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驚人的一張圖——從《基因傳》看基因技術的變革
來自專欄象物5 人贊了文章
人這東西說到底,不過是遺傳因子的載體,是它們的通道。它們就像把累到的馬一匹一匹地丟棄一樣,把我們一代一代地換騎下來。而且遺傳因子從不思考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無論我們幸福還是不行,它們都不關心。因為我們不過是一種手段。它們只思考一點:對它們來說,什麼東西效率最高。
——村上春樹的《1Q84》
不管是文學家的比喻,還是科學家創造的新概念,都只強調了基因的某一層次,而忽略了其實多面性。本質上講,基因不可以在人的一生中發生改變,但同卻可以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影響。表觀遺傳學就是研究這個問題,基因上有著一段段的標註,而後天的習慣和生活環境會影響這些標註,即決定了哪段基因從你的「基因命運薄」上劃掉。父母甚至祖父母的不良生活習慣可能會讓他們的孩子天生就比別的孩子壽命短一些,或者更容易發胖。而自身心態的不同,也可以使得貧困生活留給你基因的標記並非有害的。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欣喜的發現,人終究不只是遺傳因子的工具,人的自由選擇不是無意義的掙扎,而是英雄般的壯舉。
《基因傳》從百年前的達爾文寫起,一直講到後基因組時代,有著史詩一般的宏大視野。更為難得的是,作為一本硬科普,本書不只是理性的敘述,還混雜了許多作者自己家庭的往事和親身經歷,使得這本書讀起來很有人情味,不像一般的科普書那樣佶屈聱牙。
看完這本書,我愈發相信基因科技正在爆發前的臨界點上,就如同90年代的互聯網,很多人都看到了機會,但絕大多數人仍然會低估技術爆炸的影響範圍。正如人工智慧將會讓大多數人的生活發生幾千年以來未有的大變局,基因科技將會對未來帶來同樣深遠的變革。
制約基因技術的幾個因素正在被一一克服。以前,我們沒有足夠的數據來解釋那些我們真正關心的性狀,比如我們會愛上什麼樣的人,怎麼過上幸福的生活,以前的科學界對於這些由多個基因的組合再加上環境作用導致的複合影響的情況無能為力。但在不遠的未來,基因測序成本的下降將會讓每個人都可以很低廉的成本讀出自己的基因信息。
「區分哪些音節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判斷哪些音節是可以區分的。」來自印度的作者在這本書中引用了這則印度格言。人們對基因的了解愈多,愈發現基因的複雜。面對複雜,我們要做的是用複雜對抗複雜。深度學習演算法的改進,加上可穿戴設備採集的生理信號,海量的數據使人類第一次可以研究清楚究竟是哪些先輩的「遺產」決定著我們當下的愛與恨。
然而真正打通壁壘的是——基因編輯。當我們能精確地修改基因,不止是體細胞的DNA,還有生殖細胞的DNA時,我們就真正變成了第一種可以定向的引導自我進化軌跡的生物,這似乎使得人類具有了上帝的能力。僅僅保證個人的選擇自由就足夠了嗎?是否還應該強調一下多樣化?例如,當我們決定消滅了精神分裂這樣一種病症,我們會不會可能會失去像電影《美麗心靈》中的納什那樣的數學天才以及像梵高這樣的畫家。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去做出這樣的選擇,又憑什麼作出這樣的選擇?
對這些問題的忽視,造就了今天轉基因科普上的缺失,從而產生普通人的諸多誤解。科學界普遍認為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普通人卻不相信,而這造成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不幸。比如數百位諾貝爾獎得主支持的「黃金大米」本是一項能挽救無數生命的偉大發明。缺乏水果蔬菜攝入導致的維生素A的缺失,使得很多貧困地區的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病,從而壽命越低於富裕地區 。而黃金大米賦予水稻合成維生素A的能力,若是能夠大規模推廣,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幫助到貧困地區的人們的。
只可惜由於普通人不明白轉基因背後的科學道理,認為天然的一定是安全的,合成的就有問題,從而拒絕這種本來可以拯救生命的發明,黃金大米最終沒能走出實驗室。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本質上也是是改變了水稻的基因,另一個最顯而易懂的例子,人類馴化寵物狗實則改變了狼的基因,熱帶魚、五顏六色的多肉,區別只是轉基因技術使得改變更加高效。由於對科學技術的無知,本來可以造福人類的科學成果被摒棄,不免令人深感惋惜。
溫故能知新,知古方通今。了解歷史,能讓你更好地適應未來將會到來的變革。通過《基因傳》一書了解基因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在普通人被疾病困擾的無奈和苦澀時,科學家們為了造福人類,追求真知的堅韌是多麼可貴。因而,用科學的思維去思考世界,真正地融入到技術變革里,正是科普帶給這個時代最大的價值。
作者簡介 Peter 留美計算機碩士,現任職於某生物科技公司, 個人公眾號 混沌巡洋艦
推薦閱讀:
※簡單聊聊《偷影子的人》
※用戶體驗要素摘錄二
※《這是你的船》讀書筆記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和終生學習?
※社會心理學 | 影響力之「承諾一致原理」