選擇了他,而那個角色原先是為讓.加班設計的。該片拍地還不錯,在當時卻是慘敗。伊夫·蒙當自己這麼說:「現在它是一部經典片了,但我總覺得自己還是不怎麼樣,當時我既不好也不壞,我什麼也不是。那個角色對我來說來的太早了,我那時對電影還一無所知。」他後面的兩部影片也沒給他帶來任何聲譽。直到亨利-喬治.克路左的《恐怖的薪水》才使他獲得了1953年嘎那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這段時間裡,他遇到了命中的女皇:西蒙內.西諾來(SIMONE SIGNORET)。在SAINT-PAUL DE VENCE(地名)那個聚集了畢加索、查加耳等著名畫家、詩人的地方,當他造訪雅克.蒲雷維特(JACQUES PREVERT)時,他們相遇了。1951年他倆成婚。
在以後的日子裡,伊夫·蒙當片約不斷,同時他也沒有放棄歌唱事業。和他合作拍片的有Sacha Guitry, Claude Autant-Lara, Raymond Rouleau, Jules Dassin, Anatole Litvak, Costa Gavras等等。理所當然的,他也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第一次是他與眾多知識分子一起加入和平運動。接著在1950年5月為斯德哥爾摩宣言簽名,要求禁止原子彈的使用。雖然他並不是共產黨的黨員,但是他在各方面都與其保持一致,使得右翼傳媒對其封殺。不僅如此,他還積極活動反對印度支那戰爭、阿爾及利亞戰爭,為社會主義國家吶喊。
他有過許多的反軍國主義歌曲:當一個兵、自由之路、山谷中的沉睡者...這些歌曲在電台中被禁止播放。1957年,伊夫曾被東歐諸國邀請去訪問,在慎重考慮了幾個星期後,他放棄了:「我不是一個政客,我只是一個藝術工作者。在這個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必不可少的時代,我來了,為了各國人民的和平。」從次,他與左翼勢力總保持一段距離了。
百老匯邀請他去美國,一開始在申請簽證的時候有了一點麻煩,但是後來他在紐約、舊金山和好萊塢都獲得了巨大成功。在留下了一部令人牢記在心的《大富翁》後,伊夫·蒙當回到了巴黎:「接受是不可想像的,但拒絕同樣是個錯誤。在好萊塢起步,碰到一個象瑪莉蓮那樣的女孩,這簡直是我孩提時的夢...。」
這時候Costa-Gavras有一個角色給他,蒙當把這部電影當作一個新的起點:「《包間殺手》真正標誌著我進入電影這個行業。在此之前,對我來說主要是一個人在銀幕上演獨角戲。」此後許多好電影接踵而至,拍片速度也是驚人的快。他的合作夥伴有Alain Resnais, René Clément, Claude Lelouch, André Delvaux, Philippe de Broca, Vincente Minelli, Jean-Pierre Melville, Jean-Luc Godard, Claude Sautet, Pierre Granier-Deferre,Philippe Labro, Alain Corneau, Joseph Losey, Henri Verneuil... 他還和avec Gérard Oury, Claude Pinoteau et Jean-PaulRappeneau等人一起拍攝了一些輕喜劇。
在取得如此多的成功之後,伊夫·蒙當也要休息一下了。他的身影漸漸地在電視上多了起來,相應的電影院里卻越來越難看到他了。他常參加一些遊藝欄目,還有一些關於社會的、政治的問題的討論。直到三年後,1986年,他才接了Claude Berri的一部戲。在《讓.德.富落雷特》《泉水瑪濃》中與達尼艾耳.奧德耶、熱拉耳.德帕迪約以及剛剛出道的艾蔓紐兒.貝阿一同領銜出演,在全球都受到好評。1987年他就出任了第40接嘎那影展的主席。
1991年11月9日,在電影IP5拍攝的最後一天,伊夫·蒙當心臟病突發,幾個小時之後在醫院裡去世。離開了他熱愛的世界。
都知道《啊朋友,再見!》是南斯拉夫影片《橋》的插曲,但它很可能是義大利民歌改編的,或者當年在歐洲那一帶民間流行。今天推薦一個視頻,是當年極富魅力的影星、歌唱家伊夫·蒙當的義大利語演唱版《啊朋友,再見!》。
伊夫·蒙當(YVES MONTAND)是著名的法國影星,其實他1921年出生於義大利,1991年逝世。1960年,伊夫·蒙當到好萊塢拍電影《百萬富翁》時,與女主演瑪麗蓮·夢露有過一段特殊的關係,但真相如何眾說紛紜。
5.凱倫·安 Karen Ann
凱倫·安(Keren Ann),原名Keren Ann Zeidel,1974年3月10日出生於以色列該撒利亞,歌手、編曲。
凱倫·安主要在法國巴黎附近活動。2000年,以專輯《La biographie de LUka Philipsen》開始了她的獨唱生涯。2013年4月,凱倫·安在中國開展全國巡演,到達廣州、深圳、武漢、上海、北京五站。 [1] 2016年,凱倫·安發布專輯《You』re gonna get love》。 [2]
凱倫·安出生於以色列,有著非常不尋常的身世,凱倫·安父親為俄國以色列混血,母親為荷蘭爪哇混血,凱倫·安身上流著四種不同民族的血液。她在荷蘭渡過童年,十一歲搬至巴黎定居,自此開始了歌手生涯。
凱倫·安的第一個樂隊名叫KAB(Keren Ann Band的縮寫)持續了三年時間。
1997年,凱倫·安為Alexandre Arcady導演的電影《K》寫了一首歌《父親》,在這部電影里她還出演了一個小角色。 [5]
1998年,凱倫·安與另外兩個女人一起成立了一支叫做Shelby的樂隊,他們發行了一張專輯《1+1+1》,取得了小小的成功。
2000年,凱倫·安以專輯《La biographie de LUka Philipsen》開始了她的獨唱生涯。同年,凱倫·安幫Benjamin Biolay創作了首張專輯《Rose Kennedy》。他們兩人的組合還曾幫Henri Salvador創作了暢銷專輯《Chambre avec vue》。
2002年,凱倫·安發布法語專輯《La Disparition》。 [2]
2004年,凱倫·安發布法語專輯《La Biographie de Luka Philipsen》。同年,凱倫·安發布英語專輯《Not Going Anywhere》和《Nolita》。 [2]
2007年,凱倫·安發布同名專輯《Keren Ann》。 [2] 2011年,凱倫·安發布專輯《101》。 [2]
2013年4月,凱倫·安在中國開展全國巡演,到達廣州、深圳、武漢、上海、北京五站。 [1] 2014年,凱倫·安在中國深圳開展演唱會。 [6] 2015年,凱倫·安在中國開展全國巡演,到達廣州、香港、台灣、上海、北京五站。 [7]
2016年,凱倫·安發布專輯《You』re gonna get love》。
凱倫·安音樂的風格如同成人的童話,黑暗而純真。她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文學氣十足的女孩,在電子樂編製的時髦旋律下,或挑逗或冷酷,處處收放自如。(中國日報網評 [8] )
凱倫·安慵懶性感的嗓音,突破了語言的隔閡,她的音樂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好似她只為你輕聲歌唱。(搜狐娛樂評 [9] )
凱倫·安以獨具憂鬱唱腔的嗓音、華美卻又極具簡矜的音樂,被譽為「咖啡香頌天后」,她的輕聲細語猶如易碎的水晶玻璃,又仿若濕潤夏季里輕涼的山泉。(東方網評 [10] )
6.查爾斯·阿茲納吾爾(Charles Aznavour)
查爾斯 阿茲納吾爾 在法國樂壇上已經是老頑童級人物。80多歲高齡,他仍然活躍在音樂界。查爾斯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阿爾巴尼亞籍藝術家家庭,父親是古典演唱家,母親是演員。為了維持生計,他的父母在巴黎的huchette路開設一家音樂餐廳。耳渲目染,日積月累,他從小在充滿詩意和音樂的環境中成長。9歲時,他通過一家著名演藝公司的面試,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但是,成功並沒有隨之而來,直到上世紀40年代,與香頌天后埃迪特 皮亞芙的合作才給他帶來等待已久的讚譽。在查爾斯長達60年的音樂生涯中,他共產740首歌曲,其中法語350首,英語150首,還有8張西班牙語專輯,7張德語專輯。這位高產的老頑童,也因此被CNN和《時代》評為和貓王、Bob Dylan齊名的20世紀最偉大流行音樂家。
7.小野麗莎
小野麗莎(小野リサ),1962年7月29日出生於巴西聖保羅,日本爵士樂女歌手。
1989年,小野麗莎在日本發表了首張葡語專輯《Catupiry》,將融合巴西桑巴舞音樂與爵士樂的Bossa Nova曲風介紹給日本樂迷。1989年2月,透過MIDI廠牌發行首張單曲《YOU, RE SO UNIQUE》 [1] 。1991年,憑藉專輯《Nana》獲日本金唱片獎 [2] 。1992年,憑第三張專輯《Menina》,再獲日本金唱片獎,並促成小野麗莎創立自己的品牌Nana [3] 。2005年,獲台灣金唱片獎 [4] 。2006年,專輯《Romance Latino 浪漫嘉年華 vol.1》榮獲第20屆日本金唱片大賞「年度最佳爵士專輯」,她的第20張唱片《Jambalaya Bossa Americana》贏得白金唱片獎 [3] 。2009年3月6日,為迎接出道20周年,小野麗莎於日本一次推出兩張專輯《CheekToCheek-里約爵士經典》和《LookToTheRainbow-L.A.爵士經典》 [5] 。2013年,獲巴西政府頒發巴西國家勳章(Rio Branco) [6] 。
小野麗莎1962年7月29日出生於巴西,從小在父親經營的俱樂部里見聞很多音樂家。
小野麗莎的父親小野俊郎在台灣台南的朝日街出生。小野俊郎在巴西開俱樂部的時候是巴登·鮑威爾(Baden Powell)的代理人,即便後來回到日本,開的夜店依然是Jazz愛好者的天堂,並且在那時候著手培養小野麗莎。
耳濡目染之下,小野麗莎15歲起就開始拿起吉他唱歌 [7] 2003年,她的音樂之旅的足跡來到了法國,這裡也就是她的最新專輯「左岸香頌」的概念發源地。
2.4.2 專輯「左岸香頌」!由小野麗莎從許多膾炙人口的法國香頌到電影音樂的眾多名曲中挑選而出,再加上她以法文演唱的3首全新創作的歌曲,共12首充滿法國浪漫情懷的Bossa Nova。
事件編年
3.1 1930年前後,是法國「香頌」發展最具關鍵性的時期,那段時間,法國創立了最具權威的ACC唱片大獎。
3.2 1931年5月:由羅西妮鮑華耶所唱的「香頌」名曲「對我細訴愛語」,在1931年5月所舉辦的第一屆ACC唱片大獎上奪魁,這首歌曲除了促進了法國唱片工業的蓬勃發展,也因為詞曲優美,而被改編成14種語言風靡全球,正式揭開法國「香頌」迷人的風華史。
3.3 1952年,法國唱片協會所設立的唱片大獎也開始運作。第一屆的得主是擁 有「香頌王」美譽的伊迪絲比雅芙所唱的「心跳的聲音」。
歷史定位
4.1 這些極具權威性的唱片大獎,除了捧紅了許多法國香頌歌星,同時也促進了音樂媒體的興盛,只要歌曲一得獎,報紙電台便競相報導與播放,使得「香頌」成為了法國人每天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4.2 儘管時代不停地變遷,法國「香頌」也不免因為新鮮血液的注入而改變原來的面貌。
4.3 但是,法國「香頌」,或者說法國流行歌曲,並沒有喪失它獨特、雅緻的風格。老式的法國「香頌」依然是風華絕代,韻味十足;而現代的法國流行歌曲,在經過多次與外來元素的融合之後,時代感中依然可見優美的旋律浪漫情調一如往昔。這就是法國「香頌」特有的迷人魅力!
8.橘兒Clementine
來自巴黎的女歌手Clementine(橘兒),從小就在爵士音樂的成長環境中呼吸著隨性因子,有著相當隨性的性格,唱起歌來,瀰漫著忘我一般的即興風雅。她那微溫、微甜的歌聲,蘊藏著來自生活中的無限浪漫情懷,予人一份極為享受生活風雅與休閑情趣的味道,這樣的歌聲,徜徉於爵士、森巴與bossa nova的音樂天地之間,無論是身處湛藍的海邊、街頭的咖啡店,還是獨坐在家裡的客廳中,她的唱作就像是你的心情裝潢一般,為你的心情換上恣意的色彩,為你的心情建構一處專屬於你的隨想空間。
來自巴黎的女歌手Clementine(橘兒),從小就在爵士音樂的成長環境中呼吸著隨性因子,有著相當隨性的 [1]
橘兒音樂會(8張)
性格,唱起歌來,瀰漫著忘我一般的即興風雅。她那微溫、微甜的歌聲,蘊藏著來自生活中的無限浪漫情懷,予人一份極為享受生活風雅與休閑情趣的味道,這樣的歌聲,徜徉於爵士、森巴與bossa nova的音樂天地之間,無論是身處湛藍的海邊、街頭的咖啡店,還是獨坐在家裡的客廳中,她的唱作就像是你的心情裝潢一般,為你的心情換上恣意的色彩,為你的心情建構一處專屬於你的隨想空間。
橘兒用法語重新詮釋了台灣歌壇知名創作才女陳綺貞的代表作「旅行的意義」,令人格外期待兩種知性激蕩出不一樣的美麗音色。
2004年春季,新力音樂彙整橘兒歷年暢銷作品推出精選大碟《de Best》,囊括:60年代開啟bossa nova熱潮的經典名作"Garota De Ipanema "(即"The Girl From Ipanema")、與bossa nova巨星Marcos Valle合唱的經典名曲"Aguas De Marco"、法國香頌名曲"Les Champs -Elyses"、根據法國樂壇傳奇大師Michel Legrand榮獲奧斯卡肯定的電影《往事如煙》主題音樂所改編的浪漫名曲"Lete"、細膩傳唱日本歌姬中島美雪的名曲"Akujyo"、橘兒執筆創作的心情小品"La Bas"以及揮灑森巴熱情的"Catavento"…等。無止盡的休閑情趣準備帶著你的心一起飛向遠方!
Clementine在2004年夏季帶著最新大碟《Bossa》,再度為忙碌的都會營造一個讓心情偷閑的空間。此張專輯依舊請到Clementine最崇拜的爵士樂大師Ben Sidran一起合作,透過Clementine休閑情趣般的歌聲,首波單曲Season In The Sun傾吐留著美好回憶的夏日戀情;經典名曲Sunny Side Of The Street彷佛被抹上了一道夏日艷陽,而曾被改唱成Beyond The Sea(*動畫片海底總動員片尾曲)的香頌名典La Mer則在非常歐式的琴弦伴奏樂聲中多了一份遊走街頭的自在好心情,此外,佛朗明哥名曲Besame Mucho突顯Clementine營造海邊度假氣息的歌聲特質,由Clementine所創作的On Me Dit Que更是香頌音樂與爵士音樂的美妙接觸。
下面推薦一些好聽的法語香頌歌曲:
1 comme dhabitude (my way) claude francois 1967 / 1968
2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 edith piaf 1946
3 ne me quittes pas (不要離開我) jacques brel
4 les feuilles mortes (秋葉) yves montand 1948
5 lhymneàlamour (愛的頌歌) edith piaf 1947
6 et maintenant (現在) gilbert bécaud 1961
7 pour que tu maimes encore (為何你還愛我) céline dion 1995
8 la mer (beyond the sea)「(海) charles trenet
9 cest si bon (美好) yves montand 1948
10 lenvie daimer (愛的渴望) daniel levy 2000
11 je taime, moi non plus (無法再愛你) serge gainsbourg & jane birkin 1969
12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不,毫不後悔) edith piaf 1960
13 savoir aimer (懂愛) florent pagny 1997
14 marcia baila」(馬西亞。貝拉) rita mitsouko 1985
15 quand la musique est bonne (當仙樂飄飄) jean-jacques goldman 1982
16 cestécrit(記錄) fran is cabrel 1988
17 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 (愛的灰燼) charles trenet 1942
18 la bohème (漂泊) charles aznavour 1965
19 que je taime (只愛你) johnny hallyday 1969
20 foule sentimentale (浪漫的人們) alain souchon 1993
推薦閱讀:
※室內裝飾——浮游蠟燭DIY
※塑料片鉤的浪漫小挎包,教程詳細!|鉤針花樣圖解
※宋魯鄭:告別文化浪漫主義才是中國之幸
※為何廣西的粵語越來越不標準,而廣東的恰恰相反?(這名字灰常浪漫的回答,112贊)
※浪漫巴黎旅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